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究竟是什麼
這一講不是要講經商,我們小小地梳理一個大大的話題:從經濟學角度看,人生應該追求什麼。
簡單地說,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是「利潤」。
我不信你會不想要利潤。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剩下的那一部分,是收穫比付出多出來的部分。利潤是正的,說明你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說明瞭社會對你的肯定。利潤要是負的,就說明你創造的價值配不上你的一番折騰。
但你要是細想,利潤是一個神秘的東西。
*
你必須直接去市場上買賣點什麼東西才談得上利潤。上班拿固定工資是沒有利潤的。哪怕你工資再高,那也只是你的勞動所得,都是根據你這個水平,你應該得的,是市場認為正好等於你的付出的回報 —— 這表現在你要是不上班就沒有收入。
而利潤則是「不該得」的東西,可以說是躺著賺的錢。這個性質曾經使得有些思想家認為拿利潤是不道德的。
馬克思譴責利潤。你開個工廠,買了機器和廠房,雇了工人,進了一批原材料,工人生產出產品,你把產品賣掉。然後你一算賬,賣產品的收入減去工人工資、機器廠房和原材料的花費,還多出來了一筆錢,這就是利潤。你欣然把這筆錢放入自己口袋。馬克思說且慢!工人累死累活工作才拿那麼一點工資,你幹什麼了就拿這麼多錢,你那叫剩餘價值!你無償佔有了別人創造的價值。
你當然不服氣。你說不是啊,我管理工人,我組織生產,我聯繫了進貨和銷售,我安排廠裡的大事小情,這怎麼不是創造價值呢?
馬克思會告訴你,你做的這些事兒的確也是勞動,你可以拿一份高工資,但你的工資不會像利潤那麼高。你完全可以雇一個職業經理人替你管理工廠。你把職業經理人的工資發了,還會剩下一筆錢,這筆錢才是真正的利潤。
這個計算讓馬克思深感憤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咱們還是單說資本主義這邊對此是怎麼想的。崇尚市場的經濟學家也算了這個賬,但結果是利潤好像不應該存在。
我們假設老張開工廠賺了一萬塊錢的「淨」利潤。這個是把老張本人付出的管理勞動該拿的那部分報酬去掉之後剩下的錢,是老張「躺賺」的錢。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市場上就應該出來一個老李:老李說既然是躺賺,我不用那麼高的利潤,我躺賺五千元就行,我願意把商品賣便宜點,給工人工資高點。那你說老張能幹過老李嗎?
你很容易想到老張繼續存在的理由。比如老張有資本而老李沒有。或者老張跟政府關係好,壟斷了這塊業務。或者老張掌握一個技術護城河,老李學不會。但是對經濟學家來說這些都不是本質問題:資本可以貸款,跟政府的關係可以用一個更好的條件重新談,技術可以請人研發。事實上,經濟學家的推理是,哪怕現在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老李,只要市場存在老李出現的可能性,老張就不敢壓榨太高的利潤,他必須用比較低的價格和比較高的工資預防老李的出現。
要這麼算的話,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一定會把利潤變成 0。總會有一個老王出來,說我就當自己是個職業經理人跟大家交朋友算了,我拿個應得的工資就行,利潤我不要。
那真實世界里的利潤是從哪來的呢?當然市場不可能是充分競爭的,總會有些老張偶爾能享受到利潤……但市場力量應該讓利潤越來越薄才對。經濟學家必須找到一個產生利潤的過硬的機制,否則解釋不了為什麼總有人拿那麼高的利潤……甚至解釋不了為什麼有人願意開公司。
*
利潤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解決,在經濟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 1885-1972)出版了《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一書 [1],提出了一個傳世的洞見:利潤來自不確定性。
組織生產、採購和營銷、日常的管理,企業中一切常規的操作都可以由拿固定工資的人做,只有一件事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那就是風險決策。
比如說,為了在今年秋季上市一批新女裝,我們必須在夏天就定下來款式,備工備料,展開生產。可是秋天還沒到,現在誰也不知道到時候流行哪個款式,那我們生產什麼呢?這個決策,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出。為什麼?因為他是承擔決策風險的人。
如果你賭對了,秋季正好流行這款女裝,因為別的服裝廠沒生產只有你生產出來了,你就佔據了稀缺,你就可以要一個高價,利潤歸你。你要是賭錯了,到時候服裝賣不出去,工人和經理們還是會拿同樣的工資,損失也歸你。
生產、日常管理、冒險,是三種不同的能力。為什麼企業家要開公司?因為他敢冒險。為什麼工人和經理人選擇拿固定工資?因為他們不想冒險。
