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歧視白人及亞裔 這宗可能是近年最有影響的教育公平判決,打兩年官司美國司法部終於有結果了:耶魯涉歧視白人及亞裔美國人。
申訴稱,耶魯大學的白人及亞裔入學招收標準要高於其它種族,這些大學還使用了非法的配額制度來限制白人及亞裔美國學生的數量,優惠非裔及拉丁裔等民族。過去配額制是用於鼓勵多元族裔收生,讓更多少數族裔可以以較低分數入Ivy league。
雖然美司法部判未有明言其他院校的配額制、降低門檻等做法是不合法,但看來司法部有意限制這些措施的濫用,以防歧視白人及亞裔。耶魯實踐這些措施時,應該是無限制地,多層強化了種族因素。判斷認為這些措施必須乎合以下原則:
👉要求大學僅以“靈活,非機械的方式”將種族作為“加”因素。 Grutter v. Bollinger, 539 U.S. 306, 334 (2003)
👉種族不能是“決定性的實踐”。 Gratz, 539 U.S. at 272 & n.19; accord Grutter, 539 U.S. at 337.
👉換句話說,種族不能成為申請的“定義特徵”或決定申請人是否被錄取的“主要因素”。 Grutter, 539 U.S. at 317, 320, 337.
👉此外,根據《平等保護條款》330條,“種族平衡”是“明顯違憲的”。 因此也違反了《民權法》第六章。
👉招生計劃不能“給不屬於偏愛的種族和族裔成員的個人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最後,大學的“種族入學政策必須及時加以限制”。
判決認為
「對於絕大多數申請人而言,亞裔美國人和白人只有具有相同學術能力的非裔美國人申請錄取可能性的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耶魯大學每年都會根據種族來拒絕數十名亞裔和白人申請人。
儘管最高法院裁定,接受聯邦資助的大學可以會在某些有限的情況下將申請人的種族視為眾多收生因素之一,但司法部發現耶魯大學對種族因素的使用絕非限制性。 耶魯大學在錄取過程的多個步驟中都考慮到申請人的種族,這導致種族因素對申請人影響倍增,讓耶魯在種族上平衡。」
//For the great majority of applicants, Asian Americans and whites have only one-tenth to one-fourth of the likelihood of admission as African American applicants with comparable academic credentials. Yale rejects scores of Asian American and white applicants each year based on their race, whom it otherwise would admit.
Although the Supreme Court has held that colleges receiving federal funds may consider applicants’ race in certain limited circumstances as one of a number of factors,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found Yale’s use of race is anything but limited. Yale uses race at multiple steps of its admissions process resulting in a multiplied effect of race on an applicant’s likelihood of admission, and Yale racially balances its classes.//
//Narrow tailoring requires,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a university use race only as a “plus” factor “in a flexible, nonmechanical way.” Grutter v. Bollinger, 539 U.S. 306, 334 (2003). Race cannot be “decisive in practice.” Gratz, 539 U.S. at 272 & n.19; accord Grutter, 539 U.S. at 337. In other words, narrow tailoring requires that race cannot be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the application or “the predominant factor” that decides an applicant’s admission. Grutter, 539 U.S. at 317, 320, 337. Additionally, “racial balancing” is “patently unconstitutional” under the Equal Protection Clause, id. at 330, and thus also violates Title VI. In addition, an admissions program cannot “unduly burden individuals who are not members of the favored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Id. at 341 (citation omitted). Finally, a university’s “race-conscious admissions policies must be limited in time.” Id. at 342.//
https://www.justice.gov/opa/pr/justice-department-finds-yale-illegally-discriminates-against-asians-and-whites-undergraduate
112大學多元入學制度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以前,班上的股長大概就是幾個 : 班長、副班長、風紀、學藝、衛生、體育。
但在某次聊天時,我意外從一些孩子那裏知道他們念小學的時候,已經有許許多多我無法理解的股長職位被設立了。
收作業長?窗戶長?板擦長?
曾幾何時,連小學生都流行職位酬庸了?
