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52)
除憶詛咒
(此文原刊於2017年12月8日,重刊稍有增刪。)
羅馬帝國時代的元老院曾經通過一個對已故人士的懲罰立法,就是要消除這人在世的一切行狀,銷毀他生前出現過的文字、雕像等記錄。這項立法被稱作「除憶詛咒」(Damnatio memoriae)。在當時,這是最嚴重的恥辱。
歐威爾1948年的小說《一九八四》,創造了Unperson一詞,是指一個人不僅被當局殺害,而且他在現實生活中的信息、照片、文章也被一同抹去,不留一絲痕跡。因為依照極權國家大洋國的「雙重思想」原則,這樣的人應該被完全忘卻,即便是親人和朋友也不應該記得他的存在。
歐威爾的寓言也成為了預言,被共產國家不斷予以實現。而且這些極權國家沒有像羅馬帝國那樣為除憶詛咒立法,而是逕由行政手段執行,又或在專權下各地均「識做」而執行。
有一張由畫家董希文在1953年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描繪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建政那一刻。在接下來十多年,這幅油畫遭到多次修改。原畫站在前排的政府副主席高崗,到1955年高崗事件發生後,董希文奉命在畫中把他刪除,原位以一盆花代替。1968年文革期間,董又奉命在畫中把劉少奇除掉。1970年,董已病重,就由他的學生把畫中的林伯渠剷除。
記錄真實影像的照片也不斷遭到除憶的命運,儘管那時候還沒有電腦改圖功能,因此改得很著跡。毛澤東作狀為建水庫而拿鋤頭的照片,原有站在旁邊的彭真,文革爆發後,同一照片的彭真不見影了。毛澤東與林彪並坐發表講話的照片,林彪事件後同一照片只剩老毛一人了。四人幫被「一舉粉碎」後,《人民畫報》報導毛喪禮,一整排人中間就有幾個位置突兀地空着。
2018年香港教育局要恢復中史課程,10月底公開課程大綱,被記者問到何以沒有提六七暴動、六四等事件,負責課程修訂的專責委員會主席、中大歷史系教授梁元生說,這是很笨的問題,上述事件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並不重要,「六七年你在哪裡?」
以歷史事件發生時「你在哪裡」作為沒有把事件列入教科書的理由,是很笨的答案。絕大部分歷史事件發生時,現在的人有誰在那裡?這種話出自平常人之口可以說無知,出自歷史專家之口就是無恥了。這回答也顯示了,不管如何荒誕,中史課程就是要貫徹中共黨慣常說的「不要糾纏歷史上發生的不幸事件」,或不要搞「歷史的虛無主義」,也就是除憶詛咒的洗腦歷史教育。
除憶,實際上一定給這個國家、民族、社會帶來詛咒。作家柏楊說:「忘記罪惡,尤其是忘記政府政黨之類的集體罪惡,罪惡一定會再來,再來到自己身上,或後人的身上。」捷克作家昆德拉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美國華盛頓為納粹屠殺猶太人而建立「浩劫博物館」,創立者在博物館落成儀式致辭說:「遺忘,就意味着將受害者再殺害一次。我們沒能阻止他們第一次被殺害,我們絕不能容忍他們被殺害第二次。」
延續六四等所有記憶,就是為了不讓這國家、這城市帶來除憶詛咒。那是真正的愛國愛港。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楊駿,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想看其他場次提供?請讚好「楊駿賽馬專頁」Facebook search @andrewyeung410...
