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日本公司把一整幢樓用於儲存晶片研發,第一層樓的人員研發16KB容量,第二層樓的人員研發64KB的,第三層人員研發256KB的。日本人這種研發節奏簡直就是傳說中的三箭齊發,讓習慣了單手耍刀的矽谷企業毫無招架之力。」
「1986年春,日本被認定唯讀儲存器傾銷;9月,《美日半導體協議》簽署,日本被要求開放半導體市場,保證5年內國外公司獲得20%市場佔有率;不久,對日本出口的3億美元晶片徵收100%懲罰性關稅;否決富士通收購快捷半導體公司。
美國人這一波操作至少開創了兩個記錄:第一次對盟友的經濟利益進行全球打擊;第一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貿易爭端從經濟學變成政治經濟學問題。」
「直到今天,仍有觀點認為,韓國半導體晶片的崛起,日本半導體晶片的衰落,是產業轉移的結果。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產業轉移是生產線/工廠從高勞動力成本地區向低勞動力成本地區遷移,日本的半導體晶片企業並沒有向韓國遷移生產線,而是直接被替代。美國人實際上聯手韓國,重組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將日本人從供應鏈上抹去,使一支在全球看起來不可或缺的產業力量消失得乾乾淨淨。」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70406-how-did-japan-lose-its-chip-war-more-than-30-years-ago?fbclid=IwAR3oioj3tvW-KeFOQyCloqqV-a1P8qZZj556KJnOAlBw29QXFQGpHzoh2NI
1986 日本 半導體 協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12/26 今天晚上九點56頻道復播》
*麥克阿瑟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會凋零。但他從韓戰戰場公開和杜魯門總統公開衝突後,被調回美國,從此真的逐漸凋零。
*我算老,也不算老。如果延用三島由紀夫的詮釋,一個人如果仍然維持不滅的鬥志,他仍青春。
*今天文茜的世界周報在「被休息」兩個星期後,復播。這兩個星期,全球搶疫苗,美國加護病房癱瘓沒有平安夜,紐約街頭稀疏,ST. Patrick教堂鐘聲🔔在寂靜而不安的第五大道響起。是祝福,也是警鐘。英國病毒🦠變種成為命名為B-11-7的新病毒,英國指控南非傳染,南非科學家🥼表示兩國都變種,都加快速度傳染約56%-70%,但兩者不同。
英國終於達成一個目前項目混雜、從企業到漁夫在平安夜加班了解的脫歐協議。中國和歐盟談判七年、近日加快速度希望完成協議的貿易協定,在最後關頭,拜登介入,功敗垂成。
美國選舉人團在12/14日投票確認拜登當選,稍早大法官們一致駁回川普陣營的訴訟。即將下台的總統川普不認輸,特赦拍攝性犯罪影片勒索親人的庫許納父親,金融犯罪辦公室主任⋯⋯還有準備否決折騰了両個月才達成對民眾、小企業、地方政府疫苗的紓困方案。⋯⋯
原來這個世界上,可以兩個星期,發生這麼多變化。
今天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將於周六晚上九點到晚上十一點復播。包括電視台56頻道,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 ,及文茜的世界周報Facebook 將同步直播。*未來所有新節目,麻煩訂閲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並且開啟右邊👉的小鈴鐺🔔。
新節目的訂閲網址如下:
https://youtube.com/c/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TVBSSisysWorldNews
*我自己監製,把紀錄式新聞報導、評論、專家剖析⋯⋯結合成新的節目內容,既不同於一般Talk Show,也不同於過去的世界周報。
明天,本周日晚上九點試播一小時,形式和過去世界周報相同。
2021起,周六周日晚上九點到十一點,世界周報及財經周報全部復播。
以下是我自己寫的今天晚上節目標題、Rundowns :
專家來賓:湯明哲(MIT經濟學博士,台大前副校長),朱雲鵬(Maryland 經濟學博士,台北醫學院講座教授)、賴岳謙(法國巴黎大學博士),楊永明(台大政治系教授)
周六世界周報(A)
1-1)三框:大國博奕三首都——
華盛頓、北京、柏林
1-2)美中衝突誰是嬴家?誰是輸家?
1-3)澳洲為何成為全盤輸家?
