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萍
今天,我們要去哪裡呢?
我想帶大家去一間很棒的餐廳
一間,便宜又大碗的高級豪華餐廳
因為團體不會安排
餐廳名字叫-La Parlemetaire
在Assemble Nationale du Quebec 大樓的樓上
這棟樓,是1886年完工的,光建築物外觀就很有看頭
屬歐洲19世紀下半葉流行的帝國風格,像美國費城的市政廳也是一樣的建築形式
呈現富麗堂皇,典雅細緻的室內環境,還有豐富的歷史內涵,一般觀光客是可以自由參觀,或參加導覽解說,但是
一定一定要上網預約先
這家餐廳,室內裝潢從天花板到地板,都是馬賽克跟瓷磚拼接鑲嵌,窗簾到吊燈到桌椅,真是又典雅又奢華
這家餐廳,在裡面用餐的客人,都穿著文雅,談吐不凡,因為幾乎都是議會官員,連旁邊的男女服務生,每個人都好有型。喜歡這裡用餐的氣氛,沒有一般餐廳的喧囂雜吵,也不會拘束到哪裡
這家餐廳,提供的都是精選當地小農的季節蔬果禽肉,或著議會大樓旁邊自己的一塊菜園裡摘的。但是一樣遵循法式料理的原則,菜色簡單卻可口,而且貨真卻價實,比外面隨便的餐館子都還經濟實惠
三道式,只要加幣37,服務費加幣15,佛心來著的價錢
因為前一天,吃一盤炒飯+3……小粒餛飩湯,要30加幣喔……
Le Parlemetaire,沒錯,就是議會
這餐廳,就在魁北克省議會大樓,樓上
一定要網路預約,因為是官方機構,所以不可以從大門進入,入口在Grand Allee E 路上,進去要經過非常仔細嚴謹的安檢,有了准許證才能活動
吃完可以附近走走,像是亞洲人必拍景點「Fontaine de Tourny」-「鬼怪看書+池恩悼踩跳斑馬線+兩人潑水+鬼怪新娘撿楓葉想起忘記的一切」,非去不可
接下來,我們去哪兒呢?
#cherry姐
#加拿大
#魁北克
#laparlemetair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匈牙利布達佩斯漁人堡Fisherman’s Bation是一個新哥德式和新羅曼風格的觀景台,位於布達一側多瑙河河畔的城堡山。它修建於1895年到1902年之間,設計師是弗里傑•舒勒克(Frigyes Schulek)。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漁人堡近乎毀滅。1947年至1948年之間,弗里傑•舒勒克的兒...
19世紀下半葉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一種愛情,是相隔一萬公里也要緊緊相望,而且這一望就是160年】#精選書摘
相較十八世紀法國菁英對於中國、十九世紀中葉對於近東的短暫著迷,十九世紀下半葉「和風主義」襲捲法國社會的現象,則是一段漫長的愛情。
對他們而言,若東亞存在著一個值得仰慕的文明,那會是中國旁邊的群島國家,而不會是中國。這件事在今日看來是常識(呵呵),但法國人早在160年前就已知曉。
---
► 有話想說,新功能「網路沙龍」讓你在文章中提供更多想法: https://bit.ly/2VtklER
#呼吸巴黎 #和風主義 #日本 #法國 #巴黎
19世紀下半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古餐具的故事-迷一般的「皇家」與消失的陶瓷小鎮|
每個人都有自己執著的事情,巴黎不打烊的老讀者都知道,我不太回覆隔夜文,因為對我來說人生已經翻頁。但是在研究幫朋友買的古餐具時,我會因為一個盤子上印有不明確的烙印而睡不著覺。當然朋友沒有要求我調查餐具的背景,這完全是我自己的興趣使然。
上一集在迪關餐盤的圖說中跟大家說到「結婚餐具」,因為之後這個名詞會常常出現,這裡就先跟大家聊一下這個古餐具關鍵字。
開始說關鍵字「結婚餐具」前,我們先說說古時候法國女人的嫁妝。法國人從14世紀開始,只要家中生了女兒,就會從出生那天開始為她準備嫁妝。這些嫁妝是什麼呢?就是女人平常會用到的織品,像自己要穿的衣服,平常要用的床單、枕套、桌巾、餐巾⋯⋯,女孩兒們從小就要自己織布、刺繡,準備自己的嫁妝。到了18世紀工業革命後產生了很多布爾喬亞階級,女兒們的嫁妝就越來越豐盛,在法東亞爾薩斯一帶,還會有父母在女兒一出生就預約麻田,以確保女兒之後有各種麻布做的嫁妝。