1953年香港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敗者回憶錄0716)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父親生前,我沒有聽他談他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一生,這是我追悔莫及的遺憾。現只能從他的零星留言、有關書籍記載,和我的片斷記憶,去寫他生平。這既對我有意義,也反映了父親那一代人的掙扎。
李化,1909年9月23日(農曆8月初10)出生,原名李存棠,廣東新會人。1927年18歲時離鄉往廣州進入韋碧雲創辦的廣東電影學院就讀。那是中國電影業的萌芽期,選擇學電影的人極少。父親是電影學院第一期學員,三個月完成課程,隨即留校協助主持校務。學院第二期,我堂兄李晨風和後來的電影人盧敦就入學了。其後父親與妹妹李麗蓮(我姑姐)、李晨風、盧敦組織一個業餘劇團。1929年南國劇社到廣州演出,父親與姑姐隨南國劇社到上海,1930年與作曲家張曙合作,在上海演出李麗蓮主演的新派歌劇《王昭君》。同年與李麗蓮加入天一公司,父親由場記升至副導演。時年21歲。在上海三年,據知這段時間,他也到濟南、青島、天津、北京等地流轉。有聲電影開始出現,1932年,影人鄺山笑在廣州成立的紫薇公司到上海租用天一公司的錄音設備拍攝《無敵情魔》的聲片部分,完成後與父親離開天一回廣州。父親在廣州助鄺山笑完成了《無》片,並留在廣州拍了幾部影片。其中較珍貴的是1933年的《炮轟五指山》,赴海南島取外景,拍攝了大量尚處原始社會的黎族片段。在廣州,他與當時紫薇的演員、我母親李幽慈相識,並於1934年結婚。母親原名李薇卿,生於1914年,2013年在香港逝世。
1936年,父親來香港加入大觀聲片公司任導演,並成為華南影業協會總幹事。
2014年香港出版的《粵語的政治》一書中記載1935年南京中央政府開始推廣國語運動,想要禁制粵語片,香港影界就發起「粵語片救亡運動」:「1936年11月,在粵片界名人李化……等號召下,三百餘位粵片影人聚集於香港一酒家……發表聲明」。又記載1937年7月,香港華南影業協會派我父親在內的代表五人到南京請願緩禁粵語片。但隨即中日戰爭爆發,南京遭日軍進襲,禁粵片之事不了了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空襲廣州,當時父親率領一個攝影隊,冒空襲危險到廣州拍攝空襲中人民的輾轉,以喚起觀眾的愛國救亡意識。
這段期間他導演的,還有《精忠報國》《民族之光》,是宣揚民族主義的影片。父親生平極少當演員,但在1939年的抗日經典電影《孤島天堂》中卻擔任演員,而且不顧毀譽地飾演漢奸的反派角色。《孤島天堂》是眾多影人不計報酬在香港共同參與的義舉。這部影片現時在youtube頻道還可以看到。
1937年,在上海當演員的姑姐李麗蓮,與後來當了毛澤東妻子的江青(藝名藍蘋)投奔中共根據地延安。父親1938 年隨歐陽予倩赴桂林的廣西藝術館工作。在桂林時,父親大約是在延安的姑姐勸說下,安排居住香港我們家中的五弟李剛(原名李存溢)和三妹李慧蓮送桂林聯絡中共組織,輾轉前赴延安。
1940年我們全家遷上海,1941年父親又去桂林參與抗戰文化工作,1942年再返上海。1944年去南京一年又返上海。這段期間他改名李炎林營商和從事話劇活動的情況,在前文「父親與淪陷區話劇」已談及。1945年從淪陷區逃難到屯溪,在前文「逃難」也談過。抗戰勝利後他在東北及天津經營電影院,很可能是那時候他仗著同國民黨政府的關係,在「接收敵產」中得到接管東北、天津一些電影院的機會,以此謀生。內戰烽火蔓延,1948年2月回香港。回港後再入影圈,首部執導影片為粵語片《有冤無路訴》(1949)。同年領導組織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華南影聯)。
父親回港後,一開始就以親共的左派影人的面目出現。籌組華南影聯他是主要角色,會務聯絡也在我家,1949年7月開幕他致開幕詞。但隨後的領導權都在中共工委的操控中。接著父親擔任大觀片廠廠長,1953年創辦藝文公司拍國語片。金庸和梁羽生的新派武俠小說這時興起,1959年父親創辦峨嵋公司拍粵語武俠片,大多由他或李晨風執導,並以「林炎」之名任製片。他以大陸的少林寺、武當山、峨嵋山等地取景的幾部武俠片都賣座不差。1966年文革爆發,香港左派影業凋零,他的影片也無以為繼。1968年他為撙節開支,搬去澳門居住。1975年8月22日在澳門病逝。
在社會動盪中輾轉,在各種政治的干預和影響下掙扎求存,這就是父親的一生。(37)
圖·1,父親在1970年的一張日曆寫下他早年的漂泊生涯。
圖2,父親在香港片場。
圖3,1938年在廣州,左一是父親,左三是母親,左四及五是戲劇家歐陽予倩和夫人劉問秋;母親前面是姐姐和兩歲的我。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1953年香港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黑社會也有愛國的」:再談向華強移民台灣??
