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化愈急遽,重新去認識歷史也變得更有必要; 而珍貴的歷史圖片,往往勝過千言萬言,印刻了時代的精神面目。
香港作為多元文化寶庫,開埠至今,從小漁村一路走來,不同階層與面孔一一參與其中,從錫克教護衛至人力轎夫、馬姐至帶著擔挑擺賣的小販,這些現今不再流通於社會的崗位,皆映照了當時社會面貌與風俗文化。
打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不同種族人士便開始在香港聚居,把各種宗教、文化和社會習俗帶入本地。時至今天,我們偶爾還能發現包著頭巾、如彪形大漢般的錫克教徒守衛,於銀行或是酒店站崗,源於早期的英殖民政府政策。其實在開埠初期,英政府因無法提供足夠的軍事和安保人員到殖民地,也避免依賴本地人,往往依靠一班中間階層介入社會事務,而來自印度、有著廉潔和勇武素質的錫克教徒,則成為了英國招募往殖民地維持秩序的首選之一。其時,不少錫克教徒被英殖民政府派駐警隊與軍隊,緩衝了華人和歐裔警隊高層的矛盾,更在二戰期間擔當了保衛香港的角色。因著他們優秀的保安服務,其後錫克教徒多被聘請作銀行或是酒店護衛,這種傳統一直沿用至今。
正於港大圖書館進行的網上相展,由Frank Fischbeck捐出多張高品質的珍貴圖片予港大,時代橫跨 1860-1997回歸的相片展覽,包括六大主題,除了展出開埠早期、67暴動及97回歸等為人熟悉的歷史圖片,也包括了坊間少見、記錄了各行各業的人物特寫,如越戰期間的美國水兵、掛著八字鬍鬚的Victor Pop Tye的渡輪服務員,甚至是帶著擔挑半走半跑的苦力。本身是著名新聞攝影師,曾效力於經典雜誌《Life》的Frank Fischbeck,在六七十年代用影像記錄了內地文革以至乒乓外交的重要歷史一頁; 而打從1970年代開始以香港為家,主理的Form Asia Books更出版了大量有關香港的圖冊,為香港歷史影像留下重要的記錄。
Hong Kong Historical Photos from the Frank Fischbeck Collection: an Online Exhibition
https://www.ffchk2020.hku.hk/
(網上展覽直至 11月 15日)
#香港影像 #WYNGFoundation #港大圖書館 #網上相展 #FrankFischbeck #錫克教護衛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wyngfoundation 在 (文化與認同),皆是不容輕忽的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新書入館📚 感謝香港的WYNG foundation,捐贈了2012~16共四本WYNG 大師攝影獎的得獎作品集。 這個獎項每年訂定不同的主題,包含《貧窮》(經濟與人權)、《空氣》(環境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