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概念股生態成型!立委許毓仁:無人車將帶動台灣半導體、IoT 產業起飛
Posted on 2017/09/18
TO 精選觀點 TO 精選觀點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根據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預估,無人車技術成熟後, 產值至少 10 兆美元 。全球科技業全都盯著無人車技術發展與產業鏈關係,然而,台灣卻似乎毫無動靜?
上週五 TechOrange 邀請立委許毓仁談來到 TO 直播 談面對全球無人車產業起飛,台灣發展無人車的契機何在?台灣硬體供應鏈的技術優勢為何?台灣政策和人才培育應該如何與時俱進?這篇文章是許立委列出了四點台灣發展無人車產業必須關注的要點。( 責任編輯:劉庭瑋)
無人車 (Autonomous car,或稱 Self-Driving car,美國交通運輸部定為 Automated Vehicles) 是目前 AI 技術具體應用的熱門項目,無人車可以增進人類生活的便利性,提供行動不便者、老年人以及某些不適合自己駕駛(例如身體不適)的人更方便的運輸選擇,甚至因為無需人力駕駛,所以不會受到勞動法令有關工作時數的限制,而更加擴大運輸物流的產業能量。事實上, 這正是 AI 的價值,它能提供一個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方式與經濟結構的機會。 在生活上,AI 可以創造更大的公共利益,像是由 AI 在醫療數據中尋找治療手段的精準醫療計畫、可以執行問診與手術的醫療機器人。在經濟上,自動化的生產模式可以快速提高效率、甚至學習人類主管做出決策。
儘管無人車與 AI 的未來充滿無限的美好想像,但並不表示人類社會不用為進步付出代價,在發展 AI 的道路上,有一些無法迴避的挑戰必須去克服。 首先就是 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育 ,畢竟沒有人才就沒有技術; 其次是 結構性失業問題 ,因為 AI 的普及將逐步取代傳統勞工,缺發專業能力的勞工終將因為工作機會的減少而失業; 第三, 跨世代的技術進步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 ,但企業間的重複投入有可能導致研發資源浪費與效益分散 ; 第四,AI 使用與設計的道德界線與法令規範尚未清晰 ,例如,無人車的安全性與責任規範。
台灣應該怎麼做?
因此台灣要發展無人車與 AI 就不能只是口號,必須要有具體實踐的作法。我認為應該要從四個面向著手:
首先, 要從基礎來擴大培育人才 ,從小學到高中都應該規劃電腦科學教育並且學習程式設計的邏輯,到了高等教育的階段更要結合 AI 相關產業的需求來深化各領域人才的專業知能,並且以開放的心態推動國際人才的交流,給予更方便的身分文件與獎勵誘因。
第二, 針對勞工提早進行電腦應用能力的提升 或是電腦專長的培訓 ,讓勞工能適應於 AI 時代,降低結構性失業的衝擊,履行社會責任。
第三, 政府要帶領無人車與 AI 產業發展 ,包含半導體與晶片、IoT 系統與安全等 ,建立相關的數據標準化及共享機制,提出獎勵與補助並整合各企業的研發資源共同投入,創造最大的研發成果。
第四, 政府應該要建立 A I 發展的 管理考核機制 ,包含制定適用無人車的交通政策與法規,並且定期公布 AI 發展報告書讓國人能夠了解進度。
立法委員 許毓仁 測試無人車自動駕駛 :https://www.facebook.com/congress.jason/videos/1937697809775520/
美國和中國正積極發展人工智慧
美國白宮的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 ( NSTC ) 在 2016 年 6 月已經提出「國家人工智慧研究發展戰略計畫」(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倡議由聯邦政府主導 AI 研發,結合企業資源、培育專業人才、制定法律規範、進行國際合作;並且在同年 9 月由交通運輸部發表「聯邦自動駕駛車輛政策」(Federal Automated Vehicles Policy) 作為無人車發展的規範。
而 大陸國務院在 2017 年 7 月也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預計在 2020 年要追上先進國家的 AI 技術與應用、 2025 年要領先全球的 AI 技術與應用、2030 年要成為全球的 AI 中心。
總結
當大國政府都有計畫地搶資金、搶人才、搶市場,台灣政府必須更快地提出有步驟的發展計劃來整合產、官、學的力量,推動台灣的創新科技產業能迎頭趕上。在本會期 我也將推動「無人車和自動駕駛」的立法並且成立無人車與智慧交通聯盟 (Autonamous Driving and Smart Mobility Alliance), 結合政策和法令的引導, 推動台灣的新產業 。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09/18/self-driving-car-in-taiwan/