😱 香港前黑道現影視大亨—向華強申請移民台灣?真的不用擔心嗎?
🕋 向家背景:
👉🏿 香港阿尼吉家族:以前英文版的《亞洲周刊》,曾選出亞洲50名最有權勢人士,香港黑社會「新義安」龍頭位列34。
新義安的創辦人就是「向前」此人,亦即向華強父親。新義安是由向前將軍於1919年創辦的香港第一大三合會組織。早年成員以潮州福佬人為主,又稱為「潮州幫」。向前此人,其實也是中華民國的少將出身。1953年,向前本人被港英政府指控涉嫌參加三合會及非法政治活動,而被遞解出境並遷居台灣,並於1975年2月25日歿於台灣。
向前之後,有向氏13兄弟,當中向華強及其弟向華勝兩位兄弟,以《賭神》、《唐伯虎点秋香》的製片出品人而普獲台灣人認識。1970年代末,國民黨中影公司出品的一系列愛國電影,向華強也在《黃埔軍魂》一片中出飾一名由軍校小學員踴升為高雄鳳山軍校校長的角色。在香港電影《賭神》中飾演龍五一角的,即是向華強。早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則是由向華強和向華勝在1980年代創辦。爾後,向華強成立「中國星集團公司」,任主席,妻子為台灣人。向華強此次以「依親移民」申請來台,並非投資移民。
㊙️ 香港黑道政治效忠的轉變:
👉🏾 中國國民黨的前身淵源,有著濃厚的黑幫色彩。向華強父親「向前」身為三合會組織頭目又為國民黨少將,兩者並不違和。然而,香港黑幫卻有一個「效忠對象」轉變的過程。向前在1950年代初,因為國共兩黨在香港的鬥爭拉扯相當激烈,尤其跟中國接壤的港英政府,儘管不敢得罪正在圍堵中共的美國,但為了其自身安危和利益考量,一直想跟中共建交,終於在1954年6月17日,中英雙方互換代辦並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當時,在這樣國共於香港的明爭暗鬥的時空下,向前會為國民黨而涉入當中的政治活動,乃是不意外的結果。當時候效忠中國國民黨的向前,於1953年被港英政府指控涉嫌參加三合會及非法政治活動,遞解出境並遷居台灣,實則有著港英政府向中共遞出「投名狀」的意味在。
隨著1984《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主權移交日期確認,江湖傳言說香港新義安頭目,早被中國領導人以「曉以大義」的方式招安,而讓香港最後可以順利「回歸」。具體招安時間為何時,或許可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劉華清,在1980年代將向前兒子向華強收為義子的時間,以為忖度基礎哩。
隨著歷史翻頁進入到1990年代的「主權移交」倒數日,中共招安香港黑社會的力度越大。例如,1993年,時任公安局局長陶駟駒便公開講過,「黑社會不是鐵板一塊,當中有些人也是愛國愛港的」、「他也有改過從善的,他有辦好事的」。其實,早在中英談判期間,鄧小平也幾度表示,「香港黑社會不都是黑的,好人也不少」、「我幾次講過,黑社會並不都黑,愛國的還是很多」。鄧小平的這些話,其實就是可以視為是給中共底下官員進行香港黑社會以「招安」策略,作為「統戰」主軸的定調指示。
不論如何,新義安的效忠對象,應該在此有了「轉變」。因此,在古天樂所主演的電影《黑社會2:以和為貴》中,公安頭子跟古天樂的對話中,最後古天樂說出「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國」,就是中共招安香港黑社會的具象映照。總之,香港主權移交的前夕,香港阿尼吉的政治效忠對象,便從中國國民黨變成了中國共產黨。
❌ 反送中運動中的「港警黑道」聯手?