而新婚夫妻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雙方親友也會在婚禮前幾天就開始送禮,這種結婚送禮的習俗自中古世紀就有,親朋好友會先把禮物送到新人的父母家中,等結婚那天再送給新人。在法國的結婚禮物清單中,排名第一的就是餐桌上使用的器具,畢竟法國人吃一頓飯有不少的繁文縟節,相對應的餐具器皿也不少,送餐具給剛結婚的新人既實用,又具有象徵性的意義。而這個傳統延續至今,四分之三的法國人結婚時都會收到餐具,而各大百貨公司每年都有5到6%的結婚禮物業績,傳統的法國餐具品牌都有「結婚餐具」系列。
所以我們現在逛舊貨市集、跳蚤市場或二手店家時,許多的古餐盤就是「結婚餐具」。而這些古結婚餐具目前在法國舊貨市場上最多的,就是二戰後的結婚餐具。為什麼?因為法國二戰後本土就沒有戰爭了,加上技術進步大量生產,所以二戰後的餐具大多保存良好。此外二戰後結婚的老奶奶們,大概就是我婆婆這個年紀,她們都是在近幾年離世,而她們的孩子都不想要她們老摳摳的餐具,所以大量流到市面上。而這種結婚餐具最有名的,就是法國知名陶瓷重鎮利摩日的花鳥結婚餐具。
幫朋友買古餐具的時候,在一片花卉鳥獸的彩色結婚餐具中,下圖這個圖案簡單的白瓷金花餐盤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有別於戰後彩色小花的老奶奶風格,這個只有金色花卉的餐盤顯得更有現代感。翻過盤子,背後寫著這個盤子的身世。
C.G.是這個盤子的出產工廠,然後繞了第一圈寫著細緻黏土與皇家搪瓷,第二圈寫著貨真價實的瓷器與製作於維耶爾宗。
我們從這個餐盤的產地產區開始說起,維耶爾宗這個小鎮位於法國中部的羅亞爾大區的謝爾省(Cher),是一個有謝爾河流過的小鎮。而這是法國現代的行政劃分方式,古時候這一帶則稱為貝里(Berry),當我們在研究法國的瓷器史時,會以古時舊稱為主,也就是貝里一帶的瓷器發展。
貝里這一帶最早出現陶瓷工廠,是1788年李維斯侯爵(Lévis)在自己的領地上所創建,後來發現高嶺土之後,就延伸為19世紀的Couleuvre瓷器廠。到了1799年時,一位從巴黎南下的瑞士人Klein在靠近維耶爾宗的福埃西(Foëcy)城堡成立了瓷器廠。由於他後來出現了經濟危機,另一位來自巴黎的瑞士銀行家皮利維特(Pillivuyt)與銀行安德烈就在1822年接手福埃西瓷器廠。而在1816年時,另一個來自巴黎想改行的軍火商Delvincourt因為認識維耶爾宗鎮上的鍛鐵鋪,於是來此成立了第二家瓷器廠。1822年,Noirlac修道院瓷器廠成立。1833年,法國廢除奴隸制度的著名政治家Victor Schoelcher的父親Marc Schoelcher也在貝里一帶成立瓷器廠,還有從巴黎來的佩特里(Petry)買下Bel-Air城堡設廠和Ronsse設廠,到後來1850年Larchevêque在維耶爾宗小鎮設廠,從此貝里的陶瓷聚落產生。
工業革命讓歐洲人開始用煤炭燒窯,在運河運送高嶺土和煤炭,還有1845年維耶爾宗的鐵路通車,讓這個小鎮的瓷器與巴黎和利摩日接軌。到了19世紀下半葉,是貝里一帶瓷器大放光彩的時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維耶爾宗小鎮一共有14間瓷器廠,一千五百名員工。
但是在20世紀初期時,這一陶瓷聚落受到德國瓷器的嚴重競爭,因為德國瓷器商的團結、人工造價低廉和火車運輸系統成功,讓法國瓷器受到極大壓力。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的貿易限制讓這些瓷器廠得以喘口氣,高度在技術上發展。但到了三〇年代,德國與捷克的競爭再次來襲,此時運作了一百多年的老廠哈許(Hache,是佩特里的女婿也是接班人)與皮利維特紛紛歇業,而皮利維特的第四代在二戰後將工廠連同工人一起賣給他們巴黎的客戶,直到今日仍掛著皮利維特的老字號。最後到了1970年,維耶爾宗只剩下三間瓷器廠,分別是CNP、Larchevêque和我們看上的這個餐盤Cirot-Gadouin。而貝里一代的陶瓷產業至今除了改朝換代的皮利維特,還有成為陶瓷集團的德舒利埃,維耶爾宗則是在80年代起就不再生產陶瓷。以前我曾經提過法國的國立藝術學院多設立在工藝重鎮,在貝里這一帶,現在也有一所國立藝術學院,就在古行政區正中央的布爾日國立藝術學院。
