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正當職業該被歧視
前些日子英國每日電訊報說,機師和機組員曾是台灣令人稱羨的行業,如今卻成為疫情的代罪羔羊,被社會大眾鄙棄。
最近一位國航機師,因為從登機梯跌落送醫急診,卻被婉拒無法入院檢查,僅能在醫院外頭,選擇在沒有任何檢查之下直接上石膏,或是服用止痛藥。
還有一位天才議員竟語出驚人說:「長程航班後,機師、空服員落地就想去購物旅遊,變成每次破口。」
身為空服員的另一半,我只想說一些公道話。
我們都說職業不分高低貴賤,諷刺的是在輿論過度簡化事實的風向之下,機師或機組員卻往往成了我們這個社會被歧視的對象。
「護理人員染疫是前線英雄,為我們犧牲奉獻。」
「機師染疫卻是防疫破口,是害群之馬。」
明明都在前線冒著生命風險辛苦作戰,輿論的風向卻有如天壤之別。
旅客的運輸、家人的團聚、物資的配送、經濟的運行,疫情時代如果沒有機組員的堅守崗位,世界根本無法維持基本秩序,甚至,因為隔離、因為接觸減少、因為運送需求變大,上述那些過去看似再日常不過的事情,如今都變得彌足珍貴。
講個更簡單明瞭的例子,如果沒有機師或組員,全球的疫苗口罩配送與醫療資源要如何處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國籍航空的空服員,風塵僕僕飛到了外站後,在飯店Check in 拿的是一次性的房卡,也就是按規定進去後就不能出來了。所以我實在無法理解,這樣要如何去血拼?何況,到了疫情比台灣嚴重千百倍的國外都市,縱使心底再想放鬆,考量到自身健康風險,正常人都應該有基本智慧權衡才對?
事實上,防疫所需,機組員長程航班完成後住宿外站,依規範必須全程待在房間裡面,不可外出或接觸當地人,如果說一次的長班需要至少三、四個工作天,那麼不是長時間在密閉機艙裡,就是落地後要整天關在房間。除此之外,回台灣後還要繼續隔離十四天,所以說,總計一次長程航班的隔離天數可能就將近二十天;假設一個月一次長班,一年就有十二次這樣的輪迴,那種心理壓力絕非外人所能體會。
用同理心試想一下,如果是你受得了嗎?
很多人可能會說,本來就該遵守防疫規範。我當然認同,然而,重點在於機組員也是人,他們的工作固然沒有比較高尚,但也沒有比較卑微,我們對所有職業都應當一視同仁地尊重,何況在疫情時代,機師和機組員更是同醫護人員一樣,每天都在前線作戰的高風險行業。
或許又有人會說,染疫的機師就是因為不遵守隔離規定到處亂跑,才導致病毒擴散的害群之馬。
這又是一個思考邏輯的錯置。
問題不在「機師」,而是「這個人」;意思就是和「職業」無關,和「本性」有關。
任何群體都有不遵守紀律的害群之馬,如同醫護人員固然辛苦令人欽佩,但一定也有少數不肖的醫師護士,各行各業亦同,一定也有不遵守防疫規範的人;人的品行與工作本身沒有關係,我們都不應該將任何職業標籤化或污名化。
這是一個愛貼標籤帶風向的時代,但我們都該有獨立的思辨能力。
#看著老婆的辛苦有感而發
#感謝每位在前線堅守崗位的各行各業
#照片是17年在阿姆斯特丹的機場準備起飛前
#懷念世界到處旅行的日子
#Y的深夜呢喃
#YouGun #群說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Yylamproduc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代寫錯字或者字跡撩草,最多都係考試扣下分, 原來古代大臣寫錯字,下放官階之餘, 更加係賜死嘅導火線? 【YY例子學堂|一心二用】今集就同大家講解呢兩個唔好彩嘅古人! 記住訂閱呢個channel,然後開啟YouTube通知,咁就唔會錯過任何一個中文小知識喇! ———————————————...
