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版友早安!
如果這週是美國總統大選前關鍵的一週
那麼昨晚就是這週最重要的一天
因為最重量級的財報都公佈了!
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都是盤後公佈
我就先跟大家聊聊蘋果電腦
因為台灣也太多公司是蘋果供應鏈之一
所以蘋果未來的好壞也將影響了台灣股市
我將蘋果過去5季的財報做了整理
我最喜歡看蘋果跟台積電的財報
簡單明瞭而且針對銷售地區跟產品都有分類
先看總營收跟營業毛利的變化
過去5季除了去年第四季跟今年第二季
有10%左右的年成長以外
其餘3季的年成長都不明顯
不過毛利率都維持在38%的高水準
如果以銷售地區別來看
佔比最高的地區一直都是美洲地區
每季都有維持在45%的水平
而大中華地區的銷售佔比
則是從去年第三季佔比17%
下降到今年第三季佔比12%
可是我用紅色框框畫起來的部分
就是歐洲地區過去4季都以年增超過10%在成長
足以彌補大中華地區的減少
那麼我們來看看產品線銷售的部分
自從iPhone X問世的年代
蘋果的策略就是想拉高服務類的營收佔比
因為在那個時候蘋果已經發現
Mac電腦跟iPad平板的銷售在下滑
如果都只靠硬體銷售
早晚會步入HP、DELL、Compaq等公司後塵
所以蘋果推出服務內容
來讓果粉們轉為訂閱制的現金流
如果一個月20元美金的收費
然後果粉有5億人訂閱
一個月就可以創造100億美元的營收
一季則將會有300億美元
目前蘋果服務類營收是來到一季145億美元
最新一季因為iPhone的延後推出
所以大中華地區營收減少
也讓iPhone的銷量年減21%
佔整體營收比重也下降到41%
而因為疫情持續的關係影響
本來已經進入銷售瓶頸的Mac電腦跟iPad平板
在今年第二季與第三季則明顯增長
Mac電腦的銷售年增分別是22%跟29%
iPad平板則更高達31%跟46%
而穿戴裝置如apple watch跟airpods
雖說銷售金額還在持續上升
但是年成長率的幅度隨著基期墊高
就沒有像去年那麼高
不過蘋果這二年靠穿戴裝置這異軍突起的商品
讓整體營收的調整多了緩衝期
所以總結我對於蘋果財報的看法
Mac跟iPad在下一季的銷售應該還是不錯
但跟筆記型電腦一樣
明年就不容易這麼好了
因為這類型的硬體汰換週期比較長
而穿戴裝置也是類似
所以如果單純討論下一季的話
我認為Mac,IPad還有穿戴裝置都有不錯的基本盤
而財報能否亮眼的關鍵當然還是看iPhone
服務類收入則扮演黑馬角色
蘋果推出多元Apple TV+與Apple Music的訂閱方案
取決於果粉死忠的程度有多高
而長遠來看蘋果電腦建立的品牌價值
讓消費者的指名度還是很高
所以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不是問題
口袋的深度決定購買能力才是關鍵
明年外部景氣如何變化
失業人口會減少還是增加就影響購買能力
#早上花了點時間寫這篇文章
#希望讓大家有收穫
#如果有幫助也不吝留言給我打氣一下嘛!
compaq台灣 在 銀行家尼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家中PC用的23吋LED螢幕開始有點小問題,認真想一下這台螢幕還是從上海運回台灣的,一共用了快10年(而且還是Compaq品牌),印象中當初買的時候也就人民幣一千多,分攤折舊也就每天台幣一塊多,難怪面板廠不會賺錢
compaq台灣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貿聯董座 梁華哲學長(電工72級)專訪:抓準時機創業 鮭魚返鄉代表
http://alumni-voice.nctu.edu.tw/…/…/activities_516_2_03.html
2018-09-24 經濟日報 記者 曾仁凱
貿聯董事長梁華哲誤打誤撞進入連接線業,從一開始就決定公司要上市,雖然貿聯在美國成立,但最後回到台灣掛牌,成為鮭魚返鄉的代表。
梁華哲是交大電子工程系畢業,待過聯電、電腦軟體服務商益華(Cadence)等科技公司,早期的學經歷都和半導體比較有關,最後誤打誤撞進入連接線行業。
梁華哲回憶,當初覺得連接線產業看起來不太起眼,但在深入了解後,發覺很多產品都要用到連接線、連接器,應用範圍非常廣,當時還有研究報告指出,連接線、連接器的整體市場規模,甚至比半導體業還要大,因此決定投入。
貿聯進入的時機點還算不錯,公司於2000年在美國成立,當時電腦大廠康柏(Compaq)、惠普、戴爾等美系電腦大廠為Cost down(成本控制),開始到亞洲尋找供應商,貿聯成功搭上這班順風車。
公司從當初只有十多個人,到現在包含工廠人員,總員工人數多達8,500名。貿聯在中國大陸、美國、台灣、墨西哥、馬來西亞、德國、比利時、斯洛伐克、塞爾維亞、愛爾蘭、日本、印度等地,全球超過10多個國家設有營業及生產據點,版圖遍及亞、歐、美洲。
梁華哲說,貿聯從一開始就決心要成為上市公司。因為連接線、連接器的應用範圍很廣,包括資訊、車用、工業、醫療等,而且裡頭有太多不同的產品和市場區隔,放眼全球很多產業大咖,幾乎都是靠「併購」壯大,然而併購需要資金。
貿聯大約在十年前規劃上市,當時評估,公司太小,不適合在美國上市;又因為公司核心團隊都是台灣出身,因此想回到台灣上市,惟貿聯公司在美國,當時台灣並不淮海外公司掛牌,只好作罷。後來決定轉到香港掛牌,甚至連輔導券商都已經找好。在最後一刻,馬英九政府宣布開放海外公司回台第一上市,而且主管機關相當積極推廣招商。梁華哲笑稱,貿聯就這樣順勢回台灣掛牌,也算是鮭魚返鄉。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9/33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