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 珍惜當下
作者 林思偕教授
前一個陣子有個藝人, 拍戲時,躺在旅館的沙發上猝逝。 想起自己的一些朋友也是這樣走的。
十幾年前, 有一位主治醫師, 也是隔天被發現,趴在辦公室的桌上, 頭埋在成堆的健保申復案件,斷了氣。
門診有對夫婦長期一起帶著小孩來看病。從三歲看到十三歲。有一天爸爸沒有出現。媽媽告訴我,他有一天在庭院掃地 ,突然倒下。 就再也沒有醒來。
這位爸爸魁梧高大, 熱情而爽朗。他善解人意, 看媽媽對我多問兩句 ,他總是說:「 我們趕快走 ,後面病人還很多 ,醫生很辛苦呢。」
(他竟然說走就走)
不知道被什麼擊倒。我不知怎麼安慰媽媽 。只好說,至少他自己走得很快,没有痛苦。某種程度是一種福份。
因為知道自己將死於什麼, 會懷憂喪志 ,是一種極難捱的試煉。即使是死前幾週,幾天,或幾個小時。
但我又覺得自己失言。因為這樣的走法,家人是措手不及的吧。他的離去一定給他們留下一個永難彌補的傷口。他們一定每天都在想他。
游泳群組中,有一位70多歲的李先生。四年前得了一次嚴重的中風,用了幾週的呼吸器,經過六個月的復健。
三年後他開始重新學習游泳。 李先生說 ,藉著游泳,他找到了新的人生平衡感跟生活的動力。
他待人和善,面帶微笑,親切和我聊天。他說,他唯一的心願,就是再也不要中風了。 如果不幸再發生, 他沒有兒女跟親人,他不想成為任何人的負擔。
李先生的泳技進步神速,經常被邀請到中風學會的病友團現身說法, 活的神采飛揚。
李先生一陣子沒有出現。後來才知道,李先生安詳的躺在他的床上, 像一片樹葉,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靜靜地落下 ,永遠的沉睡了。
我感到震驚而沉重。怎麼一點異常都沒發現?我一邊心疼,一邊也替他感到高興。
至少上蒼傾聽他的祈禱:他死的時候並沒有成為任何人的負擔。
人到了某年紀,儘管仍勤懇忙碌於現實人生,驅之不去的死亡感知其實瀰漫心思(特別是我這行) 。
我會特別注意一些衰敗徵候:如落葉,朽木,嚴冬,關門的店家 (最近真的不少)…
很多朋友就這樣輕輕的走了。人生值得珍視的是什麽? 走的時候令人懷念否? 人生短促無常,要珍惜每一份真心的人際互動。
每天早晨醒來, 看著鏡中的自己。 還活著, 真好。 開始充實而忙碌的一天。
期許自己和他們一樣: 在生命的活水中,快樂的泅泳到最後一刻, 不知死之將至。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父刻回憶:獻給最思念的你」介紹 訪問作者:田知學 內容簡介: 急診室可謂是醫院的風暴中心,即使擁有豐富經驗,田醫師仍常說:「總使我是專業醫者,但還是人。」在工作場域看到許多生命的驟起驟落,再加上自己父親罹癌,因此對田醫師而言,醫療並非提供技術,還付出關懷與愛。 ...
主治醫師 幾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鄉下之美: 耀宗!每個人都認識媽媽!)
連續假期,今天週日,陪媽媽去打疫苗第二劑,跟做事業一樣,檢查細節: 事前先與大醫院主治醫師確認,建議施打後; 我開車送到會場正門口; 管家推輪椅進入,不讓媽媽走路;包好尿布,不用現場洗手間,戒慎小心!
媽媽講「耀宗!不用擔心媽媽,裡面每一個人都認識媽媽!上次打疫苗,進去沿路喊”里長嫂,您也來打疫苗”!」
媽媽說,先父當四屆里長10幾年,媽媽親自拜票,有的在山上、在巷弄深處,沒進去,就沒票!票是一張張拜出來與服務來的!先父選舉時講「耀宗!爸爸現在看到電線桿也拜……」
出來後,是里長送到車上,熱絡招呼!在鄉下,這裡每一位,媽媽多認識!
這就是媽媽喜歡留鄉下原因,沒有空氣污染、鄰里相識一輩子、旗山老街,夜裡空盪清爽、四周都是山……鄉下之美,怡然自得!
