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貝殼放大執行長 #林大涵 的一封信】
我的朋友們,和曾經參與過群眾集資的你,
請借我三分鐘分享這幾年來我們碰到的挑戰,
以及一件重要的事情。
--
#你相信群眾集資嗎
「寫寫文案就能割大批韭菜,佩服佩服。」
「噢,眾籌(集資)就是在圈錢,沒什麼道德可言。」
「做眾籌還能被選進名單裡?你不簡單哪。」
「這行業遲早會被整改的,早點做別的,別投入太深。」
2016 年,跟安婷一起參加富比世名單在新加坡的發布會時,英文不好的我一直躲在她背後,好不容易在頒獎會場滿滿的菁英裡找到一群操中文的獲獎者,進去自我介紹完,得到的回應讓人除了錯愕,還是傻眼。
「原來集資產業在台灣以外的中文圈是這樣被評價的。」
「幸好,在台灣的人不會這麼想。」
幾年過去,即使優質的專案一點都沒有變少,
但對於集資,輿論的風向悄悄改變了。
不論在論壇或社群網站,一看到集資相關的文章,
下方很快就會出現許多嘲諷和不看好的尖刻評語。
作為最早投入也投注最多資源的產業從業者,看了的確非常受傷,但遺憾的是,這些負評和冷言冷語,還真的不是沒有根據。
⚠ 淘寶貨變成了平台的主旋律 ⚠
2020 年,集資平台上的原創專案正式被非原創超車,
超過一半的金額來自於進口、代理和貼牌產品。
⚠ 假限時限量變成被鼓勵的SOP ⚠
明知有假卻宣傳的規格、不斷加開的假限量、
喊了最後倒數後又「好評延長」,提案者被鼓勵無所不用其極。
⚠ 發生爭議卻被放生求助無門 ⚠
延遲出貨、品質爭議、贊助爭議屢屢登上媒體
提案者神隱、業者消極處理,非得要走上法庭才有人理你。
進口好產品,沒有錯。
認真的行銷,沒有錯。
集資有不確定性,很難一切照預定實現,沒有錯,
如果一切都「沒有錯」,那又是因為誰、因為什麼原因,
讓理應充滿正向期待的群眾集資,
變成了看似爭議滿滿又不負責任的吸金產業?
我們還能相信群眾集資嗎?我們能怎麼做?
--
#比起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不如用自己的行為改變他們
七年前,在 flyingV 任職的最後幾個月,達到工作量的最高峰。
同時間三十個案子在線上、以及差不多同樣數量將上架和待結案的專案。
看到許多很棒的專案創意,
但自己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協助專案好好的推進,
是當時最痛苦的事情。
雖然有向公司提出建立「顧問部門」的提案,
但在離開前都沒能實現。
沒來得及實現的想法,很快就有了機會,在許多貴人的協助和支持下,貝殼放大終於成立了。
一群由平台和相關行業出身,對群眾集資有著高度期待的年輕人,選擇了不同於平台的另一條路,把時間、知識、專業投入在精緻而負責的完成每個群眾集資專案裡。
七年來,貝殼放大參與的案子只佔了台灣總量的十分之一,累積的總金額卻有將近一半。
執行過的專案不是沒有遲到,但沒有不到的回饋,不是沒有瑕疵,但沒有被忽視的爭議。
感覺起來蠻不錯的,不是嗎?
