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心得】書籍《我是特教老師,我是ADHD》
「特殊教育」的意義
。
目前ADHD的相關書,多來自國外翻譯,但畢竟不同台灣社會文化,本書《我是特教老師,我是ADHD》是國內由當事人自己(非醫生或心理師)所寫的書,較少專業術語和抽象語彙、淺顯易懂,讀起來很熟悉也很實用。書籍有四大部分:一、ADHD未確診前的成長過程。二、接受「原來我是ADHD」的心路歷程。三、ADHD的行為表現與相對應的方式,也有給教養者的建議。四、ADHD的人際情緒議題,與前一章相同,但多探討人際面如何相處。
。
我個人覺得有兩部分與其他書籍不同,並值得讀者細細了解。
1.什麼是「特教觀點」?
社會對於障礙的身份認定(同意他有不是故意的、無法控制的先天困難),其實都憑第一印象,但如果一個人外觀一般、說話一般,但其實他的內在剛經歷一場混亂風暴才輸入輸出呢?
也有DCD(發展性協調障礙)的作者曾言在未調整前坐或站都是問題、常用力過頭、只能綁右腳鞋帶左腳都綁不好、視知覺顫抖(看書只好速讀,因撐不了那麼久)…,我想這就是「特殊教育」的觀點,面對有著特殊障礙的兒童或成人,必須知曉他們內在運作的心理歷程,同樣一組輸入輸出而有的動作「耗能」不同,不能用一般標準等同視之,也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達標,因為輸入輸出管道有異,我們才要特殊對待,並以「通用設計」的方式補強不能用的地方,截長補短發揮他們較優勢之處(代償作用)。
。
2.當事人接納障礙身份的心路歷程
作者被突然一個診斷打斷了他的期盼,從「再努力一點,就可以」轉變到「因為我有病,所以我不能」,從「不為」到「不能」是落差很大的自我評價。作者一想到要混亂過生活一輩子,悲從中來。
作者言真正的心路歷程是『診斷、衝擊、否認、生氣、絕望、重整、燃起希望』,提醒我們要有耐心等待當事人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接受它的時間。
。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件事,許多障礙可能都會有某些類似的行為表現,但是造成相同行為背後的因為卻大相徑庭,因此全面觀察孩子的優劣勢,並透過孩子的障礙來認識孩子,發展孩子特有的代償方式,這才是更加重要的。』
全文連結: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4958259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