(環遊世界,美好光影 www.idi.tv/photo3 )
主治醫師 幾年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和平相處也是一種方法》
最近很多網友私訊我
問我手麻腳麻好了嗎
問我的耳鳴好了嗎
問我失眠、胃食道逆流
漲氣便秘的問題解決了嗎
還有我的 #肩夾擠😅😅
坦白說除了胃食道逆流、睡眠
還有腸胃的問題有好很多外
其他的都沒有好😅😅
特別是我的手麻腳麻的問題
從本來一個禮拜一兩天
到現在幾乎每天發作
發作的時間大多在睡覺前
我只能長期的吃
慢性處方簽的那一種😭😭
我的主治醫師說我的病是
#非典型肢體不寧症
這種病好發在睡覺前
雖然我有時候白天也會發作
但我從過去的害怕、跟痛苦
到現在已經學會跟它和平相處
就想我的耳鳴也是一樣
有時候有些痛苦久了也就習慣了
我原本很抗拒吃醫師開給我的
但如果不吃就會不舒服
可是又怕常吃對身體不好
那會是一種兩難
我想如果跟我有一樣為病所苦的人
一定有同樣的心情
雖然我的主治醫師告訴我
副作用很小、別擔心
但一開始怎能不擔心啊
可是現在我慢慢發現
當我習慣的時候
真的不會像以前一樣害怕
害怕治不好、害怕會怎麼樣
畢竟我手麻腳麻的症狀已經10幾年
想想要怎麼樣早就怎麼樣了😁😁
所以學會跟疾病和平相處
配合醫師
恐怖平衡有時候也沒什麼不好👍👍
反而你一直擔心治不好
他就會越來越糟也影響你的心情

有年紀的我們
養成運動習慣早睡早起
肯定是必要的功課🙏🙏
讓我們一起樂觀的面對吧
開心過一天痛苦過也是一天
我選擇開心的過
所以很久沒見到我的朋友
見到我不要再問我
你的身體還好嗎
因爲我會回答你:
「沒有更好也沒有更壞」
「我會跟它和平相處」
#希望你也跟我一樣
#ㄧ起當個樂觀的人
主治醫師 幾年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父刻回憶:獻給最思念的你」介紹
訪問作者:田知學
內容簡介:
急診室可謂是醫院的風暴中心,即使擁有豐富經驗,田醫師仍常說:「總使我是專業醫者,但還是人。」在工作場域看到許多生命的驟起驟落,再加上自己父親罹癌,因此對田醫師而言,醫療並非提供技術,還付出關懷與愛。
藉由分享工作多年以來的所見所聞,也與自己父親對話,希望讓這條顛簸的生命之路可以得到撫慰。
本書特色:
我在急診室裡,遇到的每個生與死瞬間,都讓我想起你,爸爸!
喜悅與悲傷的交錯中,都與您身影重疊。
內容收錄田知學醫師的生命見聞,希望讓你我從中獲得勇氣,正如醫師也是如此變得堅強。
身為醫者,在急診室多年,近幾年更積極推廣AED,是過往看著部落中落後醫療資源,而有的志向。我的父母也總鼓勵著我,最後我真的走進急診室,成了救人的醫生。
急診室裡是生死的縮影,在這場域裡總使我是專業醫者,但還是人,同樣會感慨生老病死,心情也常忍不住跟患者與其親友的苦痛歡笑而起伏。我自己也在急診工作中變得更專業、堅強。
直到父親罹癌,我才知道自己還不勇敢,這些故事我想獻給天上的父親,跟他說我能感受到你一直在,因此面對死亡恐懼能夠堅定且勇敢。
作者簡介:田知學
來自中央山脈的布農Doc 田知學 Valis Tanapima
歷經美國文化洗禮 再度回到熟悉的醫療環境
現任振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振興醫院臨床技能中心主任
長期擔任電視節目《醫師好辣》、《媽媽好神》的固定醫師團來賓,廣受歡迎,亦常受邀上許多其它電視節目接受訪談。每次在臉書粉絲團「布農Doc 田知學」發文分享醫學小常識或醫院裡發生的小故事,都引來廣大迴響。
作者粉絲頁: 布農Doc 田知學
出版社粉絲頁: 台灣東販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主治醫師 幾年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精神科醫師,沒說的事」介紹
訪問作者: 鄭光男(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內容簡介:
憂鬱來襲 是臣服,還是擁抱?
每一顆藥的背後,都是醫師無助的心。
很多人,能有比藥物更好的幫助。
除了開藥單 我還能做什麼?
「精神病,要不要吃藥?」
許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病,
而是,長期服用藥物引發的慢性病。
85%的憂鬱症患者,一輩子只會發生一次!
專業的醫師都知道,一旦出現憂鬱症的現象,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很難痊癒。憂鬱只是個過程,須從生活中找出癥結,才能走出陰霾,而把抗憂鬱藥劑列為優先解決之道,藥物一吃,就停不下來。
吞下藥丸,同時 也吞下醫師無助的心。
本書作者是專業精神科醫師,因為一桶瓦斯,而頭也不回地投入非藥物治療的研究。二十幾年的臨床經驗,親眼看見藥物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疾病本身。書中網羅國內外重要的研究數據、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化為悲天憫人的感人文字,只希望表達一個信念:身心困擾並不是非藥不可,很多人,可以獲得比藥物更好的幫助。這本書就是提供大家相關的資訊,了解非藥物治療的可能性以及作法。少了煩寧、百憂解 ,人可以活的更好。
作者介紹:鄭光男
現任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人氣部落格--鄭醫師的部落格 版主
經歷:
國防醫學系畢業
國軍花蓮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花蓮大漢技術學院特約諮商輔導醫師
花蓮新生活教育中心顧問醫師
花蓮家扶中心特約諮商輔導醫師
國際人類排毒服務註冊會員
主治醫師 幾年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根據婦產科醫學會統計,台灣每年大約有30到50家醫院會關閉婦產科,由於婦產科的健保給付偏低,醫療糾紛相對又多所以也造成醫師人力流失,而如此一來,最先衝擊的就是偏遠地區的產婦。
少子化影響越來越大,根據健保局的資料,10年來,婦產科診所就少了122家,婦產科醫學會的統計也顯示,每年大約有30到50家醫療院所關閉婦產科,主要就是要成立婦產科必須有3位主治醫師,但生育率下滑,醫院根本不敷成本。
醫界分析婦產科陸續關門,還有因為健保給付制度的問題,有醫師說,醫師凌晨趕到醫院接生,給付還不如盲腸手術。另外婦產科工作時間長、醫療糾紛又多,也造成醫師人才流失,民間團體醫改會擔心,接下來衝擊到的就是偏遠地區的產婦就醫品質。
醫改會認為,應該由制度面著手,調整婦產科的健保給付,而且要兼具地域性分配,另外對於醫師人數這幾年爆增的美容整形專科醫師,也得做出名額的限制,否則不僅是婦產科,像是兒科醫師也已經出現城鄉之間的人力斷層,勢必都會影響婦女和孩童的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