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更新了】
#菜雞變司機
EP3:為什麼不該拿學校教的東西來投資?你只要學會這些就不用花大錢去上 ___ 了!(會計篇)
🎙️ Podcast 連結:https://gamma.soci.vip/
📩 免費電子報訂閱: https://bit.ly/39U5HKw
✍🏻 分析全文:https://gamma.to/notes/RlQonteyuo9mfv8Lxd2Y
🔖 各位投資人要謹記於心的是,會計學、金融、稅務等知識都只是投資的基礎,投資有 99% 的時間都應該花在了解一間公司的商業本質、產業狀況和了解自己在公開市場中參與的賽局(誰是你與你對做的對手,為什麼你比對方更有優勢)。這些知識都只是基礎中的基礎,了解這些知識後並不會給你任何投資上的優勢(因為公開市場上的投資人都知道這些基礎知識了)。
🔖 會計學 (Accounting):在學校,你會學到複式簿記 (Double bookkeeping)、損益表 (Income Statement)、資產負債表 (Balance Sheet)、現金流量表 (Cash Flow Statement) 和成本會計 (Cost accounting),也可能會在更進階的課程中學到移轉訂價 (Transfer Pricing)。
成本會計和移轉訂價只對那些在大公司會計部門工作的人是重要的,負責這些工作的人會獲得他們應得的報酬。但是對於一般公司投資人而言,這兩個可以說是最沒有用處的知識。
🔖 1. 資產項目 (Assets)
-現金與約當現金 (Cash & Cash Equivalents):有價證券 (Marketable Securities,市場流動性高的證券) 與現金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有價證券被當成現金與約當現金。
-應收帳款 (Account Receivable):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業務,應向購買單位收取的款項。應收帳款可以透過 Factoring 來改善現金部位。
-存貨:有許多方法可以來計算存貨,比如說先進先出法 (First In, First Out - FIFO)、後進先出法 (Last In, First Out - LIFO) 和移動平均法,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項目。但你如果你不是從事不良資產投資的話,那麼不用去在意這些不同的方法。
-淨土地、廠房和設備 (Net PPnE):資本支出 (Capex) 花出去後就會變成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可以被質押來獲得優惠利率的有擔保借款。
-無形資產 (Intangibles):這可以是從軟體資本化得到的商譽 (Goodwill) 或是來自併購行為的商譽。當資產負債表上有這個項目,攤銷 (被當做支出) 不會影響到現金流,所以當你發現一間公司有很龐大的無形資產和攤銷項目時,你應該要去觀察這家公司的 EBITDA 或是 EBITA (因為兩者都是計算攤銷前盈餘),把這兩個當成產生現金流能力的替代指標會是更好的觀察方式。
🔖 2. 負債項目 (Liabilities)
-應付帳款 (Account Payable):需要付出去的款項。
-債務 (Debt):這個項目是從銀行借來的資金或是透過公司發行公司債所獲得的資金。這個項目在計算淨負債時很重要。
-財務租賃 / 營運租賃 (Financial Leases / Operating Leases) :這兩個項目是否該被歸類成負債是有爭議的。但 Gamma 通常只要這兩個項目出現在資產負債表,就會把這兩個項目當成負債。
-遞延營收 (Deferred Revenue):這個項目對於 SaaS 公司而言通常是很重要的指標,可以當成在滿足客戶需求前,客戶所做出的訂單,並當成未來的債務。這是一個營收的領先指標,所以追蹤一家公司的遞延營收在預測未來的營收上是很重要的。
🔖 3. 權益項目 (Equity)
-少數股東權益 (Minority Interest):這是由少數股東所持有的股東權益,這大部分是由母公司所持有。
-股東權益 (Shareholder equity):這個項目只對一些很看重資產負債表的商業模式才重要(例如:金融機構就需要去注意的數字),因為他們被規定必須要維持一些資本項目上要求。除非你正計算一間公司在清算的情況下會如何 (商業價值是負的),不然這個項目其實不是很重要。
🔖 你只需要搞懂這些損益表的項目
-營收:每間公司對營收的定義都不同。當你使用一些會用到營收的指標,比如說 EV / Sales 並拿來比較多間公司,你會想要確保這些公司對於營收的定義都是一樣的。打個比方,$ADYEN vs $SQ vs $PTPL 或 $TTD vs $APPS 這兩種比較組合中,它們對於營收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兩個例子中,直接拿 EV / Sales 不會是一個估值的好指標。
#更多內容於全文中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00的網紅IEObserv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回分享了台灣各行業的總薪資排行 https://youtu.be/Xzp7VUhFklg 但其實算入工時之後,每月總薪資/工時的平均時薪排行就不太一樣了,像是保全業這種超長工時的就進入時薪墊底。 #最慘行業 #法定最低時薪150 #整個行業平均時薪都低過法定時薪 想知道自己行業的平均時薪多少...