👉🏼 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中,香港黑道跟香港警察,竟然扮演起「黑白」聯手暴力鎮壓反送中港青的戲碼,這也反映出香港黑道早已淪為中共鎮壓性國家機器的馬前卒現實罷。
📣 影視娛樂作為「中共大外宣」的一部分?
👉 受到招安之後的向華強及其商業活動,勢必有政治好康作為提攜;因此,向華強漂白成成功的香港影視娛樂業大亨,也就剛好而已。
如果,在中天作為台灣中共安置台灣島內新聞大外宣被拔除的此刻,親中的香港影視娛樂大亨移民來台,難道不令人懷疑這是中共透由看似更為無害的、商業的、主流的「影視、娛樂」的「隱形紅色大外宣」呢?
端看台灣影藝圈舔中藝人、端看中國今年強推「港區國安法」之時,包含向華強、成龍在內三千位香港演藝及文化界人士共同發表聲明,齊聲力挺中共制定國安法;向華強之子向佐現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該組織是以中共共青團為領導核心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又再看看連美國的「好萊塢」都舔中。
主流商業的「娛樂影視」舔中,或者配合中共官方政治口徑觀點的「大外宣」,其實也是非常有滲透殺傷力的啊?!
❓❗️向華強大亨為何不移民西方白人先進國家呢?
👉🏿 記得以前有個新聞,就是周星馳一直想申請移民加拿大,不斷申覆就是過不了關;據說,原因就是黑道背景。向大哥移民來台,真的可以准嗎??
1953年香港 在 楊駿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想看其他場次提供?請讚好「楊駿賽馬專頁」Facebook search @andrewyeung410
1953年香港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聖約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座落於香港中區花園道4-8號,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主教座堂。聖約翰座堂於1847年奠基,1849年落成及祝聖,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是本港唯一一片以永久業權形式持有的土地(Freehold)。座堂主要由3幢主樓構成。座堂本身於1847年建成,乃香港較古舊的維多利亞時期哥德式建築物之一。至於副堂則於1924年落成,而辦公樓(即新座)則是1956年加建的。聖約翰座堂的木門是由在香港保衛戰被英軍自行炸沉的添馬艦(HMS Tamar)的艦身木材所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座堂運作陷於癱瘓。1945年,香港重光。何明華會督委任施玉麒先生為會吏及牧師,參與重建座堂,通過舉辦賣物會等方式,有效挽救了座堂已崩潰的財政狀況。座堂是教區中之首堂,因該堂內置有主教座(cathedra)。香港日治時期曾用作日本人俱樂部會所。現時教堂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是受保護的歷史文物,亦是一別具特色的遊客景點。為了避免因冷氣的水氣造成白蟻侵蝕,破壞古物古蹟,座堂沒有冷氣供應。座堂除了有主教專用的座椅、法政牧師及座堂牧師專有的座椅,亦有英國殖民年代遺留下來鑄上英國皇室徽號的會眾座椅,是留給當日港督或英國皇室家族成員途經香港崇拜時預留給他們坐的。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座堂更曾懸掛英國國旗,之後已拆除。目前座堂每天均有崇拜。也有早堂晚堂崇拜,崇拜的語言主要是英語,亦設廣東話、普通話及菲律賓語都有,崇拜者來自世界各地,是一所國際性座堂。座堂會在一些聖日舉行唱頌大聖餐禮,香港島教區、澳門傳道地區的按立聖職聖禮和詩班節亦在聖約翰座堂舉行。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Former French Mission Building,又譯前法國海外傳道會大樓,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位於香港島中環炮台里,於1997年至2015年為香港終審法院的所在地。