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thoughts become silent, the soul finds strength in its own source - The #Upanishads
As a yoga teacher, I am frustrated by the continued social distancing law in Hong Kong (yup, another two weeks). I feel the pain from my employers who offer me a place to teach and other yoga studio owners who have to keep paying rent with zero income made. I struggle to understand the logic behind how the government choose to close businesses that don’t involve a lot of people in one place while allowing others that have lot of foot traffic.
People have screamed, complained, protested (online only though). Rents are not really going down and doors have been closed for nearly 1/3 of the year in 2020.
So what are we to do? Sit and complain? Or sit and meditate - so we can all quiet down to find the answers we long for?
This is the time to test our resilience, our strength, our flexibility and our willingness to change. And trust me, this period will last for a long time but nothing lasts forever.
So just another two weeks, hold on tight, meditate. Find out who you really are and what you want, then comes the solution. There will always b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upanishads 在 阿龍 Dallas Wald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問了大家知不知道「🕉️」的意思,你應該猜得出來🕉️是梵文,它來自於印度教,發音為「Om」。這個字非常的深奧難懂,解釋也不簡單,好像問誰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因為他的意思超級多!不過我先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說法,這個說法是直接從印度教的Upanishads來的(Upinashads類似基督教的聖經)。
。
英文寫了「Om is the bow, the arrow is the individual being, and Brahman is the target」。我盡量翻成中文「Om等於一張弓,人(腦海)等於一支箭,婆羅門等於要射的目標」。你懂得這個比喻嗎?
。
據我所知,印度教徒相信,如果一個人能進入涅槃的話他就會得到婆羅門的萬能力量,婆羅門也就是宇宙裡最強的神,祂存在於宇宙的所有萬物裡頭,包括你我!所以呢 根據以上的說明,人類要打到這個「目標」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發出Om的聲音。
。
我會接觸Om是因為瑜伽。當我們練瑜珈的時候我們開課前都會先合唱一聲Om!我聽說印度教徒進行儀式前也會唱Om,冥想的時候也可以透過Om讓身體和腦海放鬆,試圖跟婆羅門產生連結!
。
如果我說錯了任何地方真是不好意思的,請手下留情,多多指教!我並不是印度教徒,也是瑜伽的小學弟而已,再加上用中文講這些東西真的很困難 哈哈哈😂 但據我所知,我說的都是正確的~
。
昨天有幾個人說Om是宇宙的原音,很有趣誒,你相信嗎?!你還聽說過Om有什麼樣的意思呢?我們在留言處進行討論吧!
upanishads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
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
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一篇談到了「高我」,可以暫時把高我理解成,有一個正在不斷觀察我們的另一個人。但是,這個人只負責看見、照亮,像一道光,任何決定,都由小我來進行。
所以,處在高我,是一個接納的狀態,接納而不評價。藉著高我的照亮,小我能有更宏觀的視野,去進行記錄、詮釋、分析、預測…等工作。
高我只在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不自認匱乏,因此接近圓滿。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結束了這個系列,會從外星回到地球。沉浸在小我,也很有樂趣,充分體驗之後,想抽離時便可以少一點拖泥帶水,斷得乾淨!
祝願您,能藉著高我之助,進行自我療癒,並且擺脫信念的約制!
