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GCP可以使用自定義影像檔 但網路上的資訊, 或者是GCP官方文件基本都是關於Linux類的 而且製作方式複雜, 還要使用文字命令列那些有的沒的 所以水哥決定分享一下簡單的做法 主要會想要這樣製作的原因很簡單 主要是GCP上提供的影像檔案都是關於Windows Server類 無法使用Win10這種偏向使用者導向的系統 然而Server OS對於一些軟體或者ERP之類的系統並不友善, 或者說限制太多就變得沒那麼好用......所以囉 製作的方式很簡單 安裝Oracle Virtual BOX 準備想要製作的Windows 10 ISO, 這裡使用微軟官方網站MediaCreationTool下載的2020年最新版的Win10 2004版本 對, 就是那個雖然新但好像有點bug的新版 😛 接下來就是 開VirtualBOX虛擬機, 掛入Win10 ISO影像檔, 安裝好系統以及需要的軟體 並輸入你自己的合法授權 接著關閉虛擬機 到管理員那將VirtualBOX的VDI格式轉換成GCP可以吃的格式 官方文件是說需要將影像檔轉成data.raw 但是那個太複雜, 製作出來的影像檔也有點過大..Orz 100G的虛擬磁碟就會有100G的空間= = 而且還要弄成tar格式, 超級浪費時間... GCP官方實在有點瞎 所以水哥建議直接轉換成Hyper-V的VHD或者VM的VMDK就好 如果你原本的虛擬機就是使用這兩種建立的話, 應該就不用轉吧...@@ 但我被Google誤導了, 所以走了彎路 再來到Google GCP的Storage介面 如果沒看到內容 可能是因為專案沒選擇好 建立好值區, 並到裡面上傳做好的VMDK影像檔案 不過建立的時候會問一些問題, 看起來還有分區的問題 除非你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 87 more words ]
https://mshw.info/mshw/?p=23728
oracle erp版本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解析工業4.0的台灣新機會
作者:工研院提供 2015-09-16
全球各個經濟體在美國「再工業化政策」、德國「工業4.0」的帶動下,全力關注製造業邁向智慧製造的新趨勢。台灣製造業該如何切入這一波潮流,在智慧製造的供應鏈裡找到自己無法被取代的新立足之地、掌握市場新機會?
製造業是提升基礎經濟力的火車頭,近來各國爭相升級製造業。台灣則借鏡德國工業4.0,並將生產力工業4.0確定訂為產業轉型的國家策略。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主任蘇孟宗指出,德國工業4.0強調利用「網實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 ,貫穿其他先進製造的技術,其中的應用即是軟、硬體互相整合。
強化軟體整合技術利用國外平台結盟
面對工業4.0浪潮,台灣產業要如何轉型?瞄準的未來商機在哪裡?
蘇孟宗表示,台灣過去製造業躥崛起並西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台商企業據點遍布全球,但可惜的是進入互聯網時代,產業界始終未發展出大型軟體公司,即使成立了大型硬體的製造公司,但連ERP的Oracle、SAP等系統,仍使用別人的軟體,致使現在身處物聯網時代,台灣在工業4.0裡徒有硬體實力,卻不見軟體實力。
他認為,台商跟著工業4.0潮流逐鹿未來的國際市場,應從應用面著力,而應用面仍由B2B、B2C的使用者主導,例如軟硬整合的多元面向平台,因此他期許台灣業者多強化軟體與系統的技術,並善用國外平台,進行深度結盟與聯合。
製造業應用領域一向是台灣主攻專長,而且台商遍佈國際,可以主導這項領域市場。蘇孟宗提醒,因應未來消費者要求客製化生產的需求,台商若要鮭魚返鄉、根留台灣的話,務必在大量製造裡加入客製化的函數,創造自己的市場機會。
及早布局全球投資 加入全球供應鏈
此外,蘇孟宗針對台灣目前製造業各個生產領域,在這波工業4.0潮流中所能掌握的的機會點,提出他的觀察。
在石化產業部分,由於政府自二○一二年起推動石化產業高值化,為業者提升競爭力,並在自動化生產打下基礎,目前只要政府政策長期、穩定、透明,即能帶動業者往前推升。在汽車產業部分,車載電子、光學零件,以及輕薄、節能的石化應用材料等,皆有發展機會。
在鋼鐵產業部分,台灣市場已多有侷限,鼓勵業者應往海外設廠投資。針對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商機發展,可以利用台灣高密度的人口環境,作為相關應用的試驗場,然後再將成果整廠輸出到全球。
至於面板產業部分,台灣面對中國、韓國的高度競爭,業者不能困守台灣,最好從面板上游的材料做到自主化,並在產業下游著力投資發展物聯網應用的行動載具,將經營角度拉近市場。
「台商除了強化在台灣、中國製造的優勢,面對這一波工業4.0也要有決心,恢復全球投資,做全球管理。」蘇孟宗認為,論投資規模,台商拚不過陸商,而台商自己必須及早佈局全球、與他人合作,加入全球的供應鏈,到國際市場練兵,才能保有競爭優勢。
台灣應參與美國產研合作
升級製造業,方興未艾。美國歐巴馬政府提出「再工業化政策」、德國喊出「工業4.0」後,台灣也推出自己版本的「生產力4.0」,希望台灣製造業轉型升級,取得切入智慧製造供應鏈的新地位。
蘇孟宗從觀察美、德兩國展開變革製造業的政策做法,分析台灣可以從中掌握的機會點。
他指出,德國強調利用CPS貫穿其他先進製造的技術,反觀美國也在策略裡提到製造電子化、軟體的CPS,但卻不見整合策略,而是在每一個「先進製造」進行跨領域的結合。
蘇孟宗說,美國雖有效益優秀的產學合作,但比起德國Fraunhofer、台灣工研院這類專門負責研發成果產業化的法人機構,終究缺少專司體系,因此美國利用再工業化策略,陸續成立45個各領域的製造創新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MI)。
他分析強調,台灣早已有工研院這類IMI機構,而且在這波工業4.0升級轉型中,除了取經德國,強調製造業整合物聯網加入應用面外,也應在「美國終究是大市場」的現實考量下,在美國發展IMI的過程中,參與美方的產研合作,幫助台商擴大參與美國經濟圈的商機,並鏈結回來台灣促進台商發展總部經濟。
資料來源: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