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庭互聯網大數據百億市場漸現
北京新浪網 (2015-11-23 01:35)
王珍
智能家居前景美妙,現實卻很骨感。今年智能家電新品發佈的頻率,明顯放緩。2020年將達萬億的智能家居市場「大餅」,也沒能挽救多家上市公司當下的業績於水火。由於缺乏統一標準,企業各自為政,難以形成整體生態,所以智能家居發展道路曲折。
不過,智能電視有望成為率先突破的細分領域。11月20日,智能家居大數據上市公司奧維雲網(831101.SZ)公告,斥資600萬元收購「勾正數據」公司20%的股權,希望未來三年內建設中國最具規模的智能電視用戶大數據平台,這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為什麼是智能電視?
它的智能化程度,在眾多家電產品中最高。國內智能電視的滲透率今年已經達到70%~80%,而且它的優勢在於大屏,成為家庭互聯網的最大入口。中國有3.5億個家庭,未來互聯網電視的成長空間巨大。所以,這一兩年「千軍萬馬」都想跨界做互聯網電視。
有人認為,2016年將是互聯網電視大屏價值引爆的一年。奧維雲網的董事長喻亮星也很認同:「明年會比今年走得快」。因為每年1000多億元的電視廣告,已是現成的市場,未來部分電視廣告將轉化成互聯網電視廣告。
事實上,今年海信、創維、TCL、樂視等,都號稱分別有5000萬元~7000萬元左右的開機廣告收入。即使這樣,它們幾個加起來就是幾個億,相比於電視廣告一年千億元的廣告規模還是小,互聯網電視的廣告價值離真正的點爆還遠。
挖掘電視大屏價值,還有兩大現實的困難。
首先是缺乏數據支撐。喻亮星坦言,奧維就是想儘快把底層數據做出來,為互聯網電視廣告的精準投入做準確,因為客戶並不願意「閉著眼睛」投廣告。
另一個難題是硬體的增值功能需完善。實現增值,要與軟體、硬體環境相結合,這對電視的晶元、圖像處理能力都有要求。據喻亮星介紹,2013年年底的智能電視產品才開始具有這樣的增值能力,目前國內保有量才2000萬~3000萬台,且激活率只有一半,還分散在不同品牌里,所以目前廣告價值暫時還不大。
不過,未來三年將快速增長,國內智能電視保有量將從2015年的8000萬台到2018年突破2億台。而大數據的能力,將是開採電視大屏價值的「鎖匙」。
為此,奧維做了兩件事情。一是裝了奧維軟體平台的電視用戶,現在有100萬台,喻亮星透露,通過與勾正的資源整合,到明年春節前會達到500萬台。其次,奧維對接各大品牌的、可以投放廣告的智能電視活躍終端已達2000多萬台,覆蓋TCL、創維、長虹、康佳、夏普、聯想等品牌,「一旦我們達到3000萬~5000萬台,價值就會變大。」
彩電廠為什麼願意讓奧維來做呢?喻亮星說,「一是我們的數據採集能力強;二是數據分析能力強;三是奧維天然是第三方,採用收入分成模式,不干擾彩電品牌自身的運營。」
大數據,近年已成為熱詞,但如何產生真正的價值,還需要實實在在的努力。
奧維此次參股勾正公司,揭開了其大數據布局的「冰山一角」。過去兩年,奧維的大數據團隊已增至40多人,並在大數據領域重金投入,去年投了500多萬元,今年又投了1000多萬元。
其儲備的大數據能力主要在五個方面:一是數據採集的能力,原來奧維跟全國大連鎖合作,成本高、時間慢,現在通過爬蟲技術,可覆蓋門戶網站、電商平台、社交平台等信息;二是雲計算能力,原來處理20萬條文本信息要2小時,現在只需20秒;三是應用場景的挖掘能力,憑藉奧維對家電製造業、流通業和用戶多年的研究經驗,迅速找到大數據的應用場景;四是建立模型和數據挖掘的能力;五是可視化的能力。
「一定要把大數據落實到小的應用場景。」這是奧維雲網的助理總裁韓昱的體會。
像今年「雙11」商戰,已引入數據戰。通過每五分鐘監測一次價格變動,奧維可以提醒廠家鎖定競爭對手的哪個型號,並建議用哪個產品型號去應對。「以前,奧維只是賣報告,企業看一下市場佔有率就完了。現在,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實時的決策。」
