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箭頭法
向下箭頭法這招,做法簡單有效,出自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認知行為治療強調想法、感受與行為之間的交互影響,希望能達到心理安適的狀態。可以先決定一個想要探索的思緒,問問自己「這個想法是什麼意思」,出現的任何答案都要拿這個問題再問一次,一直問到挖掘出想法的深層意涵為止。
整個循環可能三個箭頭就能完成,但也可能會到十個以上。最後可能會得出更正向平衡的觀點,不過目標還是會以充分理解最初的想法為主。
可以選擇大聲講出答案,也可以在腦中默默練習就好。把答案寫在筆記本上應該會很有幫助,方便之後回顧整串問答。練習大概會長這樣:
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別人會讓我失望。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永遠都會受傷,就像現在這樣。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做什麼都沒有用,狀況也不會變好。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放棄嘗試了。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想要尋求協助。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比我想像的還願意接受改變。
.
以上文字摘自
《#療癒次級創傷》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Healing secondary trauma : proven strategies for caregivers and professionals to manage stress,anxiety,and compassion fatigue
.
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Trudy Gilbert-Eliot PhD)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9)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摘文中的向下箭頭法,是一種覺察想法的方式,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找人練習。但如果我們要用向下箭頭法幫助對方,要有足夠的信任關係比較好,也要先大概說明這個方法的用意,讓對方有心理準備。
「……認知脫鉤(cognitive defusion),也就是與自己的想法建立關係,保持開放好奇又感興趣的心態,即使是那些困擾你的思緒也一樣。如此一來,將更能覺察並杜絕扭曲的想法。」
如果最後我們能深刻體會到「你的想法,不等於你」,那是一種可喜的狀態。因為我們容易陷入一種處境,就是我們忍不住會有某種想法,明知不是事實,卻又難以擺脫這個想法的影響。
能跟長久執著的想法保持距離,會體會到一股輕鬆與寧靜。
祝願您,能跟自己的想法建立良善的關係,對想法保持開放好奇,也可以拒絕想法帶著我們進入扭曲的想像世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bt認知行為治療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站在海岸線觀浪】
.
這是一本關於「正念」的書,只不過,很多人可能把正念的意思搞混了。
.
倘若望文生義,「正念」一詞很容易被擴張為「正向的意念」,甚至還衍生出「記得保持正念喔」之類的心靈喊話。但事實上,正念無法保持,它是用來覺察的,因為正念(Mindfulness)的原意,是「覺察正在流動的意念」。
.
十多年前,我尚在研究所學習「認知行為治療」(CBT),對照心理治療的發展進程,CBT屬於第二波行為療法。第三波行為療法則初露鋒芒,包括適用於邊緣型人格的「辯證行為療法」、處理負面思考的「接納與承諾療法」,以及緩解焦慮症狀的「正念認知療法」。
.
當時Mindfulness一詞尚譯為「內觀」,意為「觀照自己的內在狀態」,然而內觀一詞實為Vipassana,譯名混用,內涵有別(胡君梅,2012)。十多年後,正念一詞已然正名,第三波療法蔚然成風,它們的共同交集,皆為訓練案主「接受自己的狀態」。
.
意思就是,無論是觀照內在,或者是覺察大腦正在進行的意念,目的都是希望你當個「客觀的旁觀者」。
.
先專心覺察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然後「不帶批判」地觀察當下的想法與情緒。接受這件事正在發生,接受事態的演變,接受它在心中的流動。總之,接受就對了。
.
通常講到這裡,坐在我對面的人,差不多就會露出被削錢的表情了。
.
沒道理掏了錢,結果卻要接受自己原本的狀態啊。簡直就像走進貴到爆的沙龍,一副剛宿醉完的的設計師只瞟了一眼,摸了一下頭說,嗯,原本這樣就可以了喲,然後到櫃檯結帳送客。
.
為了證明他沒被當盤子,我會通常「潮浪」來比喻整個過程。若將情緒視為潮浪,面對潮浪,人一般會有以下三層反應:
.
● 第一層,踏浪
.
面對情緒,選擇淺嘗,謹慎地踩著沙灘的浪花。一旦海潮漫上,觸碰到趾尖,我們便加速退防。不感受起伏,不接受溫度,像個懼水的孩子,隨時被浪頭逼回海岸線。
.
