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新文章] libp2p — 模組化的點對點網路協議
✍️ Ken Lin
📥 歡迎投稿: https://medium.com/taipei-ethereum-meetup #徵技術分享文 #使用心得 #教學文 #medium
libp2p — 模組化的點對點網路協議
可重用的輪子
『不要重複造輪子』,是在軟體開發時,經常被引用的一句話。
這句話隱含的意義是,盡可能的去重用(reuse)其他人分享的開發成果,因為很多的經驗及知識,就是在這樣的重用過程中,逐漸的被累積及驗證。而許多被廣泛重用的輪子,往往就這樣成為某個特殊領域中共用的基石,進而加速了其他專案開發時的迭代過程。
本次CrossLink Taipei 2019的研討會中,也出現了一個這樣的輪子,那就是libp2p專案。
分佈式應用的共業
傳統的中心化網路架構當中,每一個參與的節點,其Server與Client的角色是確立的,因此封包在路由傳遞時也相對單純,對於開發者而言,大家也都非常熟稔這樣的架構。
而在分佈式的網路架構當中,每一個節點都同時肩負了Server與Client的角色(或者換一個說法,不再有Server-Client的區別),再加上各種異質的網路環境與網路通訊協議,開發者往往要耗費許多資源來解決這些網路底層的通訊問題,例如NAT穿透、加密傳輸等等。
如果這些難題,一再的困擾著不同的開發者,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可以把這些難題所需要的解決方案集合在一起,方便大家去重複使用並改進?libp2p的出現,便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藉由高度模組化的設計,開發者可以方便的取用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模組,並在現有的模組上疊加自己額外的應用邏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應用場景。
由於其高度模組化的特性,使得libp2p受到許多知名專案的青睞,紛紛使用了libp2p作為其底層網路框架,例如Ethereum 2.0、Palkadot、Filecoin、0X等等。
libp2p原先是IPFS專案中的網路框架,後來抽出變成一個獨立的專案。
libp2p的特色
以下所提到的各種libp2p特色,很多都以模組的形式被實作,開發者可選擇適合的模組,進而開發出符合其應用場景的服務。
具有兼容性的定址方式
libp2p使用了類似檔案路徑的概念(PLAN9 Ubiquitous Filesystem),為每一個行程(process)定義了專屬的位址。這種定址方式,可以增加行程定址的兼容性,假設某個行程改用了新的網路傳輸協議(例如從ipv4改為bluetooth),可以很方便的以相同的定址結構去表達新的位址。
以目前常見的ipv4位址為例,假設某個節點是以ip 1.2.3.4以及port 80提供了服務,在libp2p中其位址可表示為/ip4/1.2.3.4/tcp/80。
支援多種傳輸協議
針對目前常見的傳輸協議,libp2p也實作了相對應的模組,例如:TCP、QUIC、WebSockets、WebRTC。在未來,libp2p預計還會支援Bluetooth、uTP、UDP,或者目前尚未發明的新協議(歸功其兼容性的定址方式)。
可升級的傳輸協議
在libp2p的設計當中,一個行程與另一個行程建立連線時,首先會以某個底層協議作為原始連線(raw connection,例如TCP協議)。一旦原始連線建立完畢,兩個行程可以進一步依據他們的需求進行協調,決定是否將原始協議升級(upgrade)為另一個協議連線(capable connection),例如將單純的TCP協議升級為具有加密性質的連線。
多路複用
有時候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一個連線,需要不少的成本(像是需要穿透NAT、經過多次的交握確認後才能建立連線),如果能夠重複使用已經成功建立的連線,兩個節點之間就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實現異質的資料傳輸。舉例來說,兩個節點可以在同一個TCP連線上,進一步的產生不同的串流(stream)。
協議協調
由於libp2p支援多種傳輸協議,並且能夠多路複用,兩個節點在互相傳輸資料之前,便需要有一套機制去互相溝通,確定兩者要以哪種協議進行資料的傳輸,這便是協議協調。
目前的協議協調機制是multiselect 1.0,libp2p接下來會將協議協調機制升級為更有效率的multiselect 2.0。
節點發現與訊息傳播
在建立分佈式應用的時候,如何有效率的尋找節點(節點發現)是建立一切服務的起點,能夠找到節點,才能進一步和節點建立連線,接著才能建構其上的應用。libp2p提供了數種節點發現的實作(DHT、Randezvous、mDNS等等)。
除了節點發現,如何進行訊息傳播也是建立一個分佈式應用必須考慮的事情。在這邊要特別提起PubSub這個訊息傳播模式。這是一種類似MQTT的發布-訂閱(Publish-Subscribe)模式,允許訊息以M-to-N的方式在網路中傳遞,這種傳播模式是非同步(asynchronous)。和MQTT不同的是,libp2p是分散式的,並不需要一個中心化的broker來負責訊息的路由(routing)。
目前PubSub提供數種訊息路由演算法,包括floodsub、gossipsub等等。在Ethereum 2.0也將會採用PubSub作為其訊息傳播模式。
NAT穿透及中繼
現今的網路架構中,NAT無所不在,而這也是點對點連線時最大的困擾。libp2p實作了NAT穿透,而對於那些無法進行NAT穿透的節點,libp2p另外提供了中繼技術(relay)來作為補強方案。
結語及後記
以上所描述的libp2p特色,是在參與CrossLink Taipei 2019研討會時,印象較為深刻的幾點,尚有其他特色沒有節錄於本文之中。除此之外,各項特色的描述多半以重點式的形式紀錄,很多細節仍有待深入挖掘。
在撰寫本文時,筆者參考了許多前人的貢獻,其中有不少是來自於CrossLink Taipei 2019 的線上共筆,謝謝這些參與共筆的志工。除此之外,也要特別感謝Taipei Ethereum Meetup的朋友Kevin,提供了不少寶貴的建議以及實作經驗。
參考資料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5410582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535984
https://ethfans.org/posts/why-libp2p
https://medium.com/r/?url=https%3A%2F%2Fgithub.com%2Fmultiformats%2Fmultiaddr
libp2p — 模組化的點對點網路協議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aipei Ethereum Meetup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 歡迎轉載分享鼓掌
mqtt client 在 Kewang 的資訊進化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內是作者對於 Android 的 push 技術自己的一些整理,下面是小編的一些評語:
* 輪詢 (polling):最簡單的實作方式,但耗電,也不具即時性。
* SMS 通知:神技術,這太花錢了吧,小編是不太清楚現在簡訊是如何發送的,應該還是透過 GSM 吧?但不論這個,這個即時性應該也不足。
* 長連結 (非 long polling,感謝指正):無論任何瀏覽器或 client 都能實作的技術,也是現在最普遍的方式。
* WebSocket:作者沒提到 XD
** XMPP 跟 MQTT 不算 push 技術:小編對 XMPP 沒研究;而 MQTT 雖然用 push 技術來表示是不太精確,但其所實作的 PubSub 也可以算是一種即時送達的意義了。
** 這篇文章最下方有提到許多關於 heartbeat 及省電的內容,也很值得一讀。
晚點再來分享一下小編在 MOPCON 2014 也是跟即時傳訊有關的題目吧。
mqtt client 在 MQTT Essentials - Client Broker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