ev值是什麼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裡是《蔡鈺·商業參考》,我是蔡鈺。
特斯拉在2015年發佈了能量牆和能量包,當時主要是給家庭和小型商用機構做備用電源用的。這個產品挺有吸引力,所以大眾汽車在美國佈局的100多個電動車充電站,安裝的儲能電池就是特斯拉的能量包。
能量牆和能量包發佈之後不到半年,特斯拉就遇到了一個進入公用事業領域的機會。
當時是2015年10月底,美國加州亞里索峽谷的地下儲存設施,因為設備老化,發生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天然氣洩漏事故,當時在當地對幾千戶居民造成了身體傷害。這次事故處理過程當中,加州政府為了彌補洛杉磯的電力短缺,它在2016年發出了一份採購訂單,要求部署一套可靠的公用能源儲存解決方案。特斯拉作為供應商之一,用能量包打造了一個鋰電池儲能系統,能夠支撐2500個家庭的短缺用電,幫著發電站實現了調峰調頻。
這個項目,就又幫著特斯拉驗證了公共領域的應急儲能市場。
一年之後,特斯拉又幫南澳大利亞州部署了一套儲能系統,來幫助當地應對風暴和酷熱帶來的大面積停電。它在南澳的這個儲能項目,對接的就是風電場產生的風電了。這個項目在2017年建成之後,覆蓋的家庭數量超過3萬戶,一度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儲能項目。
而這個紀錄很快又被特斯拉自己打破了。它借著這個項目,特斯拉後續又跟風電廠合作,在澳大利亞不斷推出越來越大的儲能電池項目,來幫南澳電網調峰調頻。從2016年起的三年里,它儲能和發電業務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92.8%。
你看,這個過程,特斯拉的儲能系統在需求的推動之下,又產生了兩個變化:第一,項目體量越來越大;第二,職能從應急儲備逐漸轉向了日常調峰。
在未來,化石能源如果耗盡,那確實影響人類的生存;但在那之前,更快到來的危機卻可能是氣候波動和自然災害。家用微電網雖然能夠幫小組織暫時應急,但大社區、大系統的運轉也需要儲能支撐。而在這樣的公用事業需求面前,家用的能量牆和小型商用的能量包就不是最好的長久解決方案了。
於是到了2019年,特斯拉就又給公用事業規模的儲能需求,提供了一種產品,名叫「Megapack」,我們可以叫它「巨型儲能包」。巨型儲能包跟之前的能量包比起來,同樣的儲能容量佔地空間能夠減少40%,零部件也只需要之前的十分之一。
巨型儲能包的用戶都有誰呢?我們講兩個。一個是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你可能知道,2021年2月的時候,德州因為風暴雪發生了一次大規模斷電,幾百人受災。這場雪災過去之後,當地媒體就報道說,有人看到特斯拉Logo的施工團隊開始在德州建設一個大型儲能項目了。這事還有一個好玩的背景是,馬斯克剛好在2020年底剛剛把自己的家和私人基金會都從加州搬到了德州。德州這個工程,對他來說可能類似一場大型裝修。
巨型儲能包還有另外一個用戶是蘋果。蘋果在美國北加州建設的一個大型電池存儲項目,是用來給蘋果總部穩定供電的。有人也發現,蘋果提交給政府的項目申請文件上說,這個項目採購的儲能電池就是85個特斯拉的巨型儲能包。
到了現在,特斯拉的儲能系統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市場,從發電側到電網側再到用戶側它都覆蓋到了。所以這幾年,你可能會聽到馬斯克在各種場合強調說,特斯拉的能源業務未來很可能將超過汽車業務,而光伏產品將成為特斯拉的下一個「殺手級產品」。市場上有一些投資的多頭也開始放話說,特斯拉的能源業務會把它的市值拉上萬億美元。
