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6/28(饅頭病中主播)
* 孟加拉週一(28日)開始實施嚴格封鎖,但在其封鎖前夕,成千上萬名工人已大舉逃離首都達卡。
法新社: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冠病病毒(即B16172)導致孟加拉的染疫人數「以危險和驚人的速度」飆升。自4月中旬以來,孟加拉的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大幅暴增。
孟加拉封鎖前夕大量工人逃離首都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8-116180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南非從週一(6月28日)起將「封城」等級提升至僅次於最高級的第四級,以應對第三波冠病疫情。這是該國近一個月來第三次上調「封城」等級。
南非再次上調封城等級以應對變種病毒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8-1161801?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根據週一(28日)發佈的一份報告,緬甸「後政變」時代的暴力衝突升級,反軍政府的「自衛」隊加大對抗軍方的力度,如果軍方開展全面鎮壓行動,平民恐將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
報告:緬甸後政變時代暴力升級平民犧牲巨大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8-1161809?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戴德縣官方消息,截至當地時間星期天(27日)早晨,該縣瑟夫賽德鎮公寓局部坍塌事故的死亡人數升至9人,仍有150人失蹤。
美公寓坍塌事故死亡人數升至9 仍有150人失蹤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8-1161803?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一組新加坡醫生近日在社群媒體發表公開信,籲請冠病疫苗專家團暫停為本地20萬名男學生接種冠病疫苗,指出美國一名13歲男生在接種第二劑疫苗的三天後因心臟衰竭逝世。冠病疫苗專家團回應時重申,接種信使核糖核酸(mRNA)冠病疫苗的好處仍然大於接種風險。
根據冠病疫苗專家團今天(6月28日)凌晨發表的聲明,專家團仍繼續推薦年輕男性接種mRNA冠病疫苗,並建議青少年和年輕男性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的一個星期內避免劇烈活動。接種後若感到胸口不適、氣喘或心跳異常,應盡快求醫。
冠病疫苗專家團:接種mRNA冠病疫苗好處仍大於風險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10628-1161688?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東京多所學府取消學生出席奧運會門票】日本媒體報道,擔心奧運會觀眾席可能進一步傳播冠病病毒,東京附近的許多學校選擇不出席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這意味為他們保留的28萬張門票中的一半以上將無人問津。
截至2019年8月,在大流行病發生之前,主辦城市預計約有90萬名學生計劃出席並觀看奧運會。
* 【馬國將延長全面封鎖措施】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星期天(6月27日)宣佈,原定於週一(6月28日)結束的第一階段全面封鎖將再度延長。
星洲網引述馬新社報道,慕尤丁說,第一階段的封鎖不會結束,並將持續至每日確診病例低於4000起,但他沒有說明這次的封鎖將延長到什麼時候。
慕尤丁也說,政府將在週一或週二宣佈,提供給全體社會人士的相關援助。
* 【違反防疫規定 英國衛生部長辭職】英國衛生部長漢考克週六(6月26日)向首相遞交辭職信,並在信中為違反防疫規定道歉。
漢考克在辭職信中說,他希望就自己的違規行為再次進行道歉,並向自己的家人和親人表示歉意。他不希望自己的私生活分散公眾的注意力,從而影響國家的抗疫努力。
英國媒體日前曝光漢考克此前曾有違反防疫規定的行為,引起輿論關注。一些議員還質疑漢考克在其部門的人事任命方面可能存在利益衝突。
* 印度已把至少五萬名士兵增調至與中國接壤的邊境,歷史性地轉向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採取「進攻性防禦」軍事姿態。
印軍在中印邊境增五萬士兵 轉向「進攻性防禦」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628-1161834?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美國國防部星期天(27日)說,美軍當晚對敘利亞和伊拉克邊境地區親伊朗的民兵組織軍事設施發動空襲。
美國對伊敘境內伊朗支持武裝發動空襲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8-1161824?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巴西數以百萬計的人錯過接種第二劑冠病疫苗,這使巴西推動接種的問題複雜化。
《紐約時報》:根據研究人員編制的追蹤冠病疫苗接種數據,截至6月1日,約410萬名巴西人尚未接種第二劑疫苗,這約佔可接種第二劑疫苗群體的16%。
巴西410萬人錯過第二劑冠病疫苗接種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8-1161821?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泰晤士報》週一(28日):德國將尋求禁止英國遊客入境歐盟國家,即使是已接種冠病疫苗的人也不予以放行。
擔憂德爾塔變種 德國尋求禁止英國遊客進入歐盟國家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8-1161813?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2077 新公寓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不知為啥,似乎精神又陷入了低潮期。剛確診重鬱症的朋友,叫我也去給精神科醫師看看,說不定也能拿到一把尚方寶劍,但我總覺得人生情緒起落在所多有,過去能輕舟萬重山,這次當然也行。
為了重新振作,齋主這邊有幾篇待寫的文章題材,想問問酸齋的齋友們,你們想先看到哪篇文章? 說不定聽完你們對這些題材的想法和期待值,我搞不好能重新打起精神。
1.魏德聖批評文章。
這篇文章我已經寫完了。我針對了成本、票房、樂園經營、電影產業的未來性等等方面,全面性的討論魏德聖的電影和樂園計畫。目前寫到一半,雖然後面的篇章已經有了概念,但就是覺得缺了甚麼。想知道齋友們想看到文章內出現甚麼內容?