最後我們回到這個上面寫有皇家的維耶爾宗餐盤,從歷史紀錄中,我們可以知道維耶爾宗並沒有皇家陶瓷廠。如果硬要說有幫皇家服務的,大概是佩特里的女婿哈許,他曾經接過拿破崙三世的訂單而在維耶爾宗聲名大噪。而這個20世紀工藝的餐盤上寫著皇家,法國在20世紀已經是共和國體制而沒有皇家了,因此這個印有皇家的餐盤,它很有可能是給其他的歐洲皇室,或它只是一個單純的「皇家系列」。在這種不得而知的情況下,我變身成古餐具柯南,特別去了一趟圖書館查書,又加入了法國的業餘古董鑑定社團,就為了知道餐盤上印的這個「皇家」是什麼意思?
果然,我的追蹤探索與推論是對的,古董鑑定社團裡的人跟我的看法一致,這是二戰後的餐盤,而皇家二字是陶瓷廠的餐具系列名稱。它流入市場上的數量不多,有可能是結婚餐具,也有可能是大飯店的訂製款。
19世紀下半葉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匈牙利布達佩斯漁人堡Fisherman’s Bation是一個新哥德式和新羅曼風格的觀景台,位於布達一側多瑙河河畔的城堡山。它修建於1895年到1902年之間,設計師是弗里傑•舒勒克(Frigyes Schulek)。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漁人堡近乎毀滅。1947年至1948年之間,弗里傑•舒勒克的兒子亞諾什•舒勒克負責了修復工程。從塔和觀景台,可以看到多瑙河、瑪格麗特島、東面的佩斯,以及蓋勒特丘陵(Gellért Hill)的全景。七座塔代表七個馬扎爾人部落在896年定居喀爾巴阡盆地。漁人堡得名於漁民行會,他們在中世紀負責守衛這一段城牆。城堡前的騎馬像是匈牙第一任國王聖史提芬。
馬加什教堂是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座教堂,位於布達城堡區的心臟。它最初建於1015年。目前的哥德式建築興建於14世紀下半葉,19世紀後期大修。它是布達中世紀第二大教堂。教堂的正式名稱是聖母教堂,但是通常以國王馬加什一世的名字稱為馬加什教堂。1867年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於布達佩斯分別加冕為匈牙利國王和王后。這座教堂不僅是幾個加冕儀式的地點,例如1916年的最後一位哈布斯堡君主卡爾一世,還是馬加什一世兩次舉行婚禮的地點(第一次迎娶Podiebrad的凱瑟琳,她去世後,又迎娶阿拉貢的比阿特麗斯)。堂內設有教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於中世紀地穴,直到聖史蒂芬小堂。收藏了大量聖人遺物和中世紀石刻,以及匈牙利王冠。
19世紀下半葉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De la Chine aux Arts Décoratifs : l'art chinois dans les collections du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February 13th--June 29th 2014
中國藝術中裝飾藝術博物館的收藏品
這是第一次在法國巴黎藝術裝飾中心,對從中國裝飾藝術展覽揭示了中國藝術品萊斯裝飾藝術"收集的卓越品質和範圍。併購中的第一個十年有效所造成的後果始建他們的機構,以及通過慷慨的收藏家禮贈和遺贈,這一顯著的光反射在法國所有迷戀主要是在19世紀下半葉和上半年20世紀中國藝術的人,。展品中往往從他們的迷戀一些技術和材料中,並為他們的形式和裝飾圖案,展出的作品揭示了精湛的技藝和我們陷入這一振興法國的觀賞性詞彙,從第一個世界博覽會,直到非常近幾次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