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一拳書館是書店,更不如說是個社區會堂。
近日鬧哄哄的大南街多添一間樓上書房, 經營者是十年來走在倡議前線的龐一鳴。甫進書店,飽經風霜的街市磅配搭蔬菜與貓砂,旁邊是工人文藝書刊,未細看藏書,彷彿已能感知書店的不平凡。
這個年頭,出版成百家爭鳴之地,在資訊紛亂的世代,不論何派陣營也看重書本的影響力。近年獨立書店如雨後春筍,除了肩負傳播文化思潮的重任,一鳴希望書店亦能放眼comfort zone外的讀者群。在一拳書館的五大理念中,其中一項為 「讓缺席民眾重回書店現場」。他感慨「咩書都有人睇」,書店卻不是「咩人都入」。坊間看書者的面孔一般離不開知識分子或是文藝界的朋友,但其實普羅大眾也可以手執書本,甚至與他人分享,他期望開闊的活動設計能吸納更多圈外人。例如書店首場閱讀活動,他便安排外傭與僱主共讀陳浩基,僱主讀中文版,外傭讀印尼文版,共同認識香港歷史上被外文翻譯最多的作品,同時實踐平等閱讀;而陳建民《獄中書簡》的簽書會,則由陳建民自己朗讀他的書信,邀請失明與視障人士聽書,在平常聽到關於生活技能或是小說的作品以外,為他們製造接觸社會性書籍的途徑;甚至運動課程亦會與閱讀結合,如上劍球班時讓學員細閱《失敗了也沒關係》-一本與劍球相關的書籍......那些看似與書店格格不入的人,能否也成為獨立書店的風景之一?當curating的哲學滲進日常,從閱讀的推廣至書店的形態也須另闢蹊徑,一鳴十年來投身公民社會的眼光與歷練,來到書店,綻放成各樣閱讀方式與可能。
問及近年小店陸續進駐大南街,引致社區面貌改變的爭議,究竟社區小店要具備何等質素?一鳴認為,小店有否改變社區生態,不在於數量多寡,更在於店鋪在服務區外人之餘,有否全面顧及區內人的需要。自90年代,商場文化壟斷假日生活,商場的連鎖式消費曾是主流,近年大眾才開始重拾行街的樂趣。他認為流連咖啡店、逛市集、看展覽等都是「好young的現象」,難免有待發展和完善。「難道我們要重回商場式生活嗎?」他不禁反問道。如他知道有皮革店開放讓劏房小孩免費參與皮革班,咖啡室將咖啡渣回收實踐環保,而一拳則開放空間予清潔工友吃一頓安舒午飯,或是讓老友記和無家者擔任書店店員,皆以自己方式回應社區需要。若店鋪有意識地與社區建立關係,再多十間小店落戶於此又何妨?身在其中的一鳴樂見大南街的轉變。
#大南街 #一拳書館 #龐一鳴 #社區會堂 #深水埗#獨立書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策展人需要什麼資質?又是什麼樣的職業呢? 今天邀請到獨立策展人、施雅恬。畢業於清大中文、後來取得倫敦大學金史密斯策展碩士。 雅恬曾獨立策展計畫When They Flow、倫敦德普特福德 x 藝術季館外展Planets in Transit等。雅恬關注當代藝術中人、非人與自然之間的權力關係的再建...
「curating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curating中文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urating中文 在 常陵 changl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urating中文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urating中文 在 Fimmick - 【不可不知的行內術語- Content Curation】... 的評價
- 關於curating中文 在 雑魚の建築練習 的評價
- 關於curating中文 在 Facebook seeks more news curators for Australian service 的評價
curating中文 在 常陵 changl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4.10 畫譜 RE EXHIBITING
日期 :2014/10/11~11/09
開幕 :2014/10/11/15:00
地點 :駁二藝術特區 P3倉庫
藝術家座談:2014/10/12/14:30
策展 :蔡明君 TSAI Ming-Jiun
策展研究協同 :李立鈞 LEE Li-Chun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策展概念:
『去閱讀那從未被書寫過的』-華特.班雅明
今日展覽之於藝術的關係與定位就如策展人奧奎.恩威佐所說『展覽已經成為藝術的合法媒介,就如同小說之於文學。』[1]。隨著全球大型展覽四起、以及與策展相關的討論和研究越來越豐富,一個策展計畫的呈現,漸漸已經不僅是展覽製作(exhibition making)便可成就,經常還需要許多學術研究、跨域交流、甚至是藝術家與展覽製作者共同討論並創作的過程。也是這樣的狀態,讓策展(curating)所能發展出的展覽形態有更多面貌與可能性,而策展的定義也仍在這些流動的互動與創作之中繼續成長。
藝術策展的特定性(specificity)在每一個不同的計劃當中可能處理着不同的對象,包含地點、場域、城市、事件、時間、人物等。「悍圖社」作為一個在臺灣藝術發展中具相當意義的團體,由一群逐漸固定的成員組成,並發展出了每年舉辦聯展的慣例。面對這個已然行之有年並為人熟知的藝術家/作品組合,如何透過一個特定的策展計畫為這個藝術團體提出不同角度的認識,是《書圖 RE WRITING》與《畫譜 RE EXHIBITING》兩個對話展所組成的策展計畫試圖做到的。
從題目上來看《書圖 RE WRITING》中文指稱「書寫圖像」,而英文是「關於書寫」或者「重新書寫」;《畫譜 RE EXHIBITING》在中英文則分別是「規劃關係」以及「關於展示」或「重新展示」。兩檔展覽在兩個屬性完全不一樣的空間發生,一北一南,期間相隔一個多月。八月底在臺北「福利社」開展的《書圖 RE WRITING》所有展品內容都是文字,包括了由14位文字創作者分別描寫悍圖社14位藝術家的文章,以及14位藝術家各自回應這14篇文章所產生的14件藝術創作。文字創作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對話,在小巧的展場中激盪出多層次關於書寫者、藝術家、創作以及對於這些藝術家的認識、刺激及想像的交流。透過不限文體的書寫(含括了詩、散文、小說、劇本、藝評等)拋出對藝術家以及其作品不同觀點的描述以及跳脫慣性全新的藝術創作,從中感受文字的刺激對於創作者與自己和彼此、與觀眾甚至與論理及脈絡之間的關係與瞭解,並進一步思考藝術領域裡文字書寫的角色,以及藝術作品(創作)與文字(書寫)之間的關係。與此接續,十月在高雄駁二展出的《畫譜 RE EXHIBITING》則是企圖以「圖輯(Atlas)」為方法,進行展示的研究與規劃,思考藝術領域中展覽的位置,以及藝術作品(創作)與展覽(展示)之間的關係。
