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臺北雙年展
策展人:尼可拉· 布西歐 (Nicolas Bourriaud)
人類活動改造地球這個星體已有數千年之久。如今地球所有生態體系均帶有人類存在的印記,然而過去六十年來的變化規模與速度,即科學家所謂的「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也致使科學家將這種新地質時代命名為「人類世(anthropocene)」——地球星體的大氣與地質環境演化受到人類活動強烈衝擊烙印的紀元。
「2014年台北雙年展」便是利用此一形象來檢視當代藝術如何表現在人類、動物、植物、機器、產物與物之間的這種新盟約。現今藝術如何定義與表現我們的時空呢?本展會凸顯藝術家針對連結、鏈結、連接與突變的途徑:他們如何將地球設想為一個碩大網絡,而物質新狀態和關係新形式則在此網絡中出現⋯⋯
卡爾·馬克思在描述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的時候,提到一種對人類、對其產物、對其環境陰魂不散的「鬼舞」。一邊是「物化(reification)」(將活的轉變成物),另一邊則將他者予以「擬人化(prosopopeia)」(代表物或死人發言的一種修辭格),這便是當今全球經濟新「鬼舞」的兩大模式。不過除了這兩種手法外,我們還可以加上蒙太奇(montage),作為異質現實間的連接原理。
人與人之間關係圈的形成再也無法不將其環境與科技面納入考量。自從二十一世紀伊始以來,當代藝術家便傾向於透過探索連接活體與物體、機器與身體、科技與社會的節結,並體驗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來重新商討他們同時與科技圈和生物圈的關係。
上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焦點為局外人和種種玄奧形式,藝術中興起的這種新「全球精神」便出現於該展中,此外也出現於最近藝術界人士針對藝術領域的「泛靈」精神狀態所作的呼籲裡。就理論領域方面,正當近來出現「思辨唯實論」之際,這是一種批判人類本位說以及西方思想中常見的「人的有限性」概念的哲學運動,布魯諾·拉圖爾也疾呼召開「物的議會」;對這些哲學家來說,思維與存在並沒有相互關聯,在通往存在的通道中,人類個體也不佔有任何優越位置。昆汀·梅亞蘇甚至否決所有大自然物理定律的必要性;葛蘭姆·哈曼則視一切皆為物,無論是自然的、虛構的、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其他哲學家,諸如弗朗索瓦·朱利安則以批判方式來重新審視西方哲學,他在中國哲思中發現了新潛力,並以其與西方哲學基本概念相對照。
這種同時在文化和科技上的異花授粉傳播運動,會將我們導至一種可能發生的美學全球性再造,並會成為「2014年台北雙年展」的重心。本展將以出現於人類世藝術中的混搭為主軸;而那些認為物、產物、電腦、螢幕、化學、自然元素或生物與人類相互連接,並利用它們來對當今世界提出批判分析的藝術家,便是「2014年台北雙年展」的聚焦所在。
文/雙年展首頁(跟展覽本上的文字不一樣啊靠盃)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reification物化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reification物化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reification物化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reification物化 在 椰們- 物化(reification),最早是出現在批判資本主義文化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物化 (reification),最早是出現在批判資本主義文化的現代社會的現象,是指把某些東西當作勞動的對象。字詞常用在在勞動行為前,要得物化身體,把身 ... ... <看更多>
reification物化 在 簡單談談異化與物化(二) - 精華區Marxism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各位板友不好意思,因為我空閒時間有限,只能簡要地談一談盧
卡奇,不能像寫論文那樣仔細。但是事實上「物化」觀念的發展是非
常複雜的,因此若其他板友有研究也請盡量補充。我這篇就算是拋磚
引玉吧。
二、關於物化(Verdinglichung;Versaechlichung)
在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裡,物化這個用語不是馬克思本人使用的,
而是匈牙利的盧卡奇。他在1923年出版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
,收錄了他1922年所寫的〈物化與無產階級意識〉。此文使用了物化
的觀念。因此,要談物化,首先必須從盧卡奇的原典開始。
盧卡奇被譽為是「青年馬克思的發現者」,實非過譽。大家可能
會覺得奇怪,馬克思不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已經談過異
化的問題了嗎(儘管仍非常混亂),那盧卡奇所談的物化又有什麼高
明之處?問題是,馬克思的〈手稿〉是遠在1932年(即《歷史與階級
意識》問世後十年)才出版的,但是盧卡奇卻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
》中的部分章節,佐以他自己對韋伯(Max Weber)、齊美爾(Georges
Simmel)的詮解,而發展出類似於青年馬克思時期的異化觀,難怪後
人發現馬克思的〈手稿〉時會大為讚嘆盧卡奇的洞察力。,
原典怎麼說?原文怎麼用?