好,講到這裡,我們回頭講一講特斯拉做能源業務的基本動機。
馬斯克有一個主張舉世皆知:凡事要回歸到第一性原理,去考慮它最基本的預設條件和存在邏輯是什麼,再去看這些基本條件可以如何優化和提升效率。第一性原理這個詞聽著神乎其神,其實中國人有一句大白話也是這個意思,叫「回到根子上想問題」。
馬斯克是一個有強烈的生存危機感的人,如果你以前對他有過瞭解,你一定知道,他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提高人類生存的確定性」,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回到根子上思考人類的未來。
馬斯克解決的這個問題的思路分兩條線並行:
第一條,讓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獲得生存能力,所以馬斯克除了特斯拉,還要做SpaceX,要推動火星移民計劃。
第二條,提高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確定性。其中就包括想辦法擺脫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轉用太陽能。因為化石能源是會用完的,而且碳排放還會加速全球變暖。
你專門去看過特斯拉公司的使命嗎?它的使命很好玩,裡面完全沒有提電動車,它的使命叫做「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你看這個使命也很「第一性原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78講說過,對特斯拉公司來說,研發和銷售電動車只是手段,更大的目標是去探索更好的能源獲取方式。
那怎麼來實現這個使命呢?特斯拉的思路是,把地球上的能量使用場景盡量都換成用電能,然後再盡量利用太陽能來發電。
這是為什麼,它要籌建自己的能源業務,要做太陽能屋頂,也要做家用、商用和大型公用的儲能系統。
我們講過電力市場可以按發電側、電網側和用電側來劃分上下游,你看特斯拉的儲能系統,它先在最下游的用電側,幫用電客戶建立了光伏微電網,構建了應急儲備能力甚至可以自己發電,來反哺主幹電網的能力;然後逐漸向上推進到公用事業領域,去幫美國加州和澳洲的電網去做調峰調頻;在這個過程當中,它也會去跟風電廠合作,進入發電側,給可再生能源提供儲能。
特斯拉的這個儲能思路,中國的不少廠商也都在觀察和借鑒。2020年6月,上汽通用五菱,也就是出五菱宏光EV MINI的那家公司,就利用電動車的退役電池建了一個兆瓦級的光伏風能儲能電站。光伏和風能發電,退役電池儲能,來幫廣西電網調峰調頻。上汽榮威也是利用電動車的舊電池,在四川省西昌市做了類似的項目。
我猜你馬上就有這麼一個思路冒出來了:特斯拉的電動車,也會產生廢舊電池,這些電池是不是剛好可以進到它的儲能業務里,去實現廢舊電池的梯度利用呢?這事,我還真沒有看到特斯拉有成形的方案出來。
我猜這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柚子投資的合伙人彭程提醒我的。彭程說,在國外用廢舊電池做梯度利用,合規成本很高,可能在特斯拉看來,儲能產品直接用新電池反而更划算。
第二個原因,是特斯拉電動車開始進入主流市場是2013年以後的事,而特斯拉汽車的動力電池質保期一般在8年,也就是2020年之後才會發生大規模的電池換代。
所以在2020年以前,特斯拉的電池回收業務量不大,委託給第三方就行了。而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特斯拉才開始著手建設自己的電池回收能力。就像彭程所說,它回收的電池確實不是拿去做儲能,而是要把舊電池里的鋰、鈷、鎳、錳這些金屬提煉出來,再去生產新電池。