陳文茜Monologue
1-4)習近平親征德國,王毅訪日韓,突圍美國科技冷戰
來賓討論:
1-5)美國狠狠抓住了中國科技二十年的要害:半導體
2-1)美中衝突,柏林成為最大贏家。
來賓討論。
2-2)美國自1976貿易逆差,川普喊出美國優先,必然成為未來趨勢
2-3)拜登上台後會廢除對華關稅?
2-4)拜登施政的優先順序:疫情、貧富差距、能源政策、全球智慧財產權
2-5)當高盛成為美國在中國第一家100%不必合資的投行。
3-1)習近平和梅克爾親自接頭的中德貿易協定,本週無疾而終
3-2)法國世界報披露:拜登介入,德國撤出協定
來賓討論
3-3)德國12/21日宣布有條件同意使用華為5G
4-1)川普可能對越南課徵關稅
來賓討論
4-2)川普政府早已將越南三個月前列入滙率操縦國
4-3)為什麼從對付日本到四小龍、到中國、到越南,美國鐵銹區仍然生繍?
CG:
1985:廣場協議
1986:日本二十年放棄半導體協議
1987:301報復法案: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台幣兩年內升值近1/3
2018:美中貿易戰,鋼鋁全球關稅戰、中國千人計劃
2019:美中科技冷戰
2020:升級美中晶片、半導體戰
,中國赴美上市公司審計戰
Roll:鐵鏽區,川普造勢活動
周六世界周報(B)
1-1)英國脫歐倒數五天,因為變種病毒,提前成為孤島
1-2)牛津幫脫掉了歐洲,也脫掉了英國
1-3)領導者若只會算計,莎翁名劇活生生再現21世紀
來賓討論
2-1)英國首相卡麥隆、強森等人,在英國會留下什麼歷史地位?
2-2)當大英帝國終於變成小英帝國
2-3)強森刻意以GDP0.1%不到的漁業,卡住脫歐協議,他在等待什麼?
2-4)法荷在英國變種病毒時,第一槍宣布海陸空交通邊境封鎖
2-5)連印度、新加坡也封鎖英國旅客
2-6)全球四十多國封鎖英國,台灣為何對英國特別友善?***
1986 日本 半導體 協議 在 李忠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520疫情後,臺灣未來四年經濟看法
第一個兩岸貿易是一種“虛假貿易”臺灣對大陸的貿易比例佔25%左右,對香港的貿易比例在12%左右,加起來約37%。
但是這個貿易大部分是臺灣的虛假出口,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依據國際貿易的主體——跨國公司去分析,大部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實際上是臺灣本土零組件廠商對中國大陸臺資代工廠商的出口。
所以這次貿易衝突,打出了一個謊言,這個謊言就是臺灣對陸港出口比例很高,臺灣經濟嚴重依賴中國經濟。現在你們也看到,中國經濟增長日益困難,臺灣並不受任何影響,我很早就提過,臺灣這種貿易形態非常特別,臺灣不做品牌,專注代工的模式也需要得到正名,我想這是第二點。四五年前,我就抨擊仍有相當一部分產業人士堅信所謂利潤在品牌端,而代工處於產業利潤最低端所以必須拋棄掉的奇怪論斷。
如果我們迴歸市場機制去看問題,那麼很容易理解所謂的價格是受到市場供需影響,而市場的供需歸根結底來說,就是看技術門檻被誰掌控。80年代之前,電子和半導體產業是品牌製造不分家,並無所謂代工廠和品牌廠的細分。因此電子產業和半導體產業是絕對的高技術門檻產業,技術緊緊掌握在少數品牌廠商手中,由於是自有產能,因此每家品牌製造的產品都“獨一無二”,因此造就了品牌的神話。
