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債.美元教會我投資的事: 2個指標主宰全球景氣循環, 抓住超前佈署關鍵》(分享抽新書3本)
★投資時考慮總經要素,一定深合喜歡綜觀全局的你的胃口。
只是平日要操心的事太多,沒有時間考量總經的「千」經「萬」緯,
但是影響投資層面的總經指標真的只要關注「兩個」就夠了。
真的!作者只用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及「美元指數」,就掌握全球重要投資商品的波動。
★Covid 19時帶著500位客戶躲過風暴,並買在低點,連散戶都能輕鬆達成年化20%的報酬率。2020年3月18日,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股市由高點下挫30%,多數人不知股市會不會再往下跌。
但是作者由一個指標——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看出了端倪,2020年1月時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大約為2%,快速下降至4月18日的端點,大約0.5%,爾後開始反彈。而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的低點(也就是公債的價格漲到高點),剛好就是無風險利率循環衰退期與復甦期的分界點。
這裡所謂的無風險利率循環,指的就是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的循環,它不但是景氣循環的表徵,更可以準確的判斷風險性資產(股票、投資等級債、高收益債券、特別股、普通股)與避險資產的相互波動。
簡單的說,如果你懂得無風險利率循環,你就可以在股市的高點賣出股票,買進正在由低點走揚的公債商品。
在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走低的階段,代表市場因為不看好後市,自然不會把資金投入與景氣高度相關的股市,轉而流入無風險的公債,拉高公債價格(使殖利率下降)。而過了債券價格的高點(殖利率的低點),代表資金開始流入股市,這是景氣好轉的跡象。
無風險利率循環復甦期又可以依通膨是否發生,而分為前期及後期。
接著,當美國公債殖利率見到高點之後(也就是債券價格跌到最低),美國公債殖利率開始緩步下滑,同一時間股票、美國公債一起上漲,作者統稱為成熟期。
你可能會說,我們在台灣管什麼美國無風險利率循環?問題是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強大的國家,美元又是全球最關鍵的貨幣,因此了解了美國的無風險利率循環,再來推估台灣,就十之八九了。
如果你可以清楚的知道現在的無風險利率(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循環階段是成熟期、復甦期或是衰退期,你就可以精準的做出投資決策。
另外,除了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外,投資時另外一個要考慮的要素就是美元指數,這影響另一個層面資金的流向。美元指數走高,不利新興國家股市及原物料商品;走低則相反。
★ 本書特色
為什麼2021年開始,是你學會如何掌握無風險利率循環的最好時間
市場上有關景氣循環的書很多,但是讀完了之後,你還是無法判斷現在是哪個階段。在2021年讀完本書,將不會再有這個問題,因為2020年3月,美國無風險利率由衰退轉入復甦。
讀者在2021年拿到此書時,基本上就是美無風險利率循環的復甦期(也可以視為景氣循環的復甦期)。你很容易可以用書中的知識,對應經濟的實際狀況。如此,你可以輕鬆的認知到無風險利率循環及景氣的變化,讓無風險利率循環不再是理論,而是生活的體認。
★ 關鍵指標看出總經變動趨勢
總體經流變化萬端,但由於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富強的國家,因此,你只要掌握美國幾個最最關鍵的數據,就可以掌握全球的景氣循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美元指數。
而由於美國是由消費推動經濟成長的國家,你要進一步了解其消費強弱,則可以觀察以下指標:
.初領失業救濟金
.製造業、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與其細項
.消費數據
.可支配所得
★ 掌握資產的輪動,賺到穩定的投資財
景氣循環階段影響不同類別金融資產的漲跌,例如在衰退期,只有公債會上漲,其他如股票、高收益債、投資等級公司債、特別股、新興市場債,都會崩盤。
而緊接著之後的復甦期,則是公債價格崩盤(殖利率上漲走高),而股市開始長線上揚。如果你可掌握無風險利率循環,那麼光是在衰退期之前的成熟期大量買進美國公債ETF,在復甦期轉換為美股ETF,就可享受大量的利益,根本不用去挑什麼飆股。
★ 提醒你常被忽視而又影響獲利的事,作者研究心得無私分享
現在ETF當紅,多數人忽視了封閉式基金(closed end Fund)的優勢。2008年至2021年3月,特別股封閉式基金(FFC)、標普500指數、特別股ETF(PFF)三者的長期績效比較,FFC的報酬率來到800%,意思是2008年如果您投資FFC 100萬元,現在的市值超過800萬元,成長了八倍。
標普500則只有250%的報酬率,而特別股指數ETF(PFF)的報酬率僅有200%。同樣的投資標的(美股特別股),採用封閉式基金(Closed End Fund),長期投資報酬是ETF的4倍。
又如在判斷美國是否發生通膨的現象,作者採美國道富資產管理公司製作的物價指數,每周一次,比官方公布的數據更即時。
作者從不流俗,在書中提出許多獨到,有助於壯大口袋、增進視野的看法。
.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 2021/9/10(五) 20:20之前在粉絲頁上對此貼文按讚、分享者,將抽出3位獲各獲得新書一本!
