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教授真心話 😏 | 在家工作(上課)根本就很好 | #用最chill的姿態來上課 | 遠距參與的魔幻時刻 | 在家上班的優缺點 | #遠距有限公司 | WFH的組織傳播爭論 // 李長潔 ft. 阿丹老師、小也老師 💻
.
隨著確診人數的下降,疫喵施打的普及,情況發展狀況逐漸轉好,我們已經準備好回到正常美好的日常生活。可以在咖啡館享受午后時光,可以去台南來一場小旅行,可以與親朋好友共處狂歡。
.
但,你有想要回去辦公室上班嗎?#遠距工作是不是好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
今天的節目,與 臺灣通傳智庫 的podcast節目「台灣問事」聯播,和世新大學的黃采瑛教授、文化大學的徐也翔教授,一起討論「#遠距課程」、「#在家上班」的可能與不可能。透過Robert C. Pozen與Alexandra Samuel在《遠距有限公司》(Remote, Inc)一書,提供了四個遠距工作時應該注意的組織溝通策略給大家~
.
📌 #今天的內容有
.
▶ 史上最長暑假,終於開學了
▶ 遠距課程超好玩~
▶ 數位溝通的(不)可能性
▶ 遠距授課是一個「魔幻的時刻」
▶ 用最Chill的姿態來參與
▶ 在家工作的神奇時刻
▶ 紙本公文遞送應該要數位化了吧~
▶ WFH到底有沒有效率
▶ 在家上班的「組織傳播」爭論
▶ 遠距有限公司
▶ 在家工作根本就很好
▶ 工作時最重要的是「八卦」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OsPXXbf_70BynlpB4_
.
📣 #Fir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txytj3y7jx80939n4q7egeg?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75pLp2muay5h0V9h4CwI5v?si=CpzanfvHQi6rT_zpo-N0pA&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KrpKpp
.
📲 #FB 完整論述: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62370957283854&id=208541192666847
|
/// 完整論述 ///
.
隨著確診人數的下降,疫喵施打的普及,情況發展狀況逐漸轉好,你是否也在期待日常生活能夠回到平常安定的狀態。可以在咖啡館享受午后時光,可以去台南來一場小旅行,可以與親朋好友共處狂歡。但,你有想要回去辦公室上班嗎?遠距工作是不是好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
▓ #全世界最大的在家上班實驗
.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傳播學者José van Dijck(2013)在《連結的文化》中寫到,從Web1.0到Web2.0,就是2001到2012年之間的巨大數位轉型,傳播機器運作下的虛擬交流協作,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形式。勞動的場景亦無法自外,從電子郵件、互聯網站到同步視訊,組織的內部與外部運作,一直以來其實都被傳播技術與機器介入著(García-Orosa, 2019)。只是當前情景更加促使我們去思考,組織與個人的工作關係裡,技術介入所產生的意想不到的可能與不可能。
.
連TIME雜誌都指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在家上班實驗。」越來越多的工作者與組織因為益情的關係,嘗試了遠距工作的可能性。從組織溝通(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的角度來看,隨著組織轉向遠距協作,組織溝通也變得越顯重要。
.
各個組織必須依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提出相應的工作安排,也留意員工個人的健康。甚至我們可能會突然發現,原本依賴面對面溝通的諸多工作場景中,其實存在著諸多問題,像是敷衍了事的工作規劃、相處不良的人際關係。
.
▓ #遠距工作時,組織溝通更重要!
.
所謂組織溝通,是指一個組織群體中的語言互動過程,強調由人與關係所建構出來的世界,我們每日的生活都無法離開組織中的訊息產製、互動模式、意義建構、領導統御、文化形塑等多種行為(秦琍琍,2011)。也就是說,幾乎人類生活中的所有事務,都是依靠組織及其協商、合作、交流來達成且構造世界(李長潔,2012)。所以,當人們不能群聚在一起時,究竟會不會造成工作上的不便與劣勢?
.
