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有朋友在問我有沒有推薦的爵士吉他音箱
以我擁有過(Polytone , Roland JC-90 ,20 , Cube30 ,Yamaha THR10)跟用過的(Roland Cube 60(vintage),AER , DV Mark , ZT amp , Fender Blues Jr , Twin Reverb , Phil Jones)來說
這兩年科技的進步實在是突飛猛進(跟十幾年前Roland的COSM模擬或是Line6 POD相比)
以前要靠大瓦數才能推出的音色,現在已經快要可以完全被DSP模擬所取代了。所以在推薦的時候,我都會直接詢問,是有演出攜帶需求還是僅在家練習或錄音使用
如果不是類比王道的朋友,現在一顆好的IR Loader
像是Strymon Iridium , Nux Soild Studio , Torpedo CAB...配上監聽喇叭,已經讓人分不出來到底是不是真的音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NLrRjjHl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RzubDIxg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qZ9ZXxrxQ
如果有連同監聽的需求,那Yamaha THR10ii會是小空間的首選
預算更少一點的,弄個EQ效果器+DI box(如GE7)或是還不錯的preamp pedal ,會調的話也可以調出接近的音色
roland小音箱 在 吳柏蒼 Pochang W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年暑假我沒有留在新竹,因為申請到了一份超酷的工作:去 Netscape Taiwan 做暑期實習生,協助一套新的搜尋引擎網站開發,那個網站就是後來的奇摩站。當年 Yahoo! 等美國網站還不太容易搜尋中文內容,更不用說尚未誕生的 Google。而本土的入口網站像是蕃薯藤等,不論是在搜尋結果或是使用介面上,也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於是,當我在悶熱的華齋宿舍裡,看到 Netscape 首頁上的徵才訊息時,豪不猶豫地寫了 email 去應徵。在 1997 年,Internet 就是未來,對於 18 歲的我而言,那是一件可以改變世界的事,就和搖滾樂一樣。
我在幾十位面試者中被選上,是六名實習生中最年輕的。草創期的奇摩站人力十分精簡,除了實習生之外只有總經理、經理、一名設計和一名工程師,我們六個則分別搜集不同類型的網站並登錄到資料庫。我被分派的類型中包含一個其他男生都覬覦的項目:成人情色。
除了必須建立大量的情色網站索引之外,還要仔細瀏覽網站內容以便寫介紹文字,於是自然而然我的電腦累積了許多性感照片。某一天下班前,我心血來潮用辦公室電腦自己架了一個色情網站,並登錄到奇摩的資料庫裡。結果隔天上班時,公司的網路因不明原因被塞爆,所有人都無法上網,我一查才發現是自己架的網站在一夕之間爆量,癱瘓了全公司網路。多年後,因為經營 StreetVoice 再次遇到當年奇摩總經理盧大為,我提起在奇摩實習的經驗,他說他因為此事對我印象深刻。
同一時間,春佑和學長們在新竹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錄音室的建造工程。他們只有兩個月的時間,要從迴聲社那個空房間無中生有地蓋出一間錄音室。原本的規劃中,是希望請到專業的工班來施工(包括賽璐璐阿義老師),但廠商聽到這麼低的預算,都嗤之以鼻地回答:「不可能啦」。四處碰壁之後,自己蓋成了唯一選項,而即便是最省錢的狀況下,也需要在原有的兩面磚牆之外,另外蓋出兩面隔音牆——一面隔出控制室、一面擋住原本面對大禮堂的整面落地窗——把錄音區包圍起來。在各方請教和研究之後,社員們開始自己丈量、買材料和器具,原本佔據社辦的鼓組、音箱和擴音設備被全部清空,取而代之的是成堆的木板、石膏板和岩棉。
當我結束奇摩站的實習回到新竹時,工程已經接近尾聲。兩面牆最困難的骨架部份都已完成,擔任工頭的小梅帶著防護口罩和手套,把岩棉放入牆面的夾層中,接著再交由其他社員們釘上石膏板和木板。幾週後,控制室和錄音室間的大面玻璃和自製隔音門裝上,錄音室興建便大功告成。
除了蓋出一間錄音室之外,還需要添購設備。儘管自己施工省下了不少錢,但基於原本就窘迫的預算,設備也就只能用最克難的方式解決了。監聽用的是鼓神陳慧明捐贈的一對家用喇叭和擴大機,完全稱不上錄音室等級,收音麥克風也只有四五支 Shure SM-57 加上一支 SM-58。
扣除掉線材、麥克風架等支出後,剩下的錢只足夠買兩樣東西:一台 16 軌的 Mackie 混音座,和一台 Roland VS-880 硬碟錄音座。然而,在我們這群十幾二十歲的小夥子眼裡,擁有這些器材已經是難以想像的幸福和奢侈。
當所有的線路配置完成、器材各就各位,我們坐在大面的控制室玻璃前,一邊推動混音座上的滑桿、一邊聽見從監聽喇叭傳出隨之變化的音樂時,一種無上的榮耀油然而生,我激動的內心清楚地認知到:我的社團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一件台灣大專院校社團史上沒有人做過的瘋狂創舉,而我有幸參與其中。
就這樣,夏天結束了,夢想中的錄音室在眾人的努力之前圓滿落成。照理說這樣的勵志故事,接下來的情節應該是迴聲社從此創作風氣鼎盛,努力實踐夢想的年輕人們一頭鑽進了音樂創作的世界,用這些簡陋的設備錄製出一首首才華洋溢的作品⋯⋯
但事實是,錄音室隨後閒置了整整一年,沒有人錄出半首歌。
roland小音箱 在 爵士吉他生存手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陣子友版在討論關於爵士音箱
剛好兩天前荷蘭的Jens Larsen也拍了這段影片來測試(可惜他並沒有用fullbody的Archto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V9zjmEUQM
在70年代末期Polytone算是引領了一個風潮
應該是最早期使用電晶體放大的音箱之一,然後Close Back封背設計,讓低音量提升。另外就是體積縮小便於攜帶,非常適合需要跑來跑去接gig的爵士吉他手;80年代初期的Roland Cube也是另外一個選擇,只是後來也改款變成數位音箱。
當然以現在的電子元件來說,這並不是什麼神奇的音箱
早期較為Lo-Fi的放大OP(RC4739),確實會讓音色較糊或是稱為木頭聲?
新款的爵士音箱則使用了高音質的元件,聽起來較Hi-Fi
但是當時後級部分卻是非常紮實的變壓器,這點就勝過許多cost down改用D類放大的電晶體音箱
但是要注意,老的音箱雖然經典,但是畢竟電子元件也有壽命,許多70年代製造的電解電容已經老化或是損壞,可能會出現開機後蓄電時間較長,或者是聲音斷斷續續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