其實,這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回想起兩千年之初,就很流行多元入學了。
當時的背景是眾人對聯考這種一次定生死的考試方法非常感冒,所以希望能夠找出在學業之外,還能讓人用其他優秀的技能或經歷,替自己(的孩子)尋求不同的出路跟大學就學機會。
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實際上,聯考也沒有一次定生死啊。
沒人要你去念你不喜歡的學校,所以在當年我有不少兄姊輩的人都有重考,然後到好大學的經驗;我反而認為這個還挺可貴的。
因為在重考過程中,他們深化了基礎學識,考上了也會比較認真的學習;我總想問那些說大學教的東西都沒用的人 : 你們高中、大學時期真的有很認真的學會課堂上的東西嗎...................?。
#總不會大學畢業弄張丙級證照就要告訴人家你有這方面的專業吧?
這時候我就要鄭重介紹我們公司的新進人員了 : 丙級廚師執照、餐飲系畢業,然後煮蛤蜊給我煮到沒熟被客人退回來............
(我從業十餘年,從沒聽過蛤蜊可以煮到不熟的;而且這種可能會有海洋弧菌在身,又是濾食性生物的食材,真的可能會吃死人耶......)
--------------------------
再說回一開始的題目。
而在陳前總統的政策下,大學廣設、多元入學,提供了很多的機會給那些有學歷沒教職的流浪教師,更量產了許多的大學生。
前者造成更多人讀到更高學歷,量產了很多碩士、博士,然後再引進"博士後研究"制度來消化被量產的博士們。
後者則是更大量的產生了許多大學生......一大堆具有大學學歷,但實際程度比高中生還不如的大學生。
我曾經跟現在班上的同學說,如果"營養學"有甚麼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結果一位同學拿著課本指著上面的名詞來問我"載體"是什麼意思...........我大悲無語,只能藉著各種舉例來試圖說明這個不應該卡在"營養學"這個學門的詞彙。
---------------------------
台灣某些人的思想其實很愚蠢,而這樣的人成為政治人物掌握決策權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場災難。
在早年,一般人頂多能基礎念完國中的年代,能念到高中表示本人很努力,能念到大學的,根本是全鄉榮耀。
於是"大學生"成為一個相當了不起的頭銜,感覺就像是鄰里中出了一個秀才一樣。
然後,陳水扁前後社會氛圍就慢慢演變成 : 讓台灣成為可以大量量產大學生地方.......
但他們沒想過 : 如果給十分之二的人發一百塊,那會變成2(200) : 8(0)的比例,這時候這兩個擁有一百塊的人是有鑑別上的差異;但如果十個人都拿到一百塊,那其實等同於大家都沒拿到錢。
#於是在台灣連學歷都會通貨膨脹(票面價格相同,但價值下降)
具體的實現就是 : 大家都是大學生,所以我們已經無法像當年一樣直覺的判斷嚴前這個大學生是同年裡面極具競爭力(聰明、努力,可能還不屈不撓)的那些少數人。現在面對大學生的面試者,雇主就像是在一堆放了四十天的西瓜中挑一顆,然後祈禱切開來裡面爛的沒這麼厲害.........(當然,也可能是我倒楣,沒遇過幾個正常的)
---------------------------
而更荒唐的是最一開始提到的問題。
當學生的學經歷成為多元入學的一項,那家長或校方就可能需要把經歷"灌水"。
前者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經歷,然後推甄時可以附上很多采多姿;後者希望自己的學校或班上的學生可以都推上(好)學校,就能讓升學率很漂亮之類的。
於是,在學生無法再增加更多的才藝跟技能後,容易被合理灌水的部分--班級幹部,就人為膨脹了.......好讓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擔任幹部,然後以後推甄的學經歷會更漂亮。
這就又形成了上一個循環中的完美一節 : 大學生在各種多元管道中被大量的量產,然後繼續通貨膨脹.......
.
.
.
#這反映了台灣一小部分人的奸巧
#與一大部人的集體鄉愿
#有名而無實只是自欺欺人
#開學了
#回到上班上課沒休假的時光
#啊然後最近沉迷在聖劍傳說三跟太空戰士七的重製板
#所以發文無法準時
#然後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還要去上學
#學校才危險啊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