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fb觸及率的差異,所以我把原文po在自己粉專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並且加了更多照片。尤其是最後四張照片是我二十年前在台灣的首次媒體報導。年輕時期的裸奔者跟現在的內觀者比較起來,彷彿是完全不同的人格。但這就是人生有趣的地方,永遠不停的改變,無常,無常,無常。
我剛從內觀中心結束當十日的法工,我覺得那是很美好的經驗,想要跟大家分享
當你是去當內觀學員時,你過得像是比丘的生活,每天要做的功課只有不停的打坐去修練平等心跟開發身體每個部份的覺知。肚子餓了去食堂會有法工已經做好食物免費讓學員使用。
參加內觀課程是全程不用收費的,所以得靠自願的法工來服務學員們,為學員們煮食物,整理園區。內觀中心在世界各地的運作全部都是靠著法工自願服務。
你或許會問,那為什麼法工會做沒有薪水的付出?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當然是因為我從中得到了利益,所以才會心甘情願來服務學員。而這個利益是完完全全超越任何金錢所能給我的。
我是個商人,我做任何事情都會評估有沒有值得我時間的投資報酬率,畢竟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 尤其我有一個奉行的原則。就是無論我做什麼事,我一定會問自己:「有沒有學習?有沒有貢獻?以及好不好玩?」
而在內觀中心當法工服務就是以上這三項都有,而且非常好玩。
像學員那樣一天打坐十幾個小時的生活型態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必需要工作賺錢養家,不可能整天只有打坐,打坐完就已經有食物擺好在你面前。
反而當法工是可以學習把平時的修行方法帶進日常生活中
以我當過二次的廚房法工的經驗來舉例,我們廚房的6~7人小組每天要五點進廚房,在六點半之前煮好六十多人的早餐,還要洗大量的鍋碗瓢盆。過沒多久又要準備下一餐了。
一整天的工作量其實不輸給平常上班的時數,但會每天安插法工跟學員一起共修至少三小時的時間。當法工最大的樂趣在於可以學習如何處理很多平時不會使用的原型食物。像我學會了如何處理山藥,牛蒡,芋頭,南瓜,苦瓜,冬瓜,並且還學會了搭配枸杞,當歸,小米,糙米做成各式各樣不同變化的素食料理。也學會了如何炒芝麻醬跟辣椒醬。或是用檸檬皮做成酵素可以拿來清潔地版或作成洗碗精。 這些對上一代來說是稀鬆平常的常識,到了現代卻已經漸漸失傳。
因為現代的社會結構分工越來越精細,一個擁有很高學歷的知識份子或電腦工程師或許在他的領域很強,但可能卻不會自己去菜市場買菜煮成三菜一湯。我們看似擁有很高的薪水,在社會上擁有不錯的地位,但卻是個生活白痴,不懂如何真正的生活。
而我們當法工總是會有老一輩的法工帶領我們,他們就像是生活智慧王的活寶典,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生活智慧是很珍貴的經驗。我覺得是很好的傳承。
來這裡當法工,我不只是服務學員,我其實學會了生活的藝術,我學會了可以先把高麗菜跟香菇炒好,再加入飯鍋跟白米一起煮的新作法。 我學會了洗飯桶時殘餘的白米飯不要丟到垃圾桶,可以灑在地板上等麻雀來大快朵頤(順便娛樂自己)。我學會如何用香椿的嫩葉打成醬汁做香料。我學會了原來煮紅豆湯要前一天晚上開始先把紅豆泡水,因為紅豆是全部的豆裡面最難煮熟的。 而類似這樣的學習每天都在發生,每天都讓我讚嘆生命的美好。少了手機社群媒體的外界干擾,只有專注在跟自己的連結,光是用手洗衣服曬衣服也可以品嘗簡單生活的美好。回到原始的生活型態才是真正在品味生活,才是生活的藝術。
除了學習生活,從法工服務中我學到另一樣寶貴的禮物。我再舉一個親身的例子,因為只有自己體驗過才能稱之為真正自己擁有的智慧。
因為疫情的關係,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公共餐具,原本是自助式的早餐跟午餐,改成讓廚房法工為學員們服務,讓法工為學員們夾菜。有些學員會吃第二盤,所以我們必需像餐館的服務生一樣隨時待命幫他們夾菜。要等他們學員們全吃完,我們法工才能吃。
我原本以為我會討厭這樣的等待,畢竟我這輩子總是處於一個消費者的心態,我在過去一向最討厭的就是浪費時間的等待,像在過往我去餐廳之前都會先打電話點菜,確保我一到餐廳食物已經好了。
這樣自以為很有效率的生活習性,其實是給身邊的人很大的壓力。
沒想到這次在這裡的十天服務,我學會了在等待之間也可以睜開著眼睛修行內觀,外表看似在放空,其實我保持著警覺,正在掃描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感受。如此一來,等待的時間就變得一點也不無聊,反而還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讓自己可以處在什麼都不做的待機狀況,讓自己停留在省電模式,而不是讓自己的腦袋一直空燒。
現代人只要一有任何空檔就會拿起手機,讓自己一直處在一個很焦慮的狀態。我以前也是一天要使用十幾個小時的手機,如今我已經漸漸沒那麼依賴手機來娛樂自己。就算是只有自己一人的獨處,我也學會不那麼的焦慮。
