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著上次的分享,今天繼續來聊聊「航向新藍海」
上次討論了作者為何創作此書、藍海的定義、作者對臺灣的肯定等等......
「創造」一詞也不斷地被提及,
最後留了一個問題給大家,
為何藍海策略的理論很鮮明簡單,卻實行不易呢?
今天,就讓我來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下半部 正文開始———
為了方便模擬,先將使用藍海策略的對象設為企業,
藍海策略可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了解自己。
企業應先盤點自己的產品線或是所提供的服務,
在這些產品或服務中找到真正有價值且能夠推動企業創新的先驅者,
因為有時候一項產品賣得多,並不代表它為企業創造的價值高,
所以也許你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市占率不代表未來的成長。」
市占率是過去的指標展現,價值創新才是未來的關鍵。
第二步,了解產業。
企業要了解身處的產業,分析主要的競爭者,
無論是銷售、價格、服務等等的競爭面向,
目的是要找出差異競爭的地方,
找出自身企業的優勢。
第三步,放眼未來。
從聚焦既有客戶,
轉移至拒絕消費或尚未開發的潛在客戶,
想想過去是否太聚焦在某些層面了?
試著用藍海的觀點去看產業,
我們可以開發新的客源、擬定新的策略,
尋找新的痛點,解決新的問題,滿足更多消費者。
新的問題就代表著有新的機會,
正如同作者在演講中提到:「我喜歡愛抱怨的人,因為他們讓我知道哪裡有機會!」
第四步,決策行動。
「差異化+低成本」此重點在演講時及書中都特別被強調,
作者認為,兩者不能擇一,必須要兼顧!
也就是說,要保持優勢,除了做出差異化之外,也要不斷地減低成本。
這邊我們可以試想四個問題,
減少:哪些競爭要素應減少到遠低於產業的標準?
提升:哪些競爭要素應提升到遠高於產業的標準?
創造:哪些是從來沒有提供卻應該要被創造的競爭要素?
消除:哪些是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應要被去除的競爭要素?
這個部分作者在「航向藍海」中有許多的工具可以使用,
詳細的內容還是直接看書最完整。
第五步,人性化流程。
此步驟可以說是作者認為最為重要的步驟,
也是實行不易的最主要因素。
首先,要先說服員工策略可以改變現狀。
第二,組織的結構要正確,也就是用人要適當。
第三,流程人性化,並且做好績效指標管理。
最後,人要改變,需要大量的信心和激情。
然而,這些種種,都離不開「人」這個關鍵,
因為人會焦慮、會害怕,會擔心根本就沒有藍海,
若只是上對下的命令,那將難以實踐藍海策略並完成企業創新,
因此,人性化的流程,可以幫助企業克服組織間的障礙。
在第五步中作者還特別提到三個重點:化整為零、第一手發現、公平程序
化整為零:拆解挑戰,每完成一個部分都能累積員工的自信心。
第一手發現:讓員工也能親眼目睹市場的競爭,藉此提升行動力。
公平程序:讓每個員工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覺得自己被尊重。
以上就是藍海策略的五個步驟,
簡單的做一個小結,即是「知己、知彼、放眼未來、行動」
最後不要忘記「人性化流程」才是能讓組織順利運轉下去的關鍵。
現在,若我們將對象設為自己呢?!要如何為自己開創一片藍海?
我們可以先有步驟地問自己幾個問題,
第一,我們足夠的了解自己嗎?專長在哪?能創造的價值為何?
第二,我們對未來想要置身的產業了解嗎?與他人相比優勢在哪?
第三,未來哪個產業可能會是新興產業?與目前所想置身的產業能有什麼樣的連結?
第四,如何做出與他人不同的差異化?在想置身的產業中若多具備哪些優勢會更有利?
最後,如何建立自信心、如何激發自己的熱情不斷地追求卓越?
藍海策略,不只是企業可以使用,
個人、各種組織也都可以使用,
透過上述的步驟航向新藍海,走向一條持續創新的路。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感謝你閱讀完此篇文章,
我是宋建學,
我們下次見。
#航向藍海 #藍海策略 #BLUEOCEAN #SHIFT
#厚積薄發 #做什麼像什麼
#EtSung #Entrepreneurship #Life
參考資料:航向藍海、天下雜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tsung 在 宋建學 Elliot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航向新藍海」這本書
這是一本由兩位全球前五名的管理學大師W. Chan Kim及Renée Mauborgne所撰寫的暢銷書
天下雜誌也邀請他們來到臺灣演講分享!
身為天下雜誌的訂戶 這點實在是非常幸運!
這個主題將會分成上下部分跟大家分享
——上半部 正文開始——
要討論「航向新藍海」應該要從什麼是藍海開始說起,
藍海,可能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也已經成為企業顯學。
藍海策略,大家應該也不陌生,但究竟是什麼?
所謂「藍海」就是指完全不競爭市場,
即該市場競爭者很少或是根本沒有。
「藍海策略」指的是企業要開創出一個無人競爭之新市場的策略,
但是,很多人會誤以為藍海策略等於技術創新,
對此,作者在演講中說到:「很多的創新都不是用新的技術,而是你要有想法,如何去應用、去整合,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更方便。」
顯然地,藍海策略所包含的內容更加多元。
從前的商業型態是:
我要怎麼競爭?我要怎麼打敗對手?
