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物」的定義已經脫離了古董、藝術品以及知識菁英定義下的範疇,在開放性的論述架構而開始成為承載某些集體記憶、社會行動或文化情感的物質載體。這樣的轉變,實際上與人類學一直以來在物質文化領域中透過關注「物」來理解社會關係、結構與互動的想法其實很接近。
———
什麼是「文物」呢?一般看到這兩個字,就會想到博物館裡用玻璃保護起來的展品(例如翠玉白菜),不過,文物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喔!無論是巷口老麵店的碗、爺爺奶奶年輕時的照片、甚至因為 318 學運而紅及一時的「淇淇太陽餅」都有可能是文物。
這些「文物」就是文物普查所要普查的標的,經過普查後會對文物進行暫行分級及是否列冊追蹤的建議,「文物」便會再被細分為具有潛力成為古物的「列冊追蹤文物」;文物經審議並獲指定後,就會成為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的「古物」,「古物」依據它的珍貴稀有價值程度,分為包含一般古物、重要古物、國寶。
除了官方的文物普查計畫,一般民眾只要有意願,也可以自行委託專業團隊進行文物普查,或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出補助申請。文物普查建檔後,如具一定價值,經專家學者實物勘查及會議討論,便可決定該項物品是否成為列冊追蹤的「文物」。雖然「文物」在〈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沒有明確的定義,但還是有一些標準可以依循。根據〈文物普查列冊追蹤應注意事項〉,如果文物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得列入普查:
製成年代超過五十年或具文化意義之文物。
已故名家(人)之作品或手稿。
重要事件相關文物。
出土(水)遺物。
其中第三項「重要事件的相關文物」指涉很廣,像是 2014 年的「 318 公民運動」的相關物件,雖然該事件離現在不過短短五年多,但因為具有重要性,臺灣歷史博物館已在 2016 年將事件相關的 7200 餘件文物典藏。
在 2005 年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只有古蹟、遺址等需進行普查,唯獨『古物』被排除在外。隨著大眾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視,政府為了擴大民眾參與,使這些在我們身邊、數量龐大的文物可以被更有效的管理,於是在 2016 修法時,首次將『文物普查』概念納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cultural-relics-everywher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鐵道部園區歷史、古蹟修復 訪問:林一宏 助理研究員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屬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管轄。1884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
2005 文化資產保存法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早安,臺北。
2020年5月1日,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與重慶南路口西南隅,國定古蹟嚴家淦先生故居。(張哲生 攝)
這裏最早是日治時期臺灣銀行副頭取配住宿舍,建於1915年;該宿舍於1950年配給時任臺灣銀行董事長與財政部長的嚴家淦先生居住,後來嚴家淦先生當過行政院院長、第四任及第五任副總統,並在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病逝後,接任總統一職。1978年嚴家淦先生卸任總統職務後,仍居住此處,直至他於1993年12月24日逝世後,此地產權才回歸臺灣銀行。因此屋位處博愛特區並接近總統官邸,基於安全考量,於1996年改由總統府管理,不過所有權仍屬臺灣銀行。臺灣銀行本有意加之拆除改建,但遭到臺北市文化局的反對。臺北市政府為防止臺灣銀行倉促拆除此建築,遂於2000年將它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在2002年1月23日,由內政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其為國定古蹟。
目前,由國定古蹟嚴家淦先生故居與2003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自由之家,以及2005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大同之家所組成的「嚴家淦紀念園區」,面積約有1.3公頃,土地權皆屬臺灣銀行所有。文化部原本計畫採「預約制」、「人流管制」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但國安局表示此園區涉及總統官邸周邊維安,不應開放參觀,若有特殊開放需求,則須經維安單位核可。
2005 文化資產保存法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網友阿邦分享他和家人在花蓮太魯閣「東西橫貫公路」牌樓前留影的照片。左圖攝於1982年,阿邦的父親牽著5歲的他;右圖攝於2020年4月18日,阿邦的兒子被43歲的他牽著。
你也曾在這兒拍過「到此一遊」的照片嗎?
