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報平安 & 終於打到疫苗了!抵達美國首發文,來跟大家分享接種疫苗初體驗:
#注射前
沒有預約、沒有做任何準備,只有早上起床吃飽後,吞了一包維他命C粉,就出發前往尋找疫苗接種站。美國為了增加施打普及率,基本上大賣場、藥局、甚至像是屈臣氏一樣的藥妝店,都有提供疫苗,甚至還有類似速食店的 #得來速 接種站。而在加州也不需要本國籍,只要拿護照就能登記資料,藥師會問要哪種疫苗,填寫確認後就等著打針了。目前逛了幾間,以 #Moderna 最普及每間都有,有些地方沒有 #Pfizer 但還算好找,大概每兩間就有一間有,不過 #JohnsonAndJohnson 就真的找不太到,想打嬌生還不容易呢!
#注射時
當天只有我跟一個感覺是中學生的美國弟弟登記,兩人同坐在超市的藥品區板凳上大眼瞪小眼,眼看著護理師開瓶抽疫苗,然後叫名。輪到我時有點緊張,但護理師面無表情,很快速問了有沒有對疫苗過敏,有沒有一些慢性病等等,然後確認打左右手,接著也不會管你準備好沒,拉起袖子就是一針快狠準刺下去,其實也不痛,全程大概5秒結束,貼上OK繃後,又被趕到藥品區板凳等15分鐘,也沒人管你想坐多久,自己看時間到了跟藥師說一聲,她就給我一張 #小白卡,寫著姓名生日跟接種日期,基本上拿到這張就可以走人了。
#注射後
由於很害怕副作用,一回到房間緊張兮兮地拿出從台灣帶來的普拿疼跟一條發泡錠備用,接著不斷灌水大概喝了3千CC,然而到了晚上已過施打時間12小時,除了打針的地方有點像重訓過後的痠痛外,沒有發燒、沒有頭痛、沒有任何其他症狀......想起台灣已接種AZ的朋友說:年紀越大越沒有反應,究竟是輝瑞真的跟AZ很不一樣?還是我其實是被疫苗認證的長者?還是只是發作時間沒到?抱著疑問繼續觀察。
就在隔天起床後,寄居家庭的阿姨很貼心煮了皮蛋瘦肉粥,讓我感受到家鄉味揪甘心!但已過施打時間24小時,手臂症狀已經減輕到只有高舉肩膀時會痛,其他仍是沒有任何不良反應,所有預備的藥品通通沒用上,只有繼續吃快樂維他命C以及多喝水。到現在發文時,已經36小時依然感受不到任何副作用...
在地朋友提醒,輝瑞第二劑產生的反應遠大於第一劑,究竟三週後歡歡會不會感受到強大的後座力?請待八月底揭曉!
#有國際認證的疫苗都很好
#排到你就去打
最後補充回答許多朋友疑問:最後一集節目上不是說要打嬌生?但八月起學校發佈因應疫情升溫的新政策,無論是否注射完成,學生都得每週進行篩檢。當初我就是想避免高頻率的自費篩檢,才選擇只有一劑的嬌生,現在既然有沒有注射完成都得篩檢且是免費的,那就選擇輝瑞囉!