「代罪羔羊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代罪羔羊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代罪羔羊例子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代罪羔羊例子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代罪羔羊例子 在 Yylamproduc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代罪羔羊例子 在 Yylamproduc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代罪羔羊例子 在 「為家庭說故事」 - 〈「代罪羔羊」 無辜者的犧牲〉 作者 的評價
- 關於代罪羔羊例子 在 權貴就可以避過刑罰?有邊個做咗代罪羔羊?【YY例子學堂 的評價
- 關於代罪羔羊例子 在 【選後憂鬱症發作?】大家還在替川普當選找藉口,代罪羔羊 的評價
代罪羔羊例子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之前無意一貼香港究竟要番幾多日工先買倒部iPhone估唔到引來咁多討論,又係時候翻貼呢篇舊文:
前言:點解要寫呢篇文?純粹就係為咗屌七上面三條友:一個就係香港人(包括黃屍)吹捧咗十幾年,點知一個屈尾十幫中共奶鞋底、出賣良知嘅金融沙皇;一個就係極度仇視同自己立場唔同嘅後生,但自己多年黎毫無進步、理應被時代淘汰嘅過氣時事評論員;然後仲有一個以為每個月儲三千就最終會買倒樓、扮哂行緊青少年,但真正用心就係要食哂啲後生女嘅父幹二世祖
呢三條友都不約而同反對年青人用iPhone/iPad,認為係奢侈、浪費同埋買唔倒樓、向唔倒社會上流嘅主因,但真正嘅原因其實係三條友其實都用緊iPhone/iPad,就係唔撚想同你班廢青用同一款機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曾提及2011年派錢6,000元時,「好多人去買咗個iPad」;時事評論員吳志森在反對派錢時也有類似意見:他認為年輕人當日收到6,000元,就會「走去買咗個iPhone」;前中大副校長許敬文認為iPhone「未爛又買新是涉及面子消費」。在香港,不論政治立場,每當有社會名人/時事評論員談及奢侈性質的消費時,幾乎都會把矛頭指向iPhone、iPad。究竟iPhone、iPad犯下了甚麼錯,要讓購買、持有它們的人也要「懷壁其罪」?人類的消費行為本身就帶有階級決定的成份:亦即你每天你進行些甚麼娛樂、消費些甚麼牌子,除了為你帶來愉悅以外,也是作為你身處社會階級的一種肯定。在經濟泡沫時期的日本,每一個收入階層甚至會有指定的汽車、西裝和紅酒品牌選擇,作為上班族的消費參考。而即使在M型社會抬頭、中產階級下流化的現在,我們仍然會覺得「一個小小OL就滿身名牌」、「明明收入只得幾萬蚊竟然學人揸靚車」、「無咁大個頭就唔好戴咁大頂帽」是值得批判的,皆因這是一種階級身份的僭越。
可是iPhone、iPad的來臨卻進一步打破了階級消費的界線:雖然嚴格來說,蘋果這些流動裝置也有不同價格定位的產品,但除了某一特定廉價版以外,幾乎就只有容量和屏幕大小的分別。換言之,無論你是富甲一方有錢人,還是黃毛小子中學生,大家在街上使用的iPhone、iPad都是一模一樣的,那還怎麼分別社會成功和失敗人士在消費選擇上的差別呢?過往名牌手袋、哥爾夫球、超級跑車此等「炫耀性消費」作用被完全抵消了!雖然iPhone其實也有與名牌或珠寶商合作,推出價值數萬元計的奢華版,但似乎香港的中上階層普遍都不太受落,或許是寧願利用社會輿論,也不願引發新一輪的「奢華軍備競賽」吧!當然,一眾來自社會的批評不會那麼露骨地指責窮人沒資格買最昂貴的奢侈品,於是他們會以香港人的共同價值觀:「獅子山精神」作包裝,認為iPhone、iPad應該是要靠辛勞工作換來的收入才有資格購買,於是沒有收入(或沒有穩定收入)的年輕人,購買iPhone、iPad就會被視為一種不勞而獲的不道德行徑──所以當日政府派發6,000元,它們就成為了任志剛和吳志森攻擊年輕人因這筆「天降橫財」而亂花錢的代罪羔羊。
政治光譜中的左右兩派對於iPhone、iPad的厭惡也有絲毫分別。正如前面所說,右派人士認為沒有相應的收入就不應作出超越本身階級的消費,他們理應「安於本份」,購買切合他們身份的平價手機就應心滿意足。可是左派人士卻認為,政府的資源應該透過福利機構的官僚「善加分配」,因為低收入人士不會明白甚麼才是對他們最有利的;若放任他們自己處理福利金額,則必然導致各種浪費和資源錯配,「學生亂買iPhone」即為最佳例子。尋求額外的快樂然而若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消費本就沒有高低之分,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是否能藉消費獲得最大的幸福──假若iPhone、iPad從青少年角度來說是最能帶給他們快樂而又合法的商品的話,那總好過用同一筆錢買一大堆看似很有用、最終卻只丟在一邊沒有人理的參考書。再者,行為經濟學家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Richard Thaler就曾根據多項實驗引證,假若一般人獲得一小筆意外之財,他們都會傾向花費在一些平時不捨得的商品或服務上尋求額外的快樂;但當金額足夠大的時候,他們就會轉作長遠規劃──但正如前面所言,兩種消費模式皆是為了追尋幸福所作的選擇,沒有所謂對錯。而自2011年以來,政府沒有派錢,市民生活卻一點都沒有因此感覺更幸福,所以現在愈來愈多人已認同派錢,有,總比沒有來得好。
