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反貪腐日,源起於17年前的今天,《聯合國反貪腐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UNCAC)正式簽署。而我國於2015年批准並施行《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施行法》,法務部則在2017年公布我國首次國家報告。
在《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施行法》71條的條文裡,明定為實現公約宗旨,分別於# 預防與打擊貪腐、#打擊貪腐國際合作與技術援助、# 提倡廉正與課責制讓公共事務與公共財展能受到妥善處理,締約國家間彼此要共同合作,積極鼓勵社會參與。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在第九屆會期,曾經針對反貪腐的《#貪污治罪條例》,以及保護吹哨者的《#公益揭發保護法》提出修法草案,可惜受限於屆期不連續因素,修法提案未能三讀通過。但時代力量秉持反貪腐的決心,我們持續努力,於今年上半年即再次提出上述兩項法案,並列為本屆會期重要法案。
許多機關內的貪腐弊案,是經由內部人士吹哨檢舉,才得以被揭發,我們也對揭發不公義事件的吹哨者被秋後算賬的荒謬現象,深感痛心。我們期望藉由完善的揭弊者保護制度,除提供給勇敢揭弊的吹哨者,在法律上能有所保障,同時能鼓勵國人發現不法情事時,都能勇於提出檢舉。
在《貪污治罪條例》部分,時代力量提案增訂「#不法餽贈罪」,因為現行貪污罪是用法定職務說,要有法定職務的不法對價才能判刑,導致出現漏洞;草案也增訂「#不法關說罪」,公務員收受賄絡濫用自身影響力對其他公務員進行關說的行為,台灣目前沒有相關法制,但世界各國都有相關規定,也期盼台灣建立健全法治杜絕貪污發生。
在往公平正義、廉能政治這條路上,我們認為這兩項法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尚未看見行政院版本的草案被送至立法院排審,時代力量在此呼籲,盼行政院能盡速將草案送出至委員會審議,展現政府反貪腐的決心,真正落實《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施行法》之精神。
|延伸閱讀|
時代力量|儘速通過《#揭弊者法案》讓吹哨者勇敢照亮黑暗
https://npptw.org/kG1nUv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onvention用法」的推薦目錄:
- 關於convention用法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onvention用法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onvention用法 在 翻譯這檔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onvention用法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onvention用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onvention用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onvention用法 在 LiveABC互動英語,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評價
- 關於convention用法 在 convention是什么意思?convention怎么读?它的用法你知道吗? 的評價
convention用法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曾經,法國人90%的主食就靠它!法國人爭取將Baguette列入文化遺產?🇫🇷🥖】
朋友們!談起法國的麵包,你最喜歡什麼種類呢?
今天想跟朋友們聊聊很常見的法式長棍麵包!法式長棍麵包Baguette,也簡稱「法棍」,在法國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僅被公認為法國文化的象徵之一,也被視為法國國寶!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力挺將Baguette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如同義大利的披薩、韓國的泡菜一樣。
不過,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麵包其實有許多不同種類與形狀,那今日備受法國人喜愛的Baguette怎麼會變成細細長長的樣子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法棍的一些小故事!
¶ 散發致命香氣的Baguette材料雖簡單,在18世紀時,竟是王公貴族專屬的奢侈品!?
我曾經聽學生分享過一個歷史故事,讓我覺得「似曾相識」 « Déjà vu »😮。西晉的晉惠帝在糧荒時期,聽見百姓沒有米飯吃,曾經說過:「何不食肉糜?」(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讓許多人覺得好荒唐!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法國有一個傳說,跟晉惠帝的故事很相似!
據說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聽到大臣說百姓沒有麵包吃時,回應他們說:「沒有麵包吃,何不吃布里歐?」 « S’ils n’ont pas de pain, 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 (布里歐是一種鬆鬆軟軟的甜麵包,法國人把它當甜點吃。)
事實上,瑪麗安東尼並沒有真的說出這番話,然而,當時法國的百姓,確實飽受飢餓之苦。在18世紀,法國人90%的主食來自於麵包,平均每天會吃下1.5公斤的麵包,相當於台灣傳統社會中米飯的角色。然而,當時法國的「穀價大漲」,人民買不起麵包,出現糧荒。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當時法國的農民沒有東西吃,卻看到貴族竟然津津有味地吃著酥酥脆脆的白色麵包,因而引發暴動,導致法國大革命!
