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所以無罪?
#這是哪門子神經病邏輯
台灣一直在進步,連續好幾天的零確診、世界對台灣公衛的肯定,讓我們都覺得生在台灣是幸福的,面對世界,甚至多了一份過往沒有的自信。
然而,我卻為台灣的法律能否保護人民安全?法律界只顧著在條例上鑽牛角尖、缺乏站在公義核心價值觀點與大格局思考的「法匠思維」感到憂慮。
這個故事像是告訴我們:「路上有顆不定時炸彈,卻不銷毀或移除它,而是繼續把它擺回路上,如果有人不慎被炸彈炸死,也不是炸彈的錯,是被炸死的人活該,因為它本來就是顆炸彈,所以炸死人只是剛好而已。」
以上是我們許多偉大法匠們的思考邏輯。
像極了在象牙塔裡面只會讀死書的學生。
或許有人會說,法官判他必須接受為期五年的強制治療,但這樣的邏輯更弔詭了。治療並非約束,也不是懲戒,判決像是告訴我們,神經病殺了人,國家不但不會給予犯人刑罰,也不會保護國民,此外,兇手還可以得到國家醫療的安排,就像是獎勵一樣。
即便強制就醫、即便強制住院,它都不見得是全面約束行動,法官又如何能保證期間內,或者五年之後他不會再度殺人呢?
「只要是神經病,殺了人就不用受到法律制裁。」這是邏輯上最荒謬的地方,而法匠卻老是只想往這樣的思路去鑽,下了社會譁然的判決,搞不好還自以為公正專業無懼輿論壓力。
媒體、法官、檢察官與醫生,這陣子都陷入了一個不斷在探討兇手有無神經病的爭論迷思,仔細想想,為什麼神經病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殺了人,我管你是正常人、神經病還是ㄧ條瘋狗,都應該接受制裁才能體現社會公義,保護善良的人不是嗎?」
或許又有人會說,即使判他死刑,也無法讓往生者回來。但殺人償命的用意,不在於冤冤相報,而是給予社會意圖犯罪者一種警惕,保護我們不受威脅,以及,稍稍慰藉安撫受害者家屬們,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口與痛楚。
如果學法的人,只是陷入在法條的字句條例中錙銖必較,而忘記社會之所以需要法律約束加害者與保護受害者的基本原則和核心價值,那麼,我們還能期待什麼公義呢?
勞工也好、公職人員也罷,無論你是什麼身分,每一個國民都應該被法律好好保護。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回顧起為了保護人民、因公殉職的英勇警察李承翰事件,更充滿了唏噓。
#根本無需討論有無精神病掉入無謂的思辯泥淖
#殺人就該受到法律制裁和有沒有病無關
#EditorInCheif #Stylist #FashionDirector #YouGunLee #李佑群老師 #佑群老師 #李佑群 #群說 #群總編的呢喃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ditorincheif 在 李佑群老師 Yougun Lee ユウグン 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假即是真
做了十多年時尚雜誌總編輯,製作過無數次的封面,很少有看到新封面的當下,心底會立刻感到震攝的。
這一次,真的是震撼到了。
記得以前在研究所,就和教授對「雜誌式微」這件事的看法不時地論戰。
「紙本會式微,但雜誌不會消失。」只是換另一種形式生存,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
雜誌的未來?從紙本到電子、從實體到網路,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就是「虛擬」兩個字。剛好,也和《VOGUE》這一期要探討的未來主題不謀而合。
我們過去製作時尚雜誌封面的大多時候,總是心心念念要如何用「拍攝」,創作出高大上又兼具創意的封面,卻忘記了跳脫出固定思維思考,這是每一個行業資深工作者容易犯的毛病,編輯者也不例外,所以我很欽佩《VOGUE》此番 「CGI電腦繪圖虛擬封面」的破格與創新,或許和新任的總編輯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她沒有在同一個圈子裡繞著圈圈過久的包袱,反而能出人意表,身為編輯者與過來人,這是令人羨慕的。
未來的封面創作形式早就改變了,不,應該說雜誌或媒體的定義早就改變了。其實就和好萊塢的電影、每天接觸的社群一樣,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虛擬型態。即便是自媒體,從總統的Line、名人的Facebook 到明星的IG,從文章到相片到影片,到底有多少內容來自本人真實親手的創作,抑或不過是小編助理團隊代勞?其實你我都心知肚明。
既然連宣稱是「本人」發聲的自媒體內容都可以用不同形式創作包裝了,雜誌的封面當然也可以,那都是一種「虛擬」,只不過內涵不同罷了。
到底有什麼是真?有什麼是假?
對Z世代而言,打從出生他們就活在網路世界中,在虛擬世界和人們打交道與生活,對他們來說「虛擬」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過去的我們會拿「假」和「虛擬」兩字連結,可是對Z世代來說,或許虛擬世界才是真實人生。
今天是虛擬繪圖封面,明日就有可能連行動裝置的框框都跳脫,在空氣隨便用手指畫一畫,即可閱讀最新一期時尚雜誌的內容,出現在眼前的可能是平面,也可以是影音,甚至連結到時裝周現場,媒體型態不用再拘泥,要思考的只有如何讓這個品牌延續下去。
我認為,未來虛擬世界的商業競爭,是「品牌與品牌的戰爭」,各行各業都一樣,個人與個人也不例外。
Cover Story中,包括模特兒身上的CHANEL工坊系列,都是電腦繪圖精準製作的,關於這些,我是佩服又羨慕《VOGUE》的,不諱言因為雜誌的地位,讓它有機會得到更多的資源與力量,去完成困難的創意,同時兼顧品質。展望未來,媒體就和時裝及大多數品牌一樣,在虛擬力量的推波助瀾下,M型化只會越來越明顯。
VOGUE Taiwan 張瑜秦 Jolie
#EditorInCheif #Stylist #FashionDirector #YouGunLee #李佑群老師 #佑群老師 #李佑群 #群說 #群總編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