這個道理聽著挺簡單,但是其中有個大學問。奈特之前的經濟學家也想到了企業家承擔風險,但是他們沒搞清楚到底什麼是風險。
*
如果女裝只有比如粉色和綠色兩個選擇,而且你明確知道它們流行的可能性都是 50% —— 那這個風險其實不用企業家承擔。因為你可以買保險!概率已知的風險都是可以管理的。銀行可以給生產兩款女裝的工廠都提供貸款,到時候肯定一個賠錢一個賺錢,只要利息和保險合適,銀行和企業雙贏。有這個保險機制在,大家誰都不用冒險,可以各自拿一份固定工資,根本不需要企業家。
奈特的真正貢獻在於,他把風險給分成了兩種。
第一種就叫「風險(risk)」,但是特指那些已知概率大小的風險。這種可以用保險解決,不需要企業家。
第二種叫「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指那些無法評估概率大小,可能是從來沒出現過的新事物,甚至是現在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東西。這個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存在的理由,才是利潤的來源。
現代經濟學家把這個不確定性特別稱為「奈特不確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我們專欄講過 [2],統計學家有個更科學的說法。已知概率大小的,叫做「偶然不確定性(Aleatoric uncertainty)」, 也叫統計不確定性。不知道概率大小的,叫做「認知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也叫系統不確定性。前者發生的事情都是你事先能想到的,後者則是你想不到的。比如「黑天鵝」事件,就是一種認知不確定性。
你開一個賭場。賭場每天都在跟賭徒們賭博,但是因為輸贏的概率是固定的而且有利於你,所以你的日常經營本身並不是冒險。真正的冒險是要不要開這個賭場:你能預測客流量足夠讓你收回投資嗎?你能擺平當地黑社會嗎?你能確保政府發展博彩業的政策不會變嗎?這些事兒沒法計算概率。
搞定這些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該乾的事兒,也是企業家的回報所在。
流行趨勢通常不能用以往的經驗判斷。有個企業家認准了一個全新的款式,說我非得生產這個,銀行能給他擔保嗎?這個不確定性沒法系統化管理,他自己必須承擔 —— 這才是企業家存在的意義。你要是願意給這樣的項目投資、分擔不確定性 —— 而不是把錢交給銀行拿固定的利息 —— 你也是企業家。
要做服裝這一行的企業家,你肯定得對流行趨勢有個很好的感覺才行。不過企業家本人不一定非得特別懂女裝 —— 他完全可以請人來給他設計,只是設計師不承擔不確定性,人家拿固定的設計費,風險還是要由企業家承擔。
簡單說,企業家,是市場上的 player。他拒絕聽別人的安排,非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做什麼,然後他安排別人也按照這個想法去做,最後他獨自承擔後果。
*
奈特找到了公司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市場競爭再充分也不可能是絕對可預測的,未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需要企業家在各個方向上大膽探索。奈特後來成為經濟學的大宗師,他本人沒得過諾貝爾獎但是他有五個弟子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芝加哥學派」的祖師爺。
奈特之後,別的經濟學家又找到了公司存在的其他理由。比如科斯說公司減少了交易成本能起到協調作用。張五常說公司提供了合約。還有人說公司解決了監督、提供了資源獨特性……等等等 [3],但是奈特這個「不確定性」的說法,是最根本的。
如果從某一天開始,世界上再也沒有不確定性了,那麼市場的力量就會迅速把公司利潤變成 0:企業家就不需要存在,大家都應該拿固定工資。
其實現在企業家的日子也不好過。我們看街上那些餐館,開了關關了開,真正能長期賺錢的沒有幾家,可能大部分老闆都是賠錢。沒有稀缺是不可能賺到錢的,但是利潤只發生在你剛剛掌握某種稀缺、而別人還沒有跟上的那個時間段。別人跟上了,模仿了,你就必須再去尋找新的不確定性。
一切賺錢的生意都有不確定性。你把一大筆錢放銀行裡拿利息,那叫躺著花錢不叫躺著賺錢。哪怕是買幾套房子收租金,你都得面對房產市場的不確定性。
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利潤,也沒有真正躺著賺錢的企業家。
那你說平均而言,企業家的收益是正的還是負的呢?我到底該不該去做個企業家呢?沒有答案。有答案就不叫不確定性了。
*
不確定性都是從哪來的呢?一個有意思的不確定性是中國經濟學家張維迎在 2008 年的一次演講中說的 [4]。他說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之中,商業活動最大的不確定性,是「體制的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這體現在政府對資源的調配非常隨意。