遠距工作對生產力的影響,其實早在80年代時,因電信技術的發展而被討論過,當時的結論是:在家工作根本很好啊,其有較低的物理需求、較高的自主性、可以明確地交出成果。當然,能夠成功在家工作的人,通常有高度的自我激勵與自律能力(Olson, 1983)。不過,還是有研究者認為,工作需要有一個足以提供完全溝通的實體場所,才能促成對話與消減誤解(Kraut et al., 2002)。
.
正如我們所經歷的,許多遠距協作的傳播技術已經存在或快速開發中,電子郵件、電子布告欄(bulletin boards)、即時訊息(instant messaging)、共享文件、視訊會議、通報服務(awareness services)等,這些數位技術在很大的程度上,協助了組織成員進行對話溝通,也滿足工作效能(Olson et al., 1997)。
.
但也有學者如Kang等人(2020)針對僅依賴於電子郵件的遠距工作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建立在電子郵件「收發」特質上的溝通,使得組織變得支離破碎。需要仰賴更完善的組織訊息規劃,例如定義郵件的重要性層級,才能讓組織成員真正參與到工作的運作中。
.
▓ #四個遠距工作時應該注意的溝通策略
.
Donald Sull、Charles Sull、Josh Bersin(2020)在麻省理工大學商學院的管理期刊上建議進入WFH的組織與人們,如何更快速、無痛地進入這個新的工作時代。他們找了441位人力資源管理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參與度」、「生產力」、「連結感」,是當前疫情下遠距工作首要的問題。這些問題除了傳播交流、任務協作的硬體與軟體備整外,更好、更適合的組織溝通設計就是關鍵之處。
.
Robert C. Pozen與Alexandra Samuel(2021)在《遠距有限公司》(Remote, Inc)一書中,提供了四個遠距工作時應該注意的組織溝通策略:
.
1⃣ #訂好基本規則(ground rules):雖然從前面的討論來看,人們在可以自主控制工作目標時,達到不錯的工作效能。但定立基本的團隊規則,才會幫助組織成員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行動。所以,我們應該確立一套關於工作時間、會議舉辦、電子郵件傳遞、資訊共享的明確指南。人們才不會迷失在居家日常與不斷檢查最新訊息的漫漫長日中。
.
2⃣ #建立團隊會議(team meetings):每週的例常視訊會議,不但是為了傳遞最新的組織資訊,分享團隊工作成果,促進知識與經驗的交流。同樣重要的是,除了工作會議,我們應該擁有一段產生社會關係的友誼時光,像是虛擬的「茶水間閒聊」(water cooler),每天早上與同事一起喝一杯咖啡,讓組織成員在遙遠的距離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同理心。此外,在視訊會議時打開鏡頭也是一個重要的溝通策略,其可以展現非語言溝通的暗示,表現許多無法言明的事情。
.
3⃣ #善用一對一的交流(one on one):當我們身處在實體辦公室時,一對一的溝通無時無刻都可能會發生。但進入到遠距工作後,一對一溝通的機會便要主動規劃與創造,以確保每一個人都沒有「脫隊」。這種較密切的互動並非用來進行嚴密細微的工作檢查,其目的是在發現組織成員需要支持與幫助的地方,讓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足夠的關注。
.
4⃣ #確實地評估表現(performance reviews):遠距工作的情況下,我們時常無法獲得足夠的工作反饋與激勵,有時候根本就被埋沒在螢幕背後。所以,清晰明確、容易上手的績效表現評估方式,可以讓組織成員彼此了解工作的成果,知道自己應該維持哪些優秀的做法,以及需要改進哪些盲點,或進一步地微調工作流程。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組織學習與個人成長的途徑。
.
▓ #數位時代中的組織溝通素養
.
遠距工作到底行不行的爭論,就這樣從80年代持續到現在,不管你接受與否,這已然是全世界的人都正在做(或已經做過)的事了。如何在居家上班、遠距工作的情境下,建立有效的組織溝通,尚有著巨大的挑戰。
.
我們勢必須要花更多的時間制定工作計畫,穩定溝通的流程,協調各種事務,運用更豐富、更精確的口語表達與人際互動技巧,來創造與嘗試工作的新形態。無論我們是否可以真正地順利地進入「新的後疫情時代」,遠距工作的可能性,與對組織溝通素養的重視與培養,將是這場疫情中珍貴的學習與成果。
.
