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技術能讓你更「沉浸」於工作中!
8小時前Tom Mahon
將AR技術與工作結合,你自己就是作業系統…
所謂的虛擬實境(VR)擁有一個環繞頭戴式裝置使用者視野的完整環境,整個世界的呈現以及讓人沉浸的方式,讓觀看者能以第一人稱或是旁觀者的角度參與其中;而擴增實境(AR)則是呈現頭戴式裝置使用者所在之真實世界場景,但添加、或說擴增了電腦產生的影像,讓觀看者感覺那好像是現實世界場景的一部分。
無論是VR或AR,帶給觀看者的感官體驗都很難形容;只有2D平面的文字或是螢幕,無法傳達3D空間的運動。為此,頭戴式裝置業者Meta的創辦人暨執行長Meron Gribetz在他去年2月發表的TED專題演說中(參考下方YouTube視訊),讓聽眾能充分欣賞AR的藝術並展示了利用該技術助力醫療研究的方案。
Gribetz描述他在2011年冬天美國紐約市的某個酒吧裡經歷的靈機一動,當時他坐在一個同事對面討論事情,突然那個同事的手機響了、他接起電話,於是那支手機打斷他們的對話分散了注意力;但在房間的另一邊,有人是拿著手機分享Instagram照片給旁邊的朋友看。所以只是因為手機顯示螢幕朝著不同的方向,Gribetz與他的同事是被隔開,酒吧另一邊的小團體則是更為貼近。
從這裡他想到,我們應該利用機器把我們的工作、甚至是概念性的工作在現實世界呈現,而不只是將它們緊緊捂在自己手裡,無論是用智慧型手機或是桌上型PC;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環繞著以全像(holographic)方式虛擬出的營火,與眾人會面、分享與合作。
在Gribetz的TED專題演說視訊裡,顯示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Adam Gazzaley博士,在他的實驗室裡以直觀的自然手勢存取、操作並分享3D數位全像資訊;他是利用Meta的Meta 2頭戴式裝置開發套件之神經科學驅動介面(neuroscience-driven interface),進行「玻璃大腦(glass brain)」研究專案。
最近於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穿戴式科技大會(Wearable Tech Conference)上,筆者有機會從Meta技術長Soren Harner那裡更進一步了解這種簡單直觀介面背後的辛苦工作;他表示:「我們的任務是透過將顯示器、嵌入式系統、光學元件、感測器、電腦視覺以及同步定位與建圖(simultaneous location and mapping,SLAN)整合在一起,把AR推向下一個階段,然後將有所這些先進技術裝進手機或頭戴式裝置。」
光學技術的突破
在光學技術方面的突破,包括完整的90度視野以及2,560 x 1,440高dpi顯示。在可看透的頭帶顯示器的上方區域解析度較高,讓使用者能更清楚看到資訊;下方的工作區域則是較寬廣,以適應人們在工作時用雙手操作物體的方式,而這部分的顯示器也是透明的,好讓使用者能與同事對視。
Meta 2的較寬廣視野以及感測器陣列,讓使用者能像是對待實體物品一般,看見、抓取以及移動全像物品,就像是上面的視訊中Gazzaley博士所做的;與全像互動的直接手勢,完全是自然而且直觀,不需要任何學習曲線。
Harner表示,在工程技術這端:「我們積極建立自己的電子工程師團隊,他們需要在集合感測器、光學元件、成像、追蹤技術與電腦視覺的嵌入式系統領域有豐富背景;」他在專題演說中並指出,使用Meta的系統:「使用者自己就是作業系統。」
他進一步解釋:「這意味著我們透過將內容空間化(spatializing)於使用者面前,降低了複雜度;而不是將內容以層層套疊的方式來放置,像是傳統作業系統裡的檔案管理員那樣。這改善了工作記憶體,並減輕了機器的負擔。」
這也是一直以來人類在3D空間中使用實體工具的模式,我們會伸手拿取而且將那些工具到處移動;換句話說,要讓處理過程更快、更精確且有效率,輸入與輸出──也就是思考/行動以及導致的結果/反應──必須要最大化。
傳統2D空間的作業系統採用一條抽象鏈(a chain of abstraction),使得思考與行動之間脫節(disconnect),也為工作記憶體帶來難以承受的負擔。因此Meta的技術能允許在使用者實體工作空間的實體工具旁邊,建立AR工具以組織數位內容。
Harner表示:「藉由讓使用者有機會能讓實體與數位工具在身體周遭相同的3D、實體環境中共存,而不是以抽象語意架構的形式呈現,我們能實現在該空間中更自然的組織工具方式,降低認知循環以及系統負擔,因此將使用者體驗推向一個全新層次。」
允許直觀運動為運算建立了一個阻力最小的神經通路,以及全新的零學習曲線方法,使用者現在能用數位裝置將自己的肢體向實體世界伸展;因為那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做事情的方法,所以不需要學習。
傳統的電腦介面要求我們在遇到每一種新作業系統時,就得學習新的抽象概念以及階層式的架構,或許這是在2D平面我們能做到的最佳方法;但透過利用我們週遭的3D區域,以空間花方式來安排內容,就具備能降低存取資訊以及與之互動的複雜性。總而言之,AR技術具備能讓所有使用者朝著更強、更直觀生產力發展的龐大潛力。
附圖:Meta 2擴增實境(AR)頭戴式裝置
(來源:Meta)
影片:https://youtu.be/H9ZOpQzjukY
資料來源:http://www.eettaiwan.com/…/20160818NT01-AR-System-Lets-User…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bstraction電腦」的推薦目錄: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紀老師程式教學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網路上關於Data abstraction-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網路上關於Data abstraction-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網路上關於Data abstraction-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資料結構」第一講:Data Abstraction and "bag" (2)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abstraction電腦 在 2_4 抽象化在電腦科學的應用| By 運算思維 - Facebook 的評價