當時,封建貴族« Les Aristocrates »與布爾喬亞« Les Bourgeois »,也叫做資產階級,所享用的主食,是以精緻麵粉製作而成的「白麵包」;窮苦平民吃的,則是灰色或是黑色的麵包,因為他們吃不起高級的麵粉。
現代的食物文化,認為裸麥、黑麵包比較健康,在台灣的麵包店,全麥麵包有時候賣得比白麵包還貴。但是當時的法國社會,把白麵包視為一種「夢幻的」麵包,是菁英享有的特權,黑麵包則是百姓吃的,平民想試試白麵包也吃不到,因為他們的社會階級規定了他們的飲食,別無選擇。
¶ Baguette的祖先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誕生啦!竟然是革命的訴求之一!?
在法國大革命過後,這個二分的現象改變了。法國人吃的麵包從尺寸、材料到價格,都有一定的規格,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有怎麼樣的家世,吃到的麵包都是一樣的,被稱為 « Le Pain Égalité »(平等麵包)。
« Le Pain Égalité »是法國大革命的訴求之一。1793年,法國國民公會(Convention)通過法律,規定每個人吃的麵包都要是一樣的,不可以因為階級而有差異,Baguette的祖先被認為是在此時誕生!
麵包師傅如果違反這些規則,就要吃牢飯,這道規定也象徵著法國大革命的平等精神。
這邊附上這一段具有歷史意義的法律條文給大家參考:
« La richesse et la pauvreté devant également disparaître du régime de l’égalité, il ne sera plus composé un pain de fleur de farine pour le riche et un pain de son pour le pauvre. Tous les boulangers seront tenus, sous peine d’incarcération, de faire une seule sorte de pain : Le Pain Égalité ».
(富貴與貧窮兩者必須從平等的政權中消失,不應再區分富人專用的精緻麵粉麵包,與製作給窮人吃的麩皮麵包。所有麵包師傅都只能製作一種麵包,稱為平等麵包,否則將被關進監獄。)
¶ Baguette怎麼被「洗白」?「棍子」的長條形狀居然是為了打仗方便用?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平等麵包」,被視為是Baguette的最剛開始的樣子。
漸漸地,Baguette從「平等麵包」展開一段變形的旅程,從原本黑黑圓圓的樣子,變成今日的白色長棍。
之前提到,製作白麵包的成本昂貴,因此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平等麵包」是麥子粗製而成的。不過,因為法國的文化傳統將「白色」跟「美麗」、「純潔」聯想在一起,法國人仍然崇尚白麵包,於是,Baguette的顏色隨著時間過去,逐漸演變成今日的白色,這也被視為是社會進步、經濟起飛的象徵。
再來,Baguette成為今日的棍子狀,據說是拿破崙的要求!
事實上,原本的Baguette其實是圓形的,而不是長條狀。但是到處帶兵打仗的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有一天召集起麵包師傅,要求他們改良麵包,把Baguette做得長長的,才能讓士兵放進他們的褲子的口袋裡,行軍時方便攜帶。
把Baguette放在褲子裡,這是不是一個很有趣的畫面呢?
¶ 你認為代表台灣的精神食物是什麼呢?
Baguette在法國是很神聖的,不但材料跟添加物有專門的法律規定,還有特定的「拿法」與「吃法」,規矩多得很!
不過,Baguette要做得好吃可不容易,一方面,師傅功夫要好,另一方面正統的Baguette不能添加人工酵母與化學添加物,不能久放,而且容易乾掉。所以要趁熱吃才好吃,這也是為什麼法國人常常在麵包店外大排長龍,原來是為了趁新鮮吃下那口「外酥內軟、充滿麥香」的Baguette!
