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創傷,需要被自己看見。
人的記憶力很有趣,我們大腦機制中只存在短期記憶,想想上週一早餐吃什麼,根本是想不起來。但兒時記憶,尤其是十歲前的創傷,都歷歷在目。這些每個人多少都有的小創傷或大創痛,都潛抑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因此透過冥想或催眠,能夠找出源頭。
內在小孩算是個普遍的議題,那個曾經手足無措、慌張無力的小女/男孩,在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被迫要長成大人,於是我們扮演堅強、成熟、懂事,卻怎麼樣也掩蓋不住那由內而升的焦慮、脆弱及無能感。
長大後總會在與人的互動中顯現,不夠覺察的話,我們也許會認為自己運氣差、遇人不淑、別人無理、世事不公,卻沒有發現其實內在的那個小孩,是在討愛,討那個兒時沒有被看見、被肯定、被安撫、被照護的愛。在事件觸發的當下,連自己都看不見此時正回到六歲的創傷當口,複製著與父母親交織的複雜情結,卻在四十歲的當下,以巨嬰般的姿態在哭鬧索取當時要不到的愛。
舉一個我個人的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我約6-8歲時有幾次父母的吵架,我記得是睡夢中驚醒聽到叫囂聲,母親氣憤地說她要離婚,而父親總是無力地解釋,我記得當下我連拖鞋都沒穿,赤著腳衝出房門外哭喊著:「不要!不要!」,母親問我要跟爸爸還是要跟媽媽,我無法回答這個比天還高根本要毀滅我的世界的殘忍問題。在一個與母親極度糾纒的親子關係化中,要被切斷連結是極度恐慌的。
這個畫面雖藏在潛意識中但卻揮之不去,直到催眠時帶出當時六歲小女孩的情緒「焦慮的恐慌感」,才得以回到當下去處理情緒:看見、安撫、陪伴。讓已長成成人的自己,回到當下去照顧那個無助的自己,並且陪伴她看見及安撫她的情緒。然後與自己貼近的安心感得以生長,才能在類同情境(各種形式的被抛棄)發生下,先穩住自己那股本能的焦慮及無助感。
有時最深的苦痛,會帶出最大的領悟。
#雜念與雜唸
#927自我探索工作坊報名中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927工作坊報名中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焦慮,隱藏的是更深層的原級情緒。
每個人都會焦慮,也都有焦慮的經驗,也許是事情不如預期的焦慮,或是等待結果的焦慮,亦或是事情無法控制時的焦慮。這些都是事件觸發刺激下所產生的焦慮情緒,但有時候我們的焦慮來得不自知也不自覺。
比如「為他人情緒負責」的焦慮,這通常很隱微不易被覺察,以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當他人有情緒時,自己會因為對方的情緒而感到不耐或焦慮,而想盡辦法要安撫對方的情緒,來平撫自己內在的焦慮;而另一種是當他人產生事件觸發下的情緒時,自己會在認知上認為對方的情緒是針對自己,無法讓對方自然地擁有他本來就該有的情緒,反倒是更加深了自己對於無法處理對方情緒下的委屈或不平,而產生得另一層情緒。
這兩種說穿了都是因為在內心裡有一個設定:你的情緒,我要負責。因此想要自己平靜,得先安撫身邊人的情緒,卻不知道原來自己那股想要安撫他人的焦慮情緒,才是真正不讓自己平靜的原兇。
以心理師希拉莉.雅各.亨德爾(Hilary Jacobs Hendel)的情緒變化三角觀點來看,焦慮實屬「抑制情緒」之一,是遇到負面回應時壓抑真正感覺的一個特殊情緒。因為其核心的原級情緒太過直接或具破壞性,為了要適應團體及社會而發展出的一個抑制情緒來阻礙核心情緒,以便與他人和諧相處,為了生存及與他人的連結。抑制情緒幫助我們在社會中發揮作用,且在無法處理核心情緒時,作為一種避免失效(fail-safe)的手段來關閉核心情緒,以免潰堤或壓毀。而為了避免感受到底層核心的情緒,焦慮會傳遞,而以防衛機制呈現。
舉個例子,你滿心期待要出遊,時間、地點、日期、人數、租車、買票等等都準備好了,到了當天我因為臨時要加班只能取消這個約,這時候我心懷歉意的跟你抱歉,我也不願意但沒辦法公司要我加班。於是你開始了一連串的情緒,也許是怪罪氣憤、無奈生氣、委屈掉淚等等,而我安撫了也解釋了還是處理不了你的情緒,於是我火也上來了。你現在是在怪我嗎?我也感到很無奈、委屈,甚至氣憤,又不是我不守承諾赴約跟別人出去玩,而是要加班無法拒絕,我也不願意這樣啊,於是可能演變成爭執或吵架。
這個例子中你的失望沮喪的情緒是事件觸發的,因為臨時取消;而我的氣憤及吵架是因為安撫不了你的情緒而產生的防衛。這其實是因為我接收到你失望的情緒,而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所產生的焦慮(甚至是內疚或羞愧),而引發的防衛,以回擊的方式(吵架)來阻擋因為無法處理你的情緒所產生的挫敗感(無能無用感)。而你可能會更生氣,因為已臨時被取消夠斃屈了,還無法被我同理那種失望沮喪的感受,反倒成為吵架的主軸核心,想必這種情況如此糾葛只會更糟。
以上述例子來看,我們很少發現自己本能下所產生的行為,帶有哪些本能的抑制情緒及防衛。而常以認知或理智來解釋事件的發展,卻忽略其實這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在於情緒。若是沒有好好梳理情緒,只想好好擺平事件,那麼那些被潛抑的情緒,只會悄悄地等待下個事件來爆發。
接納情緒,才能找回自在與平靜。
#雜念與雜唸
#有興趣認識自己的情緒
#歡迎參加自我探索工作坊
#927工作坊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