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際媒體上的頭號大事,就是華為的前財務長孟晚舟被放出來了!在與美國司法部達成認罪協議之後,孟晚舟在溫哥華當地時間傍晚(約台灣時間週六上午七點左右)立刻搭上往深圳的班機,並在晚間抵達深圳。
對於孟晚舟獲釋,新華社等官媒一開始說的保守,只說「在政府不懈努力下回國」,但在央視午間新聞定調之後,各家媒體紛紛歡欣鼓舞大肆報導。
晚間央視特地開了線上直播,追蹤孟晚舟搭乘的包機即時位置,也有民眾在深圳機場拉紅布條,以英雄的規格迎接孟晚舟返國。對中國網民來說,這應該是孟晚舟在美國司法體系上「戰勝洋人」的一次壯舉了。
但歐美媒體不從這個角度切入。《紐約時報》第一時間馬上報導,在美國放棄引渡之後,在中國坐牢將近三年的加拿大公民,史帕弗 (Michael Spavor) 和康明凱 (Michael Kovrig) ,在中國政府堅稱「此二人犯罪與孟晚舟無關」的情況下,也同步獲釋,立刻就被送上飛機返回加拿大。
而更引發關注的重點是,孟晚舟到底簽了什麼文件,才讓美國司法部同意暫緩起訴孟晚舟,並向加拿大撤回引渡申請?還有更重要的,美國對華為的制裁會繼續下去嗎?
根據美國各家媒體的報導,孟晚舟是在當地時間24日下午,在溫哥華以視訊遠距方式,在美國東區聯邦巡迴法院出庭。針對檢方起訴的四項罪名:以電信方式實施欺詐 (Wire Fraud)、串謀以電信方式實施欺詐、銀行欺詐 (Bank Fraud)以及串謀實施銀行欺詐,孟晚舟選擇不認罪。
但在不認罪的同時,孟晚舟簽署了一「延期起訴協議」(DPA,Deferred Prosecution Agreement) ,承認檢方提出的一份事實清單上面的內容全部屬實,換取美國司法部在2022年12月1日以前不起訴她。孟晚舟同時繳納了一筆金額不明的罰款,並承諾未來這段時間內不會再次施行類似的犯罪。
至於那一份「事實清單」上面寫了什麼呢?美國司法部對孟晚舟的指控,主要是華為在孟晚舟的指揮下,把大量電信設備出口到伊朗。為了避開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令,華為利用一家在香港的空殼公司「星通 (Skycom)」和伊朗進行交易,星通的主要股東,就是孟晚舟以及其他華為的管理階層。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孟晚舟簽署事實清單,承認她在2013年向滙豐銀行高層進行簡報的時候,隱瞞「星通其實就是華為白手套」的關鍵資訊,說星通只是華為的「合作夥伴」。這個錯誤讓滙豐發生誤判,協助星通處理到伊朗的金流,進而讓滙豐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令。
在孟晚舟獲釋之後,美國商務部尚未表明是否要延長對華為的禁制令,但在孟晚舟獲釋的前一天,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 (Gina Raimondo) 在答詢共和黨議員的質詢時表示,若有必要,可以擴大對華為的制裁措施。
也就是說,孟晚舟雖不認罪,但承認了她對銀行說謊,以換取美國放棄引渡,讓她得以返回深圳。孟晚舟獲釋後,兩名加拿大公民也(儘管中國政府否認)得以返回加拿大。至於未來美國政府會對華為祭出什麼新招?或者只是單純維持現有制裁措施?尚有待後續進一步的消息。
2022 台灣 發生 大事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的 #新聞短打 我們來看友邦海地發生的大事。海地總統摩伊士 (Jovenel Moïse) 當地時間週三清晨在太子港附近的私宅被闖入的槍手殺害,夫人也受到重傷緊急轉送邁阿密治療,讓海地動盪的局勢更加惡化。
海地是加勒比地區第一個脫離殖民統治獨立的國家,也是第一個由非裔主導、奴隸起義建立的國家。但她同時也是美洲最貧困的國家,2019年人均GDP只有1272.5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5,655元),1,100萬人口有超過一半在聯合國定義的貧窮線以下。長期的內亂、治安不佳以及無秩序讓海地長期處於低度開發國家之列。
上一次海地出現在國際新聞版面上,是2010年海地大地震,那一次地震幾乎摧毀首都太子港,絕大多數的公共設施都在地震中被摧毀,接著2016年的馬修颶風更橫掃整個海地。政府長期失能的海地仰賴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 (MINUSTAH) 協助重建,但在特派團於2017年結束任務後,海地的經濟狀況仍然沒有明顯好轉,治安敗壞、經濟不振的困境仍深深影響海地。
海地的問題不只有天災,也有長年軍事政變、政治鬥爭的問題,從1804年獨立以來幾乎沒有穩定的民主政府。2017年選舉出線的摩伊士總統在被暗殺前正陷入憲政爭議,反對黨指控摩伊士的任期早在今年二月屆滿,摩伊士則聲稱由於2017年的選舉訴訟導致他延後就任,他的任期應該算到2022年。
而在繼任人選部分,摩伊士總統才剛在週一任命新任總理亨利 (Ariel Henry) ,但還沒有進行交接。同時在先前一系列政爭中摩伊士總統解散了國會並延遲國會選舉,目前海地眾議院處於一個議員都沒有的懸缺狀態,參議院僅有1/3的議員在任。
更麻煩的是,依據海地憲法規定在總統缺位時應該擔任臨時總統的最高法院院長又因感染COVID-19,數日前才病逝,這讓海地立刻陷入了政治僵局。無論是目前聲稱暫時領導緝兇工作的看守總理喬塞德 (Claude Joseph) 或者週一才剛被任命的新總理亨利,似乎都未能真正掌握權力,海地看來還要動盪好一陣子。
台灣與海地有邦交,2018年摩伊士總統曾訪問台灣,台灣的農業技術團也在海地運作多年。在這裏我們希望海地人民能平安渡過此次政爭,同時我們也會針對海地局勢後續發展進行報導。
2022 台灣 發生 大事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對「算總帳」的認知退化了!
