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延續前篇效能校正的經驗談,上篇文章探討了關於應用程式本身可以最佳化的部分,包含了應用程式以及框架兩個部分。本篇文章將繼續剩下最佳化步驟的探討。
Speculative Execution Mitigations
接下來探討這個最佳化步驟對於效能有顯著的提升,但是本身卻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步驟,因為其涉及到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問題。
如果大家對前幾年非常著名的安全性漏洞 Spectre/Meltdown 還有印象的話,本次這個最佳化要做的就是關閉這類型安全性漏洞的處理方法。
標題的名稱 Speculative Execution Migitations 主要跟這漏洞的執行概念與 Pipeline 有關,有興趣理解這兩種漏洞的可以自行研究。
作者提到,大部分情況下這類型的防護能力都應該打開,不應該關閉。不過作者認為開關與否應該是一個可以討論的空間,特別是如果已經確認某些特別情境下,關閉防護能力帶來的效能如果更好,其實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舉例來說,假設今天你運行了基於 Linux 使用者權限控管與 namespaces 等機制來建立安全防護的多使用者系統,那這類型的防護能力就不能關閉,必須要打開來防護確保整體的 Security Boundary 是完整的。 但是如果今天透過 AWS EC2 運行一個單純的 API Server,假設整個機器不會運行任何不被信任的程式碼,同時使用 AWS Nitro Enclaves 來保護任何的機密資訊,那這種情況下是否有機會可以關閉這類型的檢查?
作者根據 AWS 對於安全性的一系列說明認為 AWS 本身針對記憶體的部分有很強烈的保護,包含使用者之間沒有辦法存取 Hyperviosr 或是彼此 instance 的 Memory。
總之針對這個議題,有很多的空間去討論是否要關閉,以下就單純針對關閉防護能力帶來的效能提升。
作者總共關閉針對四種攻擊相關的處理能力,分別是
Spectre V1 + SWAPGS
Spectre V2
Spectre V3/Meltdown
MDS/Zombieload, TSX Anynchronous Abort
與此同時也保留剩下四個,如 iTLB multihit, SRBDS 等
這種設定下,整體的運作效能再次提升了 28% 左右,從 347k req/s 提升到 446k req/s。
註: 任何安全性的問題都不要盲從亂遵循,都一定要評估判斷過
Syscall Auditing/Blocking
大部分的情況下,Linux/Docker 處理關於系統呼叫 Auditing/Blocking 兩方面所帶來的效能影響幾乎微乎其微,不過當系統每秒執行數百萬個系統呼叫時,這些額外的效能負擔則不能忽視,如果仔細觀看前述的火焰圖的話就會發線 audit/seccomp 等數量也不少。
Linux Kernel Audit 子系統提供了一個機制來收集與紀錄任何跟安全性有關的事件,譬如存取敏感的機密檔案或是呼叫系統呼叫。透過這些內容可以幫助使用者去除錯任何不被預期的行為。
Audit 子系統於 Amazon Linux2 的環境下預設是開啟,但是本身並沒有被設定會去紀錄系統呼叫的資訊。
即使 Audit 子系統沒有真的去紀錄系統呼叫的資訊,該子系統還是會對每次的系統呼叫產生一點點的額外處理,所以作者透過 auditctl -a never,task 這個方式來將整體關閉。
註: 根據 Redhat bugzilla issue #1117953, Fedora 預設是關閉這個行為的
Docker/Container 透過一連串 Linux Kernel 的機制來隔離與控管 Container 的執行權限,譬如 namespace, Linux capabilities., cgroups 以及 seccomp。
Seccomp 則是用來限制這些 Container 能夠執行的系統呼叫類型
大部分的容器化應用程式即使沒有開啟 Seccomp 都能夠順利的執行,執行 docker 的時候可以透過 --security-opt seccomp=unconfined 這些參數告訴系統運行 Container 的時候不要套用任何 seccomp 的 profile.