張維迎當時說,正是這個不確定性加劇了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中國市場化程度高,體制不確定性低的地區,比如浙江省,人們更富裕,收入差距反而更低:因為利潤分布更均勻。
這個規律是不確定性越大,利潤就越高 —— 企業家為利潤而奮鬥,但是市場看不見的手恰恰在降低總利潤。是那些看得見的手,提供了額外的不確定性,才給人帶來不合理的利潤。
那你說如果我們把體制給理順,讓競爭越來越公平,未來的不確定性會不會越來越少呢?不一定。
*
奈特列舉了不確定性的好幾種來源,比如未來人口的變化、資源的供給等等。其中我們現代人最關注的肯定是創新。創新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你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新技術出來,你也不知道一個新技術出來會不會被市場接受。一切創新都有強烈的冒險成分,關於這一點已經有太多經濟學家討論了。
而奈特更厲害的一個洞見,則是「價值」的不確定性。說白了就是人的慾望的不確定性,你不知道未來的人喜歡什麼。奈特 1924 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叫《經濟學中科學方法的局限性》,說經濟學不僅僅是什麼資源的有效調配,把一個什麼價值函數最大化的問題,因為人的價值觀是會變的 ——
「人生在根本上是對價值的探索,是努力發現新價值,而不是照著現有的價值觀把生產和享受最大化。」[5]
一百多年前整天坐馬車的人沒有想要一輛汽車。2006 年以前的人並不期待智能手機。今天的多數人不能理解馬斯克為什麼非得讓人去火星。人生的終極任務不是滿足某種價值,而是發現和創造新價值。
因為這個見識,奈特後來被認為是個道德哲學家,而不僅僅是個經濟學家。
也因為這一點,你不需要非得是個企業家,也不一定非得拿金錢利潤。藝術家、教育家、每個工人和管理者、包括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是價值的發現者和不確定性的製造者。
只要把周圍的世界往你想的那個方向上推動一小步,就算是你的成功。
注釋
[1] 弗蘭克·奈特,《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文有郭武軍、劉亮翻譯版,華夏出版社 2013。
[2] 精英日課第三季,哪種不確定性?什麼黑天鵝?
[3] 關於公司為什麼存在的理論發展總結,可參考向松祚,《新經濟學》第二卷,新經濟範式。
[4] 張維迎的這次演講首次發表於《經濟觀察報》2008年1月20日,修改後的文章曾收入作者主編的《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
[5] Frank Knight (1924), "The limitations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economics」, 原文是「Now this, we shall contend, is not very far; the scientific view of life is a limited and partial view; life is at bottom an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value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values, ra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of them to produce and enjoy them to the greatest possible extent. We strive to "know ourselves," to find out our real wants, more than to get what we want. This fact sets a first and most sweeping limitat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nomics as a scienc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9的網紅邱舒 ShuCh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9.24 於公廣金鐘入圍茶會演唱 🔸 中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sur9pugrjVM 🔹英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GyAPQEhBp7U 無垢鳥 (改編自客語童謠〈阿啾箭〉) White Drongo ( Adapted from ...