大樓前身的建築物名為「莊士敦樓」,最初建於1843年,並成為首兩任香港總督砵甸乍和戴維斯居住的地方。自從戴維斯於1846年搬到堅道居住之後,大樓曾多次易手,先後用作匯豐銀行飯堂及俄羅斯領事館。1879年起,大樓由匯豐銀行董事庇理羅士所擁有。大樓於1890年更名為「比更士菲樓」(Beaconsfield House),以紀念當時英國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拱北爵士),而華人一般將其稱為「拱北樓」。但值得留意的是,大樓北面亦有一座柏拱行(Beaconsfield Arcade),為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1960年4月重建後改稱拱北行(Beaconsfield House)和今日的長江集團中心。1915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當時主要在越南以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兩廣和東北傳教)購入該座建築物重建,作為行政總部之用途,由Leigh & Orange(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工程於1917年3月完成,外觀一直維持至今。香港日治時期,日軍曾經佔用該座大樓為日本憲兵總部。1945年8月香港重光,當時香港輔政司詹遜曾於該大樓成立臨時政府總部。1953年,香港政府購回大樓,最初為香港教育署總部,1965年改為維多利亞城地方法院,1980年成為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1983年,大樓再改為政府新聞處辦公室,198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1997年7月1日至2015年9月7日,該大樓用作香港終審法院。重建於1917年的大樓,屬於新古典風格,現時在香港已所剩無幾。整座大樓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樓高三層,並附有地窖及角樓。而其北面有一座圓頂的小教堂。
1953年香港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目前在香港,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居住在香港公共房屋中,反觀台北市公營住宅的比例只有5%,除了比例上的落差,台港兩地對公營住宅的相關規定,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繼續是記者林欣儀、郭俊麟在香港的觀察。
香港寸土寸金,地狹人稠,房子得越蓋越高,換取空間,在市區甚至出現出租只有一戶一床的籠屋和板間屋。
1953年的一場大火,五萬多戶慘遭祝融,從那時開始,香港政府開始規劃公共房屋,目前每三個香港人,就有一個住在公屋,平均每戶2.8人,現在港府推出新型的公屋有四種房屋大小,從5坪到16坪不等,公屋還有公園、垃圾場和茶餐廳等公共設施,就像是住在社區一樣。
租金便宜是最大誘因,台北市也計畫推出公營出租國宅,『大龍峒公宅』就是台北第一座自建的公營住宅,今年十一月開放申請,只要是青年族群或是小家庭,年滿20歲到40歲的新婚夫妻或育有子女者優先,而香港公屋則提供給中低收入戶,一個人月收入不能超過兩萬八台幣,一家四口人的家庭一個月的總收入不能超過60萬台幣,在租金方面,北市採取周邊市價的八折、香港則是平均一坪是700到1000元台幣不等,每兩年檢討一次,也會依住戶的收入有所調整,在入住期限方面,北市是短期出租方式,最多不超過四年,香港則無期限,但有『扣點制度』的退場方式,扣滿16分就終止租約。
郝龍斌強調,香港政府的扣點制度,委外物業公司管理,能有效維護公屋的居住品質,值得參考,北市第一座自建大龍峒公宅最快今年六月完工,明年農曆年前入住,台北市率先實施公營出租國宅,成效如何也備受關注。
記者 林欣儀 郭俊麟 香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