這個超出市場平均五倍的成果,卻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幾乎所有貝殼放大參與的專案,都花上了從前在平台時期工作時絕對無法想像動輒數百上千小時的奢侈人力。
評估國內或海外市場、從頭開始梳理客群與邏輯、製作內容素材影片網站、宣傳推廣策略擬定和執行、到後續的客服與履約跟進等等,我們盡力把每一個專案當成自己的作品來經營,絕大多數時候也收獲了彼此都滿意的成績。
從創立到現在,「集資顧問」這個產業曾經稀缺的角色,如今已經開始有了許多不同的選擇。彼此專長領域各有不同、執行專案風格各異,但我相信,僅以顧問角色來看,貝殼放大無庸置疑的是最全面、最專業、能同時以高道德標準行事又能達成商業目的的最好選擇。
為了繼續透過群眾的力量,讓有價值的事物得到更好的機會,我們更進一步的與文策院共同成立創投(天使放大)、整合行銷(加貝)、貿易進出口公司(海龜),也即將在下半年開始開展實體店面,繼續打通整個產業鏈乃至於產業圈。
我們一直努力,希望能尋找既務實又聰明的方式改變這個日漸複雜的產業與市場。但,三年來不論是公開或私下的倡議停止不當的宣傳行為、鼓勵提高篩選基準和後續處理的積極性、又或自己發動具體案例示範沒有道德負擔的行銷方式,在遲遲沒有得到平台方的認同、響應下,成果坦白說都相當有限。
我們所看到的狀況,一天一天日益增長,
我們所身處的產業,正面臨關鍵的叉路。
於是,今年年初,我們決定要成立新的集資平台,
並在第一季開始邀請了近百組優質提案者,舉辦閉門說明會分享平台成立的初衷、理念和核心機制,希望用務實的方法,獎勵做好事的人、解決既有的難題,實現理想的目標。
--
#因為我幸所以我信
投入群眾集資近十年,就像一場夢。
熱血紛擾彷彿還在昨天,回頭一看已經走的這麼遠。
火箭的阿伯,當上了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手機隨身碟,被蘋果高層譽為台灣之光;
獸醫的鮮乳,變成了最被信賴的乳品牌;
南澳的茶樹,落地五年後終於成熟長大。
中文的字型,迎來前所未有的開發盛況;
台製工具機,成為全球創客的第一選擇;
網路脫口秀,北流錄影票能被瞬間秒殺;
齊導的理念,在淡水的紀念館靜靜傳達。
月釀杯的誕生解放了台灣法規、
紀錄片透過集資宣傳成為了常識、
教科書要有美感變成出版社的標配、
瑞莎有了群眾支持完成了韻律體操場館、
掃海機器人的概念被上市櫃公司支持肯定、
臺灣吧的角色甚至成為大型建案的主要號召。
從台灣到國際,
從在土耳其興建中心到在尼泊爾種植教育,
群眾力量不只支持在地許多夢想,
也真正實踐了國民外交的定義。
從科技到設計,
環保概念商品、大型家具再到遊戲出版品,
學生的作品除了得到第一桶金,
更變成了各個通路上暢銷的商品。
那些被認為很難實現的事,
如今以更好的方式一一實現了。
數以千計的專案、幾十億的累積金額、上百萬的贊助人。
有幸能參與其中的半數以上,是何等幸運。
我衷心希望,在這個領域裡努力的夥伴能把這樣的幸運和滿足帶給更多人,而不只是把自己的資產建立在外部的成本上。
說明會上,遇見了許多提案者,聽到了許多感動的回應,知道產業很多的問題跟狀況,其實其來有因。
一直以來的堅持,是有意義的,
一直以來的行為,是被看見的。
幸好我們沒有改變過,
幸好我們決定要改變。
--
#往對的路走就不怕人多
昨天深夜很多朋友敲我,告訴我:
「有平台搶先發佈了你們提倡的計畫、主張是全台首發。」
「你們的優質提結案制度被抄走了,這樣不會太委屈嗎?」
不算太委屈,因為這證明了這些行動終於產生的影響,如果我們不推出平台,這些事情很有可能都不會發生。
制度沒有專利,更多人做也不是件壞事。無論如何,都非常高興嘖嘖跟進了這個艱難的決定。
我們彼此心中都很清楚,這些問題的起源和改變的契機是因為什麼原因開始的。而要扭轉過往選擇種下的因,還需要更長的時間證明。
九年前,我參與的第一個集資平台就要成立。
九年後的今天,貝殼放大即將成立一個新的集資平台。
除了針對優質的提案結案當然的獎勵外、這個產業還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從機制、認證、服務到前後台工具等等,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敬請期待。
歡迎繼續跟進每一項我們想改變的事情,
也鼓勵 flyingV 和所有從業者一起加入。
期待從此之後,這個產業比拚的將不再是下限,
而是比誰能帶領大家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而我們會一如既往的願意比別人走得更快一點。
https://landing.wabay.tw/
謝謝看到這裡的你,希望你也跟我們一樣對未來的日子充滿熱情。
期待你能把這段話分享給同樣對群眾集資仍然有所期待的朋友們。
#挖貝
#貝殼放大
#群眾集資
▬▬▬▬▬▬▬▬▬▬▬▬▬▬▬▬▬▬▬▬▬
🙌🏻 追蹤 #貝殼放大,告訴你更多集資新知!🐚
我們也有 YouTube:https://backme.tw/ref/bfyt/
Instagram 追起來:https://backme.tw/ref/bfig/
flyingv眾籌 在 許景泰-Jerry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挑戰:如何在馬來西亞Mystartr平台上,1個月募到1千萬台幣?】
這一篇我想用我們今年8月,發生在我們公司身上的真實故事。我們用一個月極為短的時間,如何在馬來西亞Mystartr平台上募到1千萬台幣。在這過程中讓我學到很多,我希望你看完也有所啟發和得到!