將這兩個機制關閉後,系統帶來的效能提升了 11%,從 446k req/s 提升到 495k req/s。
從火焰圖來看,關閉這兩個設定後,syscall_trace_enter 以及 syscall_slow_exit_work 這兩個系統呼叫也從火焰圖中消失,此外作者發現 Amazon Linux2 預設似乎沒有啟動 Apparmor 的防護,因為不論有沒有關閉效能都沒有特別影響。
Disabling iptables/netfilter
再來的最佳化則是跟網路有關,大名鼎鼎的 netfilter 子系統,其中非常著名的應用 iptables 可以提供如防火牆與 NAT 相關功能。根據前述的火焰圖可以觀察到,netfilter 的進入 function nf_hook_slow 佔據了大概 18% 的時間。
將 iptables 關閉相較於安全性來說比較沒有爭議,反而是功能面會不會有應用程式因為 iptables 關閉而不能使用。預設情況下 docker 會透過 iptables 來執行 SNAT與 DNAT(有-p的話)。
作者認為現在環境大部分都將 Firewall 的功能移到外部 Cloud 來處理,譬如 AWS Security Group 了,所以 Firewall 的需求已經減少,至於 SNAT/DNAT 這類型的處理可以讓容器與節點共享網路來處理,也就是運行的時候給予 “–network=host” 的模式來避免需要 SNAT/DNAT 的情境。
作者透過修改腳本讓開機不會去預設載入相關的 Kernel Module 來達到移除的效果,測試起來整體的效能提升了 22%,從 495k req/s 提升到 603k req/s
註: 這個議題需要想清楚是否真的不需要,否則可能很多應用都會壞掉
作者還特別測試了一下如果使用 iptables 的下一代框架 nftables 的效能,發現 nftables 的效能好非常多。載入 nftables 的kernel module 並且沒有規則的情況下,效能幾乎不被影響(iptables 則相反,沒有規則也是會影響速度)。作者認為採用 nftables 似乎是個更好的選擇,能夠有效能的提升同時也保有能力的處理。
不過 nftables 的支援相較於 iptables 來說還是比較差,不論是從 OS 本身的支援到相關第三方工具的支援都還沒有這麼完善。就作者目前的認知, Debian 10, Fedora 32 以及 RHEL 8 都已經轉換到使用 nftables 做為預設的處理機制,同時使用 iptables-nft 這一個中介層的轉換者,讓所有 user-space 的規則都會偷偷的轉換為底層的 nftables。
Ubuntu 似乎要到 20.04/20.10 的正式版本才有嘗試轉移到的動作,而 Amazon Linux 2 依然使用 iptables 來處理封包。
下篇文章會繼續從剩下的五個最佳化策略繼續介紹
https://talawah.io/blog/extreme-http-performance-tuning-one-point-two-million/
linux user group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 Cloud Native Taiwan User Group 所持續推動的每月線下活動又來囉,本次內容包含了近幾年與底層非常熱門的 eBPF 以及透過講者所開發的開源專案,KubeFire, 其透過 Firecracker 這個方式來創建並管理一個 Kubernetes 叢集
該次議程地點為台北天瓏書局,同時當天也會開放線上直播,讓不克前來的社群朋友一起參與,會後也會有相關錄影。
請點選下方連結來瞭解更多
https://www.meetup.com/CloudNative-Taiwan/events/273340386/
linux user group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日微信》20160918開放世代的開放難題
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自2003年被提出以來,從觀念到實現之路途遙遠,而且年輕世代對開放的接受度已逐漸撼動既有的慣性,因此,對經營者而言,To open or not to open, that is a question.而這個決策所面對的優劣分析,已經複雜到難以理性判斷的地步,擁抱風險者自然大步邁向這些創新的選項,遭遇困境時再見招拆招;而規避風險者則自然地推論其中的窒礙難行,會不會淹沒在新興的浪潮中,仍是保守主義者心中的陰霾。
對於開放創新的倡議,十多年來的確有一些成功的實踐案例,例如,P&G的C&D(Connect & Development),寶僑以其產業中的廣泛觸角,往外伸向各種利害關係人,並吸取其智慧與資源,在新產品發展方面成為典範。一方面可以由外部資源提供更深刻的市場洞見(Insight),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幅縮短開發的時程,就方法論而言,頗具設計思考的架構,因為內部的設計師或產品開發工程師使盡洪荒之力去探究同理心,不如讓身為當事人的消費者自己敘事,將內心的悸動與苦楚表達出來。多數消費者可能不擅表達深層的想望與渴望,此時具備人類學家功力的引導人員,適時出招發揮汲引的效用,應可竟其功。若再輔以逐漸熱門的大數據決策分析,廠商在創新之際的工具堪稱不斷推陳出新。