🗂 #參考文獻
.
1. Van Dijck, J. (2013). The Culture of Connectivity: A Critical History of Social Me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García-Orosa, B. (2019). 25 years of research in online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Review article. El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ón (EPI), 28(5).
3. 秦琍琍(2011)。《重返實踐:組織傳播理論與研究》。台北:威仕曼。
4. 李長潔(2012)。組織傳播研究中的論述取徑:一個領域的探索。《傳播與管理研究》,11(2),3-38。
5. Margrethe H. Olson. 1983. Remote Office Work: Changing Work Patterns in Space and Time. Commun. ACM 26, 3 (March 1983), 182–187.
6. Kraut, R. E., Fussell, S. R., Brennan, S. E., & Siegel, J. (2002). Understanding effects of proximity on collaboration: 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remote collaborative work. Distributed work, 137-162.
7. Olson, J. S., Olson, G. M., & Meader, D. (1997). Face-to-face group work compared to remote group work with and without video. In K. E. Finn, A. J. Sellen, & S. B. Wilbur (Eds.), Video-mediated communication (pp. 157–172).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8. Kang, R., Zhu, H., & Konstan, J. (2020). Organizational Bulk Email Systems: Their Role and Performance in Remote Work. In microsoft.com.
9. Sull, D., Sull, C., & Bersin, J. (2020). Five ways leaders can support remote work.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61(4), 1-10.
10. Pozen, R. C., and Samuel A. (2021). Remote, Inc.. Harper Business.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
「research associates」的推薦目錄:
- 關於research associates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research associates 在 工商時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research associates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research associates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esearch associates 在 Meg L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research associates 在 野中慎里江マリトレ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esearch associates 在 Engineering & Research Associates | Facebook 的評價
research associates 在 工商時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比特幣 漲瘋】
專家喊最大泡沫 這種資產才是經典不敗
➡2021年到來 比特幣的五大關鍵預測
https://ctee.com.tw/news/global/393448.html
➡比特幣漲不停 飆破34,000美元
https://ctee.com.tw/news/global/397059.html
➡動真格?印度擬徵收比特幣18%商品服務稅
https://ctee.com.tw/news/global/394599.html
research associates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貝聿銘逝世與《英雄本色》】
享譽國際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於美國時間周四(16/5)深夜逝世,終年102歲。據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道,兒子貝仲禮指父親在他位於紐約曼克頓的家中與世長辭,貝聿銘的建築師事務所經已證實此消息。
貝聿銘於1917年在廣州出世,為蘇州名門望族之後,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亦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民國七年(1918年),貝祖貽為逃避政治鬥爭,遂舉家南遷至香港,設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出任總經理,貝聿銘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至於貝聿銘則在香港度過童年,曾入讀西區半山名校聖保羅書院,至1927年再隨父親遷居往上海。
18歲,亦即1935年負笈美國,主修建築,並先後於1940年在麻省理工大學及1946年在哈佛大學取得建築學碩士及碩士學位,畢業後繼續於美國發展,1954年取得綠卡,1955年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I.M. Pei & Associates」,之後兩度更改名字,最後取名「Pei Cobb Freed & Partners」,沿用至今。
貝氏於1967年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Atmospheric Research)是為其獲得外界普通認同的作品,不過此作品仍未體現他揚名於世的「讓光綫來決定設計」、「Its openness is the essence」的強烈個人風格,於1968年他有份參與美國波士頓的John Hancock Tower才逐漸成型。
1983年,貝聿銘成為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此後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玻璃是他最常用的建築材料。30年前,當時還在唸小學的我,總是從各方面聽過貝聿銘這個大名,還常常將「聿」誤讀為「律」,因為當年他有份設計的中環中銀大廈,以發巴黎羅浮宮擴建部份玻璃金字塔都差不多在這個時間竣工,不過還有一幢已消失世上的建築,都是由貝氏負責設計,那就是位於銅鑼灣希慎道10號的新寧大廈。
這幢建築物於1982年落成,2013年拆卸,今天已變成利園三期。新寧大廈由貝聿銘同美籍華裔本地建築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現任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陳丙驊設計,除了全幢採用玻璃幕牆外,另一特色是建築師刻意將建築物往後移,藉此騰出大量空間作為大堂廣場,提升建築物的磅礡氣勢,這種構想於吳宇森執導的港片經典《英雄本色》(1986)可謂完美呈現。
其中一場戲講到,飾演跟班的譚成(李子雄飾)在出賣宋子豪(狄龍飾)以及Mark哥(周潤發飾)之後,子豪自首後被捕入獄三年,譚成則逃回香港並取代豪成為新的黑幫老大,綽號「大哥成」,至於Mark哥則在「楓林閣槍戰」內為子豪報仇時中槍變成跛子,從此在幫會地位一落千丈,並且被通緝,回港後只能當洗車師傅,生活潦倒,有天他們相遇,地點就在新寧大廈,「大哥成」意氣風發地從新寧大廈正門走出來 —— 貝氏大概沒有想過當初的建築意念會成就吳宇森的經典電影符號 —— 「大哥成」見到洗車人正是「Mark哥」,於是將鈔票散在地上打賞他,隨後王晶於《精裝追女仔》(1987)翻拍這一幕,「大哥成」由李子雄變成曾志偉。
《英雄本色》英名戲名叫《A Better Tomorrow》,呼應一個時代 —— 香港進入前所未見的經濟蓬勃期,卻又因為《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從此決定香港人九七回歸的命運 —— 《A Better Tomorrow》正好帶出彼時同時活在經濟繁榮和政治不安之中的香港人,內心有多矛盾。新寧大廈的出現,如今回看,確實有種強烈的歷史意義,代表香港這夥「東方之珠」曾經璀燦過,如今新寧大廈已不在,而香港亦早已淪落為不再具有國際視野,被內地硬生生拉下來固步自封的二綫城市,正如狄龍在戲中最經典一句對白:「我冇做人大佬好耐喇!」這位「大佬」不就是那些年的香港嗎?因為今日世道,一街都是「大哥成」這種人呀!
