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可充電水泥基電池概念 混凝土建築變成一座巨型電池
假如將整個20層高的混凝土建築,變成一座巨型電池能儲存電力或能量,豈不是太棒了。由瑞典查爾默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建築與土木工程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概述了由水泥製成的可充電電池的新概念,已經成功地開發了世界首創的可充電水泥基電池(rechargeable cement-based battery),已經過大量實驗而展示原型。
該可充電水泥基電池概念首先以一種水泥基混合物,其中添加了少量的短碳纖維以增加導電性和抗彎韌性。然後,將嵌入金屬的碳纖維網布嵌入混合物中,其中鐵為陽極,鎳為陰極,已經過大量實驗。...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Ep060 - 義築是我對這個世界的一點溫柔 : 李承翰⠀ .⠀ 這週邀請到義築是我對這個世界的一點溫柔 : 李承翰⠀ 李承翰學長在學習建築的路上一直都有參與國際與地方上各種義築活動⠀ 從柬埔寨的國際義築、到畢業設計為三芝獨居阿嬤改建百年土角厝⠀ 希望透過義築來讓業界知道建築不是只能服務有錢人⠀ 學...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推薦目錄:
- 關於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科技產業資訊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科技產業資訊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Indrani Kopa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YouTube 的評價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科技產業資訊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全球首個可充電水泥基電池概念 混凝土建築變成一座巨型電池
可充電水泥基電池概念首先以一種水泥基混合物,其中添加了少量的短碳纖維以增加導電性和抗彎韌性。然後,將嵌入金屬的碳纖維網布嵌入混合物中,其中鐵為陽極,鎳為陰極,已經過大量實驗。
由Tang Luping和Emma Zhang領導團隊,生產了一種可充電的水泥基電池原型,在六個充電和放電循環中,其平均能量密度為每平方米7瓦時(或每升0.8瓦時)。他們測試了電極的幾種組合,發現鐵陽極和鎳基氧化物陰極產生了最佳結果。通過添加短碳纖維,以不同的比例進行試驗,可以找到約0.5%碳纖維的最佳混合物,從而提高了水泥基混合物對電解質的電導率。能量密度用於表示電池的容量,以適度的估計出,新的查爾默斯電池(Chalmers battery)的性能可能是早期混凝土電池的十倍以上。與商用電池相比,能量密度仍然很低,但是由於在建築物中使用時可構造出巨大的電池體積,因此可以克服此限制。....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01】紐約地標The Vessel宣布關閉
2021年開年,當第三個年輕人選擇來此地跳樓結束生命,紐約當紅的打卡地標The Vessel終宣布無限期關停。充滿科幻感的蜂窩設計,無限延伸的樓梯, IG上相關標籤多達近20萬。
早在2019年建成初,這座位於哈德遜城市廣場(Hudson Yards)的大型樓梯就是不少游客必去之地。樓高16層,近50米,置身其中,甚至能俯瞰不遠處哈德遜河、曼哈頓高空美景。
據紐約時報報導,悲劇發生的兩年前就曾有遊客和專家擔心,The Vessel缺乏保護的設計可能會帶來安全風險。但這份「安全預警」卻隨著無數人潮被淹沒,直到一年內三個年輕人生命消逝,這個設計師口中充滿樂趣的社交場所,才被廣泛關注起來。
1. 年輕人蜂擁的網紅地標
對於The Vessel的設計者,你可能不會陌生。他就是全球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39歲時,Thomas擊敗了素有「建築界的女魔頭」的Zaha Hadid,贏得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權。
同時上海蘇州河畔的魔幻新地標1000棵樹、英國倫敦奧運會主火炬台(204朵銅花瓣)等標誌性建築皆是出自他之手。被譽為建築界達文西的Thomas,設計作品常常跳脫出「建築僅僅是建築」的局限,擁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據Thomas解釋,The Vessel並不是一個死板的靜態雕塑,而應該是一個充滿樂趣的社交場所。作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鋼結構建築之一, The Vessel噱頭十足,遠看像一顆「大松果」。這座巨形觀景樓梯由8層重疊交織、互通的樓梯和平台構成,拋光銅色,流光溢彩,可謂賺足眼球。建築靈感源於印度階梯井形式,包含154段首尾連接的樓梯,2500多級台階,將井底的人一步步向上吸引…….俯沖向下看去,給人視覺、心理上強烈衝擊。
整個哈德遜廣場耗資250億美元,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混合用途私人開發項目。花費兩億美金的The Vessel則免費對外開放,除了流量擔當,同時也是紐約當地人爬樓健身、聚會場所。內部路線就像一個層層疊疊的山峰,有一公里長,遊客們可以來此攀爬、探索、遠眺。
雖然項目背景提到「健康都市」、「公民優先」,但設有的3部電梯只為老人和殘障人士提供。擁有無數樓梯的The Vessel,對於孩子、或者推幼兒車的成人其實並不方便。
項目吸引的還是喜歡趕潮流、爬樓的年輕人。2020年初,第一位在The Vessel自殺的是來自新澤西州的大學新生。第二起發生在去年12月,一名患有抑鬱症的24歲女孩自殺,緊接著幾週後,又一名來自聖安東尼奧自殺的21歲男子直接跳下去,結束了自己生命。接連3起事故發生後,哈德遜廣場的開發商終於宣布The Vessel將「無限期關閉」,直到商討出最佳對策為止。
2. 「我早知道這座建築會有自殺問題」