2020年,一整年你我都強烈受到COVID-19的影響。台灣真的算是被上帝眷顧,但全世界各國都因COVID-19起了巨大變化。疫情肆虐,工作、日常、社交等再也無法正常。
四年前,我們在馬來西亞也有設立分公司,但如今疫情嚴重,人無法過去,當地運作只好停擺,無法正常運行。當你面對窘境時,你必須重新思考「問題」,看見問題背後問題,找到可能的「新解法」才有可能衝出層層的圍籬,而非一昧的用過去成功經驗來解題。
在必須「不花錢」下,找出好的新作法,事實上是極為挑戰且困難的。當時,我想到馬來西亞有一位好友文彬,在馬來西亞做Mystartr(類似台灣的嘖嘖、flyingv)做得很好。於是我想問問,線上眾籌/群募是否可行?
這裏我想補充一下,「#人脈連結」最大的價值是,你有需要「幫忙」,你可以找到對的人脈,他有提供你想「解決的服務」。所以,一個有價值的「超級連結」,在某次危機、災難、無解問題發生時,很可能這種能提供你解決問題的價值人脈,將成為你度過危機、化為生機的關鍵貴人。
事實上,當重大問題發生時,我常對自己說,這也許是一個「機會」。我記得在創業時也發生過,遭到叛離、莫名誣陷、現金短缺...各種危機災難。但也許創業者,都必須有「夠樂觀」的性格,才足以讓你扛下巨大的壓力,面對每一次挑戰,尋求每一次新的解決方法。
回到,線上眾籌/群募是否可行?我和馬來西亞Mystartr創辦人吳文彬討論幾次後,發現「#眾籌」(群眾募資)的方式,確實可以讓大大學院的線上學習,透過線上眾酬不用花錢下,藉此可拓展至海外,還能先吸引一批支持我們的贊助者,成為我們首批馬來西亞顧客。
困難的事情,永遠不會只有簡單的一面,另一面總是伴隨著風險,旁人覺得不可行,而你卻明白,再多的想法,得親自全力試試才能明白。
我人在台灣,怎麼開始呢?我和團隊討論後,決定每周用線上直播1.5小時的方式,來進行招募眾籌。起手的關鍵第一步,非常重要,畢竟,眾籌是有「時間範圍」的,未能達到眾籌目標,整個耗時、費力的過程等於白費。何況,我們設定眾籌的目標是800萬台幣,對於人在台灣,無法到馬來西亞,單靠直播、社群,就想一個月達到,這目標訂的似乎過高,難度極大!何況,Mystartr尚未有一個,從台灣或海外其他國家,在這個以馬來西亞為主的眾酬平台上有過成功的案例。
我們可能是第一個在疫情期間,還能從海外成功在馬來西亞眾籌成功的公司,當然,大概率來說會失敗!
那該怎麼開始做呢?
我在《#大大讀書》說過不少有關於《#問題背後的問題QBQ》的書籍。當遇到每一個問題的背後,一定有一個「關鍵本質問題」。你必須花時間找出來,看到根本的問題,而非表層的問題。
我發現,要能從海外眾籌成功,我們要在「效率」上「優化」每一個關鍵指標。我在大企業教過《#OKR工作法:做最重要的事》,或許可以用OKR工作法,來制定這一次的作戰計劃,於是擬定了:
O(主要目標):大大學院要成為『華文最好的線上職場學習」平台,提供最好的線上名師,讓海外的華人也能享有最好的線上學習課程。這是我們為何要去馬來西亞提供服務的起心動念,而眾籌只是過程中方法、手段之一。
KR1(關鍵結果):優先找出「100位超級顧客」,每一周20位,連續5周。若每場直播有50位,其中有5位是對的客戶(1/10),那麼一週得做4場直播才有機會達成目標。
更細緻的來說,如果想在一個月時間內,就要找1,000位願意線上贊助我們的顧客,似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挑戰的是找到關鍵「#對的顧客」,透過對的顧客在吸引對的顧客。這就是我所謂的「超級連結者」,唯有透過超級顧客推薦而來的,才有大概率是價值連結,才能真正獲得後續可能的贊助。
KR2(關鍵結果):「#圈對粉」(找到圈子中的意見領袖),每一周跟意見領袖們做直播。圈子不用大,重點是對的人。我設定對的群體面貌必須是:華人、企業家、對我或我們有初步認識更好...,從臉書中找,透過認識馬來西亞在地的華人朋友一個一個找,一個一個連結串在一起。
目標清楚後,該如何貫徹執行?靠的是紀律、覆盤(不斷檢討和優化),以及"#心態致勝"的執著。
每一天我白天工作忙碌,晚上9點前,幫七歲的孩子洗好澡、安妥後,就要做「直播」。初始期,直播來的人數還算多,我們從Wechat群、FB群,不斷的「圈粉」,努力找到對的贊助者。中後期,每場直播人數從原本70人降到20多人,人數少,表示我們能圈的人脈已經到了極限。跟原本預期,能夠按照計畫執行,開始有了落差。
