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NBC一篇撰文指出,直指中國目前對台展開的是「灰色地帶侵略」和小規模衝突,台海短期內不太可能會有全面戰爭
過去世界各國領導人多年來一直對如何處理中國的軍事侵略猶豫不決,但隨著北京不斷升級的言論和軍事發展,讓美國決定與盟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合作,例如美日聯合聲明就首次談到台海問題,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也直指若中國犯台,美日應一起防衛台灣
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共產黨已經在對台灣採取行動,多年來採取蓄意、漸進的軍事挑釁「灰色地帶侵略」,其目的是壓縮台灣軍隊的活動空間,同時恐嚇台灣人民
所謂的「灰色地帶侵略」,還包括中國軍機入侵台灣空域、軍艦繞台、網路攻擊和假消息造謠,試圖藉此瓦解台灣社會,破壞民眾對台灣政府的支持,很快地,在可以想像的範圍裡,台海間軍隊交火、小規模飛彈襲擊和中國奪取台灣外島,都是可能發生的,如果習近平在2022年國家主席第3屆任期因內部反對而失敗,那麼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可以證明他就是中國崛起的領導者
若要阻止這種潛在的衝突,需要美國和台灣向中國展示,動武將遭受不可接受的損失,這代表著台灣必須迅速加強非對稱戰爭的能力和防禦準備。因此,美國方面應優先考慮強化台灣的防務並進行美台合作,加快台灣國防戰略的改革
首要問題不是美國是否應該在戰爭中保衛台灣,而是如何防止戰爭,因此從現在開始必須加強美台安全合作,現在是加強美台安全合作以確保台海和平的時候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22 戰爭中 國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月8日22週年
1
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北約轟炸,使無辜人員傷亡。
大使館被公然轟炸。
這樣不可思議,反人類的事,人家就做了。
事後北約解釋,我是因為用了CIA過時的地圖才炸錯目標。
呵呵。
北約還對南斯拉夫投擲了15噸左右的準核彈貧鈾彈,造成塞爾維亞至今的環境災難,人民每年都有3萬多人因此生病。
這種振振有詞的反人類,就是美國帶領的北約模式。
跟百年前的八國聯軍相比,邪惡只有更升級。
2
22年來,美國攻打了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長期制裁伊朗。
顏色革命了阿拉伯之春,造成多少國家生靈塗炭,國破人亡。
3
但是,剛剛開完的賊7外長會議,口口聲聲,聲討的,是中國。
意思是,中國什麼都不對。
整治新疆暴恐,讓新疆安和樂利不對。
讓香港不再有恐怖暴動跟港獨,不對。
菲律賓跟越南等蠶食南海島嶼很好,中國怎麼可以尋求防衛?
還有,為什麼不讓台灣小步快走,真正獨立建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要求WHO了,要讓台灣“恢復”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
總之,要一天天讓台灣以國家之姿態,在國際行走。
台灣是我美國禁臠,中國沒資格管!
4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由共和黨跟民主黨资深議員携手推出的“2021戰略競争法案”草案。
280多頁的內容,一句話,對付中國。
舉個例子,要求美國政府從2022年到2026財年,每年要撥款3億美元,用在所谓“反制中國影響力資金。
這是軟錢,不是硬錢。
5
硬錢,指的是軍備武器機械等。
軟錢,用在收買、教育、文化與建構輿論。
而且,很多人以為,美國反中,只有這筆錢?
不不不。
這只是他們認為反中的錢還不夠多,每年還要多花3億美金的錢。
美國軍事、情報、教育、外交、經貿,現有的預算,哪個跟對付中國無關?
就說美國不但自己圍堵壓制華為,還四處在國際威脅利誘他國,必須禁絕華為。
美國花小錢養了棉花小鬼協會,然後用棉花小鬼協會抵制新疆棉。
美國花錢,在香港培植了20年港獨。
美國掌控台灣。
美國利用資本,在大陸培養了大批公知、學術內應。
幾年前我就説,美國反中,是長期國策,而且已是舉國上下,一致的共同目標。
最大的精力與預算,都在對付中國。
6
這一筆3億美元,會花在收買更多國際輿論,讓中國的聲音,根本出不去。
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扶持,中國人都知道。
可是,美國只要控制國際輿論,那,就可以指鹿爲馬,顛倒是非。
現在人人知道,美國用洗衣粉栽贓伊拉克有大規模生化武器。
那又怎樣?
栽贓只是為了有個方便做強盜的藉口而已。
7
這一筆3億美元,還會用在海外華人身上。
在美加澳大利亞華人多的地方,收買華人,用華人幫美國指控栽贓中國。
要花在用更多華人做間諜,放回中國境內。
還要用在打壓不肯背棄中國的海外華人。
8
這筆錢,還得花在大陸境內。
蓬培奧還沒下台前,他的國務院公開表揚大陸公知,爲民主進步人士。
牽線為公知製造全球聲望,讓公知名利雙收。
在大陸境內,利用美國在各個學術領域的話語權,培育親美與精美勢力。
因為美國對於“和平演變中國”,向來有高度耐心。
9
而所謂的“和平演變中國”,就是讓中國按照美國指示生活。
該做奴工,就乖乖做奴工。
不要發展高科技,才叫做符合國際秩序。
要把國企賤價賣給美國,才叫做自由市場。
叫你把國家分裂成七塊,才是民主自由。
美國認為,在中國境內,建立一大批美國信仰者,利用互聯網配合美國,製造一種“美國才是標準”的潛意識,這種從裏面拉的力量,才真夠力。
10
一帶一路,動了美國的蛋糕,讓其他國家,有了對比。
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互利雙贏,很公道,讓本地國家人民真正獲益。
而不是美國式的宰制他國命脈,裹脅他國做不利自己的鉅額花費。
當一個國家一個國家,都藉著一帶一路而可以找到獨立自主小康之路,那美國還能繼續剝削世界各國嗎?