特斯拉這麼做還有一個動力:對抗上游的原材料價格上漲。2021年以來,全世界各種原材料都在漲價,光是鋰資源的價格漲幅已經接近2倍了。特斯拉說,如果回收電池業務能夠規模化,能夠讓它製造新電池的成本大幅下降。
這個成本的下降空間有多大呢?大到特斯拉有一位聯合創始人專門離職去做舊電池回收了。這位前高管叫施特勞貝爾,他估計說,未來十年內,他創立的舊電池回收項目有望把電池原材料成本拉低到現在的一半。
馬斯克在2017年,把公司的名字從「特斯拉汽車」改成了「特斯拉」,汽車兩個字刪掉了。特斯拉這個詞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密度單位,聽完了前面我們講的內容,相信你也更能理解馬斯克給公司改名的戰略意圖。
我們回頭看中國,中國是新能源的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按照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計,我們還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儲能市場之一。特斯拉在中國看中的肯定不只是電動車市場。它的上海公司的經營範圍里,也有儲能設備這一項。你要是今天去看特斯拉的中國官網,會發現它也開始給中國家庭賣太陽能屋頂了。
不過,中國儲能產業的發展邏輯跟成熟市場不太一樣。在美國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電力市場的用戶側有很強的儲能需求,因為它們的終端電價高、災害停電發生得也相對頻繁。這也是特斯拉的儲能產品一開始選擇從家用和商用起步的原因。
但在中國,儲能需求更早發生在發電側和電網側。尤其是電網側,在接入的風電和光電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需要用儲能來穩定電網的輸配能力;中國對舊電池的梯度利用也更靈活。這都使得中國的儲能市場對特斯拉和本土玩家來說,起跑線算是拉平的。
在中國,發電側的儲能項目目前主要還是靠政策來推動,那市場化的儲能玩家們怎麼玩呢?我們後面講一講寧德時代。」
ev值是什麼 在 飛碟聯播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期間,大家更在意自己與親人的健康,除了期待疫苗之外,科技也一直帶動著健康產業的升級,本集節目的專家來賓是『永悅健康 陳俊嘉 執行長』,永悅健康是提供最完整數位健康解決方案的新創公司,執行長會分享什麼是數位健康?結合線上線下的社群,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大家會收到許多防疫知識與訊息,透過新一代數位傳播,比起過去只能使用傳統媒體宣導,更能加速人們對於疫情發展的瞭解。在疫情肆虐下,數位健康如何協助企業防疫與居家身心健康?疫情之下,透過數位的方式來提供價值,變成是一個比較主流做法,也比較不容易因為大環境與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用平台方式提供健康醫療變成是企業與個人的迫切需求。因為科技進步,大家佩戴數位穿戴裝置,取得身體數據,數據上至平台,經過統計形成大數據,再透過比對分析,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身體哪裡出現問題。更多關於遠距醫療、職場健康、衛生防疫,新一代數位健康如何提供解決方案?要掌握科技產業最先端的動態與趨勢,你就一定要繼續收看收聽『I See夢想家』!