#美國公債.美元教會我投資的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21無風險利率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停滯型通膨即將來臨嗎?】
我認為我們即將在一兩年內經歷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停滯型通膨(stagflation)。我認為投資的方向也會因此微調。
1. 濫發通貨的後果比我們想像中嚴重
我在《後疫情時代中國面對的經濟環境》一文中預測的通貨膨脹現象,已經從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逐漸拓展到美國一般消費市場。
從媒體報導或社群網站上的照片記錄看來,普遍性的消費商品價格上漲已然發生。(見圖)
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F. A. Hayek曾以蜂蜜形容貨幣的流動,在注入貨幣的過程,會造成某部分價格上漲,然後才慢慢拓展出去。而以當今Fed的貨幣干預手段,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國債利率的下跌與股票、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的價格上漲為常見的起點。而最後,亦如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M. Friedman所言:「通貨膨脹始終是貨幣現象」。
我相信讀者也在許多財經媒體上看到有關通貨膨脹的警告或討論了。
經濟學家Joseph Carson指出,美國在1970年代的CPI統計是包含房地產價格,因此1979年CPI成長11.3%中有相當比例是因為當年房地產價格激增。但現今的統計卻排除了房地產價格。而新冠疫情之後美國房地產價格因濫印貨幣而飆漲,故即便美國官方公佈的過去12個月CPI增長5.4%,但如果採取1970年代的標準計入房地產價格因素,則實際CPI漲幅應該是兩位數!
這也表示,Fed聲稱通貨膨脹只是暫時且不嚴重的論點,很可能是基於刻意被低估的統計方法。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Fed自疫情封城後每個月都買入$400億美元房貸為基礎的金融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但我們也都清楚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一大肇因就是美國聯邦政府轄下兩個專門替房貸信用擔保的房利美、房地美機構(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其相當於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扭曲並蒙蔽了市場對真實風險的判斷。
更值得警醒的是如顧問公司MBS Highway指出美國Fed實質買入的房貸基礎證券金額恐怕高達$1000億美元每月,硬生生人為壓低房貸利率0.25~0.35%。
綜合來看,Fed刻意濫發通貨不但眾所周知,很可能實際規模超越我們理解。而美國政府的CPI統計卻因排除房地產與股票等資產,無法正確地理解真實通膨現狀。
2. 政府引發通膨並非萬靈丹 -- 菲利普曲線早已失效
美國上班族實質週薪相較去年同期收入下降了1.7%,製造業員工更是下降了2.2%。
然而根據總體經濟學的菲利普曲線與相關理論認為,通貨膨脹引發的實質薪資下降理論上應該可以提高就業。可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五月份高達900萬份職位仍空懸找不到勞工。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六月份失業率5.9%竟仍高於新冠疫情前的3.5%。
為何如此?早幾年我已經多次撰文談過,菲利普曲線只是基於紐西蘭某一小短時期的統計數字,從經濟理論上就存在內在矛盾與瑕疵,根本不是個普遍可適用的通論,頂多算是個「特例」。因此我們常看到經濟學家質疑此曲線失效實屬正常。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觀察,貨幣政策的確可以引發通貨膨脹造成實質薪資下降,但工作機會與適任員工二者的媒合本身並非不存在交易費用,這意味著並非實質薪資下降馬上需求曲線丟進來,交易量(即就業人數)立即增大。