ok繃貼多久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測試FSA新款功率計所延伸的期待】
FSA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品牌,很多產品都用了十年還是一樣好用,今年三月初試用了他們自主研發的一款功率計FSA PowerBox SC,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測試。原本擔心這種萬元以下的功率計會不穩定,但測了好幾次,品質出乎意料的好。雖然還是有些小問題,但在這個價格下面,已經可以造福許多功率訓練的入門車友和鐵人三項愛好者了……下面分享幾次測試的紀錄、心得、建議與對功率計的期待。優缺點都有整理出來,疫情過後有興趣入手功率計的人可以參考看看。下面是幾次測試的過程和數據:
[測試課表一] 漸速騎50公里丘陵地,兩圈鯉魚山(一圈22.3公里),第一圈輕鬆騎不管強度,第二圈加快一點點,最後5公里再放鬆騎。
◎測試目的與過程:想知道穩定踩踏時功率計的穩定性,以及兩圈鯉魚山的時間跟NP與平均功率之間的關係。
→第一圈盡量放鬆騎,不管轉速,也不看功率,以最輕鬆的方式騎完,時間是48分22秒,NP是165瓦。
→第二圈略微加快,但以氣不喘腿不酸為原則騎完,最後快了三分鐘左右,騎45分06秒,NP是191瓦。
(因為下坡有停踩,又有被紅綠燈影響,所以這邊只看NP)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22.3公里
→單圈爬升:37公尺
→平均溫度:29度
→第一圈:NP 165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546w
→第二圈:NP 191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647w
◎測試結果:功率的即時顯示與最終呈現的數據都很穩定,也符合實際的表現。但在5秒平均最大功率上有誤差,出現在下坡路段,已反饋給廠商。
--
[測試課表二] 爬坡間歇✕3,一趟比一趟快 (第一趟最慢,第三趟最快)
Ⓞ測試目的與過程:因坡度的風阻影響最少,想在同樣騎姿下看「速度vs功率」是否成正比。一開始熱身騎三公里後,開始在熟悉的鯉魚山後山進行測試。為了使三趟的技術影響最小,所以皆沒有抽車,都是採坐姿爬坡。
→第一趟盡量放輕鬆騎,雖然腿還是會酸,但還算輕輕鬆,平均功率是269瓦;
→第二趟想騎得快一點就好,但沒控制好,快太多了,比第一趟快了近12秒,平均功率316瓦;
→第三趟超過九成力,雖還不到全力,但感覺上有比第二趟更用力,平均功率也達339瓦,的確是最高的一趟。
◎測試數據:
→單趟距離:430公尺
→單趟爬升:37公尺
→坡度:8.6%
→平均溫度:30度
→第一趟:平均功率 269w
→第一趟:平均功率316w
→第一趟:平均功率339w
◎測試結果分析與提問:
→平均功率跟費力程度的感覺一致,也跟實際的速度一致:同樣的坡度、在無風的狀況下,騎得愈快,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確愈高。
→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都是一趟比一趟高,跟實際騎乘感受和表現出來的速度很一致。想確認的問題是:「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是Garmin錶頭計算的?還是Garmin Connect計算的?」回覆:「都是錶頭做計算的,功率計只負責丟出數據讓Garmin接收端做處理。」
→從前一個問題所衍生的下個問題是:「Power Box SC 目前是多久傳輸一次數據給車錶的錶頭或鐵人錶?1秒傳一次數據?或2秒傳一次?……」回覆:「3秒傳一次」
—
[測試課表三] 強度3區40分鐘(穩定騎乘,想像自己在半超鐵的自行車賽段上)
◎測試目的與過程:功率計的穩定性。先花三十分鐘做一些技術和三趟短程高強度爬坡間歇當作熱身後,騎往東華大學外環道,開始今天的測試。全程都以盡量穩定的轉速與功率進行騎乘,每圈按一次錶(紀錄分配平均數據)。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三十分鐘熱身):32分鐘
◎測試結果分析:從NP和平均功率來看,這四圈的功率都很穩定。但最大功率(尤其是第二圈)忽然飆高到411瓦,這個數據應是誤差,過程中沒有抽車,也沒忽然重踩。從幾次測試發現,「最大功率」這個數據有時比實際來得高。
—
[測試課表四] 強度4區20分鐘(用接近FTP的強度騎東華大學外環道兩圈)
◎測試目的:功率計的穩定性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前兩圈熱身)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二十分鐘熱身):43分鐘
→第一圈:NP 122
→第二圈:NP 159
→第三圈:NP 236
→第四圈:NP 239
◎測試過程與結果:
→前兩圈熱身,主要是在第三與第四圈進行測試,結果很ok,第四圈有試著在同轉速與最小限度下再多輸出一些,功率計有反應出來。
→此次最大功率飆高的情況沒有發生。
→經過這兩次測試,在強度3區與4區穩定騎乘時,實際成績與功率計的輸出關係是十分相符的,good!
