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患者院內心臟驟停(IHCA)的分析
美國及澳洲醫師根據PubMed, EMBASE等資料,分析COVID 19病患者院內心臟驟停(IHCA, Intra-Hospital Cardiac Arrest)的發生率、特徵和結果,並與非ICU住院患者相比,發表於6月的美國重症醫學會期刊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1)
數據收集期間: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0日期間
研究對象:
COVID 19患者IHCA並接受復甦急救的病人
數據分析:
使用Newcastle-Ottawa Scale評估研究質量。數據合成是根據系統評估指引的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各項數據結果:
#總共IHCA病人:847例
#IHCA發生率: 1.5%至5.8%之間,
#ICU 患者的IHCA發生率: 8.0%至11.4%之間
#常見於老年男性患者。
#大多數發生時的心律是非電擊的(PEA, Asystole): 83.9%,其中
Asystole : 36.4%,
PEA: 47.6%。
恢復自主循環(ROSC): 33.3%,
#院內死亡率為 91.7%。
與 #非ICU的IHCA相比:
#ICU的IHCA有 #較高的自主循環恢復發生率(36.6% vs 18.7%;p < 0.001)和#較低的死亡率(88.7% vs 98.1%;p< 0.001) 。
#60歲或以上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顯著高於小於60歲的患者(93.1% vs 87.9%;p = 0.019)。
#非ICU的癌症,哮喘/COPD發生IHCA比ICU多,而發生致命性心律比較少。
結論:
#大約每20位冠狀病毒病住院患者,有一位因IHCA而接受復甦急救。
#ICU的IHCA住院存活率高於非 ICU,與疫情大流行前非電擊心律前存活率類似。
#IHCA後,CPR + ACLS是關鍵要素,目的是實現自主循環 (ROSC) 恢復 。不幸的是,#ROSC後的結果通常很差,#只有三分之一的肺炎或敗血症重症患者能存活出院。由於工作人員需要穿戴個人防護裝備,並且由於患者人數較多造成資源限制,因此對 COVID-19 患者進行復甦急救更為複雜。
資料來源: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9(6): 901, 2021
newcastle美國 在 阿尼尛 An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尛外電 聽到咀嚼聲就煩躁 研究:恐音症患者大腦連結異常活躍
----------------------------
Artist: Eva Pu Illustration
----------------------------
你會不會對咀嚼聲或人的呼吸聲特別敏感,老是被這些噪音搞得全身不舒服,出現噁心、焦躁、生氣的情緒呢?若出現上述症狀,你可能患有恐音症(Misophonia)。
全球約有15%的人患有恐音症,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恐音症常被認為是聲音處理的障礙,但一項刊登在《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研究指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最新研究發現,恐音症患者的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與前運動皮質腹側區(ventral pre-motor cortex)存在不尋常的「超敏感」(supersensitized)連結。
研究員舒賓德‧庫瑪博士(Sukhbinder Kumar)表示,「這是學界首次在針對恐音症的研究中,發現這樣的腦部連結。」
該研究對恐音症患者與非患者進行腦部掃描,發現兩者的聽覺皮層對聲音的反應一致,唯恐音症患者的聽覺皮層與控制臉部、嘴部和喉嚨的運動區有更多的連結,使他們對特定的觸發聲音(trigger sounds)特別敏感。
「令我們吃驚的是,研究也發現患者的視覺和運動皮層間的連結有類似的增幅情況,意即恐音症也可能被看到的觸發,」庫瑪博士表示。
這種交流會活化腦部的鏡像神經系統,為處理這些觀察到的行為,患者會不自覺在腦中模仿那些動作,彷彿他們自己也在進行那個行為。
在部分情況下,恐音症的人會模仿那些讓他們不舒服的聲音來減輕症狀,研究者提姆‧葛瑞夫教授(Tim Griffiths)相信這個新發現將有助於找出治療恐音症的方法,「比起像過去一樣關注大腦的聲音中樞,心理治療也應關注大腦的運動區。」
根據恐音症研究中心(Misophonia Institute),恐音症是種鮮為人知的疾病,許多患者都默默承受著這種痛苦,或被認為是脾氣暴躁、易怒的。
尛評:約0.07%的美國人口患有恐音症。
#每1500人中就有1人 #其實不是特別罕見 #但很少人知道它 #歪編
--
Source: Daily Mai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isophonia Institute
➤ 我們的IG https://reurl.cc/A848rK
➤ 你知道尛? https://reurl.cc/4mjkGD
➤ 我們的MeWe https://mewe.com/p/ani3small/
➤ 我們的YT https://www.youtube.com/c/Ani3small
newcastle美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長期研究中國能源轉型的澳洲紐卡斯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副教授譚浩形容,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依據相關研究,意味著中國幾乎要做到:關閉所有燃煤電廠,燃油車在路面交通絕跡,航空海運要依靠非化石能源驅動,城市供暖需要全面改為用電或生物質能源,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將大幅減產並全面使用清潔電力或氫氣作為能源。』
種種證據已經證明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量碳排對於全球氣候的影響巨大,中國、美國、印度...這些國家國土幅原廣闊且人口又多,極端氣候的出現往往會造成大範圍的損害,受災人民對政府的作為勢必會有更多不滿,這對於政權的穩固將面臨相當大的挑戰,相較其他民主國家可以透過選舉讓人民抒發悶氣,中國其政治結構恐怕就沒那麼容易躲過了。「綠色夢」也許是未來可以順理成章把矛頭指向先進國家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