美國Fed的達拉斯分行4月份報告就指出:30.9%因疫情失業的勞工並未重新回到他們原本的舊工作,此數字還高過去年7月的19.8%。
根據美國人力網站ZipRecruiter近日研究發現幾個目前美國就業市場現象:
a. 本來在娛樂或餐飲旅館行業的就業人士,被疫情的強迫停業嚇怕了,高達70%欲轉行,但多數卻因為行業專業不同難以順利轉換跑道。
b. 過去幾個月來新開出的職缺與失業人數竟然同步上升。
c. 因為疫情許多人跑去城市郊區甚至鄉村避難,結果開出職缺的區域與求職者所在區域出現明顯分離。
d. 同樣因為疫情封城管制造成的後果,紐約市區星巴克的今年五月來店人數相較兩年前同期下降65%,工作機會也隨之發生改變。
e. 每週$400美元的失業補助讓許多失業者不急於找工作。溫蒂漢堡、必勝客、Applebee's、Taco Bell等知名連鎖餐廳提供額外的獎金補貼也依然找不到員工。
而這一些因交易費用增加產生的就業市場成交量下降,從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難以依靠貨幣政策改善,而是必須透過放寬就業市場法規來協助降低交易費用。可是我們看到卻是迷信政府管制的新一任Biden政府。
3. Biden總統的行政命令
今年7月初美國總統Biden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新增了橫跨農業、健康產業、物流、交通、科技產業、勞工...等各種管制,聲稱可以透過政府干預帶來產業競爭狀態的改善與消費者/勞工權益。
我們可以從Biden總統的發言看到他對基礎經濟學概念的嚴重無知與缺乏:“Capitalism without competition isn’t capitalism. It’s exploitation,” ... “Without healthy competition, big players can change and charge whatever they want, and treat you however they want. And for too many Americans that means accepting a bad deal for things that you can’t go without.”
經濟學認為競爭無處不在,而不同的侷限條件會導致競爭的態樣改變。某些侷限條件下的競爭會有較高的租值消散,某些則較少。純粹市價競爭的自由市場是理論上完全無租值消散的一種競爭態樣。
因此,政府管制往往帶來的只是更多租值消散與尋租空間。誠如雷根總統說過:「政府本身就是問題,而不是解答。」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試圖以更多管制措施、更多政府干預來「使市場健康競爭」的Biden政府,必然是一場徒勞無功且弊病叢生的白工。只是所增加的交易費用,依然是由美國人民來承擔,這對通貨膨脹烏雲蓋頂的底層百姓而言,恐怕雪上加霜。
還記得中美貿易戰多篇文章我均指出,從正確的經濟學邏輯角度來看,時任Trump政府對中國的各種關稅或非關稅貿易壁壘,最終的成本承擔者只會是美國消費者。
我們看到前任Fed主席,現任美國財政部部長Janet L. Yellen也於7月中旬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鬆口承認Trump時代對中國的關稅障礙結果是在傷害美國消費者。("Tariffs are taxes on consumers. In some cases it seems to me what we did hurt American consumers, ...")
這樣的錯誤,美國政府百年來犯了無數次。例如我們曾談過Milton Friedman 與George Stigler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共同撰寫的知名論文「Roofs or Ceilings? The Current Housing Problem」以1906年甫大地震後225,000人無家可歸的舊金山市為研究對象,發現當時無力管制的市政府放任市場自由定價,結果是多數人很快找到新家,即便是十分貧窮者,也有與之對應的廉價房屋提供(1906 advertisement “Six-room house and bath, with 2 additional rooms in basement having fire-places, nicely furnished; fine piano; … $45.")
但到了1946年,舊金山因人口增長而推出租金管制,明明房屋短缺嚴重性遠不如1906年大地震後的慘狀,但卻發生多數人租不到房子的窘境!