此座牌樓的正式名稱為「太魯閣牌樓」,坐落在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中橫公路」的入口,因上頭掛著題有「東西橫貫公路」六字之六塊匾額,而常被稱作「東西橫貫公路牌樓」。
太魯閣牌樓是花蓮縣秀林鄉的著名旅遊景點,地點在錦文橋南端橋頭與中橫公路交會之路口上,標高60公尺,其里程位置為台8線;牌樓旁的岩壁上刻有「魯閣長春」四字,牌樓附近設有展望台供遊客駐足觀賞此地景色。
太魯閣牌樓的主體採三間四柱三樓式,屋簷形式為單檐廡殿頂,上覆金黃色琉璃瓦,但因長年遭日曬雨淋,琉璃瓦的色澤已有變化。
柱體為朱紅色,柱與柱之間的廊道稱作「一間」,而此牌樓有四柱,故有左、中、右三間,每一間的屋簷皆設計成簷樓,合計三座,乃供排水之用。
在主樓的兩根大楣上彩繪著「雙龍搶珠」,大楣之間則立有六塊匾額,匾額呈黑色,字為金黃色,每一匾題有一字,自右而左依序為:「東」、「西」、「橫」、「貫」、「公」、「路」。
每一間的簷樓都飾有脊獸雕塑,主樓在正脊上兩端各有一隻脊獸,四條垂脊的簷角也各有一隻脊獸,而左右兩旁的邊樓因只有一條正脊與兩條垂脊,故脊獸設計成正脊一隻、垂脊兩隻,合計六隻脊獸。
太魯閣牌樓下方的柱腳全都是未加雕飾的白色夾柱石,此外,牌樓一側旁邊立有石獅一座,另一側則因靠近岩壁而無設置石獅。
在1960年5月9日中橫公路正式通車之後,來往的人都會看到這座中國古代宮殿造型的牌樓;這裡不僅是中橫公路通往太魯閣峽谷必經之處,且因錦文橋是蘇花公路唯一通過立霧溪的橋樑,使得緊鄰錦文橋的太魯閣牌樓也是行駛於蘇花公路時必經之處。
然而,為了改善太魯閣牌樓造成中橫公路與蘇花公路兩方車潮堵塞之現象,交通部公路總局在1999年2月動工興建太魯閣大橋,將蘇花公路截彎取直,並於2002年7月落成啟用;此後,雖然蘇花公路不再經過太魯閣牌樓,但錦文橋與原有道路至今仍被保留著。
2005年3月29日,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太魯閣牌樓列為歷史建築,以紀念先人開闢中橫公路之血汗歷史。
2010年,為配合中橫公路開通50週年紀念活動,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特地整修太魯閣牌樓,並於當年5月9日前完工。
直到現在,太魯閣牌樓仍是中橫公路的熱門地標,大部分前往太魯閣峽谷的遊客都會在此駐足留影。
2005 文化資產保存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鐵道部園區歷史、古蹟修復
訪問:林一宏 助理研究員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屬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管轄。1884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可製造彈丸、信管、小銃丸及藥筴、船舶、鐵道鐵橋等,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臺北工場。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理工場、塗工場。1915年起拆除基地南邊原有建物,1918年新建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並存,成為南廳舍、北工廠配置,直到1934年臺北工場搬遷至松山(今國定古蹟臺北機廠)為止,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歷經2005年興建捷運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者,目前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處法定文化資產。
戰後鐵道部改為臺灣鐵路管理局。因都市計畫劃道路塔城街於1967年開通,切斷與西側鐵道部官舍群連結形成今日所見的街廓。1992年臺北市政府指定鐵道部廳舍為三級古蹟,1993年臺鐵總局遷移至臺北車站新廈。2005年文建會委託東海大學、中原大學進行古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規劃,2006年交通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以及文建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簽訂臺灣博物館系統聯盟協議書,鐵道部古蹟修復再利用工作正式開始,以「鐵道部博物館園區」為基礎概念,目標為建置現代性展示主題之複合使用園區,並整合周邊都市及歷史涵構。
