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直播_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成功不是贏了一時,卻輸了整個人生
.
我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定義成功,也找到與成功有約的更佳方式,我稱這叫長勝(Long Win)。長勝有三個關鍵領域,簡稱三C:
#想清楚(clarity)
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成功不只是短期的指標與結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指的是更廣泛地找出我們生活的「為什麼」,清楚我們生活的目的與使命,分析我們希望對周遭世界發揮什麼影響力。
#持續學習(continuous learning)
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養成持之以恆、不斷學習的態度。成功係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這麼做的好處是讓我們有機會將表現在外的結果做到最好)。
#建立連結(connection)
不論做什麼事,務必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who):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絡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如何積極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味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的生活態度?
.
什麼時候勝利不等於成功呢?
例如美國自行車好手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因為禁藥醜聞,七次環法賽冠軍的頭銜被一筆勾消。英格蘭橄欖球得分王強尼.威爾金森(Jonny Wilkinson)是英格蘭球隊抱回二○○三年世界盃冠軍的最大功臣,原本以為賽後會喜不自勝,結果不然,套句他的話:「哪有開心,它連個鬼影都沒出現。」或是聽到奧運金牌得主一進到更衣室,立馬把獎牌丟到垃圾桶,因為為了奪金,一路下來實在太苦了。
我們開始看到成功呈現了哪些不一樣的畫面嗎?
成功人士為了取得勝利光環付出了什麼代價?
還有哪些其他參賽者被我們鄙視或忽視?
還有哪些有才之士、輝煌表現、未來成就可能因為我們狹隘的成功觀而被不屑一顧?
狹隘的成功觀死守搶當第一這個標準,不願擴大成功的範疇。
在教育界,學校體制圍繞分數、目標、排名打轉,導致大批老師離開教職。多個研究顯示,全A學霸雖是校園的「贏家」,但畢業後,職場的表現並非最成功。舉幾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自哈佛大學休學,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以及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校時的表現也非頂尖。
美國女網好手克里斯‧艾芙特 (Chris Evert)曾說過一句名言,稱在溫布敦賽封后後,大約只會嗨(high)一週。一週之後會發生什麼?贏(或沒有贏)對於體育健將接下來的一輩子意味著什麼?
美國傳奇體操教練瓦洛里.康多斯.菲爾德(Valorie Kondos Field)告訴我,我們癡迷於獲勝,這心態正在教育界、體壇、企業界製造「破碎的人類」(broken human beings)。誠如她在TED的演說,為什麼獲勝未必就是成功:
「……我們創造了不惜一切代價獲勝的文化,這讓我們陷入危機……整個社會推崇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我們為那些奪冠、打贏選戰、獲獎者熱烈鼓掌。但不幸地,頂著全A頂尖成績光環的學生畢業離校時已是『傷兵』。運動員帶著獎章與獎牌離開隊伍時,往往毀的毀傷的傷,不只身體受傷,感情與精神也受了傷。員工離開公司時,儘管帶著鉅額獲利,也已受傷。」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是長線經營,慢慢存出大贏家
■ 了解自己的價值,累積出你自己版本的勝利
.
討論書籍:
《#長勝心態》
贏家不是一時得勝,卻輸掉人生!成功是慢慢存、可持續終生的行動
作者:凱絲.畢曉普
直播時間:
7/8(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pennyccw,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ease Date: 10 June 2005 (USA) Episode Detail: Larry Brown - SportsCentury A profile of well-traveled Hall of Fame basketball coach Larry Brown, w...
chris evert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成功不是贏了一時,卻輸了整個人生
.
我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定義成功,也找到與成功有約的更佳方式,我稱這叫長勝(Long Win)。長勝有三個關鍵領域,簡稱三C:
#想清楚(clarity)
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成功不只是短期的指標與結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指的是更廣泛地找出我們生活的「為什麼」,清楚我們生活的目的與使命,分析我們希望對周遭世界發揮什麼影響力。
#持續學習(continuous learning)
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養成持之以恆、不斷學習的態度。成功係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這麼做的好處是讓我們有機會將表現在外的結果做到最好)。
#建立連結(connection)
不論做什麼事,務必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who):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絡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如何積極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味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的生活態度?
.
什麼時候勝利不等於成功呢?