「conception意思」的推薦目錄:
conception意思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體感覺 vs 知覺】proprioception vs perception
不久前山姆在線上提了一個很棒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至今還一直有助於我在課堂上解釋技術的本質,候機的空檔把思考過程整理出來,分享如下。他的提問是:「我看博士會用知覺(perception),但有點像是肌力領域常用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本體感覺」跟「知覺」 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可以從字源談起,「proprioception」與「perception」是同一個字根:-ception,這個字根的本義是「連結」的意思,類似的字彙還有:
→conception:設想、構想、概念的形成,意指「建構一個共同的連結」。
→deception:欺騙,意指「有心或無意造成錯誤連結」。
→interception:竊聽、截球,意指「中途斷除連結」。
→inception:初始、植入,它也是李奧那多演的夢境植入的電影名文片名(中文片名是《全面入侵》),意指刻意「把某種連結植入」某人腦袋裡的意思。
--
●proprio-這個字首是「one's own」,意指:不外求,「本體自身所有」;因此「proprioception」正是指本體自身所有的連結,像五感、平衡感與自覺費力程度(PRE)都是,但這個字的重點在這些本體感受的「連結性」。
●per-這個字首是「through」、「throughout」(遍布、貫穿、從頭到尾)的意思。
所以「proprioceptive(本體感覺)」是指身體自己所有感受的連結;而「perception(知覺)」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它由內而外貫穿所有的連結,從內在的感覺、感受,到外部學來的概念、知識全部串成一個整體。
這兩個詞都是一種控制動作與分辨運動時細微差異變化的能力,比如說腳掌在哪裡、手掌在哪裡、身體有沒有保持穩定。許多動物的本體感覺都比人類還敏銳,但只有人類具有「開發知覺」的能力,因為「知覺」的開發之前必須先「學習概念」,有了「概念」(concept)才能建立「標準」(standard),有了標準才能開始進行教/學活動。
--
教學活動必須不斷在這「(本體)感覺、感受(feeling)、概念、知覺」之間流轉,其中「知覺」是最高層的,感覺、概念與感受都在知覺之下。這四個概念之間的階層關係有兩個方向:
其一是:感覺→感受→知覺;
其二是:感覺→概念→知覺;
兩者都從(本體)感覺出發,但不管是哪一個方向,階層都沒變,「(本體)感覺」在底層,「知覺」在高層。在教學的過程中,若知覺開發不順利,就要退回概念、感受或感官層去。
感覺、感受、概念與知覺之間的關係相當有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http://rocky549.blogspot.tw/2017/05/frame.html
conception意思 在 韓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帥
#DNA
【Hear The Song】
Kendrick Lamar〈DNA.〉
(MV連結位於最下方)
在談論這首〈DNA.〉之前,不曉得大家是否還記得2015年福斯電視台評論員Geraldo Rivera,曾批評Kendrick Lamar的歌曲〈Alright〉以及其在BET上的表演,是在「鼓吹種族對立,並且在黑人族群中散播對於警察的仇恨」?
如果你還記得,那麼你對於〈DNA.〉副歌中那段夾雜於其中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近幾年比起種族歧視,嘻哈音樂對於非裔美人所造成的傷害更重(This is why I say that hip hop has done more damage to young African Americans than racism in recent years)」,應該不會陌生。
Kendrick Lamar的〈DNA.〉,請到了知名演員唐奇鐸(Don Cheadle)演出,並由曾經執導過Travis Scott〈Piss On Your Grave〉、Kanye West〈Coldest Winter〉、Vince Staples〈Prima Donna〉的王牌音樂錄影帶導演Nabil Elderkin掌鏡,協同Kendrick Lamar與Dave Free所組的Little Homies共同製作。
音樂錄影帶以Kendrick Lamar被演員唐奇鐸審問作為開始,彰顯了世人對於非裔美人的「罪犯」刻板印象,並且藉由Kendrick Lamar與唐奇鐸的互動逐一反駁,更玩弄了DNA縮寫的意涵,以「Dead Niggea Association」代稱之;接著,審問者唐奇鐸倒下後,Kendrick Lamar出了大門旋即換上一套黑色功夫裝,並以「功夫肯尼(Kung Fu Kenny)」出現,聯合他的鄰里好友,在康普頓的街道上展現出其本色,宣告自己的血脈歸於此,理當如此呈現。