—
[優點]
● 價格親民,目前查到的網路售價是9000元。
● NP與平均功率都很穩定,就算是小幅改變輸出也能測量出來,多次測試都跟實際表現相符。
● 安裝與配對車錶與手錶的過程簡潔/方便,而且直接有轉數和功率,不用再另外黏貼磁鐵。
●「齒比」和「曲柄長」還有九種選擇,這點在許多同是大盤和屈柄功率計的產品上來看就個性化很多了,其他品牌比較少有這麼多元的選擇。
[缺點]
●雖有模擬的兩腿平衡數據,但沒有實際的功率數據。
●瞬時最大功率的數據有時會有誤差(有時正常),已回饋,這應該可以透過韌體調整。
[建議]
下面是個人提供給廠商的建議:
●可以了解為了推廣,所以9000元只有單腿數據,雖然有模擬的平衡數據,但還是期望將來有另一版本是有雙腿的「實際數據」,會比較滿足一些進階的需求。尤其是若將來可以實際分別測出兩腳在不同位置所用的「力量」與「方向」,將能幫助運動員量化踩踏效率。
●因為FSA現在有自己的APP,食望之後FSA的APP能寫好方便給其他APP串接的「API」接口(使用者同意後可以把自己數據自動導出到使用者習慣使用的APP或網站),有助於使用者把功率數據匯整到自己慣用的平台上,但希望開放「API」後能讓更多平台授權取得使用者的原始數據,做更細緻且個人化的分析。
●期待將來可以跟「電子變速」的數據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分析/交叉比對」在不同齒比與阻力、轉數的對應關係。可以了解選手在「不同阻力」下所偏好的齒比與轉數;或是反過來,在不同齒比下,偏好處理何種大小的阻力。然而,從功率和轉速只能換算出「總踩踏阻力」,要實際知道車手「每一圈踩踏所面對的實際阻力」,則需要有「踩踏力量向量化」技術的功率計才行。我也知道這個技術門檻很高,不容易做得出來。
●如果是自主研發,我更期待的是能把踩踏的「效率」在不同轉換階段計算出來。多數騎乘在加速時直覺會想著「更用力踩踏」的方式是「肌肉更用力」,但只想著肌肉用力反而會喪失效率,但其實「肌肉用力(Effort)」跟「運動表現(Performance)」之間還有很多環節會損失功率。
Effort → Force → Torque → Power → Gross Power Released, GPR → Form and Wind Resistance → Performance
每一個箭頭處所耗損的能量愈少,代表效率愈高。肌肉用力的程度(Effort)並不等於施加在踏板上的力(Force),例如在下坡時高轉速的踏板一直踩空,肌肉感到很緊張,或是肌肉不自覺繃緊、抽車的力道過猛使全身肌肉緊繃……等,只是空緊張,皆無助於踏板上施加更多的力。此外,對踏板所施加的力量不等於力矩;功率計上的總功率也不等於GPR,這裡是未來的功率計可以多加著墨的地方,若能把箭頭「Force(→)Toruqe」 以及「Power (→) GPR」中的兩個箭頭的「效率」計算出來,更有助於自行車訓練愛好者進行更精確的科學化訓練。
ok繃貼多久 在 好運多多嬰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全世界最愛你❤️》
進入幼兒園兩週了,
這兩週我和阿多簡直度日如年,
阿多第一天抱著嚐鮮的心情去新學校,
第二天開始哭,然後日漸加劇,
嚴重到半夜還哭叫著說不要上學,
每天早上從哭著進學校到尖叫著被抱進去,
他在學校裡面哭,我在外面掉眼淚,
睡前也哭、起床也哭,一不順心就哭,
好想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繼續多久啊🥲
入學剛好是母親節前一週,
一入學就聽老師說了母親節的故事,
據說老師講了一個孤兒沒有媽媽的故事,
阿多聽到一半大哭,
邊哭邊喊「我有媽媽我有媽媽我想我媽媽」,
接著連續三天的手作課程是做康乃馨給媽媽,
阿多第一天回來跟我說他做了花給我,
我說我好想看到你做的花喔!
第二天他上學前哭哭的時候,
我說你不是要去完成送我的花嗎?
我好想看耶!
阿多邊擦眼淚邊走進學校的背影讓我好不捨🥺
今天早上我在阿多手上貼了一個小小的OK繃,
我說你很想媽媽的時候就看看OK繃,
就像我陪著你一樣,
他沒有回應我,
但是在他鼓起勇氣走進學校的那一剎那,
我看到那隻焦慮的小手正不斷的摸著小OK繃,
就在那一刻很想緊緊的抱住他,
告訴他不要害怕,
但是我也知道,
最讓他煎熬的就是走進校門前的每一秒,
我如果多拖了他一分鐘他就多不安一分鐘,
所以我和爸爸還是忍痛轉身,
每天都在回想他無助的背影,
讓媽媽這兩週也都好低落啊......
我真的知道要放心的交給老師這件事,
回來我也問了阿多學校的事,
沒有讓人擔心的地方,
但半夜哭醒喊著媽媽真是擊潰了我的內心,
有種想帶兒子遠走高飛的衝動,
還好冷靜一想,
啊早上六點還要起來擠奶,我還是趕快睡吧⋯⋯
#我全世界最愛你
#和妹妹
#崩潰一哥幼兒園雙週記之媽媽也瘋狂
#多希望托嬰可以托到18歲啊
#影片是阿多對媽媽說的甜言蜜語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