#譴責文
#建議增訂恐龍法官法
#誤判法官應背負刑事責任
#嚴格審判犯罪者才是對大家的保護
#亂世應用重典
2015年5月20日,竹東14歲少女遭姦殺焚屍案,今日三審以無期徒刑定讞,認定為未達難以教化程度的判決!既是主觀認定,你不是他,就有誤認定的可能,當誤認定時,這對社會存在多少危害!?
這邏輯就如同,一個恐龍法官,他的判決已達恐龍等級,只因恐龍法官不用背負誤判刑事責任,(最多黑掉或調職),也是認定恐龍未來都會變成青天嗎 是這樣嗎!如是清新恐龍是能力問題或許可教化,如存在黑金恐龍呢?
有人探討恐龍法官所造成的社會成本?
據統計,粗略以新入獄受刑人有無前科來看,我國受刑人的再犯率,有前科的比率為63.2%至79%。這麼高比例,很多可再教化的說法,真的難杜悠悠之口!
同一時間,小燈泡事件一審、二審均判處無期徒刑,認定兇手罹患思覺失調症,今日更一審辨論,小燈泡媽媽淚求法官三審能判處死刑,
我想她在意的不是小燈泡的感受,而是精神疾病的不確定性,其危害如同不定時炸彈,不可用主觀判定可教化或可治療來減輕刑責,萬一不行呢 誰負責?
亂世應用重典 在 呂欣潔 Jennifer L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能不能,拒絕彼此傷害?】
進入「憤怒->發洩->忘記->下次事件發生->再憤怒….」這樣無止盡的循環當中,對社會整體的進步是沒有幫助的。能不能靜下來,聊一聊彼此的恐懼、感受呢?一起思考,如何預防下一次的悲劇吧。
(圖文好讀版 http://wp.me/p6aPJB-2Q)
這幾天台灣社會紛紛擾擾,由於女童割喉案,廢死議題再次成為焦點話題。
幾位朋友私訊詢問我,對於此議題的看法,我也都誠實地表達「我對此議題尚未有機會全面研究和理解,因此也不能貿然的選擇一個位置」。我非常清楚親人離去的傷痛是多麼強烈,從小我就因為妹妹的疾病,和這樣的恐懼無時無刻的相處著,我每天出門去上學,就開始擔心回家再也看不到妹妹,而我畢生唯一的期待便是就算有一天她要離開,也要平靜安詳地走,不要有太多痛苦。
因此,我相信對被無差別殺害的被害者家屬來說,心愛的親人在這樣的狀況下死去,心裡一定更是如千刀萬剮般的難以承受,國家的社區心理衛生系統這時候應迅速介入,提供給他們足夠的悲傷輔導和休息的空間,讓他們有時間空間來療傷復原,過多的指責或關心並不是他們目前所需要的。
然而,我也觀察到在許多討論中,有幾種不同的聲音逐漸越來越明顯,包含亂世應用重典、台灣應該引進鞭刑、某些嚴重罪犯應立即就地正法…等等,甚至有不少的網路留言還語帶威脅的表示「支持廢死者出門小心一點」、「希望支持廢死者家人都去死一死」、「最好下一個死的就是你」,令人膽戰心驚。我理解所有人都焦慮和恐懼於有一天會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我深深地了解這件事情會影響人多麼深遠,恐懼是無法控制的、自然產生的一種情緒和感受,但我依然帶著一絲期待,希望我們是否能夠靜下來,不被恐懼控制,依然能夠秉持著「不傷害」的原則,去進行議題的討論和自我表述。
台灣是法治的國家,再怎麼樣罪大惡極的人,都應該和所有人一樣接受司法的制裁,不可能就地正法;台灣也尚未廢除死刑,以我的觀點看來,甚至連邁向廢除死刑都還不到,這幾年死刑依舊照常執行,判決死刑但尚未執行的狀況,很多是因為還在上訴,這是正常的司法程序,我們應該尊重;而回到民主社會最珍貴的言論自由來說,我想就事論事的討論公共議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是很重要的,但不應包括叫別人去死或人身攻擊,這是威脅和謾罵,不是討論。
同時,我們除了將恐懼和憤怒的情緒一股腦的全投射到兇手身上之外,是否也應該來深思,這六年來六起的隨機殺人案件,到底代表台灣出了什麼問題?一個社會現象的產生,絕對不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NGO團體所造成的,如果不現在停下來思考怎麼樣有效率的改變台灣現有的狀況,我們只會進入「憤怒->發洩->忘記->下次事件發生->再憤怒….」這樣無止境的循環當中,對社會整體的進步是沒有幫助的。
不論你支持死刑與否,我們都應該開始思考,怎麼樣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在去年執行了五個死刑、鄭捷和媽媽嘴謝依涵都才剛判死刑的狀況之下,可見得死刑並無法如許多人所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個讓悲劇不再發生的有效解方。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讓年輕人對未來感到有希望,健全社區心理衛生體系,在家庭和校園的每個階段,都要注意我們是否排擠了誰、落下了誰,除了非常非常少數的人可能是擁有反社會型人格,多數的加害者並非一出生就罪大惡極,而是在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望當中,慢慢失去了站起來的力量,而加害者的家人更是必須背負著「殺人兇手的家人」的污名走下去(大家知道,日本秋葉原隨機殺人案六年後,兇手弟弟自殺的事件嗎?)。
一個擁有完整社會支持網的國家,是可以預防類似悲劇發生的,只要我們從現在開始放下仇恨,從讓濫情、不安、恐懼、憤怒停在這裡,讓我們從拒絕彼此傷害開始。
延伸閱讀(感謝開拓文教基金會蔡淑芳執行長整理):
何明修:道德、懲罰與無差別殺人事件──一個社會學的省思
http://bit.ly/1FOvb66
Tien-Wei Yang 惡行,並不遙遠:那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 http://on.fb.me/1ENi40W
吳易澄 悲劇下的分類難題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2206
黃哲斌【不勇敢的人】http://on.fb.me/1GQPbqM
原諒殺女兇手 涂媽:我不是白痴媽媽 http://bit.ly/1BBQ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