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是人類學重要的工作方式外,其實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門都有屬於自己的田野調查方法,且也都有屬於自身的目標與側重點。那麼這些不同學門之間的田野工作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性呢?
這篇來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上轉載自《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台北)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不同學科之間的「田野互補性」,也帶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跨學科地使用田野能力來完成真實的目標。
--------------------------------
從田野發現不同學科間的「田野互補性」
自從我整理菲律賓的社區到國家歷史地理背景後,我以為這些資料僅能使用於人文地理學之中。然而,當我再次踏入菲律賓時,透過跟菲律賓家扶中心的互動,發現田野具有跨學科互補的性質。
2020年2月,我前往位於曼達盧永市(Mandaluyong City,以下以英文稱之)的菲律賓家扶中心。Mandaluyong City中,有一個著名的貧窮社區──Addition Hills,因為鄰近精神病院而長期備受歧視的社區。該社區是Mandaluyong City人口數最高的社區,約有十萬人口,占Mandaluyong City有25%的人口數。然而,該社區平均收入卻是最低的。因此,菲律賓家扶中心選定了這個區域,協助Addition Hills貧窮社區,例如孩童的認養、社區供餐系統與社區安全網。然而,菲律賓家扶中心僅擁有四位菲律賓籍與兩名台灣專員進行社區協助。面對人力有限的條件下,菲律賓家扶中心必須透過足夠的田野才能對症下藥。
我跟著菲律賓家扶中心專員走入社區家庭,以了解他們如何建立關係、設定扶助目標。在家訪的過程,看到有些家庭訴說自己貧困的處境、有些則是無力養育四、五個孩子。專員們透過實地走入現場,藉由面對面建立關係,從中理出如何協助社區的藍圖。而我從社工的田野場域之中,從微觀、個人生命經驗到家庭現況,理解貧窮的樣貌為何。
回到菲律賓家扶中心之後,我與從事社區工作的專員們出現對話的契機。由於他們想要更宏觀的認識馬尼拉這座城市,於是我將我的田野經驗分享給菲律賓家扶中心,提供了社區工作者,對於這座城市政治經濟的解釋。藉由人文地理學的視角,能夠讓社工師們理解社區如何形成貧窮。例如,藉由縱軸的史觀與空間歷程,說明當今馬尼拉是如何產生貧富差距。此時,從人文地理的視角理解貧窮的由來與發展歷程,有助於菲律賓社區工作者認識社區的背景、評估個案的條件。
因此,田野不僅是具有跨學科性質,也能讓不同學科在足夠的溝通之下,能達到「田野互補性」。菲律賓家扶中心的社工師、專員們,透過田野理解案主的情況,也藉由人文地理學的視角,認識案主如何在這座城市之中持續性地維持貧窮。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555?utm_campaign=sharebtn&utm_medium=facebook&utm_source=social2017&fbclid=IwAR2fenbRIUkVh1gKE2dYtu9Ez_wJIFLK6a2_Xg1V24tuGPb2yvb1yKqsXLQ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國今年夏天的洪災不斷,長江5號洪水以及嘉陵江2號洪水在8月18日到20日通過重慶中心城區,是重慶40年以來最大洪峰過境,也是重慶有史以來第一次啟動一級應急響應,也就是當地政府下設的所有單位都投入防汛工作。中國國內媒體報導,該市有26萬餘人受災,2萬多店鋪被淹,磁器口、南濱路、朝天門等多個地標性地點...
中國地理學會 會刊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我們分享了曾齡儀老師在《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追溯了台灣沙茶口味的起源是南洋的沙嗲,那麼台灣人最熟悉的「沙茶火鍋」又是如何流行起來的呢?
這篇來自【中國地理學會會刊】上的文章,摘錄改寫自《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帶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台灣「沙茶火鍋」發展起來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橫跨60多年的歷史,沙茶味逐漸成為台灣飲食的基調之一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二月份活動
主題:潮汕不只是沙茶火鍋~《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新書分享會
時間: 2/9 (二) 1900-2030
作者:曾齡儀 (《沙茶》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主持與對話: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簡介:
潮汕沙茶火鍋是高雄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但背後卻有大時代與大社會的故事。作者曾齡儀將帶我們看到潮汕沙茶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以及潮汕火鍋如何伴隨著移民浪潮成為高雄人的最愛。
*為配合防疫規定,入內請配戴口罩,現場實名制登記姓名與聯絡電話。
*本活動會視疫情發展配合衛生單位與場館做相關因應措施,建議到場前請先關注【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消息。
--------------------------------
當「沙茶牛肉」端上臺灣餐桌
二次戰後,大批外省軍民跟隨國民政府來臺,乍入新地,當務之急是如何維持生計,潮汕人便想到以家鄉的飲食為業,於是從北至南,臺灣各地都有潮汕移民經營的店家,販賣沙茶麵、沙茶炒牛肉和沙茶牛肉鍋,包括:臺北西門紅樓、新竹城隍廟口、臺中火車站、臺南民族路和永樂市場、高雄哈瑪星、鹽埕以及屏東民族路夜市等,透過新移民的手藝,沙茶飲食逐漸在臺灣闖出了知名度。
