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開始學步,每次到沒嬰兒椅的餐廳吃飯,我都會幫小孩脱鞋。腿短的幼兒永遠不夠高又或是勁活躍,跪著跪著總會踩到餐廳的椅。
***
放學帶她到又一城午餐。
鄰桌兩位媽媽帶著兩個也是剛放學的小孩,與小丫同年 (望到書包班別也是N班)。
兩名小孩站在椅上吃東西,玩muddy puddle咁一直踩啊踩啊踩著沙發。
丫望到他倆問:「你點解唔除鞋?咪踩污糟張凳囉?」
他媽的*回答是:「哦,佢地對鞋好細對之嘛,佢地又輕,唔會踩到㗎,除左鞋得對襪咪仲整污糟囉........」(*非粗口)
????
個邏輯即係點...........👨🏿❓
(圖文不符: 她說要幫我拍全身照。我看後問,我個頭呢?她答:喺你自己條頸上面囉!)
#知唔知有邊個議員會爭取生仔要考牌先准生呀
#nojomo23-7
nojomo23 在 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ah-y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Share自己都當有update啦 🙂
#nojomo23-12
20) #火星書虫
當刻入手此書,只因Tiffany Blue底色和「我是一個媽媽」這書名,心想大抵是紐約媽媽的育幼手記吧 ( 草率購書重度病患 )。
正式開始看,才恍然大悟「柏金包」是 Hermès Birkin的譯名。嗯,老公,我是一個媽媽,我也需要柏金包呀 (誤) 。英文書名如要直譯,應是《公園大道的靈長類動物》較妥當? (有請唸翻譯系的同伴);如你是Birkin粉絲找這書來看大概會失望割袋了,皆因全書寫Hermès Birkin包只有一小段。
好吧,入正題。
作者馬田星期三(?) (Wednesday Martin)是耶魯大學的人類學博士,產子後搬到曼哈頓最高級的地段「上東區」居住。上東區是紐約59街至96街交介,簡單來說就是上流社會的小圈子。如從前有看《Gossip Girl》(花邊教主),作者遇到的就是那班八婆長大後成為媽媽的另一個戰場 (如你沒看《GG》,就當成是《後宮甄環傳》的美國青少年版本吧)
外國人友善打招呼焗蛋糕來按門鈴再邀你小孩去dating/sleepover的戲碼全部消失,迎來的是一系列的槍林彈雨。
和其他媽媽打招呼? 得不到任何回應。
想和別家孩子玩? 人家媽媽要先看你唸什麼學校、住在哪。
那報名不錯的學校就可以啦? 要入好的幼稚園,要先考進好的幼兒園。
那進好的幼兒園就可以啦? 你要先入好的學前班/寶寶班啟蒙班,通過層層面試 (嗯,香港媽媽是否感到似曾相識呢......)
為了保著社會身份地位,一切都爭得頭破血流。
初到貴境的星期三小姐,最初對一切只感到「這是什麼世界??」。後來,決定以人類學家觀察黑猩猩的姿態去面對 ( 初到步的猩猩也會受盡排擠,直到你去證明自己夠資格)。慢慢,在新環境努力站穩腳步的星期三小姐,漸漸不自覺地變成那種她曾很不屑的一類人 ( 例:不惜一切入手「柏金包」,只為了當「防身武器」)
+ + + +
此書好看嗎? 不過不失吧。
但挺有趣的是,這堆「上東區富豪媽媽」面對的所謂煩惱,竟如同很多普通香港媽媽所面對的一樣。
舉個例,幫忙照顧孩子的Nanny(保母)是令「上東區富媽媽」很頭痛的問題(之一)。要看Nanny臉色、請到好的不容易、整天擔心她們「唔撈」。邊看時邊想,喂,咁熟口熟面? 這不就是平日朋友們談起工人的台詞嗎.........
分別只是富豪媽媽要去ball要去玩,沒Nanny誰顧小孩? 香港媽媽,則是要工作先夠維持生活啊不請工人誰顧小孩? (咳,當然,也有一種港媽是沒工人不能活下去,聽過不少(身體機能正常的)媽媽只要沒工人「跟住」絕不能單獨帶小孩出門 --> 出門的意思是到樓下而已啊不是出國)
至於上東區媽媽最擔心的「教育」,也是大部份香港家長最著緊最頭痛的問題。
關於「教育」(指上學,非在家的教育),我還只是個新手,現在說什麼也著實言之尚早。
去年有點糊里糊塗地進了某家學校 (N班,即學前班),由於N班小孩幾乎可直升K1,我對學校算很滿意,因此今年避過了所謂的「面試輪迴圈」戰場 (鬆口氣)。
去年呢,跟著大隊報了幾間學校,考進了某間近年很受家長追捧的幼稚園A (不開名啦)。這校據說近年報考熱門直資或私立小學成績彪炳,雖然取錄了但第二次面試時感覺不太對 ( 戴頭盔:每人的感覺都不一樣呀呀呀我沒說不好),最後退了位。
印象深刻是當時每個..........是每 ! 個 ! 有小孩曾報考小一的家長,都勸我不要退位選校A。大家都說,唉,你沒面對過「小一之役」(?),所以還很天真啊 (??????);再過幾年當你煩考小一時自會後悔啦,校A對小孩考小一的訓練真的很好。
你以為我這樣寫,是曲線暗示人家是「虎媽」,只有我最清高最愛小孩是枚happy mum最希望快樂童年嗎? 非也。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家庭有各自的經濟背景、理念、教育方式,一環扣一環的影響著每個決定。還是很老土的那句: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你的。
香港家長相比外國,沒錯是壓力大幾倍。整件事就如同「上東區媽媽」一樣,成班人在「集體淆底**」。
特別是近十年,我們愈來愈不信任政府訂下的教育制度 ( 也不止教育啦哈哈),因而想尋找自治性較高的新天地 (如直資學校或私校或什至是國際學校)。當幾千人同時希望進入這些新天地時,又被迫再拚個你死我活,搞出另一套幼兒Hunger Game.......
📚📚📚📚
任何正常人讀這書,定必會感到這班上東區富媽媽好誇張好恐怖。但,在育兒時我也常提醒自己要間中停一停諗一諗,有沒有陷入一些自己曾很不屑的路,還大聲說我都無法啊你地未做媽媽你唔明㗎啦........
( 沒暗串任何人的意思,有時候我也反思是別人真的隔岸觀火不明白,還是當事人當局者迷?)
**集體淆底是博客CK某篇討論教育的文。可寫下去的感想很多但揾日再續吧要去睡了整天忙到瘋bye **
另,有這書可轉送。同事優先啊擺mail box (已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