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Elio
今天終於看了Call me by your name,確確實實是一部好電影,關於青春與無所事事的夏天,關於身體與慾望,關於音樂與哲學,關於逃避與面對,聚攏又分離。讀過許多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許多都離不開杏桃的隱喻,然而我卻更沉醉在意大利北部的夏日陽光、騎車時被微風吹起的頭髮,游泳過後皮膚上的海水與細沙,還有Elio彈奏的每一首歌,電影的時節、溫度、濕度,甚至氣味,全都濃縮在這些細節裡。
「你到底是在哪一刻愛上我的?」情侶們在一起後總喜歡問類似的問題。第一次被問及這題的時候,也就是大概十年前,我鉅細靡遺的回答著:「那天第一次見到你,我們穿著一樣的衣服,同色的牛仔褲,手戴同款手錶,然後得知你剛好比我大一天,你說關於我的那則新聞是最最無聊的新聞,你告訴我報紙是你的精神食糧,我覺得你真奇怪。」
就像Elio在電影第一幕對Oliver說“My room is now your room. I’ll be next door”,還有Oliver脖子那條項鍊,一些當時連當事人也未清楚意識到,要到後來才發現的愛情的輪廓。
“In two weeks you’ll be back at Columbia. I don’t know what I’ll do then. At least you’ll be somewhere else, where there aren’t any memories... We wasted so many days - so many weeks.“ —Elio
後來我有遇過一些人,有在同一時間喜歡著同一首歌或同一部電影的,有經歷過同樣的童年的,有跟我的名字很像很像的,有跟我一起沉醉在村上春樹的故事裡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人老了的關係,即便感受到特殊的連結,我似乎還是沒努力把握些什麼,更莫說把這些感受跟對方分享了,當然我也從未真正明瞭對方的想法。時機過後,我們現在連朋友都稱不上,倒是村上先生的書,卻因而讀得更懂了。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make yourself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 - what a waste!” —Perlman
相比起來,Elio所說的浪費似乎就顯得沒那麼浪費了。
點播Youth (Cover by Daniela Andrade): https://youtu.be/Tmir2xweAfg
new age手錶 在 怪咖電影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Elio
今天終於看了Call me by your name,確確實實是一部好電影,關於青春與無所事事的夏天,關於身體與慾望,關於音樂與哲學,關於逃避與面對,聚攏又分離。讀過許多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許多都離不開杏桃的隱喻,然而我卻更沉醉在意大利北部的夏日陽光、騎車時被微風吹起的頭髮,游泳過後皮膚上的海水與細沙,還有Elio彈奏的每一首歌,電影的時節、溫度、濕度,甚至氣味,全都濃縮在這些細節裡。
「你到底是在哪一刻愛上我的?」情侶們在一起後總喜歡問類似的問題。第一次被問及這題的時候,也就是大概十年前,我鉅細靡遺的回答著:「那天第一次見到你,我們穿著一樣的衣服,同色的牛仔褲,手戴同款手錶,然後得知你剛好比我大一天,你說關於我的那則新聞是最最無聊的新聞,你告訴我報紙是你的精神食糧,我覺得你真奇怪。」
就像Elio在電影第一幕對Oliver說“My room is now your room. I’ll be next door”,還有Oliver脖子那條項鍊,一些當時連當事人也未清楚意識到,要到後來才發現的愛情的輪廓。
“In two weeks you’ll be back at Columbia. I don’t know what I’ll do then. At least you’ll be somewhere else, where there aren’t any memories... We wasted so many days - so many weeks.“ —Elio
後來我有遇過一些人,有在同一時間喜歡著同一首歌或同一部電影的,有經歷過同樣的童年的,有跟我的名字很像很像的,有跟我一起沉醉在村上春樹的故事裡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人老了的關係,即便感受到特殊的連結,我似乎還是沒努力把握些什麼,更莫說把這些感受跟對方分享了,當然我也從未真正明瞭對方的想法。時機過後,我們現在連朋友都稱不上,倒是村上先生的書,卻因而讀得更懂了。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make yourself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 - what a waste!” —Perlman
相比起來,Elio所說的浪費似乎就顯得沒那麼浪費了。
點播Youth (Cover by Daniela Andrade): https://youtu.be/Tmir2xweAfg
new age手錶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金錶 ◎#張瑋栩
彷彿有尊嚴
聽說想換戴另一隻
紅色無時間刻度石英錶
以追趕最新塑料潮流
便把自己藏起來
直到金色褪了流行
才重現床底邊界
刻度依然精準
只是聲音啞了。
--
◎詩人簡介
張瑋栩。馬來西亞人,家在檳城大山腳。曾在台北求學,倫敦的傳播碩士。目前旅居上海。英文名字叫Wish。喜歡文字、影像、符號、節奏、高科技產品及一切時髦的東西。不喜歡勵志書、New Age音樂和腦袋裝漿糊的人。相信物質能治療人心,接受自己道德觀薄弱。喜歡強迫身邊看得懂中文的朋友讀自己的文章,因為生活中有太多言語無法說明的狀態,文字勉強可以補足。一點也不介意幻想可以同時擁有愛、財富與名氣,雖然除了第一個,後兩者! 都只是源於社會壓力而產生的期待。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提供:無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啞了』,進而沉默,成了金。但,『刻度依然精準』。可是,又有誰在意呢?
『流行』本身即是一個以求『變』為目的,而存在的一個產物。若『流行』成了普遍、廣泛的,那它既為死亡。這是一個『大眾/流行』的辯證。詩人所寫的『錶』便是如此:『金錶』成為了潮流,隨後是『紅色無時間刻度石英錶』。明天、後天,甚至大後天,還有各式各樣潮流尖端的手錶。
一波波的潮流中,唯一不變的是時間的刻度,依舊精準。
我們還在意時間是否精準嗎?或許,已不。那『手錶』最終成為了什麼?你手上戴著的它,還只是隻手錶嗎?或許,已不。最終,是我們戴著手錶,還是手錶『戴著』我們?
或許,只有你自己知道。
可能,你早『啞了』,卻不自覺。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1/blog-post_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