DNA(去氧核醣核酸)簡稱作遺傳因子,它決定了你是誰,並且引導每個個體的不同發展與生理和心理機能上的運作。在歌曲〈DNA.〉中,Kendrick Lamar以此作為藥引,並且解釋了其內在所蘊含的一切,無論好與壞、善良與邪惡,這全都是他自誕生以來所囊括繼承的:
我的DNA中有著力量、毒物、痛苦與歡樂
I got power, poison, pain and joy inside my DNA
我的DNA中有著詐取、野心和flow
I got hustle though, ambition, flow, inside my DNA
我天生就是如此
I was born like this, since one like this
完美的概念
Immaculate conception
我型塑為如此,表演如此
I transform like this, perform like this
我是上帝的新一代打手
Was Yeshua's new weapon
透過這段開場,Kendrick Lamar想要告訴所有人:「這是我血液中所流動的種種,所有的一切形成了今日的我,裡頭有好也有壞、有良善也有邪惡,但那又如何?這就是我,我無法去否定這些,你更沒有資格對我所繼承的遺傳因子說三道四」。
除此之外,在整個第一段歌詞裡,Kendrick Lamar反反覆覆地把各種相對立的存在事物都放入了自己的DNA中,表示了他本人所包含的一切,而這也是對於福斯電視台評論員Geraldo Rivera惡意批判最好的痛斥與反擊;他讓Geraldo Rivera明瞭自己對於這些DNA所挾帶的東西感到驕傲,並且不會因為他人的中傷而受到影響,這在第一段歌詞的最後兩句極為明顯:
我的力量之所以存在於地球上
The reason my power's here on earth
就像那些先知所說的:迎接真理的到來
Salute the truth, when the prophet say
而在副歌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
我擁有忠誠之心,擁有王者的血脈在我的遺傳因子裡
I got loyalty, got royalty inside my DNA
如果你熟悉Kendrick Lamar的作品,那麼你對於〈i〉這首歌曲必定不會陌生。在〈i〉之中,Kendrick Lamar巧妙地將Niggas這個字眼變換為Negus,而Negus在衣索比亞語言中所指稱的就是「王、國王」的意思。
經由Kendrick Lamar的運用,原本的「黑鬼」成為了正統的非裔王權血脈繼承者,這不僅僅是對於同胞的一種鼓勵,更是Kendrick Lamar引導出同胞自信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上述「I got loyalty, got royalty inside my DNA」的這段歌詞。
受到福斯電視台評論員Geraldo Rivera的攻擊、貶低、中傷,Kendrick Lamar怎麼可能隱忍不發?因此,他再次嚴正宣告身為黑人的自己,體內流淌的是被白人菁英視為低賤黑鬼,但其實是古衣索比亞語中代表著王族、皇室的血脈;也藉由如此,Kendrick Lamar向那些扭曲他歌曲意涵的諸多人士大力抨擊。
到了第二段歌詞,Kendrick Lamar將自己的DNA擴大延伸出許多意涵,先是:
我的這套不是拿來給你模仿的
My DNA not for imitation
你的DNA裡充滿著令人厭惡的東西
Your DNA an abomination
這短短兩句,卻蘊藏了極為豐富的意思。前一句「My DNA not for imitation」,代表了長年以來白人以優勢竊取諸多黑人的文化,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音樂。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貓王、都誤以為搖滾樂的始祖就是貓王,卻很少有人知道Chuck Berry與Little Richard,這就是白人偷走了黑人創造出的搖滾音樂;而如今舉凡節奏藍調、靈魂、放克、嘻哈與饒舌等音樂派別,全都被白人所染指。
後一句「Your DNA an abomination」,大家或許可以先參考Nas的歌曲〈I Can〉中,曾經提到:亞歷山大征服埃及時,因為震驚於世界上竟有如此醜陋的黑皮膚人種,因此下令大舉割掉埃及人的鼻子,並迫其為奴」。對比Nas的歌詞,Kendrick Lamar在這句中所要呈現的,便是向白人優越主義(white supremacy)的反擊。
白人優越主義者總認定黑皮膚的人種必定在基因上較為低劣,甚至以學術的角度進行量化調查,宣稱黑人平均智商較低,屬於劣等民族。而這些對於Kendrick Lamar來說是長年以來無法容忍的歧視和打壓,因此他強力地反擊回去,宣稱你們(指白人優越主義者)的遺傳因子才有問題,而且令人厭惡與憎恨。
然而,到了歌曲的最後,Kendrick Lamar亦不忘警惕著自己的同胞:
性愛、金錢、謀殺--我們的遺傳因子
Sex, money, murder—our DNA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前面那般激昂、強烈地針對白人優越主義者,但到了尾聲卻如此悲觀?