根據二位經濟學大神研究,1906年每一個想租屋的人,大約有10間房子供選擇;但租金管制後的1946年,每375個求租客對應10間房子供給。
更嚴重的實例還有19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政府出台的各種價格與非價格管制干預措施的結果,反而更抬高國內石化產品價格,加劇石化產品短缺現象,不但各地加油站大排長龍,不少妙齡女子以身體為代價與加油站老闆員工上床以取得汽油的新聞不絕於耳。
因此我推斷,美國如不放寬對中國的制裁,只會加重自身通膨惡果,同時惡化真實失業狀況。
一方面,管制會加重人民負擔提高交易費用這點已經敘明不再重複;另一方面,中國是美國過去二十年瘋狂印鈔卻未引發嚴重通貨膨脹現象的最大助力。
這點不僅我這樣看,如經濟學名家張五常教授、前任美國聯準會主席Alan Greenspan於2005年美國國會聽證會發言,乃至於經濟學人雜誌2004年10月份的特別報告「Unnaturally low -- China is helping to keep down global interest rates」也做如是想,且不說還有許多經濟學家也持一樣的觀點。
誠如Greenspan於前述聽證會上發言指出,對中國貿易制裁結果必然導致美國民生物價上漲與人民生活品質受損,但卻無任何經濟學理與客觀證據支撐政客謬論 -- 制裁中國並無法改善美國就業率。
可即便Greenspan早在2005年國會上已言者諄諄,顯然後來十幾年美國政客們是聽者藐藐。因為政客利益往往不等同於人民利益,這是民主國家最大的侷限條件。
回過頭看,Biden政府上台以來,不但沒有放寬Trump時代對中國的諸多基於污衊指控而實施的貿易制裁,甚至有變本加厲的態勢。但如此舉措對美國自身其實極為不利。行文至此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實質經濟成長停滯與通貨膨脹雙擊的「停滯性通膨」將來臨。
4. 歐美國家與日本普遍高負債結果只能以提高稅率或利率為結果。
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MMT)」根本是一套無視成本的胡扯,違背了「凡有選擇必有代價」的經濟學最基礎侷限。各國瘋狂印鈔當然最後會出現通貨膨脹,不負責任的政府只能以提高稅率或提高利率為代價。
只是每個國家面對的侷限條件不同,使得代價發生的時程或「閥值」有所不同。
通貨膨脹現象說到底是個「貨幣增長率對上經濟成長率」的過程 -- 當貨幣增長率追不上實質經濟成長率,通貨收縮會發生;當貨幣增長率超過實質經濟成長率,則通貨膨脹會發生。注意,我這裡指的「實質經濟成長率」是「真實」的經濟成長,而不是GDP、凱因斯經濟學那套錯誤的觀念。這部分我以前就為文批評過,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查找。
故,同樣因應新冠疫情而寬鬆貨幣的俄羅斯,其面對的國際經貿環境不比美國日本,自然很快就承受不住通膨壓力於近日宣布一口氣調升利率100個基點至6.5%。(見圖)
美國聯邦政府2021年政府負債$28.5兆美元,是GDP的128.31%。僅利息支出達$4025億美元,佔年度預算5.3%,佔聯邦稅金收入9.8%。如果美國無法成功抑制通貨膨脹,則隨之而來的利率飆升將造成美國財政風險。畢竟市場利率始終是由「無風險利率+風險貼水+預期通貨膨脹率」組成。
我們可以注意到1980年代初期,美國國債淨利息支出增加的時期,其相對應的10年國債利率也大幅攀升。
同樣地,在高通膨率的1980年代初期(藍線),市場利率也曾一度飆升至近20%(黑色虛線)。(見圖)
再看看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債務狀況(見圖)
新冠疫情之後,世界主要國家的債務風險只增不減。
英國經濟學家,前英格蘭銀行與英國貨幣政策顧問Charles Goodhart警告:「中國帶給全世界的經濟紅利若因其人口結構老化而逐漸消失,則世界必將面對通貨膨脹衝擊。」("...as aging populations in China and other nations spend more of their savings, average interest rates will rise higher than governments have bargained for...China’s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global growth is now past. This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 will lead to a return of inflation.”)