(17052019 —— 寫於台灣宜蘭)
#貝聿銘 #貝聿銘逝世 記者關震海 (自我新聞導讀) 快樂的 做乜膠睇電視 Written on the Wind(電影資訊) 香港電影台 #英雄本色 #吳宇森 #周潤發 #李子雄 #狄龍 #新寧大廈 建築學人 中央聖學子 灣仔好日誌 gregory wong 王宗堯 陸駿光 Alan Luk
research associates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周圍環繞3個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於1989年完工。
羅浮宮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風格與充滿古典氣息的羅浮宮主建築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對。當時法國民眾大多認為出自貝聿銘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設計過於前衛,要求取消擴建。這項工程最終在爭議聲中保留,羅浮宮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為巴黎地標之一。
貝聿銘出身蘇州望族,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央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辦人之一;生母莊氏為清廷國子監祭酒後代。
貝聿銘18歲時留學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建築,之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MIT),1940年取得MIT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貝聿銘踏入建築界後展現設計高樓大廈的長才,1955年與在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 Knapp)共事的建築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I.M. Pei &Associates),事業逐漸起飛。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與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強調光與空間的結合,留下「讓光線來作設計」的名言。
他的代表作包括美國華府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貝聿銘生前獲得眾多榮耀,最受矚目的是1983年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现代主义建筑最后大师」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嵩寿102岁。他曾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罗浮宫金字塔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托下,贝聿铭替罗浮宫主庭院设计由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为主要入口,周围环绕3个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于1989年完工。
罗浮宫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风格与充满古典气息的罗浮宫主建筑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对。当时法国民众大多认为出自贝聿铭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设计过于前卫,要求取消扩建。这项工程最终在争议声中保留,罗浮宫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为巴黎地标之一。
Ieoh Ming Pei, FAIA, RIBA[1] (26 April 1917 – 16 May 2019) was a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Born in Guangzhou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Pei drew inspiration at an early age from the gardens at Suzhou. In 1935, h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rolled in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architecture school, but quickly transferred to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was unhappy with the focus at both schools on Beaux-Arts architecture, and spent his free time researching emerging architects, especially Le Corbusier. After graduating, he joine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and became a friend of the Bauhaus architects Walter Gropius and Marcel Breuer. In 1948, Pei was recruited by New York City real estate magnate William Zeckendorf, for whom he worked for seven years before establishing his own independent design firm I. M. Pei & Associates in 1955, which became I. M. Pei & Partners in 1966 and later in 1989 became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Pei retired from full-time practice in 1990. Since then, he has taken on work as an architectural consultant primarily from his sons' architectural firm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Pei's first major recognition came with the Mesa Laboratory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Colorado (designed in 1961, and completed in 1967). His new stature led to his selection as chief architect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in Massachusetts. He went on to design Dallas City Hall an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He returned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75 to design a hotel at Fragrant Hills, and designed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a skyscraper in Hong Kong for the Bank of China fifteen years later. In the early 1980s, Pei was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when he designed a glass-and-steel pyramid for the Musée du Louvre in Paris. He later returned to the world of the arts by designing the 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in Dallas, the Miho Museum in Japan, the Suzhou Museum in Suzhou,[2]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Qatar, and the Grand Duke Jean Museum of Modern Art, abbreviated to Mudam, in Luxembourg.