abstraction電腦 在 紀老師程式教學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軟體工程] 設計一個大系統應該遵循什麼步驟?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系統設計備忘錄(System Design Cheatsheet)」
https://goo.gl/FcuIqo
#SoftwareEngeineering #SystemDesign #Cheatsheet
常有「突然」當上小主管、或者被要求「帶 Team」的朋友問:「設計一個大系統,有沒有步驟可以遵循?」或者「設計大系統時,有沒有哪些一定要考量的地方?」您需要的是「軟體工程」相關的知識。可是軟體工程的書厚達上千頁,我們家的「慣老闆」(笑)要求我下週提個計畫給他耶!怎麼辦?有沒有速成的方法?今天介紹的網頁,可以稍稍解決您這部份的痛苦。
我簡單不負責任翻譯一下騙讚...不是,方便英文苦手的朋友參考好了 XD:
一、系統設計基本五步驟
1. 明訂系統目標(System Scope),並取得客戶同意。設計內容包含:
(1) 收集客戶使用案例(User Cases)/ 使用情境
(2) 明訂系統承載上限(網路流量、同時登入人數、記憶體限制...)
2. 系統概念設計(High Level Design)
(1) 一般會設計到包含哪些系統元件。
(2) 至於系統元件在此步驟就當成黑盒子,直到下一步才做細部設計。
3. 系統元件細部設計(Component Design)
(1) 特定軟體元件內部設計
(2) 供外部呼叫用的 API 設計
(3) 設計該包含哪些物件,並指定每個物件的功能。
(4) 資料庫架構設計
4. 了解瓶頸所在
(1) 根據「需求」與「架構」,預先猜測壓力最大的元件(如:CPU 速度、資料庫速度...)
(2) 如何修改架構、紓緩瓶頸,以求達到客戶需求,則交由下一步驟來做。
5. 增刪系統架構與設計(Scaling)
(1) 是否應該增加硬體速度與規格(Vertical Scaling)?或者該多買幾台,平行運作(Horizontal Scaling)?
(2) 快取(Cache)是否足夠?
(3) 是否要「平衡負載(Load Balancing)」機制?
(4) 資料庫切分、抄寫、備份考量
(5) 是否應該用「多重軟體層(Multi-layers)」來分散負重、加快效能?
二、系統設計考量關鍵
1. 並行處理(Concurrency)
2. 網路(Networking)
3. 各軟體層職責分明(Clarify each Abstraction Layer)
4. 實際效能優劣(Real-world Performance)
5. 估算(Estimation)
6. 在線率(Availability,如:保證 99.99% 的在線時間)與可靠度
三、網頁系統設計考量關鍵
1. 資訊安全考量(Security)
2. 如何受益於全球各地的快取伺服器(CDN),將客戶等待時間降至最低
3. 全文檢索機制
4. 有沒有離線支援
5. 是否需要背景執行的程式(Web Worker)
6. 後台語言的選用(Server Side Rendering,如:PHP?ASP.NET?)
7. 非同步載入(在你不用網頁資源時,偷偷預先載入待會可能用得上的東西)
8. 如何最小化網路負載
9. 開發工具選用
10. 是否針對聽障、視障人士,提供友善存取網頁內容的方法(Accessibility)
11. 是否提供多國語系(Internationalization)?
12. 是否在不同寬度的螢幕(電腦、平板、手機),提供不同的版型,以便舒適閱讀(響應式設計,Responsive design)?
13. 是否能相容於不同的瀏覽器(IE、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四、網頁前台架構開發相關元素
1. 原始碼(Code)本身
2. 文件(Documentation)
3. 測試機制的設計(Testing)
4. 開發流程(Process)注意事項
(1) 版本控制(如:使用 Git 工具)
(2) 元件相依管理(如:npm, Bundler, Bower)
(3) 自動化建構工具(如:Grunt/Gulp)
(4) 系統建置與導入流程(如:Docker)
(5) 持續整合工具(如:Travis CI, Jenkins)
(喘...)哈哈!有不少名詞礙於篇幅限制,我沒在這裡解釋得很清楚。如果您有什麼問題,不用客氣留言在下面給我喔!今天的分享希望各位喜歡,也祝福大家有個美好的週末!還請大家多多按讚鼓勵,或者分享給您臉書上的好友喔!
abstraction電腦 在 網路上關於Data abstraction-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2022Data abstraction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abstracting中文,Abstract,abstractions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 ... ... <看更多>
abstraction電腦 在 網路上關於Data abstraction-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2022Data abstraction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abstracting中文,Abstract,abstractions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nbsp;... ... <看更多>
abstraction電腦 在 網路上關於Data abstraction-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2022Data abstraction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abstracting中文,Abstract,abstractions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