我們只投放些許廣告,但廣告成效不佳後來就關了。只能靠著人傳人、互相連結介紹,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要達成800萬台幣的目標真的非常困難。
我每天開車時,都在想新的方法作為。跟馬來西亞Mystartr創辦人吳文彬和團隊每周線上開會「#覆盤」。總是在黑暗中,找到一絲微小的曙光,然後趕快去嘗試、去執行。我總是相信,一切事前的計畫是必要的,但「行動中好的覆盤」,從變動中學到新作法,才有機會一關破了又走向下一關。
這像是一場馬拉松的賽程,急促、挑戰、你需要強大的毅力才能勝過看不見成效的折磨過程。每當獲得2~3位贊助者時,你會興奮一下,回神後又繼續向前邁進。
最終,我們花一個月,在馬來西亞Mystartr平台上募到1千萬台幣。仔細「覆盤」這一個月經歷的過程。我們公司台灣用了最小人力來做這個重要專案(OKR)。只用了兩個人,就我和如今派任到馬來西亞總經理Lion,然後跟Mystartr團隊緊密配合,用遠距工作的模式,用線上直播的來做眾籌,用社群「圈對粉」的力量來做連結,用「#超級連結」的指標來提升效率和效果,好朝著每一週的關鍵指標來進行!
》少走彎路,我幫你走過了!
給各位想做眾籌、創業,或『尋求突破自我』的三個少走彎路的建議:
1.用盡十分的力氣找到10個關鍵對的人,比你花十分力氣去找1000個人重要得多。
2.問題的另一面就是「機會」。只是我們容易把「問題」無限擴大,大到讓自己看不到「機會」的存在。問題愈大,可能「轉機」也就愈大。說容易,但路不會一下子走出來,得願意先踏上第一步,而後才有第二、第三步。
3.尋求突破,我在《大大讀書》有講過幾本書,值得一看:《OKR工作法》、《問題背後的問題QBQ》,憲哥說過《人脈變現》,都是聽完、看完很實用的內容。
**********
今天就先分享到這,希望你有收穫,謝謝你的交流。如果這篇對你有益,歡迎分享和按個讚、留言,感謝你的鼓勵。
flyingv眾籌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是真的...連競選總部都被「綠營側翼滲透」就真的太扯了!那這樣會輸那麼慘也就不意外了!竟然曾是「大港開唱媒體協辦」!而歌詞及版權引發爭議的「高雄Mojito」事件依目前知情人士透露就是他們主導的!>
李眉蓁慘敗,藍營檢討敗因,執意推「Mojito」惹議、後期積極主導競總運作的影音小組,成頭號戰犯,導演David李首清更被查出與綠營關係匪淺,甚至曾是大港開唱媒體協辦,知情人士怒批競總「形同被綠營側翼滲透」。
李眉蓁競總宛如拼裝車,論文事件後,影音小組導演David趁勢取得李眉蓁信任,知情人士直言,一般影音小組只負責技術,但David要主控議題,甚至私下聯繫媒體,「表現超積極,非常可疑。」
本名李首清的David經營「微視傳娛WeMedia」,查證發現,微視傳娛就是「大港開唱」2018年媒體協辦之一;此外,公司地址設北市林森北路,與跟綠營交好的眾籌平台FlyingV登記地址完全相同。
爆料者推斷,微視傳娛就是FlyingV共同創辦人鄭光廷投資的公司,眾所周知,FlyingV長期與綠營關係密切,平台曾供「割闌尾計畫」等政治活動籌資。
知情人士透露,「高雄Mojito」開拍前,內部已質疑版權,但David堅稱合法,且未經審核於凌晨1、2點在李眉蓁臉書突襲發布,鬧出風波,事後又一再發實境秀、影片「補槍」,自己在傷口灑鹽。
蓁營抓內鬼 怒被綠側翼滲透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816000313-260118
flyingv眾籌 在 flyingV - Hom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flyingV 上,你可以找到許多值得參與的計劃,並與奮力向前的提案者們,一起跨越理想與現實的交界。 我們正在打造一個環境,讓不限領域的創意,能更容易地實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