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吃可以幫助減肥】#營養師杯蓋
給那個「狼吞虎嚥」的朋友看😋
大家平常吃東西
都會咬多久呢❓
咬一兩口就吞+1
咬到碎碎的才吞+2
慢慢吃東西
除了可以減少食物攝取量之外
還可以避免咬到舌頭🤣
很常有人私訊杯蓋
為什麼常常吃不飽
會很想吃東西
除了吃的食物種類以外
很有可能就是進食速度的影響喔‼️
在一項2011年的研究
調查了中年婦女進食速度
與BMI之間的關係
發現吃比較快的人
比慢慢吃的人
肥胖機率高出15%
(參考資料: Faster self-reported speed of eating is related to higher body mass index in a nationwide survey of middle-aged women)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
統計4000多位成年人
發現吃得快的人
體重會上升比較快
(Eating fast leads to obesity: findings based on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among middle-aged Japanese men and women)
🔅其實主要原因有幾個
首先,當我們吃完飯後,腸道會抑制一種激素,叫做飢餓素的分泌,飢餓素是由胃分泌,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感到飢餓,所以當我們吃完飯後,飢餓素的生成就會減少,所以我們就會感到飽足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所以,吃一頓飯至少要大於20分鐘,如果吃得太快,大腦會沒有時間接收飽足感的訊號😱
再來,慢慢吃東西,增加飽足感,還可以減少食物攝取量,達到熱量的控制。
在一項2014年的研究中發現
正常體重的人,慢慢吃的話,熱量會吃得比較少,而吃東西後60分鐘,飽足感也會比較高
那另一個有趣的研究,是一項2014年的研究,請45位受試者,以不同咀嚼次數吃PIZZA,分成正常次數,1.5倍以及2倍次數,發現咀嚼1.5倍次數的人,熱量少攝取了9.5%,而咀嚼2倍次數的人,平均熱量少了將近15%,所以慢慢吃,熱量會吃更少喔。
大家在吃東西的時候,不妨多咬幾口,也許能幫助體重控制喔🙌🏻
👉🏻右滑👉🏻還有加碼圖文可以看唷
_
如果喜歡杯蓋的圖文,歡迎請杯蓋喝杯咖啡,小額贊助杯蓋,成為杯蓋創作的動力,右滑可以看看贊助方法唷!!!
▶️標記、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追蹤 @Nutruelife
▶️營養初、營養吃、營養師,讓健康飲食的生活從這開始吧!
_
#營養 #營養師 #健康 #飲食 #健康飲食 #均衡飲食 #熱量控制 #熱量 #卡路里 #nutrition #增重 #增肌 #減脂 #減肥 #體重控制
findings意思 在 劉傑中 Ethan Li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簡報NG的10句話]
「Sorry, 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
記不得多少次,聽到台上的人什麼都還沒說就先道歉。
但其實通常會這樣講的人,語言方面並不真的太差,專業更是強大(否則不會被派上台)。但可能是出於一種對英文的「迷思」吧,讓很多人習慣先道歉,希望獲得聽眾的「體諒」。但其實聽眾並不會因此體諒你(甚至剛好相反)。
其實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一方面承認自己的脆弱,又能獲得聽眾的尊敬,叫做「#stereotype formula」(刻板印象方程式):也就是用外界對你職業的刻板印象,來包裝你的弱點,反而能先發制人。
舉例。如果你是工程師,你可以這麼說:
I’m the typical engineer people make fun of. (我是很典型會被取笑的那種工程師)
I’m shy, and usually not the first one to jump up at the chance to present in front of groups. (我害羞,也不會自告奮勇在眾人面前報告。)
以上是外界對職業的 #刻板印象,接下來你可以用 #but做一個轉折:
But I’m here today because the findings are amazing!(但我今天還是來了,因為我們的成果實在太棒了!)
知道差別所在嗎?
❌我很緊張,講的不好請多包涵。(還沒進入正題就被聽眾鄙視)
⭕️雖然我不擅言詞,但我今天一定要來跟你們分享這項成果。(不僅獲得聽眾尊敬,還會對你更加寬容)
八月下旬我和 福爾摩思學院 合作一堂簡報課,除了英文、技巧之外,也會有更多的心法和你們分享。不只是英文簡報,用中文溝通也派得上用場。
希望我們永遠都不用再低聲下氣的道歉。
findings意思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本醫師國考第一步: 日本語診療能力調查感想
如果真的要說,書面審查應該是第一步。日本文件審查很嚴格,所有文件都要翻成日文並經過民間公證人以及政府的雙重認證。我學歷是台灣的、工作在美國,因此兩邊都要認證。台灣的比較簡單,遵照前輩的指示即可。美國方面就沒人可以詢問,花了一段時間研究才搞定。價錢也高得嚇人,一份文件要150美金。總之現在知道美國流程是certified translation-> notary -> apostille。我是希望不要再用到啦,想到如果沒過要重考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日本報名又一定要本人親自飛去日本交件,這點真的很困擾啊….