2.李清志幾本書的閱讀感受
齋主我讀了國內著名建築學者李清志,他於90年代到2000初期的幾本台北市都市觀察散文。我從中感受到部分時代差異,以及台北這數十年來的改變等等。
3.台北城的發展歷史
齋主我這陣子讀了幾本台北都市發展史。像是《城事計劃》、《公園地景百年流轉》、《台北步登公寓》、《台北原來如此》、《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叛民城市》和《台北建築》。原想針對這些書籍作個介紹和統一整理,但想想充其量真的也只能個別針對不同區域和建築做介紹,有些那麼對自己失望,所以遲遲沒有動筆。
4.吳明修的廁所論文
先前分享過一本吳明修的廁所論文。其中有不少有趣的內容能分享,但考量到能分享的內容較少,我得多找些內容與齋友共享才是。
5.舒國治的散文
讀了舒國治的《水城台北》和《台北遊藝》,覺得有不少能分享的趣聞,但目前的框架和概念仍很初步,但這也是我有興趣動筆的題材。
6.《CYBERPUNK 2077》中的廣告看板整理
我對於遊戲中的廣告圖樣感到非常有興趣,有考慮要將遊戲中的廣告全部截圖,寫篇文章討論2077內的消費文化。
7.王大閎的簡易介紹文
所以,有沒有齋友願意留些期待或想法,幫助我打起精神QQ
2077 新公寓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陣子柯文哲明倫公宅的高昂房租價位,引發了社會不少討論。柯文哲甚至後來直接表明,不希望公宅內居住者皆為弱勢,更希望是各個經濟階層的人都有。其實明白的說,柯文哲做為市長,無論怎樣也不會希望台北市內有哪個地方變成廣義上的貧民窟。齋主對貧民窟的了解和經驗不多。但我印象中台北市能稱得上貧民窟的地方,大概就是興隆整宅、信義路地下室、蟾蜍山、紹興社區,還有以前的寶藏巖、興隆公宅興建前旁邊的安康社區,以及久遠前的南機場公寓。而這些地方若非特意前去,多數在台北生活的人,也與這些區域關係甚淺。
多年前齋主寫過一篇文章,指台灣住商混合的模式,讓經濟及社會地位不同者,得以在同一區域中生活並相互了解。壞處是這種模式導致台灣的精緻文化難以孕育,好處當然就是階級模糊,對立不嚴重,也不會有真正的貧民窟存在。即便我上頭舉了部分例子用於描述貧民窟,但還是與其他城市真正的貧民窟難以並論。齋主之所以決定寫這篇文章。猜想應該與近期讀了太多建築及都市規劃的書籍,還有因為《電馭叛客2077》在夜城貧民窟逛太久的緣故吧。
許多人都說在科技進步的當代社會中,最可怕的疾病不是健康上的問題,而是「貧窮」。相對的,對都市來說,一旦貧民窟成形,就像是個永遠無法擺脫的慢性腫瘤。
參考世界發展的軌跡,多數國家富裕的方式,都是先讓一部分人有錢起來,再將這效應擴散到整個社會。如二戰後的日本,南韓,台灣甚至是近三十年的中國,都是相同的方式。不過這樣的方式,卻無法適用於貧民窟。真正的原因在於貧民窟的居民,自己也並不喜歡這裡,他們也清楚認知不過是暫時把此處當作棲身之所,遲早有一天計畫要離開。
當你有著要離開貧民窟的夢想,你就不會願意對此處環境有任何願意負起責新的心思。垃圾亂丟? 牆壁塗鴉? 屋頂漏水? 走廊髒亂? 隔壁販毒走私? 都不關你的事情,因為你只是個過客,所以這裡留下了甚麼,與你最終的樣貌無甚關聯。這是個既符合現實及戲劇的殘酷現實。《電馭叛客2077》的主角V在結局若是功成名就,沒想著要改善原本的貧民窟大樓,而是買起了他處的頂樓豪宅。《GTA V》的主角富蘭克林,同樣在功成名就以後,沒想過要改善黑人社區的問題,買起了半山腰的超級豪宅居住。幾個過去居住於興隆整宅的朋友,也都是想著先住在租金低廉的房子裡存點錢,現在辛苦一點,以後就能享受果實。同樣居於北京地下室中的鼠族,也以攢錢為目的,長遠目標也是要離開地下室。換句話說,當一個地方變成貧民窟,或許組成的人口和因素會改變,但貧民窟的本質卻不會有絲毫改變。