The Vessel悲劇發生前,其實就有質疑聲傳出來了。《建築師報》(The Architect's Newspaper)前副主編Audrey Wachs提出:「當人們爬上建築時時,儘管欄杆高度一直保持在人腰部上方,但人只要站在是高處時,就會有跳下的傾向。」
被人詬病的還有漩渦式造型以及炫目效果,有人曾表示身處The Vessel 內部,會產生嚴重的眩暈感與不穩定感。建築色彩是一種公共色彩,建築心理學研究中,色彩的變化,會導致強烈的心理暗示。尤其當被鮮豔建築包圍時,人們情緒往往伴有衝動感。反之亦然。例如英國倫敦的倫敦塔橋橋身曾是黑色,經常有人跳橋投水自殺。後來倫敦市政府乾脆聽取醫學專家建議,將橋身從黑色粉刷為藍色,跳樓自殺的人數頓減了56.4%。
當建築影響情緒時,針對年輕人,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放大。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Charlotta Thodelius提出,年輕人的自殺往往非常衝動,具有突發性。
「他們可能並不想真正死去,只是想讓一些事情暫停下來。這可能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些在有經歷的成年人看來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與伴侶分手、與父母吵架、考試沒考好,或者被人說閒話。」
The Vessel引起巨大的爭議就在於此。雖然打造了一個令無數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網紅建築,但並沒製造一個真正有效的剎車閥門。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研究副總裁Jill Harkavy-Friedman博士對建築師和建築商提出建議:「在設計建築物時應該考慮預防自殺,因為人們永遠不知道誰可能有危險。」
所以,高空建築中,無論多麼微小的防預措施,可能都會影響那些想要自殺的年輕人瞬間決策。
3. 「被浪漫化」的網紅自殺聖地
世界上像The Vessel這樣,被人們主動選擇自殺的建築並不少。維基百科給出的網紅自殺聖地排名中,中國南京長江大橋受歡迎程度排名第一位。從1968年到2006年,有人甚至會千里迢迢跑到這處極富盛名的景區跳橋,自殺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
其中最有名的阻止案例,是志願者在南京長江大橋的欄杆上寫的一行字,「馬達加斯加的首都在哪裡」。他們希望用這個問題讓跳橋的人短暫抽離出來,重新思考,留下緩衝時間。
還有,金門大橋也是全世界最熱門的自殺聖地之一。跳橋人數在1993年大橋上達到10000人便不再有正式統計。金門大橋被譽為20世紀橋樑工程的一項奇蹟。全長約2.7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吊橋之一。
當人們走在這座雄偉壯麗的大橋上時,會被酷似仙境的美景震撼,進一步喚醒心底自殺的傾向。而從227米(745英尺)最高的橋面上跳下幾秒後,大多數人都來不及反悔,就會被極速江水沖走,當即喪生。
在媒體、大眾的渲染下,大橋自殺屢見不鮮,甚至被浪漫化,成了跟風效應。南京心理危機干預志願救援中心主任張純認為,壯麗的風景能滿足許多自殺者告別世界前享受最後一次的心理。金門大橋的倖存者採訪,就提到想要尋求「浪漫」﹑「壯觀」的景色,在充滿美學的環境下中結束一生。
值得強調的是,無論是南京大橋還是金門大橋,都是一個時代過去的地標符號,預見性遠不及現在。在紐約已經擁有帝國大廈、世界貿易中心等眾多高空打卡地標後, The Vessel更應該吸取教訓、注重設施安全,而不是僅僅只追求轟動效果。預防自殺沒有靈丹妙藥,高空建築自殺有非常多的複雜性,但如果有一個更高的屏障可以增強安全係數,阻止死亡,不失為權宜之計。就像村上春樹說的︰「人們真正的恐懼是對自己的想像力懷有的恐懼。」旅
消除恐懼唯一的辦法是面對恐懼。希望無論是建築商還是建築師,都能將健康、安全作為是城市建築的基石。畢竟建築服務的最終目的永遠都是人。
#旅遊 #建築 #藝術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Ep060 - 義築是我對這個世界的一點溫柔 : 李承翰⠀
.⠀
這週邀請到義築是我對這個世界的一點溫柔 : 李承翰⠀
李承翰學長在學習建築的路上一直都有參與國際與地方上各種義築活動⠀
從柬埔寨的國際義築、到畢業設計為三芝獨居阿嬤改建百年土角厝⠀
希望透過義築來讓業界知道建築不是只能服務有錢人⠀
學長現在則在挪威攻讀建築碩士,目前在瑞典作交換⠀
目前則在思考數位製造在義築上的潛力和應用方式⠀
.⠀
今天透過這個機會,想請跟承翰學長聊聊開始義築的契機⠀
了解這些年來學長參與過的各種專案背景和執行⠀
也像要知道學長目前對於數位製造在義築的應用上有什麼看法⠀
.⠀
#義築 #BAS #BergenSchoolofArchitecture#TKU #大藏
.⠀
經歷:⠀
- 瑞典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交換學生⠀
- 挪威 Berg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碩士⠀
- 台灣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尼泊爾 村落教室重建 駐地監造⠀
- 國合會和世界展望會 新建救護所計畫⠀
- 台灣 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
- 台灣 三芝獨居阿嬤百年土角厝改建專案⠀
- 台灣 臺北科技大學 台東部落新建教室義築計畫⠀
- 台灣 寶島義工團 新竹風災受災戶新建義工⠀
- 柬埔寨 國際義築志工⠀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離島人Homepage | https://www.humansoffshore.com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Paypal小額贊助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paypal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Indrani Kopa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Permit: check! Ticket: check! Winter jackets: check! Facebook status is up!