2019年三月三日,本專欄以《四個算總帳的日子何時到來?》為題,論述2019-22這三年,對台灣極為凶險;因為有四個算總帳日子都落在這三年間。四本總帳分別是:「中國經濟結構算總帳」、「美國政府對中共一黨體制算總帳」、「台灣的國家定位算總帳」、「中共對台灣算總帳」。文內說:《即使只發生一件,台灣都不見得吃得消,何況,四本帳簿環環相扣,骨牌效應下連環算總帳機率,並不算小》。
兩個月後,我追加了一本總帳 – 台灣人民對政府弊端算總帳!當時在2020大選前,我並未預設哪個政黨會主持政府,但我非常篤定,在前述四本總帳的壓力之下,台灣人民對「政府弊端」多年來的積怨,必然要爆發,不管當時是哪個黨執政。
19-20兩年,前四本帳陸續開始算,病毒疫情的爆發,加速了算帳速度。2021年五月台灣疫情的滯後爆發,則加速了第五本帳的速度。在本文的當下,五本帳已經進入了循環激盪的連鎖狀態。台灣人當下還把國內疫情視為天下第一大事,殊不知未來3個月-15個月,台灣社會將面對的挑戰,其激烈度將十倍、百倍於現在的疫情。
台灣的各政黨,在疫情戰中的表現,只能用「天真有邪」來形容;而一般民眾的隨之起舞,也只能用「天真無邪」來形容。政黨及社會,共同之處在「天真」。政黨人物,不敢說全部,但絕大多數目光只看到2022的選票,頂多看到2024的選票。社會民間,不論稱之為義憤,還是對行之多年的制度弊端之積怨爆發,照例的陷落在尋找出氣筒的淺薄層次,從道德層面、情緒層面修理弊端,不從體制的本質下手,終將落入如同過去一般的緣木求魚結果。
對世局天真,任何事態只有兩極化、黑白化的反應能力,就是台灣的文化七寸所在,也是中共統戰一向來的基本切入點。被耍弄了二、三十年,台灣至今沒學到教訓,這只能怪自己,賴不得別人。一個碰到任何重大挑戰,立刻就陷入膝蓋反應式的兩極分裂的社會,被統戰玩弄只是剛好而已。
前四本總帳,都會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之前後結帳,因為習近平面臨能否逆反中共黨內意志、繼續連任的挑戰,而美國的拜登總統面臨「切習保共」還是「切共保華」的抉擇。
美國國內政局並不平穩;拜登總統給出的90天「病毒溯源究責最後通牒」的政治後坐力將在8月底爆發,這不但涉及中共,也涉及美國國內的中共同路人,這就包括了一部份川普總統口中的「深層政府」和「沼澤地」。共和黨對選舉做票醜聞及亨特拜登通共醜聞的追溯動作並未休止,這股力量和病毒溯源力量之間將如何激盪、拜登及習近平又會如何拿捏分寸、西方沼澤地勢力與中共家族勢力的既合作又鬥爭之關係,在動態局勢中又會如何演化,在在都是未定之數。
對此變局,台灣社會的警覺心及自省力,遠遠不足。首先,台灣將自己的身分角色用簡單的美中兩「國」鬥爭框架來定位,就是沒有體認到國際政治之水深的表現。當下的美中關係,已經和當年的美蘇冷戰關係相差不只千里,其中既有主權國家的利益之爭,更有橫跨主權的西方、中共家族之間的同床異夢之鬥。
再來,中共的對台統戰方向已經由「統獨藍綠」轉向「鼓動反美」以及「整體打擊台灣人自信心」。於此當下,台灣人自己竟然還在自我加碼,惡言互罵、分裂加劇,相當於對北京的新統戰路線對號入座。台灣人的認知退化了!
(更多內容,請造訪 「前哨預策」InsightFan.com , 註冊Visitor 免費, 留下email 聯繫,以免日後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