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政治不正確的話我也沒少說過,我只是想告訴各位學弟妹。
你們都還有家人在等你們回家,保重自己才是第一要務,還有多少人記得林重威醫師?還有多少人記得林靖娟老師?
不要去當烈士,照顧病人是天職,但前提是先保護好自己。
PPE還是要戴,進出隔離穿脫感控還是要小心,每個病人都把他當成確診的來保護自己。
以上,這才是我們幾個學長去年燒錢燒時間去開發這個插管箱的初衷,多一分的準備,在萬一疫情失控的時候,給大家提供儘量能多一絲一毫的保護,#絕對不是要你們傻傻的往前衝去當烈士的。
活下去,疫情結束的時候,我希望你們每個人都好好的。
ppe穿脫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生技醫藥新訊
【出自台灣醫師創業家!MIT全球首座「零接觸防疫採檢站」,25分鐘生成新冠檢測報告】
台灣防疫科技再傳捷報!鈦隼生物科技本(5)月宣布研發出全球第一台「零接觸防疫採檢站」,結合臉部辨識、醫用3D立體定位、機器手臂,以及羅氏(Roche)的快速核酸檢測設備,可在25分鐘內完成採檢、取得核酸檢測報告。
『同理心催生靈感,醫師CEO將腦部導航機器人用於採檢』
「醫護人員最大的感染風險,是在插管、鼻咽採檢和個人防護設備(PPE)穿脫的『脫』步驟。」鈦隼生物科技執行長陳階曉說。
陳階曉是外科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泌尿科主任,同時也是連續創業家,並曾共同創辦興櫃智慧醫療公司安盛生科(iXensor)。
他說,自從17年前的SARS危機,世界科技一直在進步,但「保護」醫護人員的方式仍與17年前一樣,若醫護人員在新冠(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中得不到更好防護,他們又怎麼能長期站在前線照顧民眾。
由於鈦隼的首個產品,是已獲得歐盟認證的「腦部自動導航手術機器人」,能透過機器視覺定位患者臉部,用機械手臂執行腦部插管等行為。
陳階曉認為,若將機器人技術用於傳染病防疫採檢,或許可成功使醫護人員與受檢者達到零接觸,減輕醫護被染病的焦慮。
在「零接觸防疫採檢站」中,醫護人員和受檢者會分別位於不同房間中,每個房間都有安全防護功能,包括空氣過濾器、紫外線消毒燈、通風系統和負8 Pa氣壓和16 Pa大氣壓差以上的環境主動控制系統。
另一方面,採檢站內的機器人與羅氏的快速核酸檢測設備結合後,可減少運輸和報告時間,從機器人採集檢體到得到核酸檢測報告的完整流程,可在25分鐘內完成。
鈦隼看好零接觸防疫採檢站可在遊輪、體育場和機場等公共場所進行測試,是大規模測試的理想解決方案,且有助於開放經濟與旅遊泡泡措施。
文章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743/mit-zero-contact-station
ppe穿脫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經過了史上最、長、的暑假(六個月),各學區終於陸陸續續開學了。
不同於三月,這次每個學區(ISD)都做了萬全的準備迎接學生回來,戴口罩、量體溫、勤洗手….
其中也包括了超嚴格的send home標準,學生只要有「任何一項」可以跟covid扯上邊的症狀馬上被送回家: 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肚子痛、拉肚子等。
就算沒有covid,小孩一年生病6-8次是很正常的。
可以想見每天有多少小朋友被送回家隔離,一隔離就是10天。
有人說Covid擴大了貧富差距,我相當認同。能在家工作(WFH)的都是白領階級,藍領階級必須到現場才有收入。若小孩不能上課、daycare也不收,父母一人只好請假在家。一個家庭如果有兩三個小孩、一年生病6-8次、一次隔離10天,豈不是都不用上班了? 這樣下去不用幾個月就會被炒魷魚了。
美其名有FMLA政策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讓大家申請在家照顧小孩,也不是每個人都適用(譬如必須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超過12個月還要公司夠大)。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家長來跟醫師要”clearance note”,希望我們能”clear”小孩回校上課。
但老實說沒有人可以保證孩子沒有covid。
COVID開始已經半年了,很多地方卻都還沒有in house covid rapid test (快篩、antigen test)。就算有快篩,準確率可能也只有50%,跟擲銅板差不多。比較準確的PCR大部分要等24個小時才知道結果(甚至一兩個禮拜),還有高達37%的偽陰性率。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能讓小孩回去上課呢? 美國地大,各自為政。
有的學區要求covid test negative 加上 alternative diagnosis (譬如泌尿道感染、過敏、闌尾炎等)才能回去,其他一律隔離十天。在這個政策下,小孩就算只是一般感冒也必須待在家裡十天。
我們附近的學區比較寬鬆,只要求covid test negative 或 doctor’s note.
問題來了,doctor’s note上面要寫什麼?有些醫師會寫 “Covid test is negative. Child may safely return to school.” Well how can you be sure? 有些醫師甚至說只要24小時內沒發燒就算沒有測試也可以回去。Well 不同的作法背後都會有不同的理念支持,沒有強制規定大家就是自由心證。
第一次遇到病人跟我要clearance note是在labor day(9/7)前的星期五,一位媽媽戴著兩位學齡前幼童來看感冒。我們醫院labor day周末沒有covid test,最快要星期二才能測試,星期三拿到結果。媽媽說她今年已經請很多假了,再請就要被fire了,拜託我寫個clearance note讓小孩趕快回去上daycare。
我很為難。我很想幫忙,但身為小兒科醫師,我的責任不只有眼前這位病人,還有整個社區。沒有測試我放孩子回去上課最後造成整個daycare感染該怎麼辦? 我只能婉拒。
看到她失望的眼神,我很難過。
Covid開始到現在已經六個月了,照理說我們應該都習慣了。
是的,大部分的時間我們將這些事情當成新的日常去生活,不能回台灣、不能聚會、不斷穿脫PPE、一遍又一遍的清潔,似乎也沒甚麼好抱怨的。
但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像這樣子的小事,點燃深藏在角落的憤怒與失望。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意識到原來習慣也只是危危欲墜的平衡,一碰就碎。
只能祈願。
ppe穿脫 在 劉嘉修醫院- 個人防護裝備PPE穿脫實做-在職&複訓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個人防護裝備PPE穿脫實做-在職&複訓 因應疫情的千變萬化,醫療照護體系內各專業的人員是守護疫情不再擴大的極重要角色所以我們完全地利用在全面禁止訪客的情況下, ... ... <看更多>
ppe穿脫 在 個人防護裝備穿脫流程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