我七月去霞關厚生省交件,八月底收到考試通知今年考試時間是9/22~9/24 ☹ 這個考試往年幾乎都是九月底到十月中舉行,今年不知道為什麼提早到9/22~9/24? 今年調查番號我聽到最多有到180號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想到日本當醫師的人數增加,他們只能找有三連休的日子所以提早? 我在日本的rotation是9/25開始,本來想說至少可以先在醫院練練日文在上場,現在計畫完全泡湯,卻也只能順著變化走。9/22~9/24這三天共有六個場次,分上午場跟下午場,每個場次大概30~40人。雖然每個人真正的考試時間只有30幾分鐘,但會被關在裡面超過四、五個小時,絕大部分就只是在等待。就我的場次來看,感覺日本人跟外國人一半一半,日本人裡面大概不少都是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回來的,外國人的話就是中國韓國台灣 (就所看的書籍推測)。衣著就是一般標準醫院穿著加上白袍,但居然有個中國考生穿牛仔褲!!! 我本來以為她考試之前會去廁所換掉,看到她直接披上白袍的瞬間感到非常震撼!!! 厲害了我的國~~ OSCE考試穿牛仔褲上場~~
考場裡面厚生省的工作人員居然比考生還多,明明就是周末還要來加班也真的辛苦他們了,考試居然還沒有收報名費,好佛心~~ 他們分工真的很細,其中有一個工作人員是專門拿廁所的指示牌的!! 等待考試期間桌上除了『印刷』的書本之外,個人手寫的筆記跟水都不能放,要喝水都一定要舉手才能去旁邊喝。日本人龜毛名不噓傳。
考試有三關,一關是身體檢查 + 寫病歷,兩關是問診 + 問醫師身體檢查結果 + 寫病歷。其中跟美國跟台灣最不一樣也是我死的最慘的地方就是問醫師身體檢查的結果。每關裡面都有三個人,兩個人是考官,一個是工作人員負責錄影。考官一個當病人,一個當你的醫師同事。當你問完病人之後你要轉過頭去問你的醫師同事這位病人的PE有甚麼findings,主要是考你會不會念PE的專有名詞,譬如scleral icterus、rebound tenderness、hepatomegaly等等的日文怎麼講。這樣的考法還蠻有創意的,但這一分半裡面真的很容易當機不知道要問甚麼,自己作PE寫出來簡單多了。因此我覺得這三關裡面我表現最好的是身體檢查。問診(病人)那裏四分半鐘真的很短,病人他自己話都沒講完就結束了 XDD
日本給外國人的OSCE及格分在2015年從50分提高到60分,我覺得我這次的表現大概在及格邊緣,所以無論通過或是沒通過我都不會意外。後來我在日本醫院作rotation的時候提到我考OSCE的事情,教授跟我說研究顯示osce要10關以上才能看出考生程度(因此美國台灣都是12關其實是研究的結果,還有台灣12關要有7關及格才算及格也是研究結果。請看註解。) 3關太短是看不出考生真正程度的(誤差大),叫我即使沒過也不用放在心上。Well…如果考試時間能拉長一點,我的確是有把握可以及格。能講的時間越久考官應該會發現我的日文雖然不完美,但是是可以在日本醫院跟病人同事溝通的程度。不過我的想法是過了最好,沒過就只是比較麻煩一點,加強自己的弱點明年再來一次就好,反正我不急著用這張執照 (本來以為如果OSCE沒考過就只能參加預備試驗,後來才知道只要重新報名就算砍掉重練XD跟台灣一樣可以考到過的意思lol這點美國還是真的很嚴格,只要fail一次就會大大不利match….) 總之將這次的考試經驗分享給大家,如果11月收到的結果有及格再來跟大家報告好消息囉! 😊 沒有的話就請等到明年再給大家好消息 XDDD
註:引用期刊文章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s: A Critical Review": An early OSCE study suggested the need for 10 stations and 3–4 hours of testing to obtain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of 0.85–0.90. Other studies have found test lengths upward of 12 hours are required to yield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at the 0.7 or higher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