但2000年以來,隨着臺系ODM代工的興起和開源式操作系統的興起,歐美廠商奉行“品牌至上”,走上輕資產品牌化道路,放棄了自主製造能力轉而專攻市場營銷和品牌,在新興品牌站穩市場前確實風光一時。但新興品牌也藉着ODM廠商崛起和操作系統開源拉低產品設計製造門檻的東風,得以快速山寨製造出同質化的產品,並憑藉低價競爭策略,硬是將產業的利潤率由高階水準拉到中低階水準,憑藉中國低廉的人力和研發成本搞得歐美品牌虧損連連。
歐美品牌自我拋棄最具技術門檻的製造業務短視的委外代工,不再具備獨有的硬件技術而專攻品牌,無論是研發、創新與創意甚至品牌溢價統統在ODM廠商代工高度同質化下被迅速抹平,歐美品牌除封閉的iOS生態系統獨此一家別無競爭對手的Apple外無一例外被中國品牌一一上演滅門慘案。這就是所謂的“品牌至上”的偏見帶給歐美電子品牌的結局。
臺系供應鏈專注代工,開創了ODM代工模式和晶圓專工兩大商業模式創新,也開創了臺灣電子產業三十年的榮景。因爲代工實際上就是B2B模式,臺灣供應鏈事實上是全世界品牌的夥伴,是真正在做全世界的生意。經過數十年的發展,ODM廠商越來越少,能夠撼動產業的僅剩下臺系大廠鴻海、和碩、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外加美系偉創力。而臺系廠商壟斷全球電子代工75%的份額,形成了事實上的產業壟斷。
而當前的品牌廠卻是遍地開花,當百事可樂、康師傅、甚至前英語補習教師、相聲演員都來自辦品牌賣手機的年代裏,可以想象品牌端的門檻已經降到了何種程度。在這樣的品牌大亂戰局面下,也不難理解爲何專注品牌的SONY、LG、聯想的日子都很艱難,即使貴爲全球智慧機一哥的Samsung,如果我們剝離半導體業務單看行動通訊業務,根據市場研究公Strategy Analytics的統計,Samsung已經有多個季度在智慧手機業務領域掙扎在虧損的邊緣。
我是要講一下,雖然文章頭頭是道,不過,你知道代工廠裡面幾乎都是外勞天下,臺灣代工幾乎都是用低薪,低價的產品來搶佔代工市場——回應網友的問題。
低階代工業事實上都已經遷離臺灣,大部分在中國和東南亞,這部分是用外國的勞工、外國的資源和環境、水電來賺錢匯回臺灣(也就是歐美下單—臺灣接單—中國製造的三角貿易模式),說得直白一點,富士康在中國剝削勞工以後把盈餘匯回臺灣發股息紅利,就是臺灣白得的錢。
另外臺灣每年對中國貿易順差高達七八百億美元,大多是代工廠與臺灣母公司貿易創造的,從側面也能反映出代工業對於臺灣總體國際貿易收支平衡的關鍵作用。
最後,代工廠的遷徙與佈局關乎整個供應鏈的聯動與羣聚,譬如廣達把高階伺服器代工線搬回臺灣,就帶動上游數十家供應商從中國撤到臺灣,帶動的整體經濟效益不能直接以個別企業的角度思考。最後,以臺灣傳統電子代工大廠鴻海爲例,其年淨利潤約43-48億美元,甚至遠超過南韓的現代汽車集團。而臺系代工廠雖然以低毛利率被詬病,但若以每股收益率或淨資產收益率(ROE)來衡量,事實上南韓的現代汽車集團比富士康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而有些臺灣代工品牌也是必須用美國德國的機械才能生產出臺灣品牌,我沒有看過臺灣交給國外的終端產品是用臺灣製的機械生產出來的,也就是說,初生產的毛胚和粗加工是臺灣工具機沒錯,但是要交給國外的時候卻是用外國機械研磨出來的,外國品牌的產品幾乎也是用他們國家的機械作為終端處理——
第一,臺灣的機械設備屬於全球一流水準,以五軸中高階工具機來說,臺灣出口值高居全球前五,至於臺灣亞太菁英制造的X=30m超大型航太五軸加工龍門,則是美國波音公司製造大型客機、戰機機體承重結構的核心製程設備,並不能以某一設備的產地來判斷臺灣的製造業與機械工業水準,難道美國從臺灣買軍用芯片,大型航太工具機是美國沒能力的體現?