「記憶-圖輯(Mnemosyne Atlas)」是由德國藝術史家瓦堡(Aby Warburg,1866-1929)開創的藝術史研究方法,跳脫了傳統藝術史的研究方式,以「圖像(images)」為主體來追尋對藝術的認識與脈絡的建立。近期法國藝術史學家迪迪-于貝爾曼(Georges Didi-Huberman)受此啟發,策劃了巡迴展「圖輯:如何將世界負在一個人的背上?」[2]。迪迪-于貝爾曼在畫冊論文中說到『圖輯是視覺形態的知識,一種知識形態的觀看。』[3],精彩的詮釋了瓦堡所發展出來的「圖輯」是如何帶領觀者去連結與發現另一種建構知識的方式、以及閱讀藝術的可能。在瓦堡或迪迪-于貝爾曼的「圖輯」中,他們以各式「圖像」(包含作品、文件、明信片、照片、剪報、印刷圖等)組合出一組組圖輯,以視覺主導的聯結方式檢視圖像史的發展與藝術與檔案之間的關係,挑戰了觀者對於觀看、認知以及想像「影像」、「知識」、「歷史」和「關係」的方式與慣性,不僅回應了過去,更提供了一個檢視當下的途徑。
以「圖輯」作為方法學,《畫譜 RE EXHIBITING》不以藝術家、年代、媒材、概念性的主題等來做展覽的作品分區配置,而是試著將「藝術作品的視覺呈現」視作「圖像」,獨立看待每一件作品,直接從作品本身的樣子、彼此在視覺上的關聯以及這些影像的視覺元素相關或連結的草稿、檔案文件等關係去組織成為展覽的結構。透過這個由藝術史研究方法所轉變的展覽製作手法,這一個悍圖社聯展,不僅呈現每一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更期待從作品之間、作品與展出的相關手稿文件之間的對話,以及所有展出品與展示架構之間的嵌合去結構出這個藝術家/團體的「脈絡(記憶)」與「知識(瞭解)」,發現另一個認識悍圖社定位的可能。並以此試問這個展覽所帶出在對於這個藝術團體的認知、發展以及歷史的脈絡關係為何?與文字化的表現相比,觀眾是否可從展示的結構本身對悍圖社有何新的認識?又或悍圖社成員本身是否可能從此展示過程與結果中產生不同的瞭解?展覽中留待觀眾自行發掘作品和展覽規劃的思考脈絡與線索是否可能?
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總脫離不了「文字」與「展覽」兩個元素,它們相輔相成,並在當下以各種方式發起討論、留下記錄、形成未來的歷史。文字書寫與圖像串聯;閱讀理解與影像連結,《書圖 RE WRITING》與《畫譜 RE EXHIBITING》在體積與視覺感上一輕一重,期待以前後對話的方式,激盪出關於悍圖社這個老團體的新發現,並延伸關於策展合作的想像,展開另一個當代藝術策展的討論。
文/蔡明君
curating中文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策展人需要什麼資質?又是什麼樣的職業呢?
今天邀請到獨立策展人、施雅恬。畢業於清大中文、後來取得倫敦大學金史密斯策展碩士。
雅恬曾獨立策展計畫When They Flow、倫敦德普特福德 x 藝術季館外展Planets in Transit等。雅恬關注當代藝術中人、非人與自然之間的權力關係的再建構,藝術評論則著重於歐洲當代藝術發展、社區以及跨學科的紀錄與訪談。
有許多聽眾朋友對策展這個領域有興趣,也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去的問題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雅恬和大家分享成為策展人的過程和策展這門學問中的眉眉角角
----
🎙Ep086- 成為(不)獨立策展人之路:施雅恬
#YaTienShih #施雅恬
🔗 [https://yatienshih.com/](https://yatienshih.com/)
🏆經歷
- 西班牙 Joya: arte + ecología, Cortijada Los Gázquez, Vélez Blanco, Almería
- 台灣 Art Collection + Design Magazine, Art Journalist
- 台灣 Polish Online Magazine, Art Journalist
🎓學歷
- 英國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MFA Curating
- 台灣 清華大學中文系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curating中文 在 Facebook seeks more news curators for Australian servic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Facebook would not reveal the total number of staff curating news ... employees on daily curation of Facebook News,” a spokesman said. ... <看更多>
curating中文 在 Fimmick - 【不可不知的行內術語- Content Curation】...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Curator」傳統指的是藝術館或博物館中的管理員,負責整理和介紹藝術品。在資訊泛濫的今天,我們也需要curator幫忙從海量的資訊中篩選值得我們閱讀的內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