當法工的另一個很大的益處是你可以體驗到「無我」,在這裡服務學員時,我們卸下平常在社會上職稱跟自我的驕傲。來這裡我保持著虛心請教的態度去認真學習廚房的每一個細節,叫我切菜,掃地,拖地,洗碗倒垃圾我都樂意去做,畢竟在家裡也都是我在做這些事情,所以我沒有太大的適應問題。 就算處理食材的方法錯誤被組長訓斥了我也是虛心接受,畢竟就是學習嘛。
但在我第二次當法工的第一晚,我受到了震憾教育。在內觀課程中,舊生們是沒有晚餐可以吃的,他們唯一可以喝的就只有檸檬水。可是因為第一天晚上我那負責擠檸檬水的法工同事沒有把比例弄好,所以份量不夠四個舊生們喝。
當第四個舊生(剛好是外國人)進來食堂要倒檸檬水時卻發現水壺已空,我手指了牌子,用英文對這個舊生說:「不好意思,這個檸檬水是給舊生優先」
「但我就是舊生啊」這個外國舊生動了怒氣,對我兇的態度,好像我就像是個餐館做錯事的小服務生。
我的天啊,我的人生已經當了十幾年的董事長,也常去各大學校或商周學院當客座講師,到處總是被禮遇被尊重。 突然被這樣兇,我還真的突然無法適應,甚至心中生起了對這位外國舊生厭惡的感覺。
「I am sorry」當下我只能低頭跟他道歉,但心中有股翻滾憎恨的情緒
事後我反省自己,其實是我的同事弄太少檸檬水,以及前一位舊生喝了太多的檸檬水,才會導致他生氣對我兇。其實他生氣的並不是針對我,而是我自己把自我看得太重。是我無法接受自己講出道歉的話。
人在社會上累積了足夠的經歷會夠旁人捧到自我膨脹,這會讓自己變得容易自我滿足,這樣會很可惜,因為會失去了客觀視野去看待事情。
而法工在內觀中心這十天的禪修跟學員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晚上九點學員下課後,助理老師會帶領我們法工們做另一種禪修的方法,慈悲觀。慈悲觀讓我們這些有服務的法工可以學會發送慈心給學員們,給自己,以及給所有這世界的人。(達賴喇嘛的書中有提到他每天早上做四小時的慈悲觀,難怪有他在的氣場就會充滿了慈愛)
當我練習了十天的慈悲觀後,在內觀的第十天可以說話時,我再次找那位沒有喝到檸檬水的舊生談話,這次心中帶著慈悲心,對他說:「I am sorry,第一天沒有給到你檸檬水,想到那是你唯一可以吃的晚餐卻沒得喝真是太可憐了,你有發現我從第二天開始都有倒給你多一點嗎?」
他露出了微笑說:「有,我有發現你都特別倒給我很多,謝謝」
同樣都是講Sorry, 第一天的sorry是心口不一致,而第十天的Sorry是真心誠意的sorry, 所得到的回饋讓我心中感覺卻是有很大的差別。 我想這是我這十天帶回給自己的禮物。
我把這次被兇的寶貴經驗用來隨時警惕自己不要過度自我膨脹,畢竟我的人生走到下半場已經很難得被兇了,這是很難得的經驗,讓我可以把自我self-ego給縮小一點點,也是我帶回家的最棒禮物。
我想,我的老年生活應該會過得蠻不錯的,因為我在我的中年之旅有刻意的在學習讓自己轉換個性,用與年輕時期完全不同的思惟去看待人生不如意事,成為一個人人跟我相處都覺得是舒服溫暖的智慧長者。
願有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有意識的在你的中年之旅好好進修,在人生下半場開始前就提前佈局讓你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註:內觀中心很缺法工哦,如果你之前已看了我文章參加過學員十日課程的話,那我會建議你去嘗試當內觀法工,會得到不一樣的超能力哦。
(本文天下雜誌稿費捐給六龜法邁內觀中心)
「九型人格比例」的推薦目錄:
- 關於九型人格比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九型人格比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九型人格比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九型人格比例 在 [心測] 九型人格分析- 看板TO-LesQu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九型人格比例 在 九型人格星球- [心理測驗九型劈腿指數]...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九型人格比例 在 [閒聊] 大家有聽過「九型人格」嗎? | WomenTalk 看板 - My PTT 的評價
- 關於九型人格比例 在 九型人格心理學|啟動你的內在潛能|成功不再复雜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九型人格比例 在 [閒聊] 大家有聽過「九型人格」嗎? su39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九型人格比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良好關係需要保持平衡
雖然,我們對自己所處情感關係中的共依存症狀常毫無自覺,但仍能感受到自己是否處在一段消極的關係中。無論如何,請思考下列的問題:你們之間的積極性,是否多於消極性?