這是一種競爭理論(策略),
沒錯,競爭是策略的一種,
但是,競爭是策略的全部嗎?
如果只有競爭,那這將會是一場「零和遊戲」,
也就是「你死我活」的遊戲。
隨著微軟、Google等企業崛起,
他們開啟了一場新的遊戲,一種「非零和遊戲」,
「創造」成為他們的一種策略,一種可以創造雙贏的策略!
作者提到:「只有競爭,那大家都是輸家!」
所以作者希望提出一個系統性的創造理論,
有全面的觀點,不要只是競爭,
因為創造跟競爭一樣重要!
這也是作者撰寫這本書的主要原因。
簡單地說,
紅海的重點在於競爭,爭求現有的需求,讓產品更商品化;
藍海的重點在於創造,可以用策略改變產業結構,創造新的需求。
然而,
藍海有一天也會變成紅海,
唯有不斷的改變、創新,
才能始終走在前端,
不被時代淘汰。
其實,
人生亦是如此!
一昧的競爭,只會兩敗俱傷,
創造出雙贏、共好的局面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兩位作者在演講中提到一個觀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作者說:「破壞性創新固然存在,但非破壞性的創新卻常常被忽略!」
非破壞性創新不會破壞掉既有的市場,
不需打倒舊有市場,就可以創造新的市場。
以我個人目前的創業計畫來說,
我一直侷限在所謂「破壞性」的創新,
想以破壞性的方式進入市場,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
聽完作者的這個觀點之後,也讓我開始反思,
有沒有更好的進入市場方式?
更多的整合是否比一開始的想法更容易實行?
這件事情我還在思考,想法也不斷的在改變。
臺灣也有許多非破壞性創新的例子:
Gogoro 從充電變成換電池、
Pinkoi 創造設計師的平台、
Whoscall 阻斷垃圾電話等等......
所以作者也說:「臺灣其實是很有創新力的,不要再說臺灣都沒有這樣的例子!」
聽到這裡,
內心充滿了鬥志,
也收穫一些新的觀念,
希望在未來都能成為我成長的養分。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這,
感謝你看完了這篇文章。
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
藍海策略的理論很鮮明簡單,
但實行卻不易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與我討論,
下半部分我們下次接著講。
我是宋建學,
我們下次見。
#航向藍海 #藍海策略 #BLUEOCEAN #SHIFT
#厚積薄發 #做什麼像什麼
#EtSung #Entrepreneurship #Life
etsung 在 宋建學 Elliot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建學的創業之路」第一篇貼文,
記錄了與擁有30年創業經驗的戴秋芸董事長對談後的思考及心得,
能有這樣的機會,
實在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也非常感謝天下雜誌,
讓我能在讀者見面會時認識戴董。
在這次談話的過程中,
我不斷地見識到自己的渺小及不足...
給了我十足的震撼,
卻也是最大的收穫。
以下直接進入主題,
我們先談到獲利模式,
我先講述了我預想的模式,
她問了一句:「你要如何克服人跟人之間的黏性?」
瞬間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黏性是人跟人之間自然會產生的,
如何讓客戶保有忠誠度,
這一直是所有平台都要去面對的問題,
然而,我還沒有想出克服的方法。
接著,
戴董又問了幾個我自以為很簡單的問題,
「用什麼方式付款?」、「何時付款?」等等
我有點尷尬地笑了...
之前我總是覺得這些東西我有想過,
覺得付款不過就是付款嘛!
卻發現細節遠遠不是那麼簡單,
例如:要從訂單成立就付款還是完成訂單才付款?
使用什麼平台作為金流收費平台?
幾天後這筆錢會轉回到我們身上?
整個現金流夠不夠完整?
細節太多太多...
這才發現,
結果原來是這麼經不起別人提問。
再來我們聊到想解決的痛點,
我一樣先講述了我想要解決的問題,
在講的過程中,
看著戴董的表情,
絲毫沒有變化,
我意識到,
我所想要解決的問題不夠精確,
這會導致目標客群無法被確定,
以前總是覺得想得已經很完整了,
但在專家面前卻是這麼不足,
也未曾想要詳細的向別人說明,
這代表日後我還需要不斷地修改我的想法,
並與更多的人討論,
同時也練習提案的能力,
才能讓整個創業的計劃更加的縝密。
戴董說:「創業是一件好的事情,但千萬不要沒準備好就直接去創業!」
要想好停損點在哪?可以負擔多少的虧損?什麼時候損益打平?多久之後會開始獲利?
或許我現在可以說:「我還很年輕。」
但這不會是我永遠的藉口!也不能是!!
這次就先分享到這裡,
再次感謝戴董撥冗與我暢談,
也感謝你看完了這篇文章。
我是宋建學,
我們下次見。
#建學的創業之路
#厚積薄發 #做什麼像什麼
#EtSung #Entrepreneurship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