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雜誌人的情書之雜誌人當自強》
“現在辦雜誌,已經不能單靠賣雜誌而已。”
在Mano Thinking舉辦的本地和中港台雜誌人的交流會中,來自香港的Magazine P 總編輯兼前《號外》雜誌出版人及總編輯黃源順說出一個重點,因為網媒崛起,讀者和廣告商大量流失,如果依然墨守成規,雜誌根本無法生存。
他以Magazine P為例,除了出版實體雜誌之外,他的雜誌社也會承辦各類符合其雜誌風格和方針的活動,這是其中一個延續雜誌精神的實際方法。
我想起《Monocle》,這一本雜誌瑰寶在總編輯Tyler Brûlé的領軍之下,除了出版雜誌之外,也不定期出版其他書籍,同時也跨界開設實體店鋪The Monocle Shop、全年無休網絡電台Monocle 24、咖啡店Monocle Café,還開創了自家的時裝品牌Monocle Voyage ──只要涉獵的每一個領域都秉持著雜誌原有的理念,這一種開枝散葉的經營模式就會帶來互惠互利的好處,雜誌受惠之餘,延伸出來的生意也會得益。
像台灣文青雜誌《小日子》,近年也開設了幾間實體商店,以販賣《小日子》營造的小清新風格類的商品;另一本設計雜誌《PPAPER》在上個月也打造了一個名為PPP ( PPAPER PLACE ) 的體驗空間,可以供人舉行品牌發表會、讀書會、創意市集、藝廊或 Pop Up Shop,也讓一本雜誌多了更多的可能性。
針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雜誌,黃源順將之歸類為兩種:一是出版集團營運模式,二就是獨立雜誌獨資經營。
前者雖然財宏勢大,但卻面對十個桶九個蓋的困境,比如旗下出版多本雜誌,但卻不是每一本都在賺錢,尤其受到網媒的衝擊,銷路和廣告量全線下滑,很多雜誌都在流血不止;有的老雜誌不是不思前進,而是夾在進退維谷之間,有些老員工未必跟得上時代的腳步,造成雜誌改革緩慢,或者擔心改革之後,那些老讀者不能接受,不再支持。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是令雜誌社進退兩難,現在雜誌人需要身兼多職,記者不僅要採訪寫稿,還要懂得拍攝剪接上載,雖說雜誌社資金拮据,但分工和責任這方面,最好還是由專業的人去執行,出來的效果也會比較專業。
其實,不妨先從小做起,成立一個網絡製作部,聘請專人負責,一減輕編採部負擔,讓他們有更充裕時間去辦好內容,二由專人製作出來的水準才能提升跟其他雜誌競爭的能力,而且年輕的網絡人創作的內容也是傳統媒體人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知識而在策劃網絡內容時往往會出現力有不逮的情況。
後者雖然錢不夠用,但是勝在爛命一條,沒有太大的包袱,反而可以將雜誌做得更極緻和專業。所以這些獨立雜誌都擁有精彩和豐 富的內容,不愁沒有捧場客,每個月的銷路也會平穩上升。
其實,無論是紙本印刷,還是網上傳閱,只要先將重心放在內容上,把最基本的做好,那才是辦雜誌的重心。簡單地說,先別視網媒為洪水猛獸,因為不管是甚麼載體都好,雜誌本來就應該以內容取勝,然後再找出你的目標讀者都去了哪裡, 透過網媒去將他們找回來,唯有跟敵人(網媒)結合,才可以將力量發揮得更大。否則,即使內容做到天下第一,但讀者卻沒有發現你的存在,就會變成天下第一悲哀。
來到這個節骨眼上,現在已經沒有時間讓雜誌人去抱怨這個去責怪那個,我也不喜歡很多人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消極態度,因為雜誌最終能不能成功是取決於人,如果雜誌人不懂得如何當自強,不找出解決雜誌不銷的根源,把話說狠一點,雜誌不是被網絡時代淘汰,而是被自己終結。
#寫於2018年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