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協會終於要在台灣開靜默營了。去年因疫情沒辦,也無法去印度,好在2019年自己飛到印度守靜兩次,給予我這兩年面對種種挑戰很大的力量。
這次在真福山的靜默營比較特別的是,國外老師會使用視訊來授課,中文逐步口譯,同時也會有台灣老師群一起指導、陪伴學員,即使是從來沒有接觸過喜馬拉雅瑜伽傳承、靜默,或是初學的練習者都很適合來參加。
另外因應防疫,今年採一人一室,有獨立衛浴跟各人休息空間,很推薦大家把握難得機會報名,早鳥優惠會在4/30(五)截止喔!
5/19-23靜默營簡章與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bK1CgSWkBzbRxC1U9
想更瞭解主辦單位,請參考粉專:
台灣喜馬拉雅瑜珈靜心協會(AHYMSIN,Taiwan)
另外下面文章節錄自我的著作《瑜伽這檔事》,其中〈靜默的滋味〉ㄧ文,記錄了我某次在靜默時的體驗,跟大家分享:
靜默(Mauna)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心靈寧靜,只要有幸淺嚐過靜默的滋味,便會不斷想要歸返如此深邃的甘美境地。
我們總是喋喋不休地表達內心的想法,話語中揉合著躁亂紛雜的情緒,並將追求感官刺激作為生活的最大樂趣,直到身心皆被消耗殆盡,卻仍樂此不疲。但當我們藉由靜默的練習,逐漸步往八肢瑜珈(Ashtanga)當中的「感官收攝」(Pratyahara)時,便能重拾晶瑩透徹的心靈,鈍去情緒的鋒芒與浪濤,在「內視」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喜悅。
靜默並不是把嘴巴堵塞起來,心中卻仍無法克制地自由自語。當我們願意放下說話的念頭,甚至連想說話的慾望都沒有時,便能平定起伏不定的情緒,保存大量的精力,享受內在的平靜所帶來的富足感。
瑜珈大師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曾說過,每一次的吸氣與吐氣之間的那一剎那,都是靜默的一刻,人們要懂得在吵雜的一天當中去體驗那刻靜默。而除了在生活中憶持這份靜默,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較長時間的守靜。團體或個人的守靜包含固定的流程,首先要摒除網路和手機,盡量不看書、寫字,也不做過多思考。同時也盡可能避免與人的眼神接觸,不用刻意與人打招呼。隨時關照呼吸、持咒,收攝心緒,並按表規律地進行靜坐、體位法、持咒、睡眠瑜珈、沉思步行等練習。
每年我都會安排一段時間守靜。當拋下凡塵俗務來到山上之後,倦怠感在第一天即如潮水般襲來,通常都以昏睡兩天作為序幕。
剛開始,總想把握難得的機會用功,而不願「浪費時間」在睡眠之上。但不斷掙扎的結果,只是讓情緒更為緊繃,所有的練習也都因身心的勞頓而大打折扣。直到學會充滿耐心地覺受與接納這份疲倦,溫柔地照顧累壞的自己。在解除疲勞之後,精神果真開始變好,身體放鬆不少,禪坐時也能達到比平時還要更有覺照的定境之中。
某次上山時適逢連日大雨,少出戶外,無法進行沉思步行的練習。幸而每日早晚皆有兩次的哈達瑜珈。老師說,靜默時走動是很重要的,但若因天雨無法外出,可以多做循環不斷的流動拜日式,也有同樣的效果。
當時有許多初來乍到的朋友們,因此老師詳細示範了拜日式的做法,並帶領大家練習。他不斷提醒我們,不要太過深入動作而犧牲了放鬆、連貫的體驗,同時保持對身體的觀察,讓呼吸自由流動。
放鬆的練習才能啟動體內的能量。正當做得酣暢之際,老師要我們慢慢結束拜日式。他說,我們現在做的拜日式,只是結構的練習,尚未被注入真實的生命。拜日式不是一個拜日的動作,也不是拜日的運動。在拜日式中,每一個姿勢都是祈禱,每一個動作都要將自己全然奉獻出來,就像是將蓮花供在佛前,充滿全然的愛、臣服與感恩。如果帶著崇敬的態度進行拜日式,觀想內在的太陽能量,便會發現做起來毫不費力,且不會感覺累。要讓拜日式成為一個充滿愉悅的過程,如此便能有迥然不同的體驗。
我每天都練習拜日式,並教導學生做拜日式,也知曉拜日式的動作細節和解剖理論,但卻從未如此深入地做過拜日式。
當我重新站在山式,在這深山裡的小屋中,敞開心胸感受天地的美麗、溫柔與愛,從出生到死亡,無時不刻地滋養與眷顧每一個生命。帶著真誠的感謝與微笑,闔上眼,將雙手合十回到胸前,開始進行一場充滿感恩的祈禱。在每一次的前彎中申致謝忱,當額頭平貼在地時,感知大地全然的愛與接納。慢慢地,我感覺自己進入了禪坐的狀態,世界靜得彷彿只剩下呼吸,其餘悉數消融。當老師要我們結束練習,立於山式之中,我幾乎要流下淚來。
原來,這才是拜日式。
購書網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906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