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不少朋友轉貼了一些關於 TDD 跟 Unit Test 寫得還不錯的文章,讓我想要順便分享一下一些想法。
很多團隊覺得自己需要 TDD 來提昇產品品質,來提昇 code coverage,來避免改 A 壞 B 的情況,但他們絕大部分都還分不清楚「Unit Test」跟「TDD」的差異。
對他們來說,TDD 就是 Unit Test first,先寫測試,再寫產品代碼。
然而 TDD 遠比 Test First 具備更多的效益,以及相關的技能。
拉回來我想說的,如果一個團隊要搞 TDD,通常我都會先看他們是不是已經把 Unit Test 搞到一定的程度了。
Unit Test 實踐到一定程度時,碰到的瓶頸就會需要透過 TDD 來解決,既享受測試的保護、產品操作說明文件的好處,又沒有「針對 legacy code 後補測試的成本問題」,又不會只是「為了測試產品代碼的正確性,而寫單元測試」。
跳過 Unit Test 想要直接搞 TDD,這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想要搞 Unit Test 也是一樣的,團隊有沒有 build server(CI server),如果沒有,那 Unit Test 也只是自己寫爽的而已,因為其他人根本不會拉下來跑。
想要搞 build server 也是有前置作業的,團隊有沒有對應的 version control system,如果版控的機制與策略不落實,那 CI server 的運作就不 work。
例如有些專案還沒上到 CI 上,有些在 CI 上的專案有寫測試但根本沒 hook run test 的 event。
或是 CI 上測試 failed 了,build failed 了沒人要修。
或是測試時好時壞的,團隊覺得這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
這些都需要比 TDD 更早點發生,這些問題還沒解決,TDD 真的還太遠。
最後一句話,「TDD 不該被定義成團隊的開發規範,而該是 developer 的良好開發習慣。」
TDD 只是個投資報酬比相當高的開發方式,能用些許成本來達成多個目的的手段。
如果大家的 TDD 是一種可能製造浪費的方式,而不是反過來,更快、更小的驗證可行性,產出結果取得回饋做調整,那你的 TDD 很可能用錯地方,或是壓根就誤解 TDD 了。
unit test目的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看了不少朋友轉貼了一些關於 TDD 跟 Unit Test 寫得還不錯的文章,讓我想要順便分享一下一些想法。
很多團隊覺得自己需要 TDD 來提昇產品品質,來提昇 code coverage,來避免改 A 壞 B 的情況,但他們絕大部分都還分不清楚「Unit Test」跟「TDD」的差異。
對他們來說,TDD 就是 Unit Test first,先寫測試,再寫產品代碼。
然而 TDD 遠比 Test First 具備更多的效益,以及相關的技能。
拉回來我想說的,如果一個團隊要搞 TDD,通常我都會先看他們是不是已經把 Unit Test 搞到一定的程度了。
Unit Test 實踐到一定程度時,碰到的瓶頸就會需要透過 TDD 來解決,既享受測試的保護、產品操作說明文件的好處,又沒有「針對 legacy code 後補測試的成本問題」,又不會只是「為了測試產品代碼的正確性,而寫單元測試」。
跳過 Unit Test 想要直接搞 TDD,這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想要搞 Unit Test 也是一樣的,團隊有沒有 build server(CI server),如果沒有,那 Unit Test 也只是自己寫爽的而已,因為其他人根本不會拉下來跑。
想要搞 build server 也是有前置作業的,團隊有沒有對應的 version control system,如果版控的機制與策略不落實,那 CI server 的運作就不 work。
例如有些專案還沒上到 CI 上,有些在 CI 上的專案有寫測試但根本沒 hook run test 的 event。
或是 CI 上測試 failed 了,build failed 了沒人要修。
或是測試時好時壞的,團隊覺得這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
這些都需要比 TDD 更早點發生,這些問題還沒解決,TDD 真的還太遠。
最後一句話,「TDD 不該被定義成團隊的開發規範,而該是 developer 的良好開發習慣。」
TDD 只是個投資報酬比相當高的開發方式,能用些許成本來達成多個目的的手段。
如果大家的 TDD 是一種可能製造浪費的方式,而不是反過來,更快、更小的驗證可行性,產出結果取得回饋做調整,那你的 TDD 很可能用錯地方,或是壓根就誤解 TDD 了。
unit test目的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解決問題的起點是,「發現問題」跟「面對問題」
學習起點只是知識點,學習的內化則是將知識點與自己既有的知識體系建立成知識面。
會用就好只能應急,只能把別人的詩朗誦地很好聽,但始終無法成為大詩人。
前端的世界更是如此,因為框架推陳出新的迭代速度更快,只有了解了本質,在熟悉新框架才能只需要關注在「差異」、「適用場景」、「優缺點」。
不了解本質,就只能像狗追尾巴一樣,一直被學習新框架搞得團團轉。
沉澱了兩天,其實上完課後還在整理家裡,到今晚才能夠好好再回顧一下上週六日所學到的內容。
這次的「Clean Coder: DI/AOP 進階實戰」課程,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已經有使用 DI 在產品代碼上的經驗,上課前就一直在猜想著 91 究竟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帶我們進入 DI/AOP 的實作。課程一開始讓我們重新體驗寫個 #乾淨的胖子 開始。接著帶著我們思考這樣樣的程式究竟有什麼樣的問題,並透過重構的手法將胖子瘦身。平時在開發產品時通常寫到這裡就會結束了,看起來很乾淨、又不肥。但事實上卻只是將一坨垃圾分成數個小堆掃到桌子底下,看起來很乾淨,但其實垃圾仍然存在。
#不知道有問題
> 最怕的就是你覺得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問題很多。
這門課最精華的莫過於是 91 帶著大家重新思考每當需求變更時如何以改最少的 Code 來達到目的,如何不動現有的 Source Code,而寫新的物件來取代或組合上去,這考驗著如何在程式碼中實踐 SOLID、OO 等設計方法。
> 什麼是實作?什麼是Flow?什麼是設計?
平時寫 Code 時很容易將需求都直觀的依順序寫下來,所造成的現象是當需求變更時我的 Production code 要修改、呼叫端要修改、Unit Test 要修改,這也是我一直困擾的問題。每當這樣的狀況時我總要額外花上許多心力在修改 Unit Test。91 帶我們重新思考需求與 Code 其實是可以拆開來看的,別一股腦的把需求攤開轉成 Code 實作。要能透過各種設計方式,將物件組合在一起來達到需求。
#動手解決問題
這兩天的課程就是在不斷的思考可能的問題→找出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動手寫Code 的迴圈,每當解決一個問題時心裡總會想到在工作時的某段 Code 也是同樣的問題,我也許可以拿來先試著修改看看,心裡充滿著想趕快動手的衝動。這門課不是在教你怎麼用 DI/AOP,而是該怎麼用這些 Framework 來解決問題?
Resharper 也多學了新招,每次回來上課總能再多學到關於 IDE 操作的技巧,而不是只能看著 vim 的游標在那邊閃啊閃,卻還是拿著滑鼠裝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