She's all packed, and the count down begins. In less than 24 hours, Vanajah Siva will board a plane for Sweden where she will spend the next 5 years pursuing her Ph.D at the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othenburg.
Vanajah is the happiest woman on the planet today... her only wish is to be surrounded by close family and friends who are bidding her farewell as she board the plane tonight.
But her actual journey began seven years ago when three men and one woman were chosen from 11,275 applicants by the Malaysian National Space Agency (ANGKASA) to spent two weeks in Star City, outside Moscow, Russia.
They were a part of the Angkasawan spaceflight training program, and Vanajah Siva was the only woman on the team.
The project was conceived in 2003 when Russia agreed to send a Malaysian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s part of a billion-dollar purchase of 18 Sukhoi 30-MKM fighter jets.
Out of the four candidates, two were shortlisted upon their return from cosmonaut training, and eventually an Orthopaedic Surgeon, Sheikh Muszaphar Shukor was picked as the Malaysian cosmonaut-researcher to crew the Russian Soyuz TMA-11 mission on October 10, 2007.
In many interviews, Vanajah has admitted that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me was the best thing to have happened to her.
But despite being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greatest experience of her life, her dream was shattered when she did not make the cut for the final two.
Later in the year, Vanajah received the MEASAT Scholarship and left to pursue a master's degree at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Gothenburg, Sweden, which she completed in 2009, and she is returning today to complete her PhD.
Malaysiakini recently had the opportunity to talk to this wonderful woman, walking with her down memory lane as she recounted the cherished memories of her days in the space programme.
Tonight, as she flies yet again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to pursue another dream, we hope Malaysians remember Vanajah and are inspired by her story.
Anything is possible with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as long as we never ever give up...
Produced by Indrani Kopal
Voiceover: Megan Radford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SE: Chalmers tekniska högskola forskar och utbildar inom teknik, naturvetenskap, sjöfart och arkitektur, med en hållbar framtid som allomfattande vision. ... <看更多>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在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om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Chalmers is a highly progressive university in Gothenburg, Sweden. We have 11 000 students on two campuses, 17 departments and 200 research groups. Visio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