貧民窟帶來的問題是甚麼? 由於貧民窟的存在逾越了法律邊界,多數人只想著未來要離開,又或者乾脆死活拖著在此。因此為了生存和停留在都市,他們會不計任何代價和手段。當這種在地氛圍一旦形成,賭博賣淫根本不算甚麼,槍械走私、毒品交易,無照醫療服務也都不再奇怪。對都市的危害則是無與倫比的,包含當地區域發展永遠無法成功,治安弊病叢生,到可能引起公共安全的衛生及火災問題等等。貧民窟的問題還不只於此,如我標題所述,貧民窟是都市的慢性腫瘤,若不加以化療控制,這顆腫瘤還會隨著時間逐漸增大以致擴散。最好的例子,就是大安森林公園和林森公園以前的眷村,本來該地的眷村屬合法,久而久之因為貧窮的人多了,聚居而來的貧民就越來越多,以致後來要剷平蓋公園時,有許多違建和非法居民居於其上。
貧民窟一旦形成,都市就只能選擇共存,要根治大型貧民窟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實在太高了。起初部分社會菁英想到的方式也非常直觀,只需要請來怪手和挖土機,將整座貧民窟以違建等非法的理由剷平,認為問題就會解決。這樣的方法最好的結果,是貧民窟的居民放棄該城市而轉往其他行政區,但這樣也只是將皮球踢給其他行政首長罷了。差一點的結果,便是貧民們在同座城市中,找到了其他適宜居住的區域,然後癌症轉移到一個甚至多個地方,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前幾年北京清除了居於泰半居於地下室中的鼠族,結果這些貧民窟問題沒有被解決,後來反而化整為零,分散於都市更角落更難管理的地方。
還曾有學者提出提供各類補助,讓貧民窟的居民得以離開該地。最後那些居民的確靠著這些政府的優惠得以離開貧民窟,只不過原有的地方又由其他不知從哪來的貧民繼續補上了缺位,而貧民窟依舊存在。
幾年前,朋友分享了個故事,讓我覺得這可能是唯一能整治貧民窟的方式。台北市某地,有著類似於貧民窟的聚落,由於部分居民為合法居住,而部分是違建,台北市政府想要解決該問題已經多年,但始終未得其果。最後解決的方法則是由當地里長出面,向該地年紀較長的居民表示要考量到未來的住房問題,詢問是否願意將地上權房屋轉賣,而里長承諾會將該筆錢,用於安置及照護這些老年居民。最後居民同意之後,里長將那些地上權房屋用於出租於學生,再將租金回饋用於原本的老年居民的開銷等等。
雖然問題未徹底解決,但腫瘤有顯著變小,甚至將來要趕走學生難度,也遠較趕走老無所依的長者容易多了。而將房屋所有權先轉變為居權,再於後續想辦法處理,也似乎是貧民窟的唯一解方。再不然,更消極但仍屬積極的方式,便是增加貧民窟周圍的公共建設和改善環境,試圖從生活上改變其生活氛圍。
當然,齋主對貧民窟的所知甚少,只有草草到過到訪過幾次台北較弱勢的社區和建築,以及靠著閱讀來增廣見聞。
在此附上我覺得對了解貧民窟及都市關係很有用的書單,希望對齋友有益。
《深淵居民》傑克倫敦
《低端人口》派翠克聖保羅
《窮人的經濟學》 阿比吉特‧班納吉, 艾絲特‧杜芙若
《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林秀澧, 高名孝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珍雅各
《現代都市地景》艾華·雷夫
MEDIUM連結
https://reurl.cc/7og1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