當然,某些消極性的本質要比其他類型的消極性更嚴峻、更具毀滅性。但根據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提出的「成功婚姻的七個原則」,情感關係中的積極性與消極性比例一般應維持在五比一。換句話說:每出現五次正面、積極的互動,就會伴隨一次消極的互動。我們就將它想像成五件積極的事情對一件消極的事情。
約翰.戈特曼與羅伯特.列文森(Robert Levenson)在一九七〇年代對配偶進行研究時,發現了這一點。
他們要求這些夫妻在十五分鐘內解決一場衝突,然後他們便退回幕後、進行觀察。九年之後,他們已經蒐集到了相當可觀的資料,因而能夠以百分之九十的準確度預測:哪幾對夫妻能夠挺住、哪幾對最終又會分道揚鑣。
他們發現:快樂與不快樂的夫妻之間的差別在於,衝突中積極與消極互動的平衡點。能留住愛情的平衡點為五比一。
能夠駕馭情感的高手強調積極性、歡笑與遊戲感——因為這會為情感的連結朝正確的方向定調。假如衝突過程中正面與負面互動的平衡點落在一比一,這就是警訊——這對夫妻會在離婚的邊緣徘徊。但一比五的數字並非靜態的,也不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關係。雙親與(尚未成年的)子女之間的平衡點應保持在三比一;主管與雇員之間應保持在四比一;朋友之間的平衡點則應維持在八比一。
我還是想指出,情感關係中的憤怒在現代聽來或許很危險,但它實際上並非那樣危險。具有危險性的是以批評或輕蔑表現的憤怒,以及有防衛意圖的憤怒也很危險。總之,關鍵點在於「如何」表達憤怒。實際上,真正負面的互動在於從情感上拒絕對方、批判或採防衛姿態,或者朝天翻白眼。
請牢牢記住,消極性是十分強烈的,你需要耗費許多精力才能將它抹除。因此,理想的平衡點才會定在五比一。當衝突仍舊爆發、傷害必須獲得修補時,對你們而言最有用的工具就是同理心與認可。
情感關係相當順利的夫妻處理其內部衝突的方式,與情感不順的夫妻相異。
首先,他們以比較柔軟的姿態開啟(衝突)。接著,他們藉由強調這段關係中的正面事物、通過大大小小的方式(在衝突中)持續進行修補。做法包括表現出興趣(開放式問題與頷首同意——這並沒有什麼困難之處)、表達摯愛、用行動表達配偶的重要性(許多善意的手勢能夠建立,並維持一道緩衝區,有助於我們保持在積極的一面)、表達讚賞之意(聚焦於配偶的正面特質,以及美好、正面的經驗)。
身處衝突中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找尋雙方意見一致的部分、展現同理心、尋求諒解,接納伴侶的觀點,以及——是的,你沒有看錯——開開玩笑。你選擇的搞笑點可以極盡荒謬之能事,但找到一個能夠一起歡笑的機會,能夠撫平所有(升溫的)衝突。然而,請確保你們所選擇的搞笑點本質上仍是充滿敬意與讚賞之意,且能讓雙方會心一笑的。
結論在於,請選擇成為一個致力尋求良性平衡的人(不管你處於哪一種關係之中)。但請務必記住,積極性與正面的話語,必須是誠摯、發自內心的。假如你仍然覺得自己必須提及某項負面的特質,請批評當事人的行為,而非其人格。
使人感到慶幸的是,情感關係與快樂是一條雙向的渠道。它們彼此影響、相互強化。快樂的人擁有更優質的人際關係;優質的人際關係則使我們更加快樂。請記住,你若能在關係中營造更多正面、積極的行動與情緒,這段關係(以及你們兩人)都將會變得更快樂、也更加穩定。
.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這樣想_那樣做?》
從動機、抉擇到改變,瑞典最受歡迎講師帶你邁向理想生活,擁抱快樂與平靜!