● 第二層,捲浪
.
面對情緒,選擇往浪裡游,讓潮浪帶著身體翻湧,肉身試煉,這是我們最常處理情緒的方式。時而纏身,時而脫身,時而摔浪,時而駕浪,但無論姿態如何,我們始終離不開這片汪洋。
.
● 第三層,觀浪
.
面對情緒,選擇掙脫潮浪的引力,站在制高點觀察浪向。和第一層不同的是,它多了「覺察」,少了恐懼。人通常要經過捲浪,才能學會觀浪,必須親身體驗過情緒的暗湧,接受它的無常,才能明白浪潮沒有對錯,起落都只是一種過程。一旦走過一遭,才能做到「不批判」自己的情緒。
.
但這很難。畢竟脫離引力這件事本身就不太科學,海象變幻莫測,暗礁伺機埋伏,浪尖會不斷把我們捲回渦流。即便爬上灘頭,海水也會加重身體的負荷,那時的我們早已氣力放盡,離海岸線終究是一步之遙。
.
因此,要能站在海岸線觀浪,專注地進行正念,就必須掌握某些概念與技巧。
.
嚴格來說,本書並不是一本海岸線觀浪指南。一般制式正念減壓手冊,會有系統化的指引,會教導覺察身體訊息的步驟,會展示各種正念技術練習,並附帶相關指導語。
.
但剛剛說的那些內容,本書通通沒有,因為作者金慧伶(김혜령)本來就無意把它寫成一本教科書。
.
對於這種寫法,我十分贊同。
.
我曾遇過某些想嘗試正念療法的案主,買了書,聽了課程,然後大概讀到第八頁就開始懷疑人生放棄治療。因為對於一般缺乏佛學或禪修背景的讀者而言,正念療法的門檻稍高,概念更加抽象,因此如何「親切地傳達概念」,才是作者的初衷。
.
在本書中,作者大多以日常事件為例,將「事件引發的情緒」與「正念技巧」進行連結,由於事件觸手可及,正念的運用便不再遙不可及。
.
全書共分兩大部分,前三章講如何將正念技巧置入日常生活,後兩章談如何運用正念技巧處理特定議題,包括焦慮狀態、自我價值、人際關係以及消費行為等。
.
任何想接觸正念療法的讀者,在接受教科書的洗禮之前,或許可先將本書當作某種導覽,以較為親切的形式,理解正念的基礎概念後,再來決定學習的深度。
.
從踏浪到捲浪,選擇投入情緒,需要的是勇氣。
.
然而從捲浪到觀浪,脫離情緒的纏繞,需要的是力氣。
.
我想,本書應該能協助你以較不費力的角度,破浪而出。
.
參考文獻:
胡君梅 (2012)。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福嚴會訊,36,10-17。
#我要大推書封因為十分療癒
# 謝捲子 封面設計
# 潮浪 Waves 出版
cbt認知行為治療 在 Lemon L. Yog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介紹CBT-I
.
CBT-I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國際失眠學會認證目前臨床上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結合了認知心理、放鬆訓練(身體掃描、瑜伽)以及正念冥想練習,八週後對於失眠人群有70%以上的改善,更甚者能在三個月後開始減藥,並達到治癒效果。
.
近年來,美國的醫學期刊與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都分別提到,「正念練習」都應該被列入醫療團隊的培訓及治療指導方針,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疼痛、癌症康復及臨終關懷的應用都具備醫學可證性。
.
靜瑜珈、瑜珈睡眠、修復瑜珈等課程正是針對神經系統的回復與平衡,也是身體恢復「自癒力」的關鍵。我的老師 Michelle Chu Yoga有相關的著作及實體課程。近期也將會有師資班於 台北 SPACE YOGA推出,很期待能有越來越多的療癒師服務於社會。
cbt認知行為治療 在 嘿,我是專輔- 【認知行為治療】 一、關鍵人物:Albert Ellis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二、概述:人們的心理困擾通常來自認知歷程。CBT以當下為核心,強調co主動而直接的治療方式,把治療焦點放在挑戰認知,以促成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一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