然而,在沙茶菜餚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牛肉」,卻是多數「本省人」的飲食禁忌。臺灣的牛隻品種以黃牛與水牛為主,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來到臺灣,黃牛是荷蘭時代從印尼引入,水牛則在清領時期隨著漢人移民入臺,主要用於耕作、搬運負載和製作蔗糖等勞務,人牛之間感情緊密,人們自然不忍食之,再加上宗教信仰因素(例如一貫道),久而久之,臺灣社會甚少食用牛肉。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帶來西方的營養學論述,認為牛肉營養價值高,有助於強健體魄,開始鼓勵臺灣人食用牛肉。不過,飲食習慣非一朝一系所致,民眾對於牛肉依然敬而遠之,只有少數知識份子或是都市菁英願意嘗試「壽喜燒」之類的牛肉料理。
在上述脈絡下,戰後潮汕人帶來的「沙茶炒牛肉」或是「沙茶牛肉火鍋」衝擊了臺灣本地的飲食習慣。根據受訪的店家表示,早期上門的顧客雖然也有一些做生意的本省籍老闆,但還是以不忌諱牛肉的外省族群為主。店家為了拓展客群,也會提供「沙茶豬肉」供顧客選擇。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blog.geogsoc.org.tw/history-of-shacha-sauce/
中國地理學會 會刊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搞軌都市主義 專題 ▌本次列車停靠 #松山 #南港
大學生們藉由課堂專題機會,對於 #南港專案 周邊作了研究,也對居民進行訪談,探討 #鐵路地下化 是否真的達成了 #都市縫合。他們發現,「地下化車站使乘客需不斷上下樓層,降低了近用性;車站周圍的老建築,並無絲毫都更、再發展的跡象;新闢的線性綠廊不易進入,反而 #和舊鐵路一樣形成阻隔。縫合之想像與現實的落差,就此浮現。」
「打著發展、前瞻的大旗,鐵路立體化在全臺遍地開花。政府常以『都市縫合』一詞作為政策口號:拆除鐵道以平衡兩側環境、消除隔閡使都市均衡發展……然而,『都市縫合』卻少見於學術領域。我們不禁好奇,#都市縫合是否真實存在?或僅為政府與地方人士空泛的想像?」
#為了縫合又切了一刀
#報告全文更詳盡
#小編以前寫報告也沒那麼認真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4/01/13940/
中國地理學會 會刊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中國今年夏天的洪災不斷,長江5號洪水以及嘉陵江2號洪水在8月18日到20日通過重慶中心城區,是重慶40年以來最大洪峰過境,也是重慶有史以來第一次啟動一級應急響應,也就是當地政府下設的所有單位都投入防汛工作。中國國內媒體報導,該市有26萬餘人受災,2萬多店鋪被淹,磁器口、南濱路、朝天門等多個地標性地點全部泡在水裡。這次不僅是三峽大壩的抗洪能力令人失望,中國領導人的治水能力也受到質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場大洪水所淹出的各種問題。
千年前的唐朝詩人李白第一次到四川時,就寫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對了解這次洪水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幫助,這次淹水最嚴重的兩個地方,一個是四川樂山,也就是峨眉山所在地,詩裡面講到當時還是可以透過江水看到上弦月,妳就知道平日這裡的水勢是可以很溫柔蜿蜒的,但是這次強降雨後,三江匯流的河水淹到有名的樂山大佛腳下。當地人說,大佛要洗腳,樂山睡不著,就在講水位到大佛腳邊,就會有洪災。李白的詩還講到更下游的三峽和渝州,其實也就是今日重慶市的所在地,也是這次洪災最嚴重的地區。
那有抗洪功能的三峽大壩呢?其實這次已經是遇到三峽建庫以來最大的洪峰,三峽其實已經達到水位最高點,下洩流量也來到最大。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向《中國經濟週刊》說,重慶淹水同三峽水庫沒有關係。想解決重慶市的洪水問題,必須依靠重慶上游的水庫來攔洪削峰,重慶市本身的水利建設也要再加強。簡單來說,重慶在三峽大壩上游,上級指示下來就必須執行國家攔截洪水的任務。所以是犧牲重慶,來救長江中下游,下游還有荊江、岳陽、九江以及整個漢中地區,上億人在那邊。
其實今年中國從5月下旬開始就有強降雨造成的水災,不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直遲遲未現身,中國網信辦也接連下令,要求宣傳部門不得將洪水跟過去的水患類比,在報導中更必須加強宣傳「總書記指示精神」,以宣傳救災感人事蹟,以及災後重建工作迅速展開等內容為主。很多網友在網路上轉發1998年長江水患及2007年重慶洪災時前任總書記江澤民和胡錦濤在前線指揮救災的照片,附上「不多說」的文字,你就知道他們的意思。
而勘災也是一門政治學問,這次習近平是在18日趕往安徽視察洪災,不過當地洪水已經退去,而且他還被網友抓包找了一個女公安假扮民眾跟他互動,但是他的視察是被官媒大報特報。另一方面中國總理李克強是接在習近平之後在8月20日深入重慶災區視察,雖然沒有受到官媒報導,被評為弱勢總理,但是他親自穿著雨鞋在泥濘中視察民房狀況、慰問災民的照片在網路瘋傳,跟習近平到災區訓話的形象很不一樣。
而且習近平還強調中國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經驗,並稱中華民族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類的話語都被批評是在說空話。其實說實在的,這些政治算計或是語言背後,最可憐的還是受災戶,根據中國媒體的報導,洪災至今已造成逾6000萬人受災,數千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希望這個夏季降雨趕快結束,洪水能夠消退,大家都能夠平平安安。
我最近看到一些中國洪災的畫面,真的感到很不忍心,受災地區就算洪水退去還是滿地泥濘,災民需要重建家園,受災農戶也需要經濟的協助。天災當然難免,但是中國科技既然都這麼進步了,應該多用心來防災與抗災,不然實在很難想像都可以到處人臉辨識,大數據監控的進步國家搞得這麼狼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中國洪災的消息,歡迎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中國地理學會 會刊 在 中華民國地理學會臉書專頁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會刊時間】 為了瞭解從2021年9月開始持續噴發3個月的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拉帕瑪爾島的Combre Vieja火山噴發,對於地表變形以及地物的影響,本文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差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