例如美國自行車好手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因為禁藥醜聞,七次環法賽冠軍的頭銜被一筆勾消。英格蘭橄欖球得分王強尼.威爾金森(Jonny Wilkinson)是英格蘭球隊抱回二○○三年世界盃冠軍的最大功臣,原本以為賽後會喜不自勝,結果不然,套句他的話:「哪有開心,它連個鬼影都沒出現。」或是聽到奧運金牌得主一進到更衣室,立馬把獎牌丟到垃圾桶,因為為了奪金,一路下來實在太苦了。
我們開始看到成功呈現了哪些不一樣的畫面嗎?
成功人士為了取得勝利光環付出了什麼代價?
還有哪些其他參賽者被我們鄙視或忽視?
還有哪些有才之士、輝煌表現、未來成就可能因為我們狹隘的成功觀而被不屑一顧?
狹隘的成功觀死守搶當第一這個標準,不願擴大成功的範疇。
在教育界,學校體制圍繞分數、目標、排名打轉,導致大批老師離開教職。多個研究顯示,全A學霸雖是校園的「贏家」,但畢業後,職場的表現並非最成功。舉幾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自哈佛大學休學,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以及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校時的表現也非頂尖。
美國女網好手克里斯‧艾芙特 (Chris Evert)曾說過一句名言,稱在溫布敦賽封后後,大約只會嗨(high)一週。一週之後會發生什麼?贏(或沒有贏)對於體育健將接下來的一輩子意味著什麼?
美國傳奇體操教練瓦洛里.康多斯.菲爾德(Valorie Kondos Field)告訴我,我們癡迷於獲勝,這心態正在教育界、體壇、企業界製造「破碎的人類」(broken human beings)。誠如她在TED的演說,為什麼獲勝未必就是成功:
「……我們創造了不惜一切代價獲勝的文化,這讓我們陷入危機……整個社會推崇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我們為那些奪冠、打贏選戰、獲獎者熱烈鼓掌。但不幸地,頂著全A頂尖成績光環的學生畢業離校時已是『傷兵』。運動員帶著獎章與獎牌離開隊伍時,往往毀的毀傷的傷,不只身體受傷,感情與精神也受了傷。員工離開公司時,儘管帶著鉅額獲利,也已受傷。」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是長線經營,慢慢存出大贏家
■ 了解自己的價值,累積出你自己版本的勝利
.
討論書籍:
《#長勝心態》
贏家不是一時得勝,卻輸掉人生!成功是慢慢存、可持續終生的行動
作者:凱絲.畢曉普
直播時間:
7/8(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chris evert 在 網球場的路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1973年ATP開始世界排名以來共有17位年終球王。他們全都有結婚,而且除了剛結婚一年多的納達爾之外,每一位球王都有小孩。
馬克安諾(John McEnroe)的小孩最多,有六個小孩(其中一個是繼女)。接著是藍道(Ivan Lendl)有五個女兒。然後是韋蘭德(Mats Wilander)和費德勒都有四個小孩。
這兩天有報導說莫瑞 (Andy Murray)將迎來他的第四個小孩。今年33歲的莫瑞結婚六年生了四個。巧合的是,費德勒也是在33歲時成為四孩子的爸爸。
莫瑞的妻子金也是33歲,莫瑞夫婦或許最有希望突破前輩馬克安諾的紀錄。
年終球后的話,黛文波特(Lindsay Davenport)有四個小孩最多。艾芙特(Chris Evert)有三個小孩目前排名第二。而揚科維奇(Jelena Jankovic)和瓦芝妮雅琪(Caroline Wozniacki)現在都是準媽媽,正期待著她們的第一個小孩出生。
#週日在家查球王球后生小孩也是剛好囉
chris evert 在 pennyccw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Release Date: 10 June 2005 (USA)
Episode Detail: Larry Brown - SportsCentury
A profile of well-traveled Hall of Fame basketball coach Larry Brown, who owns NCAA and NBA championships. He was the first American man to both play and coach basketball in the Olympics
11/8/2007: Shaquille O'Neal
2/3/2007: Barry Sanders
9/25/2006: Terrell Owens
9/18/2006: Marvin Hagler
8/7/2006: Evander Holyfield
5/22/2006: Dale Earnhardt Jr.