粉絲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鐵道部園區)
住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電話:022558-9790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2005 文化資產保存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檜意森活村介紹 #李俊道 導覽老師專訪
阿里山,不僅以壯闊優美的景色享譽全球,更因擁有豐富的森林物產,造就嘉義市成為林業之都的美譽。一條阿里山鐵路,牽引出了一段林業故事的風華起落。待繁華落盡後,沉澱下來的則是一幕幕的回憶。檜町,如今的檜意森活村,成為了這段歷史的見證,回憶的背景。
日治時期,檜町正是基於阿里山林業開發所建立的官方宿舍。因為建材多以阿里山檜木為主,使整個區域仿如檜木村,因此當時名為「檜町」,其後再改名「檜村里」。
關於檜意森活村:
全區佔地約3.4公頃,相當於現今嘉義市立棒球場再加上東區體育館的面積。其範圍以林森東路劃分為南北兩塊腹地。北邊即是現今「一心二葉館」坐落的區域,早期為日籍基層職員的宿舍群,而南方一帶則是高級職等的官舍。 檜町在越過一甲子以上的歲月洗禮之後,以日式傳統工法以及盡可能的原材料進行修復,目前保留下來29棟木構造歷史建築。歷經四年的整建,始得重現當年檜村的風華。這裡不僅是台灣最早的林業村,也是保存最完整、範圍最廣之日式官舍建築群。因此,嘉義市政府於2005年將上述建築群登錄為市定古蹟及歷史建築。
市定古蹟營林俱樂部,大約興建於1914年間,屬於當時臺灣總督府營林局的休閒娛樂場所。建築風格仿造歐洲17世紀英國都鐸式建築,室內面積約有75坪。1946年曾作為林管處禮堂,1948年改為忠孝幼稚園,1984年由法務部調查局嘉義縣調查站借用辦公,至1987年歸還,爾後挪為林務局單身員工宿舍。如今名列嘉義市定古蹟,承載林業歷史的記憶。
木村生活:
29棟日式木造歷史建築群,從形式上可分為高級主管的一戶建、主管及眷屬的二戶建、眷屬宿舍的四戶建以及單身宿舍的連棟建。不僅規劃錯落有致,深具和風情緻,並且在整個建築聚落中,設有公共澡堂的湯屋和招待所,滿足生活機能與商業功能的雙重結合,重現當年建村時的布局巧思。
在歷經四年修復與規劃的檜意森活村,如今得以重現舊時日式宿舍的風貌,帶領我們一窺早期阿里山林業開發生活史。其不僅具有保留歷史建築與古蹟的文化意義,更是深具地方文史資產的教育功能。因此,當我們開啟拉門的剎那,靜謐中恍然時空穿越,在撲鼻的檜木香氣中,一腳踏進了歷史-先人的生活環境-之中。當我們輕緩地走過泛黃的文化積澱後,新綠的生命脈動將在心中綻放,讓歷史繼續傳承,故事不停創新。
官網:http://www.hinokivillage.com.tw/Chinese/index1.php
住址:嘉義市林森東路1號
TEL: (05)276-1601
2005 文化資產保存法 在 文化資產保存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的相關結果
但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之中央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 前條所定各類別文化資產得經審查後以系統性或複合型之型式指定或登錄。如涉及不同主管機關 ... ... <看更多>
2005 文化資產保存法 在 文化資產保存法 - 维基百科 的相關結果
《文化資產保存法》是中華民國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而立之法,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宣揚及權利之轉移均依此法規定,該法未規定者, ... ... <看更多>
2005 文化資產保存法 在 文化資產保存法(民國94年)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的相關結果
文化資產保存法 (民國94年) · 一、建築物與其他工作物之新建、增建、改建、修繕、遷移、拆除或其他外形及色彩之變更。 · 二、宅地之形成、土地之開墾、道路之整修、拓寬及其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