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頂尖」樂壇新秀直播音樂會,場次五、場次六
本週日(9/5)一連由4位優秀年輕音樂家,輪番上場在線上展現他們無可限量的熱力!
【場次五】14:30由現就讀德國科隆音樂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anz Köln)的趙子韶演出德布西、德佛札克、布拉姆斯等經典的大提琴作品,以及羅西尼小品;15:30由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簡雅昀,演出精彩的魏德曼、聖桑斯及韋伯等作曲家的單簧管作品。
【場次六】19:30由目前就讀德國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 Berlin)的陳冠偉,演出經典的舒伯特、德布西鋼琴作品,以及美國當代作曲家李柏曼L. Liebermann的作品”Gargoyles”。20:30由目前就讀美國歐柏林音樂學院(Oberlin College and Conservatory),勇闖第18屆波蘭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的張凱閔,將以全場蕭邦的作品展現他的琴藝。
▶收看直播音樂會請點擊 https://bit.ly/3xk62Pv ,本系列最終場次,敬請把握在家欣賞音樂會機會,給予年輕音樂家鼓勵!
=============
👉「邁向頂尖」樂壇新秀直播音樂會(場次五)
2021/9/5(日) 14:30
大提琴/趙子韶
鋼琴/何琇嫺
德布西: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
C. Debussy: Cello Sonata in D minor
德佛札克:G小調輪旋曲,作品94
A. Dvorak: Rondo in G minor, Op. 94
布拉姆斯: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99
J. Brahms: Cello Sonata No. 2, Op. 99
羅西尼:眼淚
G. Rossini: Une Larme
👉「邁向頂尖」樂壇新秀直播音樂會(場次五)
2021/9/5(日) 15:30
單簧管/簡雅昀
鋼琴/蕭莉亞
魏德曼:幻想曲
J. Widmann: Fantasie for Clarinet solo
聖桑斯:序曲及綺想輪旋曲,作品28
C. Saint-Saëns: 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 Op. 28
韋伯:降B大調單簧管五重奏,作品34
C. M. von Weber: Clarinet Quintet in B-flat Major, Op. 34
(協演人員:李少華、吳秉榮、楊軒磊、蔡伯寅)
👉「邁向頂尖」樂壇新秀直播音樂會(場次六)
2021/9/5(日) 19:30
鋼琴/陳冠偉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作品15
F. Schubert: Wanderer Fantasy in C Major D. 760, Op. 15
德布西:前奏曲選曲,作品117
C. Debussy: Preludes Selection, L. 117
黎伯曼:石像鬼,作品29
L. Liebermann: Gargoyles, Op. 29
👉「邁向頂尖」樂壇新秀直播音樂會(場次六)
2021/9/5(日) 20:30
鋼琴/張凱閔
蕭邦:三首新練習曲
F. Chopin: 3 Nouvelles Etudes
蕭邦:第三號F大調圓舞曲,作品34
F. Chopin: Waltz in F Major, Op. 34, No. 3
蕭邦: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35
F. Chopin: Piano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Op. 35
蕭邦:C小調輪旋曲,作品1
F. Chopin: Rondo in C minor, Op. 1
蕭邦:B小調第一號詼諧曲,作品20
F. Chopin: Scherzo No. 1 in B minor, Op. 20
►「邁向頂尖」全系列音樂會訊息 https://bit.ly/3xk62Pv
👉NTSO YouTube https://bit.ly/2SKXBhG
👉NTSO線上音樂廳 https://bit.ly/3omVqwp
👉NTSO《樂覽》雜誌 https://bit.ly/3r3CZOI
#NTSO
#國臺交
#國際音樂人才拔尖計畫
#NTSO數位音樂廳
oberlin college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是否有聽說過歐美人士講到「亞洲人長得都一樣」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好像只是一個說法或是觀念,但若我們是被誤認的當事人,或是自己的名字不被記住,是否總覺得自己難以融入或是就只是被貼上一個「亞洲人」的標籤?
這篇來自NY Times上的文章探討了「可互換的亞裔」即在美國社會之中,亞裔常被叫錯名字這個現象背後所隱藏的可能歧視或是偏見。同樣的反思其實也應該發生在台灣,我們是否也難以記得身邊東南亞朋友或是其他國家朋友的名字,甚至難以辨認他們的臉?如果真是如此,這正代表我們對於他們的陌生,看不到標籤之下他們真正的模樣與差異。
----------------------------------------
「亞裔長得都一樣」這一刻板印象早在100多年前就在美國人的意識裡扎了根。楊致和說,當政治人士制定法律,禁止亞裔移民到美國時——1882年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中國勞工移民,1924年的《移民法案》(Immigration Act)全面禁止所有亞裔移民和一些其他群體——他們用語言把亞裔比作「沙丘中的一粒沙,大海中的一滴水,聚在一起,威脅要淹沒這個國家」。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當美國在日本、朝鮮和越南打仗時,士兵們接受的訓練是把所有亞裔當作一個邪惡集體的一部分來對待。
「亞裔美國人可以互換、沒有名字、沒有面孔、被徹底非人化,這種觀念在戰爭期間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的歷史學教授謝莉·李(Shelley Lee)說。「當美國人在亞洲作戰,目的是盡量多殺死亞洲人的時候,這也鼓勵美國人將亞洲人非人化,不要去同情你要消滅的敵人。」
加州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南希·袁(Nancy Yuen)表示,白人辦公室職員更容易記住白人同事的面孔和名字,而不能區分有色人種,這可能與一種被稱為跨種族偏見的現象有關,即人們更容易認出屬於自己種族的面孔。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與其他種族的人互動更多時,這種行為模式就會減少。南希·袁援引無黨派機構公共宗教研究所(Public Religion Research Institute)2014年的數據指出,75%的白人沒有任何非白人朋友。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多的有色人種朋友,甚至無法區分差異,」南希·袁說。
這種缺失超越了人們的個人社交圈。在最近為一個非營利民權組織進行的全國調查中,42%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無法說出一個亞裔美國人的名字,連有印度血統的副總統卡瑪拉·哈利斯(Kamala Harris)都不知道。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10607/the-cost-of-being-an-interchangeable-asian/zh-hant/?fbclid=IwAR1WeLujP-kbVG4Utllstve7cFq6EVpaamkNCKEorjWPfYK2Kleb7DzJk6Y
oberlin college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奧柏林音樂學院(Oberl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at Oberlin College) 在居家隔離防疫期間雖然封校,但仍然貼心的運送了14台史坦威鋼琴到學生宿舍,提供給學生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