作者:安潔拉.雅赫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段摘文,儘管部分內容曾經重複,但有些部分融合了作者的經驗,論述得更為細膩,相當值得再次研讀。
如同直播所說,我們都活在某種關係中,包括自己跟自己的關係。我們如何跟自己相處,很自然會影響到我們如何跟現實生活中的對方相處。所以平常就要大量地跟自己對話與溝通,多覺察情感,多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才能在衝突當下好好自我表達,也願意傾聽對方。
很多時候,成熟的關係有賴成熟的雙方,不是我們提升自己,對方就願意對他自己投注同等的努力。所以別忘記經營自己跟自己的關係,那是我們最終回航的地方。
祝願您,能在低品質的相處之後,回到高品質的獨處!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九型人格比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附關係 #依戀關係 #不可思議的機制
#安全堡壘 #回應性 #感受性
.
依附機制其實與我們人類健康及生存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這點在上世紀末已經闡明,近年更加受到矚目。
.
依附機制一方面與男女交往成家、生育子女有關,一方面則與遠離壓力,順利融入社會有關。換句話說,最近社會上急速增加的虐待問題,以及與憂鬱、壓力相關的障礙問題, 這些都和依附脫離不了關係。
.
第一個注意到依附現象並將其理論化的,是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他剛當上心理醫生不久時,參與了一項針對不良少年實施的臨床研究,調查四十四名犯下竊盜案的少年,結果發現這四十四名少年都有缺乏母愛的問題,於是,鮑比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個案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英國遭納粹德國空襲,為避難產生大量「疏散兒童」,鮑比又注意到這些與家人分離的孩子身上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大戰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委託他著手調查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狀況,證實失去母親會對兒童身心造成嚴重傷害。
.
當時的主流精神分析理論更重視子女與父親的關係,認為兒童與母親之間只有哺育照護等功利性的關係,甚至流行一股強調兒童與母親關係過於濃密將有害兒童身心發展的風潮。
.
相較之下,鮑比秉持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與母親之間的連結會對兒童產生更重要的作用。起初他使用「母愛剝奪」(maternal deprivation)一詞,強調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連結遭到破壞時會造成負面影響,之後轉而著眼於此一連結帶來的正向效果。他將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連結稱為依附(attachment),認為依附機制不只人類,在哺乳類身上也可看見,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機制。由於重視生物學的一面,依附療法成為與精神分析等心理療法有決定性差異的理論。
.
一九七〇年代前後,鮑伯和他的共同研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幾乎確立了今日為人熟知的依附理論架構。
.
根據他們的依附理論,年幼的孩童與特別關愛這個孩童的養育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會產生一種名為依附的特殊連結。在此一連結的作用下,幼子產生跟隨在養育者身邊的欲望,養育者也會在與幼子分離時感到不安與警戒,藉此防禦外敵加害幼子。
.
依附機制的作用還不只如此,唯有從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中產生依附連結,孩子才會開始關心外在世界,展開探索行為,進而促進社會性與知性的發展。相反的,沒有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就會出現在父母的疏忽下分離,必須自己守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反過來無法脫離父母,對探索行為造成妨礙的狀況。
.
除了先進國家,愛因斯沃斯也在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觀察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結果,她在建立了安全穩定依附關係的親子身上發現「安全堡壘」的機能,認為孩子是否能獲得安全的依附,取決於母親的反應。
.
依附可大致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不安全型又可再分成反抗/矛盾型與逃避型、紊亂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屬於哪種類型,明顯表現在母親將孩子一人留下時孩子的反應,以及母親回來後的反應上。
.
◼️擁有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就算母親不在身邊,也只會呈現少許不安,等母親回來後,孩子亦能坦然表達喜悅。
.