從掌握IC半導體趨勢到展望未來科技資訊的產業科普教育文化節目
『I See夢想家』節目
由【鴻海集團】贊助播出 科技主播 路怡珍、沈雲驄主持
每週日早上11點 飛碟聯播網全球放送
節目匯集來自科技產業的大咖分享科普新知,跟上科技潮流
同時還請邀請教育文化跟財經和科技專家們,一起討論EV / 數位醫療 / 機器人 / AI / 半導體 / 5G+6G / 8K / Big data / Blockchain / AIoT…等相關議題的教育文化科技內容。
以及跟築夢大佬和領頭者面對面,分享各領域實際築夢故事。
▶ 飛碟聯播網Youtube頻道 http://bit.ly/2Pz4Qmo
▶ 飛碟聯播網FB粉絲 https://www.facebook.com/ufonetwork921/
▶ 主播 路怡珍FB粉絲 https://www.facebook.com/cateinbigcity/?epa=SEARCH_BOX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飛碟聯播網 #ISee夢想家 #沈雲驄 #鴻海集團
#陳俊嘉 #永悅健康 #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 #職場健康 # 衛生防疫 #AI人工智慧 #IC半導體 #科普
ev值是什麼 在 IEObserv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上回分享了台灣各行業的總薪資排行 https://youtu.be/Xzp7VUhFklg
但其實算入工時之後,每月總薪資/工時的平均時薪排行就不太一樣了,像是保全業這種超長工時的就進入時薪墊底。
#最慘行業 #法定最低時薪150 #整個行業平均時薪都低過法定時薪
想知道自己行業的平均時薪多少,可以留言在下面自己從事什麼行業,可以幫你看看你的行業時薪。
#製造業最多人的電子零組件時薪242 #醫療保健業時薪是329
資料來源:主計處薪情平台
https://earnings.dgbas.gov.tw/query_payroll.asp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IQVUAswSYc/hqdefault.jpg)
ev值是什麼 在 泥泥汝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新秘造型課終於結束啦~
花了很多時間金錢跟心力
但真的覺得很值得 學到很多!
宛儀很美吧
哇哈哈哈
我要成為斜槓青年!
大家快追蹤起來❤
Leka彩妝師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EKA.CHUANG/
↓↓↓----------其他推薦影片❤-----------↓↓↓
◼︎讓男生幫泥泥汝化妝,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
https://youtu.be/rFz32nGooT0
◼︎超美!泥泥汝小仙女出現啦~夏天就是要這樣穿~
https://youtu.be/6Js1Wh_mYEc
◼︎泥泥汝被改造了?交友軟體直接約出健身型男!
https://youtu.be/aWG_-SAu7yI
◼︎看完會戀愛的越南Vlog!
https://youtu.be/DcwLbra4XOQ
◼︎型男改造計畫!電競宅男變身日本偶像!朋友都驚豔...
https://youtu.be/KdnoK6WlmBw
↓↓↓--------也可以來這裡找我哦:heart:----------↓↓↓
【泥泥汝IG: niniru621】:https://www.instagram.com/niniru621/
【Facebook: 泥泥汝niniru】:https://bit.ly/2ZZRa9U
【Twitch: 泥泥汝】:https://www.twitch.tv/niniru621
#泥泥汝 #化妝 #新娘秘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v-7v6uhHTw/hqdefault.jpg)
ev值是什麼 在 IEObserv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常聽網路上有人說,台灣觀光業要吸引更多歐美觀光客來取代陸客,提升旅遊收入的品質。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歐美因為距離的關係,以及台灣國際旅遊知名度不高的問題,實際上來自歐美的觀光客遠低於來自周邊國家的觀光客,同時由於來台的歐美觀光客多為背包客,平均每人每日的消費更是敬陪末座。
台灣陸客之外的真正旅遊主力客源,還是在日韓港與東南亞,但是在數量和消費上,是很難能彌補失去陸客的損失。
你可能會說,其他國家不會那麼依賴陸客?
但其實隨著中國大量中產階級財富增加,出國旅遊頻次提高,已經在近五年成為像是日本、泰國這樣觀光大國最主要的觀光客來源,無論是哪個國家都無法忽視消費力與遊客量都大幅增加的中國觀光客。
這部影片帶大家看日本、泰國、台灣各自觀光客來源變化的歷史演進,看看陸客是如何在亞洲旅遊市場崛起,還有台灣能從日本和泰國的旅客結構中,看到什麼值得開發的潛在市場。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提升自己的觀光競爭力,一定要讓人有啟程來台灣的強力理由,不來台灣無法體驗到的東西是什麼?以及國家級的品牌定位,讓人能對台灣有很強烈的特色和印象,能夠像日本或泰國一樣,想到這兩個國家馬上會有獨特的畫面、印象和旅遊想像。
資料來源:日本、泰國、台灣觀光部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LKOku367K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