a 世代 半導體 計 畫 成果 發表 會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名家縱論/科技島要有新定位
2017-01-01 04:29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台灣過去給世界的印象是硬體科技島,然而這角色隨著科技典範轉移與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已逐漸模糊。台灣需要更明確的重新定位在國際產業分工的角色,就像以色列一樣給世界一個更鮮明的高科技印象。
回顧二○一六年雖然全球局勢動盪,但台灣經濟成長率最後總算成功保一,作為台灣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的資通訊產業也算守成,維持住平穩的成長,不過產業發展態勢則明顯出現大型和中小規模企業發展兩極化的現象。
少數大型企業如台積電與鴻海,過去一年強化其在晶圓代工與電子製造生產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不僅投資規模擴大,發展重心也不再侷限台灣。鴻海併購日本夏普、投資印度,布局新興產業;台積電則超越英特爾與三星,搶先投資更先進製程並在南京設廠,這些都是動輒上千億且具前瞻性的投資。在歐盟發表二○一六年度全球產業研發投資報告,全球企業研發投資金額的排名中,台灣就有台積電名列七十名與鴻海、聯發科躋身全球百大。
然而另一方面,同在台灣科技島上,卻有更多中小規模企業,在低階代工生產方面逐漸敵不過中國紅色供應鏈。面臨這樣的產業競爭丕變,這些業者如張忠謀董事長所說正在哀號。雖然跨國企業還是仰賴鴻海與台積電等國際級公司進行代工,但更多的歐美新創企業尋找中小型代工生產時,只知深圳卻不知台灣。如果台灣這些低階代工企業能夠藉此升級或轉型,這不一定是壞事,問題是不知道他們的哀號是否能得到奧援。
台灣硬體產業包括電子業、半導體與IC設計業確實都已來到十字路口。政府與產業都深知軟、硬整合的重要性,但若不加大投資力道,扶植更多尖端企業,恐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產業衰退。其實,位處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市場中心位置的台灣,還是具有相當地緣優勢,可以參考以色列、芬蘭、瑞士等以科技立國的小國發展模式。這些國家同樣鄰近大市場,如瑞士在歐洲中心、芬蘭在俄羅斯旁、以色列以美國為市場,但人口資源有限,因此並不選擇發展需要較多勞力的生產代工,反而運用其地緣和深知市場趨勢和需求的優勢,集中專注於少數關鍵領域,不斷鼓勵創新、提升科技實力,成功發展出大市場所需的關鍵性技術。
展望二○一七年,台灣在不少新興領域具備深厚發展潛力:聯發科被點名入選為最有能力影響物聯網的前十大企業,宏達電在高階虛擬實境(VR)裝置銷售量僅次於索尼,電動車領域新創企業Gogoro也名列富比世(Forbes)全球百大新創物聯網公司第七名。甚至在近期勤業眾信所公布的二○一六年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五百強中,台灣的榮炭科技更以其鋰電池負極材料技術及在機器人與智慧汽車的應用潛力排名第廿名。這些都是產業努力與應變的成果,也是台灣科技業轉型的基礎。
前述這些新興領域包括物聯網、人工智慧都非常適合更多具備硬體實力的台灣廠商投資發展,形成更有力的生態系。諸如機器學習、電腦視覺、自動駕駛、機器人等尖端技術,都需要性能更強大的處理器、更高端智慧相機或者更精密的感測器等,而台灣在各個部分都有相當的基礎,是絕佳的機會。另外,除了一如以往開發硬體技術,若能同時結合產、學力量,發展高階軟體,由IC設計公司扮演軟硬整合,進一步開發成晶片,即完成所謂人工智慧技術的硬體化,進而再結合強大的半導體製造基礎,以「硬」帶「軟」,台灣則有機會結合產業優勢,像以色列一樣轉型成更高附加價值的高端技術輸出產業。
台灣需要好好檢視產業政策,規劃出足以聯結台灣產業優勢的少數重點方向。新政府亞洲.矽谷計畫構想是好的開始,但需要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落實國內外投資,並振奮年輕世代積極投入,甚至吸引國外創業家來台創業。如此便有機會騰籠換鳥,將步入夕陽的低階產業引導至新的潛力方向,讓更多中堅企業如同台積電與鴻海般成為頂尖企業,台灣科技島的形象也能再次鮮明。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a 世代 半導體 計 畫 成果 發表 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提升LED發光效能100倍 臺大跨國研究團隊成果榮登科學期刊】
無缺陷的完美材料原本不存在於大自然中;傳統上,當半導體材料越薄,其缺陷對於電子、光電元件的效能就有越嚴重的影響 。臺大跨國研究團隊近期在「科學」《Science》期刊(2015/11/27)發表一項「修復缺陷」的簡單方法, 讓單層二維半導體材料達到「零缺陷」的等級, 將可提升LED 發光效能100倍。這種原子等級厚度的零缺陷材料可說是前所未聞,震撼科學界!