◼️相對的,反抗/矛盾型的孩子一看到母親不在就會展現過度不安,母親回來時更無法坦然撒嬌,而是呈現出生氣或拒絕母親擁抱的反應。逃避型的孩子則是無論母親離開或回來都不在乎,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遊戲上。
.
◼️至於紊亂型則沒有固定反應,孩子對母親的表情態度非常敏感,配合母親的態度做出反應,不同狀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有些孩子只要母親一靠近,身體還會瞬間僵硬。這種類型的特徵,是孩子臉上會同時出現渴望關愛與驚慌恐懼的扭曲表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虐兒或長期籠罩在父母陰晴不定支配下的孩子。
.
幼兒期的依附類型具有持續性,有七成的人成年後仍維持一歲時的依附穩定性。青年期前確立的依附類型稱為依附形式。成人的依附形式多半可區分為焦慮型(受困型)、逃避型(輕視依附型)、恐懼.逃避型、未解決型等等。焦慮型與逃避型分別相當於幼兒期的反抗/矛盾型及逃避型。恐懼.逃避型則同時具備焦慮型與逃避型的傾向,未解決型則是與父母之間存在依附問題未解決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說與紊亂型相當接近。
.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發現,當他們在追究母親的哪種特性造成依附安全或不安全的差異時,發現答案就在上述愛因斯沃斯提及的「安全堡壘」中。當母親成為孩子稱職的安全堡壘,孩子身上就能培養出安全的依附。
.
更進一步來說,安全堡壘有兩項重要條件,那就是「回應性」與「感受性」。
▫️回應性指的是針對孩子的不同反應做出確實回應,
▫️感受性則是確實感受、讀取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可想而知,必須先具備高感受性才有可能達到高回應性。
.
這些發現對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的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時卻很少被納入治療第一線,鮑比和愛因斯沃斯也沒能建立一套新的治療理論。他們雖然理解到依附現象真正的重要性,之後又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依附理論才實際運用於臨床診斷。
.
「重視與幼兒的互動」這一點,或許很容易和重視幼兒期的精神分析理論混淆。像「三歲兒神話」(譯註:兒童三歲前母親必須專注於育兒,否則會對成長發展有不良影響的說法)至今仍有負面批判,被視為不符科學想像。
.
之所以產生這類誤解,是因為提倡依附理論的,原本都是信奉精神分析的人。因為反對依靠任意解釋,沒有客觀證據理論的精神分析,時代潮流開始轉向基於實證的科學式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帶領這股潮流的,正是行為心理學及精神藥理學。依附理論是立足於生物學基礎上的理論,與精神分析有本質上的差異,即使如此,依附理論依然被視為精神分析的旁枝,曾有一段時期,依附理論隨著精神分析學的衰退遭世人遺忘。
.
#依附理論之復權及推廣展望
.
不過,社會上虐待事件的增加及受虐兒身上明顯可見的依附障礙狀態又逐漸改變了狀況。依附障礙開始被視為一種心理障礙,過去鮑比在戰爭孤兒及疏散兒童身上發現的狀態,也出現在一般家庭之中。
.
比起發展中國家,受虐兒及孤兒身上看見的不安全型依附於近代都市出現的比例更是高得異常。最初發現這一點的就是愛因斯沃斯,她在烏干達研究時只發現極少數例外的逃避型依附個案(這種依附形式的孩子對母親不感興趣或不追求親密感),但研究據點轉移到波士頓後,這種依附形式的個案卻佔了極高比例。這個結果使她感到非常驚訝。
.
此外,根據緬因等人的研究,證實母親的依附類型以極高比例與孩子的依附類型相符。此後,依附不再被視為個人問題,我們開始明白,這是一個橫跨不同世代的連鎖問題。
.
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穩定的愛,或是對父母出現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的小孩產生安全穩定的依附,連帶的,這個小孩也將擁有不安全的依附,這已是經過許多研究證實的事實。
.
依附理論另一個更大的進展是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分析依附到分子等級。二十世紀初期,人們發現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與授乳及分娩有關。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催產素也支持著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情感連結。
.
此外,進入本世紀後,又發現催產素有著更驚人的作用。包括融入社會、與他人目光相對、產生親密情感、勇於親切助人、寬容原諒、減輕壓力、消除焦慮、鎮定心情、冷靜沉著⋯⋯這些都與催產素的作用相關。催產素從前只被視為與懷孕生產有關的原始荷爾蒙,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擁有這些促進社會化及共鳴的作用,甚至能發揮抗憂鬱的效果。因此,催產素也被冠上了「#幸福荷爾蒙」、「#愛情荷爾蒙」等稱號。
.