所以,這一帶一路,必須鎖定打擊。
11
轟炸,不會只是槍炮彈藥。
輿論、假消息、栽贓,抹黑、製造虛假的仇恨,是一樣邪惡的戰爭。
中國,要自強不息。
我們要戰勝21世紀的帝國主義。
2022 戰爭中 國家 在 施志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年四月第三週 國內外大事報你知】
【一週大事關注焦點:日本首相16日赴美參加美日領袖會議/拜登宣布美撤兵阿富汗將焦點放中國/拜登15日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日本拍板通過兩年後福島核電廠廢水排入太平洋/美國參訪團訪台蔡總統接見/今年828公投民進黨執政團隊不提對案】
國外:
#日本首相16日赴美參加美日領袖會議
此次日本首相菅義偉16日前往美國會晤拜登,會談重點放在南海安全問題以及中國問題上。
#拜登宣布美撤兵阿富汗將焦點放中國
美軍將於911二十週年前全面撤離阿富汗,終止長達二十年的駐軍及戰爭,將焦點放在其他地方恐怖主義的威脅以及中國問題。
#拜登15日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
日前拜登政府因俄羅斯2020年干擾美國選舉、入侵烏克蘭等事件,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包括30家企業黑名單、驅逐10名俄羅斯官員、自6/14起,禁止美國金融機構交易以盧布計價的俄羅斯主權債券的市場。
#日本拍板通過兩年後福島核電廠廢水排入太平洋
日本政府表示福島核電廠廢水儲水槽數量逼近極限,2022年將滿載,排入海水。廢水裡含有氚及放射物質,日本政府表示會先用海水稀釋再排入海中,使廢水中氚標準降至國際標準的1/7。但綠色和平表示,核廢水會殘留放射性物質,希望日本政府持續儲存直到有更先進的過濾科技。
國內:
#美國參訪團訪台蔡總統接見
前任國務卿龐培歐卸任前廢除台美交流限制,4/9國務院頒布新對台交往準則,鼓勵雙方密切合作,4/14美參訪團來台,重申美國對台美關係的承諾,拜登上任僅三個月便派參訪團來台交流,雖然名義上是非官方的參訪,但成員包括了美國共和黨及民主黨的前外交官員,以及曾參與〈台灣關係法〉草創案的陶德(Chris Dodd)議員,傳達美方對台美關係的承諾。蔡總統表示:「台灣願與美國在內的理念相近國家,共同守護印太區域穩定和平。」參訪團同時拜訪蘇院長討論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等經貿議題。
#今年828公投民進黨執政團隊不提對案
828公投案,在野黨提出反萊豬、重啟核四、藻礁、公投綁大選公投案等提案。蔡總統則表示執政團隊不提出公投對案,乃因執政團隊有策略地在推動能源改革,增加天然氣、減少燃煤、發展綠能、非核家園是落實能源轉型的具體做法。
-
鑑於北京在南海、東海的擴張、對香港、新疆施壓力道有增無減,對台灣的逼近,尤其共軍擾台頻繁,更在南海海域上宣稱主權。今年三月初美日印澳四方領袖安全對話,強調維護印太地區安全,15日美日會談針對印太地區的台海問題,因應兩岸情勢。日本作為拜登首要邀請的對象,看出美國對中國防範以及日本重要的戰略位置。
911之後,美軍開始長達20年駐軍,每年在阿富汗軍事支出超過1兆美元,期間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亦維護了當地女權與建立民主政權。美軍撤離後,北約盟軍駐軍也跟進美國腳步離開阿富汗。因美國有另一威脅,須面對逐漸觸角伸進南海、日益壯大的中國及俄國問題。
美國當局認為俄國利用資訊戰干擾美國選舉及進行多次間諜活動,對此拜登寄出經濟制裁,讓軍事力量及經濟能力早已無法與美抗衡的俄國停止干預美國。值得注意的是,上個月中俄外交會晤,延長《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未來兩國不排除合作侵犯他國疆土。俄羅斯在東烏克蘭邊境駐兵,恐將引發東歐戰爭,中國持續擾台,台灣方面要留意後續發展情勢。
美訪團於上週來台,為拜登政府第一次正式訪台,會中多針對區域情勢、國際疫情、經貿合作以及雙方國內政經局勢等議題交換意見。在此之前,中國接獲美國拜訪團來台時,就先宣布15日至20 日將在南海、南澎列島附近海域進行實彈演習,極具挑釁意味,美國也敦促北京停止在軍事、外交與經濟上施壓台灣,希望中國能與台灣進行有意義的對話。然而,在中國的一中前提下,並不會放棄持續對台灣施壓,台灣唯有持續透過國際合作與自身防衛能力的強化,才有機會走出中國的威脅。
八月多項公投案,此次執政黨不提出反對案,就是不希望激化各議題間族群的對立,但如何創造有效的對話,仍然相當困難。雖然現代人吸收資訊的管道更加多元,但也更加的快速與淺薄。然而,許多議題相當複雜,並非只是單純的是非題,而是更多的選擇與取捨。執政黨思考的是如何創造全民的最大利益,也因此迎來了多方團體的壓力與反彈,面對這樣的情況,只能更公開的與全民討論凝聚共識,也希望國民能更深入了解自己所接收到的資訊,一起為台灣努力。
#AprilW3 #Eventsofthe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