跳tone介紹最近一檔熱映的電影「薩利機長」,在劇終前讓我們見識到大數據的威力。在釐清薩利機長究竟「是英雄或是莽夫」這道難解的爭議時,讓一般觀眾一窺在航空界沿用多年的模擬飛行。塔台所建議的兩座返航機場與被鳥擊後的全美航空1549航班之間,所有決策只有208秒。為確認是否有人為疏失,聽證會上導入模擬機與真人模擬的飛航,但二者均不等同於208秒的危機處理,最精彩的證詞是「模擬的情境並未納入人因」(The simulated scenarios didn't account for the "human factor".)薩利據此以關鍵的「人性」扣除35秒,證明自己當時的決策無誤。我們(連薩利本人)都難以還原那個決策中寂靜的幾十秒,喜劇收場雖沖淡了深度學習的機會,相信那三、四十秒將會成爲EMBA領導力課程中的最佳案例探討。
回到開放創新的兩難,一般論及開放式創新的方法不外乎五類:共創工作坊(Co-creation workshop,召聚先驅使用者Lead User進行焦點團體活動Focus Group)、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開源軟體(Open Source)、大量客製(Mass Customization)、與使用者原創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多數屬於單純線上(On-line)或線上對線下(O2O)的新興現象。技術的可行性難以證明整體營運模式無誤,商業競爭的錙銖必較,仍令人不禁對開放者的無私抱持著疑懼的態度,這也是開放創新發展迄今十餘年,仍有許多窒礙難行的領域難以跨越。倡議與推動開放創新者也必須瞭解其限制條件,才能受惠開放這項具有前瞻未來的選項。
諸多限制條件中,智慧財產權是一個關鍵因素。iThome新聞引述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 最近呼應Linux Kernel開發人員Greg Kroah-Hartman的看法,認為把違反通用公共授權(GPL)的Linux案件搬上法院不會帶來任何的友誼,而是讓興訟者淪為惡霸,這些訴訟案破壞了社群、瓦解了信任,也將摧毀Linux社群數十年來所建立的善意。另一個年輕人的開放生活經驗是最近剛慶祝二十歲生日的PTT,這個菁英與民粹雜燴的台灣民主聖地,有自己的法律、法院和貨幣,有如文化創意BoBo族(布爾喬爾Bourgeoisie與波希米亞Bohemia)在傳統與創新間的糾結,數位世界的未來想像與實體世界的傳統包袱在PTT上的衝突,不僅打造了媒體傳播的新世界,也處處陷O2O新模式於探索的蹣跚。信任處於不斷地被破壞、重組、再破壞、再重組的循環中,但「信任」超越「法律」與體制不知凡幾,被破壞的人因與人性,是否能以體制重組與重建,值得每一個開放創新的謹慎以對。
財產權,自然是所有體制與人性的攻防關鍵。體制創新容許人類的創意以無體財產的型態顛覆產品的創新、廠商的競爭與產業的規律,回過頭來,又不斷以新興的法規協調改變社會的風貌(Social Landscape),但那只是維繫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耳畔不禁又響起Michelle Obama那句震古鑠今的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在面對開放創新的兩難時,所有的情境模擬,最後還是不脫薩利機長所說的人因與人性。排除了人因與人性,「向上走」恐怕就已被排除在選項之外了。
linux user group 在 Manage access in a Linux System | How to create ...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Write in the comment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Linux systems. ... Manage access in a Linux System | How to create users, groups and ... ... <看更多>
linux user group 在 Linux Users Group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A Facebook community group for Linux users. You can post your questions, ask for support, share news, interesting things and opinion about Linux i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