更進一步說,上述批判其實都沒有從iPhone、iPad的使用者角度出發。先不論iPhone、iPad這些裝置本來都有連結世界、搜尋資訊之用,假若使用得宜,遠比一堆參考書或自我增值課程價值高得多。而更重要的是,當iPhone、iPad成為我們每天機不離手的親密夥伴之時,若以高昂的機價除以長期的使用時間,那幾千元的差距其實沒有想像中大。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曾批評年輕人經常購買最新型號智能電話,但他不會知道的是,iPhone通常在頭兩年的二手價格都是高踞不下(雖然今次iPhoneX可能打破此定律),所以年輕人頻繁轉換手機,是要在其二手價作跳崖式下跌前仍能賣得好價錢,因此購買新機的成本也自然比想像中細。這種誤解和劉鳴煒指「去少幾次日本旅行、看少幾次戲,一個月儲三千元就能買到樓」是一脈相承的。而一眾時事評論員、前高官、大學教授和富二代,也不過是將自己的一套過時價值觀、以及對於自身階級受到衝擊的恐懼,一股腦兒宣洩到一部電話和一部平板電腦上而已。只可憐iPhone和iPad,在往後還要承受多少無辜的罪名?
代罪羔羊例子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對於Netflix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的「指控」,Facebook發表題為《What “Social Dilemma” Gets Wrong?》官方回應,一共七點。開場白直指,片中受訪者均已離職,沒有現職員工參與訪問,有欠公允。
文章喊冤,影片把社媒指控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更暗示該片屬陰謀論(conspiracy documentaries)。
回應原文:https://bit.ly/3iK1vyB
以一般紀錄片為例,舉凡牽涉大型企業的議題,除非是吹捧,否則想得到該企業高層或在職人士的sound bites,幾乎不可能,因為人家隨時賠掉工作。但為了持平,producers無論如何也會找來正反兩面的聲音,讓觀眾自行判斷。對此,Netflix這套半戲劇半紀錄片確實不足。
但Facebook的回應也頗為誤導。全篇以「Netflix搞錯了」為主旨,卻只點出了紀錄片避而不談、而Facebook自己想提出的論點,並未能舉證任何factual errors。
【1. 我們並非想令你上癮】
Facebook指,兩年前已調整News Feed功能,優先顯示有意義(meaningful)的社交互動次序,並把缺乏營養的viral video排到最後。此一調整直接導致用戶每天花在Facebook上的時間減少5,000萬小時,是面書重視用家well-being多於平台使用量的一大佐證。
不過,「有意義」一詞甚為含糊,因人而異。Facebook如何衡量一個post有意義與否,卻未有解釋。而當用家習慣了把「有意義社交」的定義交給Facebook決定、而不是自己賦予時,正正是紀錄片所擔心的問題。
片中指,社媒的Like button等功能以延長用家在平台流連時間為目的。Facebook駁斥,不少功能例如「activity dashboard」、「daily reminder」都是希望用家控制使用量的設計。但既然平台以廣告收益維生,想方法留住用家,本來就合情合理。例如《蘋果》想用家留在app上時間長一點,就寫多點好文,優化interface,提高産品value。而Like button等功能的問題在於它不單止value不大,更有負面效果,令人不能自拔之餘又沒養分,所以萬惡。Facebook對此避而不談,反而搬出一堆較少人用的功能辯護,不但牽強,更錯了重點。
【2. 我們沒把用家當作商品;只是以廣告收益讓用戶得以免費connect】
Facebook不斷強調廣告商只會知道用家類別,並不會向廣告商透露或販售用家個人資料。簡直來說,廣告商不會知道你是誰。
這不是紀錄片質疑的重點。片中明言,社媒收集用家數據並非作販賣之用,而是利用這些data加以分析,掌握用戶喜好,再tailor-make不同內容留住用家。用家跌入無止盡的「人工事實」而不自知,才是問題所在。然而,要一個強大的全球網絡承認這種如魚得水的生意模式對社會有害,談何容易。
【3. 演算法只為提供更合你心意的服務,一眾dating apps甚至Netflix自己,不都一樣?】
沒錯,這種machine learning,也是Netflix的成功之道。但Facebook是社媒,Netflix是串流平台,不是apple to apple的比較,意義不大。
Machine learning及AI只是工具,被用於不同地方當然會產生不同效果。觀眾打開Netflix,AI提供recommendations,情況就跟上一代IMDb的推薦電影功能一樣,是娛樂一種。而Facebook除了擁有社交及娛樂功能外,更是大部分用家的主要新聞資訊來源。這才是紀錄片的憂慮——如此強大的社媒有能力左右社會意識形態,當情況將不受控制,後果可以不堪設想。
例如最近盛行的所謂「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此term意指社媒上常見的名人或企業,因為發表了不為大眾接受的言論而遭受各種輿論抵制,以致其代言、贊助等工作機會甚至網上影響力「被取消」。例子有因評論變性問題而被評擊的JK Rowling,或捲入「Kanye West風波」的Taylor Swift。
片中提出,社會之所以比以前更激進分化,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版本的「事實」。基於方便,不少人加入鍵盤戰圈前,只略讀過三兩篇文章或評論便以為看透了世事。而這些文章或評論,卻是machine learning及AI因應閣下喜好而訂製的。到底偏離事實有多遠,AI不會知道。
然而,紀錄片早就明言,這種風向是人工智能的by-product,是演算法也算不出來的結果,並非社媒本意......