通膨來襲加上實質生產力成長受損的停滯性通膨夾擊下,歐洲與日本等主要經濟體不得不面對更棘手的債務危機。這些國家未來政治與社會的動盪將會是常見的現象。
美元20多年來快速通貨成長下而無明顯國內通膨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其做為世界最主要國際貿易交易結算貨幣的角色,使得世界整體經濟成長大於等於美元通貨成長時,通膨率不易上升。就如Greenspan 2005年在美國國會作證所闡釋,中國作為1990年代以來美國成長最快且體量非常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對美元的需求本身就保證了美元的購買力,同時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產品也大幅壓低了美國國內物價增長率。
上個世代扮演此角色的是日本,因此我們也看到日本與中國分別是目前美國國債最大持有國。(Foreign governments owned US$7.053 trillion of US debt in November, including China's US$1.063 trillion, and Japan's US$1.260 trillion, US Treasury data showed. )
然後在此次疫情重創且血虧的奧運會之後,其逐漸衰退的整體生產力與相當惡化的債務狀況,我懷疑日本還有多少殘存力量支撐美元。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美國新任Biden政府上台後汲汲營營地尋求與中國高層會面。
結論
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與中美經貿脫鉤二者都會帶來美元實質購買力的衰退與美國通膨惡化。因此美國政府如要避免財政危機,必須做到二件事:a. 解除貿易壁壘,尤其是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b. 確保中國繼續願意大額購買美國債券以及使用美元為主要國際貿易結算貨幣。
中國數字人民幣推展與歐洲也開始積極發展數字貨幣的背後,都是直接對美元在國際貿易、金融體系的競爭。一帶一路若越成功也越能協助人民幣國際化。
這些都是美國非常不樂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不斷在造謠污衊中國的一帶一路與科技後門監聽等事項,就算明明被抓包踢爆監聽全世界的是美國自己。
然而如同我多次解釋過,美式民主制度下政客的利益與人民利益往往不一致。當鼓動對中仇視有利於競選時,美國政客很難選擇與中國和平、更深度交流的道路;當增加更多政府管制干預與有利於尋租時,政客也是毫不猶豫地如此選擇。所以我們會在未來相當長時間看到精神分裂的美國 -- 又不希望中國在世界經濟影響力增加而欲打壓,但自己又不能真的因打壓中國與之脫鉤。
這種人格分裂狀態恐怕未來十幾年都會是美國政壇主旋律。
因此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我選擇把財產壓在美國利率終將上漲這一大方向上。
文章連結:
https://tinyurl.com/58hauwkf
參考資料:
WSJ, "How Much Are Prices Up? Here’s One Family’s Day-to-Day Expenses." July 9, 2021
WSJ, "Job Openings Are at Record Highs. Why Aren’t Unemployed Americans Filling Them?" July 9, 2021
WSJ, "Governments World-Wide Gorge on Record Debt, Testing New Limits" July 12, 2021
范一飞, "关于数字人民币M0定位的政策含义分析" 2020年09月15日
元毓, "宏觀經濟學的尷尬—菲利普曲線死了嗎?" May 8, 2018
NYT, "Yellen Says China Trade Deal Has ‘Hurt American Consumers’" July 16, 2021
WSJ, "Biden Targets Big Business in Sweeping Executive Order to Spur Competition" July 9, 2021
WSJ, "The 2021 Olympics Are Turning Into a $20 Billion Bust for Japan" July 20, 2021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CBDC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monetary system" BIS Annual Economic Report | 23 June 2021
Barron's, "The Housing Market Is on Fire. The Fed Is Stoking the Flames." July 23, 2021
Barron's, "Disco Inferno: The U.S. Could Be Headed Back to ’70s-Style Stagflation" July 16, 2021
Reuters, "Russia raises key rate to 6.5% in sharpest move since 2014" July 23, 2021
Milton Friedman & George Stigler, "Roofs or Ceilings? The Current Housing Problem" September 1946
Alan Greenspan, "FRB: Testimony" June 23, 2005
The Economist, "Unnaturally low -- China is helping to keep down global interest rates" Oct 2nd 2004
2021無風險利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再通脹預期靠譜嗎?- 周茂華
再通脹預期推升美債收益率,引發美股動蕩並波及全球市場,美聯儲數度為再通脹降溫,那麼再通脹預期來自哪裡?如何影響全球市場?