又如,以前產品創意,做4000個樣本,要兩個月,花80萬~100萬;現在利用大數據技術,每月收集10萬條信息,2天採集、3天分析、5天出報告,成本只是原來的十分之一。
未來,PC端的視頻、廣告、遊戲、電商、在線教育、精準營銷等業務模式,都會延伸到互聯網電視端,潛在的價值空間巨大。不只奧維,BAT、彩電巨頭、互聯網彩電新軍、蘇寧國美等,誰都想衝著這塊「肥肉」來咬一口。
奧維希望搭建一個基於產品和用戶的、開放式的大數據平台,並預言「家庭互聯網用戶大數據將是一個百億元的藍海市場」。同樣可以預見的是,競爭也會異常激烈。喻亮星明確,儘管與廠商有競合關係,奧維定位做中間環節,更多是通過數據幫助企業,服務好用戶。
資料來源: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1123/15585729.html
tcl電視投屏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智慧電視百家爭鳴 決勝作業系統
2014年1月7日
張凱耀/綜合報導
在科技業年度重頭戲「消費電子展」(CES)開幕前夕,智慧電視廠商除了展示硬體工藝實力,更是不約而同地力推自家的作業系統(OS),希望能站穩智慧電視這塊處女地的領導地位。未來「大螢幕」的電視市場中,哪一家廠商能出線成為定義系統規格的最終勝者,值得觀察。
自由軟體社群Mozilla參一腳
Mozilla是一個推行開放原始碼的非營利機構,旗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Firefox網頁瀏覽器。去年Mozilla已經推出手機作業系統Firefox OS,今年更宣布與日本松下(Panasonic)公司合作,推出內建Firefox OS的智慧電視。Mozilla標舉著開放平台的信念,未來任何一家智慧電視製造商皆可選擇採用Firefox OS。
LG借屍還魂 讓WebOS重現江湖
WebOS原先是運行在掌上型電腦Palm的作業系統。2013年LG從惠普(HP)手中收購WebOS的專利後,將之改造為智慧電視作業系統。今年LG將有70%的智慧電視產品將會運行WebOS,提供Twitter、Netflix、Hulu Plus、Amazon Instant Video、Vudu、CinemaNow、MLB.tv等影音娛樂服務,並支援語音、手勢控制功能。
不只是機上盒 Roku推出Roku TV
影音串流機上盒廠商Roku與中國2大電視製造商TCL電子及海信電子(Hisense)攜手合作,要將Roku機上盒原有的功能及內容移植到智慧電視中,Roku上千個內容頻道將是一大亮點。
蘋果與Google的大螢幕策略?
蘋果的iOS及Google的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在「小螢幕」市場各據一方,不過兩者對智慧電視的策略格局卻略顯狹隘。蘋果打造智慧電視的傳言已久,不過至今仍只有機上盒產品Apple TV。Google TV則是遭遇嚴厲的挫敗,不僅被美國3大電視網封殺,許多電視製造商鑒於Google宰制智慧型手機的態勢有所忌憚,不敢貿然投入,導致Google TV牛步成長。
發展OS勢在必行,但沒那麼簡單
隨著網路發達,許多人花在觀看網路影片的時間大大多於傳統電視。為了要將網路接上電視機,目前普遍的做法還是加裝機上盒,然而各廠都有意識到,發展一套作業系統才能整體提升消費者社群的使用經驗。不過目前市場上紛呈的作業系統各自屏蔽,讓軟體加值開發商製作App時窒礙難行。市場研究公司nScreenMedia首席分析師狄克遜(Colin Dixon)指出,「我寄望智慧電視的OS發展可以收斂,但很不幸地,目前我們只有看到更多不同的OS,而不是更少。」
Twitter也能看到風傳媒新聞囉!立即加入風傳媒Twitter粉絲團:https://twitter.com/StormMediaGrp
好文章請讓更多人看見!如果您喜愛「風傳媒」的文章,請按讚或分享:www.facebook.com/storm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