答案就在於許多當今的美國黑人跳脫不出歧路,無法好好克制自己、逃離不了幫派所能帶來的金錢與性愛誘惑;再加上諸多饒舌歌手到了2016、2017年,依然持續在歌曲裡鼓吹暴力、槍枝、幫派、毒品這些東西,這不禁讓Kendrick Lamar感到悲哀。因此他用上述這一句歌詞道盡了他的無奈,彷彿像是在說:
「是啊,白人那樣汙衊我們,而我始終在替大家辯駁、替所有同胞反擊,但你們看看自己在幹些甚麼鬼事?幫派彼此仇殺,為了利益向自己的同胞開槍,為了幾包毒品而殺死隔壁街區的同胞;他媽的,我們就活該倒楣如此,因為我們的遺傳因子裡就注定只有性愛、金錢、謀殺!」
〈DNA.〉是專輯《DAMN.》中一首極為搶眼的作品,除了音樂上具備了極強的力道、使人難以安坐而隨著大力點頭之外,第一段歌詞與第二段歌詞之間flow風格截然不同的強烈反差,亦彰顯出Kendrick Lamar上乘的饒舌功力。
《DAMN.》是張有別於《To Pimp A Butterfly》的精彩大作,不曉得大家聆聽完後有甚麼特別的心得或是想法呢?
Kendrick Lamar〈DNA.〉:
https://youtu.be/NLZRYQMLDW4
conception意思 在 邱舒 ShuChi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9.24 於公廣金鐘入圍茶會演唱
🔸 中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sur9pugrjVM
🔹英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GyAPQEhBp7U
無垢鳥 (改編自客語童謠〈阿啾箭〉)
White Drongo ( Adapted from a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
作詞改編:徐麗雯 Sub Author : Herb Hsu
作曲改編:蔣韜 Sub Composer : Jiang Tao
演唱:邱舒 Performer : Shu Chiu
文/徐麗雯 By Herb Hsu
〈無垢鳥〉的歌詞係由《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以及客語童謠〈阿啾箭〉所發想而成。
The lyrics are inspired by “The Vimalakirti Sutra” and the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阿啾箭為大卷尾的客語稱法,是地域性很強的鳥類,昔常見於農村牛背上;維摩的梵語是清淨、無垢的意思,結合以上二者,故曲名題為〈無垢鳥〉。
A black drongo is a highly territorial bird often seen resting on the back of a cow in the countryside. “Vima” in Sanskrit language means clean and pure, which is why the song is named “White Drongo”.
〈阿啾箭〉這首童謠使用在電影《光的孩子》的劇情關鍵處,藉由不同角色的無伴奏哼唱,前後串連出生命、情感的一脈相承。〈阿啾箭〉的童謠歌詞迴環反覆、直白簡要,指出無父無母的處境、追尋的失落,剛好扣合電影的角色際遇,也與《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的核心精神相呼應。
The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is used i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lm “The Child of Light”. Hummed by different characters without the accompaniment, it expresses how our lives and feelings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rotatory and straight forward lyrics, we know how it feels when you’ve lost your parents and try to find something but in vain, which is what the protagonist of the film has been through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e of “The Vimalakirti Sutra”.
〈無垢鳥〉歌詞以聚沫、泡、燄、幻、夢、影、浮雲、電等喻,示明無常的諦理;而〈阿啾箭〉童謠則提供了一個生活感的基底;兩者一虛一實,精神層面和現實景況交匯共振,成為了普世無盡的扣問。
A cluster of foam, a bubble, a flame, an illusion, a dream, a shadow, a cloud and lightning in the lyrics show us how transitory life is while the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itself describes an ordinary daily routine. The former is unreal while the later is real. When the spirituality meets the reality, endless questions arise ubiquitously.
〈無垢鳥〉是電影《光的孩子》的片尾曲。原初的構想是希望片尾曲能有不斷往前、往前,最後隨風消散的感覺,意圖在影片結束時,以對自然的感知、經文的無常空相,延擴至更超然的識界,並帶給人飛昇、療癒的力量。
“White Drongo” is the ending song of the film “The Child of Light”. The initial conception about ending song is to deliver the feelings of going forward and fading away eventually. We expect that the ending shows the sense to nature and the impermanence of sutra expending to the unlimited ambit, and also provides people the power of inspiration and mind-curing.
影片封面相片 / 楊鈺崑 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IXvyaA-cXo/hqdefault.jpg)
conception意思 在 中國文人的文房意境審美|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余嘗凈一室,置一几,陳幾種快意書,放一本舊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揮塵, 意思 小倦,暫休竹榻。餉時而起,則啜苦茗,信手寫漢書幾行,隨意觀古畫數幅。 ... <看更多>
conception意思 在 楚文化創意整合CHU Conception | Taichung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楚文化創意整合CHU Conception, Taichung, Taiwan. 943 likes · 1 talking about this · 106 were ... 它們的意思分別是 • Mission (使命): 我們(公司)嘗試要完成什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