最後,跪求朋友們推薦哪一間麵包店,有好吃的Baguette呢?你認為台灣最道地的Baguette在哪裡呢?歡迎大家分享!
還有,如果Baguette代表著法國的平等精神,那麼台灣有沒有哪些傳統食物,可以代表「台灣精神」呢?
#杰宇的法文邂逅
#法國麵包
#文化遺產
#平等精神
convention用法 在 翻譯這檔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種逗號不如餵給熊貓吃掉吧!
范范真是「好範兒」,另一個事業巔峰就是為台灣大眾示範了好何謂言多必失。她日前顯然本想藉著撂英文顯示高尚以博得同情,哪知不自量力的低級英文一po出,成為負面示範,刺激全民探討英文、重拾學英文的樂趣。截圖是 Dub & Ko Language Services(來源:臉書)提供批改范瑋琪英文的範例,造成大轟動,雖然轟動的背後難免有政治立場煽風點火,但就學習語言來說,仍也是極佳的學習範例。祝這個抓緊時事脈動的英文改寫和翻譯服務事業蒸蒸日上。不過,有一個英文寫作規則必須指出。最後一句的改寫:
She who talks much, errs much.
這在今天已經不是好的英文,絕對會被英文編輯和老師視為錯誤。去掉逗點就好了。句子主詞與述詞之間的逗點,歷史上曾經出現,那是至少200年前的寫法,今日不宜,除非你是在直接引述古人的英語,否則請注意不得加逗號,無論主詞多麼長。
以下直接引述兩本權威用法指南供參:
一、Webster's Dictionary of English Usage (1989) 262頁
Comma between subject and predicate.
It is no longer cricket 〔按:n. 正人君子之舉;合度的行為〕 to separate the subject and predicate with punctuation. “How,” asks Simon 1980 rhetorically, “can one possibly separate the subject... from the predicate ... by a comma?” The comma between subject and predicate is an old convention that has fallen into disuse and disfavor. It was common in the 18th century:
What Methods they will take, is not for me to prescribe —Jonathan Swift, “A Proposal for Correcting, Improving and Ascertaining the English Tongue,” 1712
The words for all that, seem too low —Murray 1795
The first thing to be studied here, is grammatical propriety —Murray 1795
This comma is now universally frowned on and tends to be found only as a vice of comic-strip writers, advertisers, and others who are not on their guard. You should avoid the practice.
二、The Sense of Styles, Steven Pinker (有中譯本《寫作風格的意識》)
Still, a few common errors are so uncontroversial—the run-on sentence, the comma splice, the grocer's apostrophe, the comma between subject and predicate, the possessive it's—that they have become tantamount to the confession “I am illiterate,” and no writer should be caught making them. As I mentioned, the problem with these errors is not that they betray an absence of logical thinking but that they betray a history of inattention to the printed page. In the hope that an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logical and illogical features of punctuation may help a reader master both, I'll say a few words about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highlighting the major bugs that have been locked into it.
可是,有幾個常見錯誤不那麼具爭議性,像連寫句(兩個主句間沒有連接詞或誤用標點)、用逗號連接兩個完整句子、複數名詞誤加撇號、主詞和述語之間誤加逗號,以及屬格誤加撇號(例如it’s〔它的〕),假如連這些都用錯了,恐怕就稱不上是個讀書識字的人,任何作者不容許在這裡犯錯。像我曾說的,犯上這種錯誤,問題不在於欠缺邏輯思考,而是對書面文字的歷史漠不關心。我期望能把標點的邏輯與非邏輯元素分開,讓讀者兩者都能掌握;我會談一下標點系統的設計,指出隱藏在系統中的一些缺失。 (江先聲譯)
convention用法 在 LiveABC互動英語,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convention 有幾種用法都很常見你知道實際該如何使用嗎? 可以參考下面例句的用法喔! a 常規;慣例Workplace culture consists of the social norm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