先來看看盧卡奇使用的德文字:Verdinglichung 與 Versaechlichung。
兩者由 ver(to alter)加上 Ding(thing)與 Sache(thing)變
化而來,因此英文可以直譯為 "thingification"。但是現在一般英文
裡面使用的「物化」多半採用 "reification"。這也不是沒有道理,
因為 reification 的拉丁字源是 res(thing)加上 facere(to make)
,所以也就是「使成為物」,但是問題在於,在一般的英文語意中,
reification 已有其固定的內涵,也就是先前 TMWSTW 板友所提到的
「將抽象的觀念看成是實際的存在」(註一),但是這不是盧卡奇的
意思,也不是馬克思主義傳統下的語意,因此翻譯成 reification
有的時候會引起英美人士的誤會。
在〈物化與無產階級意識〉(註二)中的第一節〈物化現象〉
,盧卡奇所要闡明的,是「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個特有的問題」,這
種問題,簡言之就是: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獲得物的性質,從而獲得一種幽靈
般的對象性(gespenstige Gegenstaendlichkeit),
這種對象性以其嚴格的、彷彿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
性(Eigengesetzlichkeit)掩蓋著它的基本本質、即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所有痕跡。」(pp.143-44)
盧卡奇這段話可不是無中生有。在接下來的段落中,他大量引
用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段落,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其中最有名
的一段是:
「可見,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於:商品形式在人們面
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
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
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係反映成存在於生產者之外
的物與物的關係。由於這種轉換,勞動產品變成了商
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這只
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係,但它在人們面前採取
了物與物的關係的虛幻形式。」(p.147)
細心的板友一定立刻會發現,這不正是馬克思所謂的「商品拜
物教」(Warenfetischismus)嗎?沒有錯,以上的段落恰恰出自
《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Die Ware)的第四部分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Der Fetischcharakter der Ware
und sein Geheimnis)(註三)。我要指出,盧卡奇所使用的「物
化」,正是在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觀念下出發的(因為他寫作時還
沒有看到〈手稿〉)。但是盧卡奇沒有僅僅停留在馬克思的經典之
中,而是揉合了韋伯的「理性化」、對官僚的分析、對「目的理性
」(Zweckrationalitaet)的批判等等,進一步探討物化的客觀與
主觀層面。
在客觀方面,盧卡奇指的是「產生出一個由現成的物以及物與
物之間關係構成的世界,它的規律雖然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即
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作為無法制服的、由自身發生作用的力量同人
們相對立」(p.147)。因此,這完全可以與馬克思所謂的「異化」
串連在一起。
在主觀方面,「人的活動同人本身相對立地被客體化,變成一
種商品,這種商品服從社會的自然規律的異於人的客觀性,它正如
變為商品的任何消費品一樣,必然不依賴於人而進行自己的運動。」
(pp.147-48)
前面只是開場白。在接下來的文字中,盧卡奇把物化的觀念延
伸到勞動過程(尤其是「泰勒制」)、現代官僚、學術分工、「無
產階級意識」等層面上,有興趣的讀者請自己讀原典吧,我就暫且
說到這邊了。
另外最後要提的是,我認為要對「異化」與「物化」進行透徹
的釐清是很困難的,因為這兩個詞,經過後人的解讀、誤讀與擴充
,都早已不限於馬克思與盧卡奇本人的經典上面(註四),而且我
本人不傾向太過濫用這兩種觀念、太強調青年馬克思的偉大。哲學
的批判,最終還是要與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社會學的批判、實際的
組織與鬥爭結合起來(馬克思本人就是這樣做的),才有可能真正
瞭解並改變這個世界。
註釋
註一:TMWSTW 板友大概是查了貓頭鷹出版的《社會學辭典》,但是
很不巧,這本書的「物化」一條寫得並不正確。較符合馬克思主義脈
絡的「物化」應該還是要回到盧卡奇的原典來看。
註二:我使用的版本是《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等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這是一個較好的中文譯本。
註三:一般人多以為馬克思僅在第一章明言點出「商品拜物教」這個
詞彙,但實際上,就在第一篇第二章「交換過程」(Der Austauschprozess)
中的最後一段,馬克思曾再度以清楚的語言來闡述商品拜物教:「人
們在自己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單純原子般的關係,從而,人們自己的
生產關係的不受他們控制和不以他們有意識的個人活動為轉移的物的
形式,首先就是通過他們的勞動產品普遍採取商品形式這一點兒表現
出來。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
了,耀眼了。」
註四:這些後人的詮釋,還包括經典作家們自己。盧卡奇在《歷史與
階級意識》的1967年新版序言中,便說「物化現象與異化現象有著緊
密聯繫,但無論在社會中還是在概念上,兩者都不盡相同。而在《歷
史與階級意識》中,這兩個詞卻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的。」(p.20)
盧卡奇自己的詮釋正不正確(或到底有沒有「正確」的詮釋)?留給
各位自己去判斷。
--
Un autre monde est possible!
Eine andere Welt ist moeglich!
Otro mundo es posible!
Un altro mondo e' possibile!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44.134
※ 編輯: poe 來自: 210.85.44.134 (09/01 01: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