科學家們近年來一直在發展新型的二維半導體材料,二維半導體材料具有特殊的電子傳導、光學、機械特性,亦可整合於現今半導體元件製程,被視為具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取代傳統矽材元件。MoS2則為最熱門的半導體二維材料之一。單層的MoS2的厚度大約為1 nm的7/10,比人類DNA鏈約2.5 nm的直徑更小。然而以目前的合成製備技術,二維材料的缺陷密度還是太高。如何減少及控制缺陷為所有半導體材料必須克服的問題之一,缺陷的問題也成為二維MoS2應用於各種電子或光電元件應用上最大的瓶頸。
此一跨國研究團隊發現,透過將二維材料浸潤於有機超強酸中,即可將此單層薄膜達到完美的「零缺陷」二維材料,從而大幅提高其發光效率。研究團隊進一步指出, 將二硫化鉬(MoS2)材料浸潤於一種稱為亞胺(bistriflimide)的有機超強酸中,可大幅提高二維材料的量子效率,使其從不到1%增加到接近100%。這項研究結果,為MoS2等二維材料在光電裝置與高性能電晶體的實際應用開啟了大門。此技術可望用於開發透明的LED顯示器、超高效太陽能電池、高靈敏度的光偵測器、與低功耗的奈米級電晶體。
原則上,人們可利用這種零缺陷的「完美」光電二維材料開發透明且具可撓性的高性能LED顯示器。 因此, MoS2具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取代矽材元件,亦有很大的機會躍升為下一世代半導體元件尺寸微微縮後的材料選擇之一,也將為電晶體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註: 「光致發光」是(Photoluminescence)光直接照射到材料上,被材料吸收並將能量傳遞給材料,這些能量可以通過發光的形式消耗掉。簡單來說,是指物質吸收光的能量後,後重新輻射出光的過程。光激發而發光的過程叫做光致發光,電激發而發光就叫做電致發光,LED的運作原理就是電致發光。光致發光的效率可以告訴我們材料的品質。 。
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連德軒是臺大電機系新科博士,此一跨國研究團隊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Ali Javey、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教授何志浩,電子所教授、亦是前臺大校長李嗣涔共同組成。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連德軒同學今年剛完成博士口試,將於本學期畢業。目前已在加州柏克萊大學執行科技部第二年的龍門計畫。畢業後則將繼續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繼續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
連德軒博士是臺灣本土培育有成的年輕博士,當初放棄喬治亞理工大學入學,選擇臺大。在他積極熱情、創意豐沛、構思精密,執行能力強,結合電子、材料、化學各領域的力量,完成此項重任。其投入相關研究已長達十年,研究成果斐然。他於2015年是臺灣首次在拿到IEEE EDS PhD student fellowship,該獎學金由最重要的國際電子半導體學會IEEE Electron device society頒發(全世界一年僅頒發三位)。他的論文也是臺大第一篇被選進VLSI technology會議發表的論文(2014),且被選為焦點文章,受到30個國際媒體報導。他所設計的產品曾於2014年得到到東元科技創意競賽 (臺灣最大的創意競賽) 冠軍。
此詳細的科研成果請參閱「科學」《Science》期刊中發表的全文“Near-unity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 in MoS2”, 2015, 350, 1065; DOI: 10.1126/science.aad2114
https://www.sciencemag.org/content/350/6264/1065.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