3/15/2006: Dean Smith
12/27/2005: Doug Flutie
12/20/2005: Dick Vermeil
9/27/2005: Karl Malone
9/22/2005: Tom Brady
9/8/2005: Reggie White
8/26/2005: Bobby Bowden
7/13/2005: Curt Schilling
6/10/2005: Larry Brown
5/31/2005: Alonzo Mourning
5/26/2005: Tony Stewart
4/22/2005: Pat Tillman
4/4/2005: Phil Mickelson
3/23/2005: Mike Krzyzewski
1/31/2005: Don Shula
10/30/2004: George Foreman
9/16/2004: 1999 Ryder Cup
9/4/2004: Sam Huff
8/30/2004: Peyton Manning
8/26/2004: Andy Roddick
8/9/2004: Mia Hamm
7/20/2004: Dennis Eckersley
6/27/2004: Pedro Martinez
6/21/2004: Steffi Graf
4/14/2004: Phil Jackson
4/13/2004: Sammy Sosa
3/29/2004: Rick Pitino
3/22/2004: Villanova vs. Georgetown
3/1/2004: Steve Carlton
2/20/2004: Disciples of Jackie Robinson
2/16/2004: Mark McGwire
2/9/2004: Jeff Gordon
1/26/2004: Bears' 46 Defense
1/23/2004: Chris Evert
1/19/2004: Tom Landry
1/12/2004: Bart Starr
1/5/2004: Chargers-Dolphins 1981 Playoff Game
12/23/2003: Lyle Alzado
12/15/2003: Terry Bradshaw
12/8/2003: Al Davis
12/1/2003: Latrell Sprewell
11/18/2003: Seabiscuit
11/11/2003: Mark Gastineau
11/10/2003: Jerry's Cowboys
11/6/2003: Pele
10/28/2003: Dennis Rodman
10/20/2003: Roberto Clemente
10/19/2003: Derek Jeter
10/13/2003: Yogi Berra
10/7/2003: New York Yankees
10/6/2003: New York Yankees
9/1/2003: Bill Tilden
8/28/2003: Cheryl Ford
8/19/2003: Billy Martin
8/18/2003: Billy Martin
7/20/2003: Lance Armstrong
7/19/2003: Oscar Robertson
4/25/2003: Allen Iverson
2/14/2003: Jayson Williams
2/3/2003: 2001 Year in Review
1/13/2003: 2000 Year in Review
12/30/2002: 1999 Year in Review
12/16/2002: 1998 Year in Review
12/13/2002: Bear Bryant
12/2/2002: 1997 Year in Review
11/18/2002: 1996 Year in Review
11/4/2002: 1995 Year in Review
10/21/2002: 1994 Year in Review
10/7/2002: Emmitt Smith
10/7/2002: 1993 Year in Review
9/26/2002: Randy Moss
9/23/2002: 1992 Year in Review
9/20/2002: Ball Four
9/16/2002: Darryl Strawberry
9/10/2002: 1972 Olympic Basketball Final
9/9/2002: 1991 Year in Review
8/30/2002: Tyrone Willingham
8/26/2002: 1990 Year in Review
8/23/2002: Venus and Serena Williams
8/12/2002: 1989 Year in Review
7/29/2002: 1988 Year in Review
7/9/2002: 1977 British Open
7/1/2002: 1986 Year in Review
6/28/2002: Anna Kournikova
6/21/2002: George Steinbrenner
6/11/2002: 1997 NBA Finals (Game 5)
6/7/2002: Mike Tyson
6/3/2002: Kobe Bryant
5/21/2002: Bobby Hull
5/14/2002: Mario Lemieux
5/6/2002: Roger Clemens
4/16/2002: Chris Webber
4/15/2002: Kevin Garnett
4/12/2002: John Daly
3/31/2002: Albert Belle
3/25/2002: Year in Review: 1985
3/24/2002: Bob Knight
3/18/2002: Year in Review: 1984
3/18/2002: Year in Review: 1987
3/4/2002: Year in Review: 1983
2/27/2002: Richmond Flowers
2/25/2002: Year in Review: 1982
2/22/2002: Willie Jeffries
2/20/2002: Zina Garrison
2/18/2002: Year in Review: 1981
2/13/2002: Florence Griffith Joyner
2/11/2002: Year in Review: 1980
2/8/2002: Dan Jansen
2/7/2002: Picabo Street
2/7/2002: Michelle Kwan
2/7/2002: Bonnie Blair
1/31/2002: Bill Parcells
1/24/2002: Brett Favre
1/19/2002: Peggy Fleming
1/19/2002: Dorothy Hamill
1/16/2002: Jim Craig
1/13/2002: Pete Sampras
12/31/2001: Woody Hayes
12/18/2001: Eric Lindros
12/10/2001: Don King
11/27/2001: Oscar De La Hoya
11/24/2001: Dale Earnhardt
11/3/2001: Brian Picc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