Pei won a wide variety of prizes and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AIA Gold Medal in 1979, the first Praemium Imperiale for Architecture in 1989, and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in 2003. In 1983, he won the Pritzker Prize, sometimes call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xU9Dqx4yMU/hqdefault.jpg)
research associates 在 Meg L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當一個選擇困難症的人很辛苦的 打包行李的時候最明顯
►訂閱Meg Lu:https://goo.gl/S4rwdy
►Google評論最高分的台南美食🍙好吃嗎:https://youtu.be/if159uwR3Kg
----------------------------------------------------------------------------------
►依照影片介紹的順序:
風之旅者行李箱
Sense Of Place by Urban Research深藍色上衣
Converse上衣
Meier.Q白色上衣
Uniqlo/皮爾卡登發熱衣
H&M男友褲
ZARA丹寧裙
Bershka落地寬褲
Meier.Q卡其裙子
Giggle Giggle粉紅色高腰褲(可以臉書/IG搜尋店家)
Forever21黑色後背包
BearaBeara水桶包
大英博物館帆布包
Cruel潤澤III化妝水
克蘭詩SOS面膜
Aromatherapy Associates玫瑰護手霜
杜鵑花酸 皮膚科醫生開給我的
Yanhee泰國痘痘藥
理膚寶水潤色防曬
Orbis防曬隔離霜(潤澤)
SUNCUT防曬
Benefit眉筆
Fasio睫毛膏
Kate睫毛打底膏
Solon眼線膠筆
Bifesta卸妝巾
----------------------------------------------------------------------------------
►繼續觀看更多影片:
➪白色素T生死鬥:UNIQLO/ZARA/GU/H&M/NET
https://youtu.be/hiQ9M_my4X0
➪阿伯男裝戰利品UNIQLO/GU/SENSE OF PLACE
https://youtu.be/P6k040gqUJM
----------------------------------------------------------------------------------
►更多Meg Lu: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aygobla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aygobla/
➪ Bilibili 站:https://space.bilibili.com/54906711
➪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本網站影音創作內容皆為「Meg Lu」頻道所有,若有轉載、再製、轉錄等非授權行為,頻道將會採取檢舉、訴訟等途徑!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etvyQXVKpI/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oS3lH5SNzg4NyPL6_t1CFqUXvmw)
research associates 在 野中慎里江マリトレ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ORa×GUILTY presents
「SOUND-DRUG PARTY vol.1」
出演: SORa / PENGUIN RESEARCH / LEG’end PRIMe / 雨凛 / Liste Noire / Bryan Associates Club
Vo,Harp & Key:雨凛
Ba:足土貴英
Gt:RIU
Dr:Jackson
君色瞼 / 雨凛( ameri )
http://ameri.inf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ryCzK6EuFM/hqdefault.jpg)
research associates 在 Engineering & Research Associates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Engineering & Research Associates, Dhaka, Bangladesh. 938 likes · 6 talking about this · 3 were here. ERA offers Geotechnical, Structural, Survey (both...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