第二,臺灣的製造業一向在國際上競爭力非常強悍,除半導體外,高階精密機械更是如此。臺灣在70-80年代的高階工具機性能就已經達到美國當地中流廠商水準,但售價僅是1/2左右,如此高性價比讓臺灣工具機迅速打垮美國機床業,迫使美國政府在1986年出臺《自我限制協議》(VRA),重點打擊臺灣和日本機床對美出口,又在到期後單獨對臺灣產製高階機床追加2年進口限制,方纔保住了美國本土機牀業的一口氣。
美國目前本土一些較大型機床企業事實上也都賣身退出競爭,譬如MAG北美公司、SMS公司等都已經是臺資控股了。
第三,全球化的今天,不應該太過於拘泥於設備產製於何處,正如榮總、長庚、臺大的醫療水準高,難道醫師還要會做核磁共振儀才算高明麼?同樣的手術刀,爲什麼有的醫師可以做開顱手術,心臟置換手術,爲什麼有的醫師只能做普通手術?設備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和運用先進設備的技術能力,這也是爲什麼中國大力扶植的中芯國際趕不上臺積電步伐的原因之一。
臺廠與南韓Samsung都有着通吃產業鏈的規劃,不同的卻是臺廠甘願隱身幕後,專注技術和服務,做默默數鈔票的無名英雄,因此,臺廠與全部的品牌廠都是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鴻海可以在大客戶諾基亞轟然倒下的時候依然穩定成長,因爲臺廠的商業模式事實上跳出了單一品牌興衰週期律,而與產業的全部品牌共生共榮,因此也就能隨產業發展穩健成長。
南韓的Samsung既是代工業者又是品牌業者,與衆多品牌廠商本質上是一種零和博弈的生死關係,雖然目前風光無限,但終究還是未能跳出品牌的興衰律。
臺系廠商的競爭策略,正是巧實力的體現,不比氣盛而比氣長,藉助客戶夥伴關係實現研發、製造、人才、資本的根留臺灣的同時行銷全球,以少量的投資帶動數十倍上百倍的現金流,以小博大獲得可觀的收益。由於避開品牌,規避了某些市場的政治風險,得以無視政治關係冷熱變化穩定透過各大品牌將臺灣製造銷往各地。這種務實低調的商業模式,穩紮穩打的踏實策略確實值得產業界更加認真看待臺系產業鏈的未來潛力。
這個是我幾年前寫過的,呼籲業界重視高技術代工鏈的價值。現在也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第三點就是臺灣未來的經濟還是很樂觀的,五大因素撐着,一個是臺積電,幾乎是一己之力把全世界的高科技產業鏈都磁吸到臺灣來,你看看谷歌,微軟,美光,亞馬遜,思科,高通,ARM,ASML,Imec,蘋果,應用材料,康寧等等。
全部都羣聚到臺灣,要跟臺灣的半導體技術做整合,從研發端深度對接臺灣的產學研界,全球高科技龍頭齊聚一堂,這般榮景除了硅谷,其他國家可以說是千年未有。
第二個因素就是美國嘛,美國現在的政策太明顯了,發函給500大企業要他們加強跟臺灣連接,再到最近組建“人才循環大聯盟”,再到制裁中國,那不是逼供應鏈搬家是什麼?低階的成衣代工可以去越南,但是面板呢?半導體呢?主板呢?伺服器呢?遷廠的話不到臺灣到哪裏?
你看看這次歡迎臺商投資方案,招募來的臺商,超過5000億都是因爲美國的關稅給逼回臺灣的嘛,美國這個大趨勢不變,對抗在加強,美國的態度越強硬,臺商就越得回家保命,這個趨勢能撐起臺灣未來5-10年的長期經濟表現。
第三個因素就是內需能撐得住,無論是前瞻,5+2,還是國防自主,綠能計劃,這哪個都是數千億的大項目,而且都有國產化的要求,像是國防這部分,過去臺灣是買飛機,KMT不還是想買意大利的M346嗎?買了那就是花錢養活意大利的航太工人,甚至維修都要人家授權。現在臺灣自己做T-5高教機,超過55%的採購金額留在臺灣,維修保養100%在臺灣做,拿錢養活自己的航太工人,培養自己的工程師,把原本的外購變內需,這種也是非常大的利多因素。
第四個就是從政策層面看,臺灣正在加速放寬各項法規,逐步鬆綁不合時宜的舊制度,以打造亞太地區最佳的投資及創新環境。無論是多元上市,還是金融沙盒,或者說是全球首個無人載具條例,亞洲第一輛獲得牌照的無人車等等,臺灣現在對於創新的友善度,事實上已經遠遠超過深圳,上海,首爾和東京,這對於搶佔下一波科技爆發帶來的商機是非常有利。
第五個就是整個臺灣的經濟體質很優秀,持有的海外淨資產高達1.2萬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三,外匯儲備也是全球前五,人均持有專利量,人均出口量在亞洲名列前三,人均淨金融資產高居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整個銀行體系很少有呆賬壞賬,主權信用評級也很優秀,展望都是穩健向好
鄭凱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