2月中旬以來,最抓眼球的當屬美債和大宗商品「暴動」。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接連突破1.2%、1.3%關口後勢如破竹,隨後便出現美股分化,代表科技類股的納斯達克指數由2月12日的歷史高點一路下跌,最大跌幅超過9.0%,儘管市場情緒舒緩,截至目前距離歷史高點仍有4.4%跌幅;而作為周期類股代表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接連創出新高,2月12日至今漲幅超過4.0%;同期的大宗商品價格呈現普漲格局,能源中的原油,代表工業原材料的銅、鋁、錫等商品價格均創出8年新高;不過商品中,黃金延續年初以來的跌勢,盤中數次失守1700美元/盎司。很明顯,2月以來,中長期限美債利率快速上升,曲線陡峭化,引發美國市場風險資產重定價,高估值風險資產遭拋售;同時,美債收益率持續上行的外溢性效應逐步顯現,全球高估值風險資產普遍存在拋壓,市場波動率明顯上升。
截至目前,10年期美債收益率1.74%,回到一年多前的高位,是去年8月低點的三倍多,較年初上升81BP;儘管3月份美聯儲利率決議展現鴿派,即便近幾日,美聯儲官員等先後數次發聲淡化再通脹,但美債市場拋壓仍較重,10年期美債利率一度觸及1.75%,年初以來美債收益率持續走高原因是什麼?會產生什麼影響?
再通脹預期推動美債收益率上升
近期美聯儲一些官員聲稱美債收益率上升主要反映了美國經濟復甦前景,有一定道理,但從市場表現看,美債收益率上升更多受再通脹預期推動。回顧市場走勢,本輪美債「暴動」啟動點是在2021年1月5日,美國市場通脹預期時隔兩年半再度突破2.0%,隔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1.0%(9個月新高),隨後美債收益率勢如破竹,2月份市場拋售美債力度有所加大。
而推動再通脹預期主要是全球需求回暖和大宗商品價格超預期表現。年初以來,全球疫情擴張速度呈現趨緩跡象(全球每日新增病例放緩),2月中旬以來,全球疫苗接種提速,意味著全球經濟活動更廣泛復甦,令投資者對全球需求超預期回暖預期升溫,2月主要經濟體公布製造業PMI指數景氣度整體走高,全球商品貿易改善,都傳遞出全球需求回暖積極信號;加之拜登政府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財政紓困政策利好消息頻傳,美國1.9兆美元救助計劃偏向居民和地方政府,還關注基建投資,這進一步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走高,2月9日布倫特原油價格突破60美元/桶後,價格上漲加快並直逼70美元/桶,銅、鋁等工業材料類商品延續年初以來強勁漲勢,市場再通脹預期持續升溫,數據顯示,2月美國CPI同比1.7%,連續3個月改善,創出12月高位,從能源價格、疫苗接種和財政紓困政策看,美國通脹有望持續改善,如果美國通脹像預期那樣發展,美聯儲政策正常化勢必要提前;另外,美國推動大規模財政紓困政策,加之美國政府巨額債務,美債供給增加也是導致市場拋售的一個原因。
從目前市場走勢看,市場再通脹預期尚未降溫,美債收益率仍具有上漲動能,而持續走高美債收益率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何種影響?
美債利率持續上升潛在影響
一是高估值風險資產承壓。美債收益率作為無風險收益率,也是金融資產定價錨,如果美債收益率持續走高並超過平均股息率將使得高估值風險資產吸引力下降,過去10個月美國科技股為代表的風險資產「受益於」疫情,均累積很大漲幅,就目前美國不少科技公司股價估值水平,無論從縱向、橫向,還是企業盈利情況看,仍不便宜;在無風險收益率上升環境下,投資者更青睞收益確定的資產,遠離高估值、投資收益不確定的資產;隨著無風險利率趨勢走高,也將逐步吸引資金流入美債。
二是大宗商品表現將分化。無風險收益率上升,如果反映的是全球經濟復甦前景持續改善,大宗商品需求增長、價格走高,帶動商品國財政、就業改善,全球貿易投資開始強勁復甦,製造業、服務業穩步擴張,商品價格仍存在上行空間。而目前情況較為特殊,全球疫情尚未受控、經濟復甦剛起步、閒置資源仍多,美聯儲等央行至少年內將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同時,部分工業材料的商品價格已提前來到8年新高,因此,商品投資者還需仔細甄別。
