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學者從一些已發表的文章認為COVID-19引起的腹瀉症狀可能被低估。以新加坡和中國的經驗為例,發燒和咳嗽是COVID-19感染後最常見的症狀。相對的,在中國,病患出現腸胃道症狀的比例非常低(噁心、嘔吐約5%、腹瀉約3.7%),新加坡也僅17%病患有腹瀉症狀。但是,感染的病患中大約有一半的人糞便中可以驗出SARS-CoV2病毒的RNA,這些糞便被驗出病毒RNA的病患中有一半的人有腹瀉的症狀。
除了腸道外,研究發現SARS-CoV2也會影響肝臟。來自上海的報告指出,148位病患中有75人(50.7%)在入院時發現肝功能異常,其中8人原本就有慢性B型或C型肝炎;另外22人雖然一開始檢驗是正常的,但在治療過程中也出現肝功能異常。另一個來自武漢的報告也發現大約4.34%病患出現肝功能異常。這些研究報告主要都觀察到病患大多是ALT及AST升高,比較少見Alk-P或是bilirubin上升的情形。然而,尚無法排除病患原本既存的肝病和藥物治療的影響。此外,目前還沒有SARS-CoV2感染後肝臟的組織病理變化報告,因此,肝臟的損傷機制還不清楚。作者的研究裡則發現病患肝功能異常上升與使用抗病毒藥物Lopinavir及Ritonaviru有關,一旦停藥,肝功能和其他腸胃道症狀就會恢復。
目前所知SARS-CoV2的傳播途經主要是經由飛沫,以及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污染物。病毒透過與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進入細胞,而ACE2已知在腸道中會參與調控發炎反應,所以被推測是感染後造成病人腹瀉的原因。不過,雖然部份病患的糞便中可以檢出病毒的RNA,但是卻還沒有報告證明其中有活的、具傳染力的病毒。所以,一些腸胃道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和病毒之間的關係仍然不明朗。其次,ACE2在膽道的表現量也很高,但是病患卻很少出現膽汁鬱積型肝炎。因此,病患的肝功能異常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SARS-CoV2橫掃全球,腸胃科醫師應提高警覺此疾病的多樣貌:非典型肺炎、腸胃炎、病毒性肝炎或是登革熱。此外,對腸胃科醫師另一個挑戰是執行內視鏡檢查。如果醫護人員沒有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很容易將病毒散播出去。上消化道的內視鏡檢查可能會刺激病患咳嗽,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則會因病患排氣而釋出許多懸浮微粒。所以在流行達到高峰前,作者建議必須要趕快制定對疑似或確診病患進行內視鏡檢查的規範和操作指引。(「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齊嘉鈺醫師整理)
📋 COVID-19 in gastroenterology: a clinical perspective(2020/03/14)+中文摘要轉譯
➥Author:John Ong, Barnaby Edward Young, Sharon Ong, et al.
➥Link: BMJ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0/03/20/gutjnl-2020-321051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