也有報告指出,人們會受幼年時的環境影響,使腦內催產素接收器分佈密度產生變化,導致成年後催產素的作用出現很大差異。這種說法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養育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
如上所述,曾經受到輕視的依附機制,其實是支撐我們生命的根幹,其重要性如今也已再度受到重視。
.
伴隨而來的是嘗試運用依附理論的治療,以英美為中心已逐漸擴展。不過,現狀是多數人仍不明白依附的重要。一如本書即將展開的論述,發揮依附作用的療法將可能超越以往的醫學理論,催生出一個新的治療典範。
.
--
.
📖 https://reurl.cc/3aa3dV
.
本文摘自《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作者岡田尊司,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著有多本心理、精神醫學之大眾書籍。
.
人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身心健康與否,其實都與「依戀」有關。當醫療觀點束手無策時,站在依戀觀點思考,往往能找到有效改善的做法,尤其對於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附的部分,特別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緩和壓力與創傷的影響,幫助當事者及家人修復僵化的病況與關係,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
・增加對話、接觸與彼此往來頻率
・開始訴說內心話,願意提及受傷害的心情
・逐漸自省,面對問題,採取改變自我的行動
・從微不足道的成功經驗中,找回自我肯定感
・開始對別人懷抱體貼與感謝之情
・內心建立穩固的安全堡壘
.
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援引古今,並透過諸多案例探討依戀療法,無論是自身願意透過諮商與練習解決困難,或是想為孩子、親友提供支持,這本書都能給予有力的指引,幫助你超越醫學診斷標籤,積極尋求自救。
九型人格比例 在 九型人格星球- [心理測驗九型劈腿指數]...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心理測驗九型劈腿指數] 戀愛中的男女最害怕的惡夢莫過於被劈腿了。想知道心愛的他(她)是不是「劈腿一族」呢?趕快來測一測他(她)的劈腿指數吧! 【第一型性格/ ... ... <看更多>
九型人格比例 在 [閒聊] 大家有聽過「九型人格」嗎? | WomenTalk 看板 - My PT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之前朋友有跟我提過九型人格我也去找了相關的書來看發現我幾乎跟九型人格中的某一型有百 ... 21樓 → Peter521: 做完給我各型人格比例是幹嘛= =, 3 8 5 比例還剛好都 ... ... <看更多>
九型人格比例 在 [心測] 九型人格分析- 看板TO-LesQu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網路上逛看到這個網站就做了一下測驗
問卷的問題有點多,可能要耐心一點做:
https://tungisland.googlepages.com/article060.html
九型人格分析
第四型 藝術型、浪漫者、自我型、憑感覺者 14%
第五型 智慧型、觀察者、思想型、理性分析者、思考型 12%
第八型 領袖型、能力型、挑戰者、保護者、權威型 12%
第六型 忠誠型、忠誠型、尋找安全者、謹慎型 11%
第七型 快樂主義型、豐富型、活躍型、創造可能者、享樂型 11%
第三型 成就者、事業型、成就型、實踐型 11%
第一型 完美主義者、完美型、改革者、改進型、秩序大使 10%
第九型 和平型、和平者、和諧型、維持和諧者 10%
第二型 助人者、全愛型、助人型、成就他人者、博愛型 9%
佔我人格比例中最大的是第四型:
你擁有藝術家的性格,多愁善感且想像力豐富,會常沉醉於自己的想像世界裡。
另一方面,由於你是感情主導的人,有些工作你不喜歡就可能會放棄不做,不會
考慮責任的問題。
主要特徵:
覺得有些東西在生活中遺失了,而別人又恰好擁有自己遺失的東西。
被遙不可及的事物深深吸引。把一個不存在的戀人理想化。
依靠情緒、禮貌、華麗的外表和高雅的品位等外在表現來支撐自己的自尊。
帶有憂鬱感。追求的目標是深入的感情而不是純粹的快樂。
不願意接受"普通情感的平淡"。需要通過缺失、想像和戲劇性的行動來重新加固
個人的情感。
追尋真實。感覺現實不是真的,相信當個人被真愛包圍時,真正的自我將出現。
被生活中真實和激烈的事務所深深吸引,比如生死、性愛、災難、遺棄等等。
敏感於他人的情感和痛苦。能夠幫助那些困境中的人。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5.159.13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