**************************
旁觀的力量
【文/ 黛博拉.艾戴爾】
我記得我孫子泰森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每次他爸媽要他做一些事情他不想做,他就會瞬間將自己轉成第三人稱的角色,把自己變成別人。他可以一直都當第一人稱的「我」(I),但是只要對方的要求違背他的意願,他就會把自己變成第三人稱的「他」(he)。比如他爸告訴他說該上床睡覺了,泰森就會回答:「他不想睡覺。」然後泰森就會繼續玩,而且自信滿滿認為只要不承認那個人是自己,就可以不用聽從他爸的指令。
看到泰森可以這樣在「我」跟「他」這兩個認同之間自由來去,我很驚訝,也覺得這小孩很有幽默感,而且,泰森居然在這麼小的年紀就了解到,「以第三者身分來遠觀自己」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一旦我們擁有這個能力——跟自己保持距離、遠遠觀看自己,我們就有辦法開始看見我們是如何在編造自己的世界。矛盾的是,也是因為這樣,我們的信念系統開始失去它對我們的控制力。
基本上這跟文化有關,我們被塑造成要不斷去改進自己、分析自己(和別人)。當我反觀自己、或是從別人的談話中,我發現確實是這樣。我常常聽到人們這樣說:「只要我把這個改掉,一切就沒事了」,或是「我知道這件事對我沒好處,但我已經努力在改了。」好像我們都患了一種非得改正自己不可的強迫症,而且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上。
在西方文化裡面,我們習慣去分析、修正,以及控制,幾乎對每件事情都是這樣。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某些缺點,或是不喜歡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拼命想要找出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然後想要去改正它,好讓它儘可能維持在一種平順的狀態(誠實翻譯:就是將事情控制在我們喜歡的樣態之下啦)。東方人的思維則完全不同:西方人需要把事情搞清楚、然後去修正它,但是東方人在這件事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他們用的方法是「旁觀」(the witness)。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瑜伽《奧義書》(Upanishads)當中提到,有兩隻鳥在一棵樹上。其中一隻忙著在樹叢間飛來飛去;另一隻鳥則靜靜蹲踞觀看。如果我們認同的是那隻飛來飛去的鳥,那表示我們還陷在自己的觀念系統中。如果我們認同那隻靜踞觀看的鳥,我們就有辦法開始認識自己的信念系統。一旦我們了解到,我們是如何在創造自己的現實世界,那表示我們在成長路上又更進一步了。看見自己的制約,就是勝利的第一步。知道我們並非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人,就開啟了「認識真實本我」的可能性。
阿查拉大師說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帶他的小兒子去密西西比河,他的兒子看著河水,然後問他的父親,這條河是不是很汙穢?阿查拉說,沒有,河水只是攜帶著汙穢之物,河本身是乾淨的。我們的頭腦就像一條河,裡面攜帶著很多東西。如果我們跟頭腦所攜帶的東西——念頭思緒、故事、觀念——產生認同,那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那些東西。但是,如果我們跟內在神聖本心(清淨的河)產生認同,單純觀看著念頭思緒漂浮而過,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只是攜帶著那些思緒念頭、故事、和觀念;真正的我們,「並不是」那些東西。
《奧義書》當中還寫到,人類就是「壺中的神」(God in a pot)。自我探究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句簡單的話。只要我們還認為自己是那個「壺」(我們的身體與心智頭腦),我們就會因這個局限而受苦。如果我們把認同的對象從那個「壺」轉到內在的「神我」(Godself),我們就能在真實本我當中得到安心。這個內在的「神我」,瑜伽稱之為「真我」(Atman,阿特曼),佛教稱之為「佛性」,基督教稱之為「基督意識」。
靜坐冥想是修習自我探究時一件非常重要的功課;靜坐可以培養我們的旁觀能力,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信念系統,然後開始將我們的認同對象從「壺」轉到內在「神我」。閱讀經典以及聖哲的傳記,也有助於讓我們更加接近自己的本心。保持好奇心、保持初心,知道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有助於我們走出那層層包裝的禮物盒。把我們的焦點轉向內在神我,那些信念系統的盒子就會開始崩解消失,我們因而得到自由。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upanishads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upanishads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upanishads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upanishads 在 Upanishads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書名:Upanishads,語言:英文,ISBN:9780140441635,出版社:Penguin Group UK,作者:Mascaro, Juan,出版日期:1965/11/01,類別:人文社科. ... <看更多>
upanishads 在 Upanishad | Hindu religious text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的相關結果
Upanishad, also spelled Upanisad, Sanskrit Upaniṣad (“Connection”), one of four genres of texts that together constitute each of the Vedas, the sacred ... ... <看更多>
upanishads 在 奧義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中世紀的印度大哲學家商羯羅選出一些重要的奧義書作注,稱它們為「主要奧義書(英語:Mukhya Upanishads)」(Mukhya Upanishad)。主要奧義書的名單並不一致,但一般包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