點閱全文:https://madman-magazine.com/blog/facebook-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截圖)
代罪羔羊例子 在 Yylamproduc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現代寫錯字或者字跡撩草,最多都係考試扣下分,
原來古代大臣寫錯字,下放官階之餘,
更加係賜死嘅導火線?
【YY例子學堂|一心二用】今集就同大家講解呢兩個唔好彩嘅古人!
記住訂閱呢個channel,然後開啟YouTube通知,咁就唔會錯過任何一個中文小知識喇!
—————————————————————
繼續學習語文知識:
小朋友都識的道理係「不言而喻」、「毋庸置疑」、定「昭然若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9xrq8WtRo&feature=youtu.be&ab_channel=Yylamproducer
權貴就可以避過刑罰?有邊個做咗代罪羔羊? https://youtu.be/9QlH79mTQjk
重組句子考起老師?!「高矮肥中」大鬥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TioQ0H25Wk&ab_channel=Yylamproducer
—————————————————————
FACEBOOK PAGE:YYLAM https://www.facebook.com/Beacon.YYLam
INSTAGRAM:YYLAMJAYDEN https://www.instagram.com/yylamjayden/
中文課程資訊:https://www.beacon.com.hk/tutors/yylam/
代罪羔羊例子 在 Yylamproduc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現代權貴官字兩個口,問責制形同虛設,
古代權貴原來一早就可以避過刑罰?
有邊個做咗代罪羔羊?又有咩人取巧避過受罰?
今日嘅YY例子學堂就同大家睇下有邊個權貴走哂法律罅!
記住訂閱呢個channel,然後開啟YouTube通知,咁就唔會錯過任何一個中文小知識喇!
—————————————————————
繼續學習語文知識:
自古大臣已經不斷捏造事實、吹水當食生菜?兩個扭曲事實嘅歷史人物
https://youtu.be/Nhn94bM5ljU
「指鹿為馬」,鹿變馬、貓變狗,點做到?:解讀「指鹿為馬」、「顛倒黑白」、「不分皂白」
https://youtu.be/7Q7sHhautR0
皇帝信錯人,小則害人,大則禍國?!
https://youtu.be/MBWFcXHX7bo
—————————————————————
FACEBOOK PAGE:YYLAM https://www.facebook.com/Beacon.YYLam
INSTAGRAM:YYLAMJAYDEN https://www.instagram.com/yylamjayden/
「藝文青」2020 網上書展:https://ali.fortuneinsight.com/web/
中文課程資訊:https://www.beacon.com.hk/tutors/yylam/
代罪羔羊例子 在 權貴就可以避過刑罰?有邊個做咗代罪羔羊?【YY例子學堂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現代權貴官字兩個口,問責制形同虛設,古代權貴原來一早就可以避過刑罰?有邊個做咗 代罪羔羊 ?又有咩人取巧避過受罰?今日嘅YY 例子 學堂就同大家睇下有 ... ... <看更多>
代罪羔羊例子 在 【選後憂鬱症發作?】大家還在替川普當選找藉口,代罪羔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當然,News feed 背後的演算法比我們想像的都還要複雜,除了上文當中說明的幾個例子外,還有許多因素不是光用一篇文章就能解釋清楚的,況且Facebook 也不 ... ... <看更多>
代罪羔羊例子 在 「為家庭說故事」 - 〈「代罪羔羊」 無辜者的犧牲〉 作者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舉例:孩子可能會為著父母扮演「代罪羔羊」的── 這就是說:因著孩子可能出現的「行為問題」、「情緒問題」,甚至「身體問題」等,於是乎,父母可以更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