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難有科學家?】出了這個 PISA 評估報告後,已經即時有家長問我有什麼意見。其實,對這個結果我一點也不感意外,因為對於我們這些緊貼着香港教育發展的一群,根本一直都觀察到香港學生的科學能力及對科學的興趣不斷下降。但我的意見可能有點另類:
1. 大家想客觀了解現況及想出改善方法,先不要著眼於評估結果及太在意和其他地區的學生作比較。因為每個地區的教育制度、學習環境、教師培訓、社會風氣及行業發展等都有明顯差異,我們應按香港學生現在所面對的實際狀況作分析。
2. 香港大多數中學生,無可厚非,只把科學看成一個學科,這是現行教育制度設計的結果,而不是他們的選擇。真正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其實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多大,或這些學生在科學範疇上的可塑性及創造力,根本就不能夠在考試成績上反映出來。所以,當大家要討論如何培育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時,就不應拿著科學考試成績或能力來作討論及研究。
3. 另外,為何大家都希望香港學生對科學有興趣及有能力?因為我們希望香港能夠培養出一些科技專才、科研人員或科學家,有助發展創新科技,為香港長遠發展帶來貢獻。若然要成功培育科學人才,只看中學生的科學能力,未免不夠全面。若然只看PISA成績,便盲目跟從新加坡(榜首)的做法,亦可能有點魯莽。試問新加坡是否在科研發展上領先全球?新加坡的學生和香港的學生是否擁有相同的客觀條件?香港學生又是否和領先全球科技的歐美國家學生擁有相同的客觀條件?人家可以隨時帶學生到叢林、海灘等戶外地方進行考察或做實驗,我們可以嗎?
4. 要培養出真正的科學人才,我認為我們應該朝兩大方向進發:(a) 研究如何真正令學生對科學產生「自發性」的興趣 - 這必須從小做起,無論家庭或是學校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父母能否提供那份對科學的熱情及容許子女對科學探索的空間,及學校能否在一個沒有考試壓力的氣氛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及空間去「感受」科學、去「玩」科學。(b) 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之路 - 大學、相關政府部門及與科技發展有關的企業應攜手打造一個「科技生態圈」,讓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能夠看見社會上有足夠的資源、配套及前景發展科技,從而放膽投身科學研究。試問有幾多在中學時考取優異科學成績的學生,在大學時真的選修科學?若然看不見「從事科學的出路」,在大學選科時又怎會選上科學之路?
其實我很開心看見政府及學界近年做了不少工作,鼓勵科學研究,及努力製造有利條件,讓有志之士更容易找到投身科研的動機。不過,希望大家能夠秉持「可持續性」的精神,不要因短期成效不足,便放慢步伐或減少力度。
我為什麼對這個問題甚有意見?沒辦法。對於一個在中學選修 Phy, Chen, Bio,在大學修讀化學工程,畢業後再修讀教育碩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現在仍然對創新科技充滿學習熱誠的我,實在太清楚箇中的因果關係了。
#PatrickSir #HKEdutainer #PISA #ILoveNewTech #ILoveScience
#STEM #HKSTP #Sustainability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lovenewtech 在 Patrick Si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可以將牛油變成噴霧 (solid butter into mist butter),咁以後就唔使因為啲牛油太凍太硬,整爛塊多士喇!You 'butter' believe it!
#PatrickSir #HKEdutainer
#ILoveNewTech #ButterSprayer
This device turns butter into 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