三是全球匯率市場波動加劇。美聯儲政策調整之所以較為「從容」在於美元國際貨幣地位和美國經濟結構,美國可以幾乎不考慮來自海外的宏觀政策影響,而非美央行政策將除了要平衡就業、通脹等多重目標,還要關注全球資本流動,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從以往經驗看,美債利率持續上升,推動資金從部分新興經濟體流出,一些基本面復甦滯後、國際收支結構存在失衡、金融資產估值普遍偏高的新興市場,其資本和外匯市場波動加劇,部分經濟體容易陷入穩市場(平衡國際收支)和穩經濟兩難。
本輪美債利率上升對人民幣影響有限。美聯儲政策對一國國際收支、外匯市場影響受很多因素影響,但影響程度取決於該經濟體外因、內因是否形成強烈的「共振」。之所以本輪美債利率上升對國內影響有限,主要是國內經濟保持良好復甦,結構持續優化,金融市場趨於規範穩健發展,宏觀風險整體收斂,同時,從美國疫情尚未受控,就業目標遠未達到,美聯儲距離加息門檻較遠,維持高位中美利差為應對美債利率上升提供了緩衝;從中長期看,國內構建雙循環,內需潛力充分釋放、市場競爭更為充分、制度不斷健全、結構不斷優化和更加包容開放的經濟體,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最活躍、最具潛力區域之一,有望吸引全球資本趨勢流入。
短期看,國內需要防範的是能源等商品價格走高輸入型通脹壓力,引發市場對央行加息預期,以及可能的短期資本持續流入下人民幣升值及局部資產泡沫風險,這些將增加國內政策調控壓力。
但並非所有資產都是「輸家」。
一方面,那些能從普遍漲價中獲益的資產有較好表現。例如:一些在行業中具有獨佔、自然壟斷地位的能源、化工企業;部分附加值高、競爭力和市場議價能力強的企業;以及盈利有望受益於經濟、企業復甦、利差擴大的銀行等金融機構。
另一方面,美聯儲還在擴表,流動性還在增加。從經驗看,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走勢與美股指走勢相關性強,同時,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配合(MMT)繼續釋放流動性,這些錢在實體經濟有效需求強勁擴張情況下,其中大部分仍將流入股市等資產。
再通脹預期靠譜嗎?
文章認為,全球經濟並未擺脫低通脹、低增長軌道,近期升溫的再通脹預期是短期強刺激與供給失衡的表象。
首先,再通脹與全球基本面存在錯位。截至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受控,每天新增病例仍超過40萬,加之病毒變異等,全球經濟活動在較長一段時間將繼續受到抑制,全球仍存在大量閒置資源,經濟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即便是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全球經濟整體表現也不並不理想,低增長、低通脹;也就是近期市場再通脹預期明顯超前於「真實」經濟復甦表現,美債收益率過快上升將使得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面臨潛在滯脹風險,經濟下滑、通脹上升並存。
其次,能源價格脫離基本面。從歐美能源消費結構看,能源價格走勢與通脹表現關係緊密,回顧本輪原油價格走勢,受供給、需求和無限量寬鬆政策三方面因素推動,主要產油國協同減產,「封存」產能促進供需在平衡,同時,2月以來疫苗接種提速,令市場憧憬全球經濟活動明顯回暖,另外,美聯儲低利率無限量化寬鬆,弱勢美元也是推動原油等商品價格走高。但從單就目前美國經濟狀況看,經濟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而原油價格67美元/桶遠高於2019年65美元/桶均價,處於恢復期的全球需求難以承受快速上升的生產成本(也包括資金成本),同時,成本上升將進一步抑制全球需求。
再次,可能忽略美元走強因素。主要是今年美元走勢邏輯較去年下半年有所變化,今年少了美聯儲政策打壓,多了基本面「抓手」,同時,美歐基本面分化,稍微更遠點看,全球貿易、投資等經濟活動活躍,對美元交易需求將有所上升。尤其是近期歐洲面臨第三波疫情威脅,美歐經濟復甦前景分化,無疑利好美元,而美元走強將對大宗商品走高構成抑制。
最後,中美合作有助於為再通脹降溫。中美合作一方面可以對接中國完整工業配套和生產能力,進一步地,中美加強合作有助於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全球整體供給能力;另一方面,中國對美國外貿順差將增加美債配置,一定程度上抑制美債收益率上升壓力。
原文:金融時報
#經濟 #投資 #商業 #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